论流行音乐在古诗词文化建设中的助推作用
2023-05-17张婉书
张婉书
在声乐和民族的音乐作品中,对中国古诗词作品演唱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教授王苏芬曾发表《怎样演唱古典诗词歌曲》《古典诗词歌曲演唱韵味》等,对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和普及做出巨大的贡献;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龚琳娜、吴侠都曾经专门以中国古诗词的研究和演唱举办专场音乐会,以展示作品、讲解唱腔及探究古诗词文化和音乐的结合。然而流行音乐作品中也有很多优秀的中国古诗词歌曲,歌曲《虞美人》就是来自南唐李煜的词;还有苏轼的《水调歌头》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但因为流行音乐的形式和风格更新换代得太快,这导致在流行音乐发展过程中,这些富含我国传统文化的作品未能在流行音乐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展示、发展和传承。所以流行音乐中国古诗词作品的研究还处在相对匮乏阶段。
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文化先贤为后代留下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很多诗词中的诗句韵律以及深遂、耐人寻味的意境如果能在流行音乐的创作中得到巨大的发挥,那这些音乐作品将是我们最具民族表现力的流行音乐作品,这是在音乐创作层面的研究意义;另一层面意义是古诗词作品的传唱和推广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通过音乐来告诉世界我们独特的语言。
一、对三首中国古诗词流行音乐作品演唱的研究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通常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技术层面的表现,缺少对作品文化背景、内涵等方面的探究及运用。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每一个朝代在音乐文化上都留下了独特印记和艺术特点,我们学习西方管弦乐器的大气磅礴,但更要能听懂我们自己民族乐器的婉约动听、千变万化。
以下笔者将对有代表性的三首古诗词歌曲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在教学中,如何将这些优美、独特的中国诗词和传统器乐运用到流行音乐的演唱和编曲中进行分析和研究。
1、《床前明月光》的演唱分析
在历史长河中丝绸之路在唐代发展的最为繁荣鼎盛。唐代丝绸之路[1]的繁荣发展,促进了当时东西方国家的思想、经济和音乐文化艺术的交流,也对唐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社会形态产生了很多积极、深远的影响。在文学上,唐朝的文人也给后人留下最璀璨的瑰宝——唐诗。在流行演唱的作品中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是一首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首由李安修作曲,陈富荣填词的流行音乐作品,歌曲一开始就运用了西方教堂音乐格里高利圣咏为介绍,歌词引用了唐代诗仙李白的《静夜思》的诗句,中西方音乐文化融合在一首歌曲中,在编曲中可以看到作者的大胆和对中西方音乐的熟练运用。
这首作品的节奏为4/4 拍,结构为三段体。在与唐代同一时期的中世纪欧洲音乐的主要形式为教堂的格里高利圣咏[2],作者为歌曲打造了一个东西方同一时空的境界,所以作品前奏运用格里高利圣咏单声部合唱作为介绍。作品的第一部分A 段的歌词中讲述千年来人世间不变的只有天上的明月和人心的寂寞;第二部分B段歌词则是劝人吟一首诗,喝一杯酒来敬明月;从而引出第三段C 的古詩部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3]。”意思为窗前银色明亮的月光,看起来却好像地上撒了一层冷霜。独自在异乡的人抬头看到天空中的明月并未感到快乐而是默默低下头思念远方的家乡。这段也是作品的高潮部分,在编曲中作者巧妙的再一次运用格里高利圣咏作为背景与之叠唱,加之教堂空旷的钟声作为修饰,可谓荡气回肠,紧扣李白豪放的浪漫主义情怀。
作为中国人可能每个人都会大声朗诵出这首古诗,但能够了解其意境、诗人心境的却寥寥无几。教师和演唱者在教学和演唱流行古诗词作品中,除了要将作品创作背景、编曲和配器加以分析以外,对歌词内容和诗词内容也要细致的解析,不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词曲意境,也更能体会演唱时的诗人的心境。流行音乐在器乐和编曲中会展现更加多元化的元素,这一点既有优势同时也存在挑战,所以因为编曲和节奏的因素,我们在演唱古诗词作品时不会像民族声乐那样融入古曲唱腔。
2《. 几多愁》的演唱分析
在流行音乐作品中,1983 年宝丽金公司推出的古诗词歌曲专辑《淡淡幽情》。这张专辑共收录了12 首歌,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在水一方》的歌词选自《诗经·蒹葭》,而《问世间情是何物》是出自金代元好问的诗作,惆怅委婉的《人面桃花》则是选用了唐代崔护的诗,此外九首作品的歌词都选用了宋词[4]作品。笔者将选取宋词《几多愁》的教学和演唱来加以研究和分析。
与上一首作品不同,这首作品无论在作曲、编曲以及演唱上都完美地保留了原词的内容和韵味,特别是在修饰音和颤音演唱中,将这首宋词的声韵和凄凉、悲叹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南唐最后的君主李煜写下的一首诀别词。面对着国家在自己手中灭亡,心中有万千国仇家恨,感叹世事无常,昨日自己还是一国之君,还在歌舞升平,今日却变成了亡国奴,人生就像一场梦,一切转眼都付之东流,这是一首生命的哀歌。全词虽绝望、感伤却不乏凄美和荡气回肠,旋律流畅、婉转,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虞美人:原为唐教坊[5]曲,后用为词牌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李煜是这一体裁的代表人物,他结构上经常运用双调,就是分两段,共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都为仄仄平平[6]的两歌仄韵之后转为两个平韵。这与我们平时演唱的流行歌曲截然不同,在歌词、旋律和节奏上都没有完全地重复,演唱中最重要以及最难的部分就是怎样将每一句乃至每一个字的语调把握住,也就是平仄,只有把每个词句表达准确,才能准确的表达出原词变化的情绪。歌词中:“春花秋月何时了(仄),往事知多少(仄)?小楼昨夜又东风(平),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平)!雕阑玉砌应犹在(仄),只是朱颜改(仄)。问君能有几多愁(平)?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平)。”
从上面谱例和歌词我们可以看到,演唱者分别在“多”“少”上加入修饰音,以表达问句的语气;在“犹在”二字上的修饰音以表达江山犹在人却不同的悲叹;在邓丽君的演唱中还多次将“问君能有几多愁”中的“有”和“愁”加上修饰音演唱以表达充满悔恨之问,并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自答,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每一次重复此句演唱时,演唱者的修饰音都有微小的变化,也准确地呈现了写词人内心不断加深的苦愁之情。
这首作品对演唱者的气息控制力要求很高,演唱时保持气息的弹性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气息松弛、通畅有弹性才能灵活地演唱这些修饰音和颤音;咬字方面的训练要在演唱前就做好训练,演唱者既能清晰地咬字,又要将下巴和舌头放松以保证声音的流畅,不要模仿原唱的发音咬字;恰到好处的运用气声来表达疑惑之情。
这首作品在配器的运用上也强烈地体现了中国古诗词歌曲的风格和韵味。运用了二胡和竹笛等多种中国民族乐器,使作品的风格更加鲜明,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我们今天在改编此曲时应该借鉴的元素。
3.古诗词艺术歌曲《红豆词》的演唱及改编
这首词改编自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贾宝玉吟唱的一首小曲,后来著名作曲家刘雪庵为这首词谱了曲,由歌唱家周小燕演唱,是创作于1943 年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7]。这首作品是多句体乐段结构。作品以第一乐句的节奏型为基本节奏展开并发展,用含蓄的情感半吟半诵地将故事展开。歌曲最后在变换中又重复了开始部分,运用前后呼应的手法增强了全曲的统一性;刘雪庵在旋律的创作上运用了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旋律优美,但并不是大线条的跌宕起伏,在音调上采用模进和修饰音的手法,所以对演唱者的音域要求并不难;《红豆词》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艺术歌曲,所以情绪表达上要合理而细腻,既有情窦初开的懵懂爱意,又有充满不解的相思之苦。
原词[8]为: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見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眉头捱不明更漏,呀!恰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这首作品为民族和美声声乐作品,但是因为它的旋律平稳、优美,音域跨度不大,近几年也出现了流行风格的改编作品,所以在流行音乐教学和演唱中也可以作为一首古诗词作品来训练和演唱。在改编此曲时,若想保留原曲的旋律,可将调性定为C 大调,视学生音域可调整,因为此曲为行板,在节奏上可稍微加快,但仍必须保持每个音的平稳和平滑的演唱,以表达原曲生动的抒情并充满活力的感情。此曲的难点还在于把握住一些乐句句尾休止符的特点,表达出欲言又止的意境,所以演唱此曲时可以借鉴民族唱法中的气声技巧,特别是在唱词“呀”上,旋律持续将近两个小节,一定要有层次感,可由弱及强的表达情感的变化。
此曲在音乐配器上应不拘泥于钢琴伴奏,可运用拨弦乐器古琴、古筝包括吉他来弹奏,并使用中国传统管乐在歌曲前奏、间奏及尾奏加入独奏旋律进行铺垫及渲染意境。
二、结语
这篇文章通过对中国古诗词音乐作品《床前明月光》《几多愁》和《红豆词》的二度创作在演唱、作品内涵以及配器的发展和改编,希望能填补我国专业领域在“改编流行音乐古诗词作品”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空白,并在学习中不断提升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通过对经典音乐作品二度创作,可将流行音乐的类型不断创新与扩展,不断地培养学生在演唱中理解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流行音乐是大众的、通俗的,简单易懂又能引起共鸣的一种音乐体裁。而中国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二者相结合下希望会为构筑古诗词“一带一路”建设中起到文化助推作用。
(责任编辑 崔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