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酰脲类降糖药的不良反应分析
2023-05-16张玉霞
张玉霞
(山东省东明县中医医院药剂科,山东 菏泽 2745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出现年轻化现象。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对人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1]。此病的病因十分复杂,无法根治。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通过使用降糖药物来改善患者的病情[2]。然而,降糖药也是一柄双刃剑。它们虽然可以帮助患者控制血糖,减少长期并发症,但也会使患者产生一些不良反应[3]。因此,当前降糖药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保证用药更加安全及合理,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需要对降糖药所致的不良反应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并掌握合理用药的方法。本文对患者使用磺酰脲类降糖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合理用药建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6 月至2022 年5 月在本院接受磺酰脲类降糖药治疗的68 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3人,女性35 人;年龄19 ~78 岁,平均年龄(65.28±3.7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
1.2 方法
采用调查分析法及文献调查法进行研究。通过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基础资料,统计患者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参考文献,了解在导致不良反应的降糖药中,磺酰脲类药物的排名情况。
1.3 观察指标
(1)磺酰脲类降糖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磺酰脲类降糖药不良反应排名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通过SPSS 22.0 进行,P<0.05 表示差异在统计学上存在意义。
2 结果
2.1 磺酰脲类降糖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对全部患者接受磺酰脲类降糖药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归类比较发现,不良反应以低血糖反应最为常见,其他还包括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肝损伤及血液系统反应。见表1。
表1 磺酰脲类降糖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例(%)]
2.2 磺酰脲类降糖药不良反应排名情况
根据相关药学文献[4-10]对每一种药物进行分类,结果显示:双胍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66.97%),其次是第二代磺酰脲类药物。再对药物的具体名称进行统计,结果显示:二甲双胍、格列吡嗪、格列齐特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列前三位。见表2。
表2 药品种类及不良反应排名情况
3 不良反应分析
3.1 低血糖
低血糖是降糖药所引起的一种很常见的副作用,通常肝肾功能受损的老年患者经常出现这类副作用。老年患者常因受到饮食不规律、年龄大、肝肾功能下降、用药剂量过大、经常喝酒精饮料、活动量过大、服用的药物种类过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在使用降糖药后发生神经受损,从而导致其对低血糖的调节能力下降,对低血糖的反应不及时,进而出现低血糖症状[11-12]。
3.2 体重增加
如果是局部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在用药期间服用磺酰脲类降糖药,会导致患者的体重增加。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患者需要通过进行适当的锻炼及保持合理的膳食来控制体重[13]。
3.3 消化系统症状
患者在口服磺酰脲类降糖药时,会出现腹痛、腹泻、饱胀、便秘、胃灼热、食欲不振等症状,这些不良反应一般会在一段时间内自行消失,有的患者还会出现胆汁淤积、肝损伤等情况。
3.4 过敏反应
服用磺酰脲类降糖药后,患者对阳光特别敏感。如果不使用防晒霜等药物,很容易引起皮肤过敏。同时服用药物后,患者还可能会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等不良反应,如果这些皮肤过敏症状能逐渐缓解或者消失,就无需处置。如果病情逐渐加重,就应该马上停止服用该类药物[14]。
3.5 酒精不耐受
糖尿病患者喝酒或是喝了含酒精的饮料,对其病情的控制是十分不利的。尤其是在口服磺酰脲类降糖药期间,饮酒行为会导致患者出现酒精不耐受,引发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且这些症状一般会持续一个小时左右。所以,在用药期间,应严禁患者喝酒和喝任何含有酒精的饮品,以减少这种副作用。
4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糖尿病在我国已经成为发病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肿瘤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人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进入细胞,从而使血糖升高。临床上治疗糖尿病时要注意控制患者的血糖浓度,促进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临床上经常应用一些降血糖药物来降低患者的血糖浓度。磺酰脲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类口服降糖药。在1955 年至1966 年期间,首批磺酰脲类降血糖药物(包括甲基磺丁脲、氯磺丙脲等)开始被应用于临床,但其引起不良症状的发生率较高,故后来逐渐被其他药物所取代;到了1966 年,第二代磺酰脲类药物(以格列本脲为代表)相继问世,它们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并沿用至今[4-5]。近年来,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革新,磺酰脲类药物已有许多新品种,其药效和不良反应各有不同。磺酰脲类药物与在胰岛β 细胞膜上的磺酰脲类药物受体结合后,可以加速胰岛素的释放[6]。长期使用磺酰脲类药物会使胰岛素降低至未服药时的水平,但此时机体仍具有降糖效应,这可能是由于该药能增加靶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数目,增加其亲和性,增强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胰岛素的作用效果。磺酰脲类药物能显著地促进胰岛素的释放。尽管不同的磺酰脲类药物对血糖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但通过调整给药量后,其降糖效果大致相同。在刚开始治疗时,磺酰脲类药物的降糖幅度与空腹葡萄糖浓度有直接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磺酰脲类药物的降糖效果与剂量成正比。当药物剂量超过最高剂量时,其效果不会再随着药量的增加而增强,且其副作用会随之增大[7-9]。除药物本身的剂量外,血糖浓度对胰岛β 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作用也有一定的影响。研究已证实在不同血糖水平下,低浓度的磺酰脲类药物对胰岛素的释放也有不同的影响。空腹血糖小于一定水平时,胰岛功能好,新诊断的、胰岛本身抗体(GAD 抗体、ICA)为阴性的2 型糖尿病患者,接受磺酰脲类药物治疗后的效果较好[10]。双胍类药物、第二代磺酰脲类药物、胰岛素增敏剂易引起代谢异常和营养不良,双胍类药物、第二代磺酰脲类药物易引起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有研究指出,通过口服磺酰脲类降血糖药物,可以促进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从而增强机体的新陈代谢能力。同时,磺酰脲类降糖药还可以降低体内磷酸二酯酶的活性,使细胞中cANP 的浓度升高,使胰岛细胞中游离钙的浓度升高,进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尽管服用磺酰脲类降血糖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但长期使用该类药物,会导致患者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特别是易对患者的肝脏、肾脏等造成伤害,从而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糖尿病患者服用第二代磺酰脲类药物后可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研究表明,患者服用第二代磺酰脲类降糖药后出现低血糖的风险性与其年龄成正比。这主要是由于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机体的新陈代谢能力会降低,同时他们的身体对营养的吸收利用率也会降低,因此导致其易发生低血糖。由于老年患者出现低血糖时症状不明显,多以精神症状为主,因此需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降糖药的药理性质、用药剂量及患者病情、身体状况差异等因素决定了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在临床上,为了防止磺酰脲类降血糖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应对使用此药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合理的用药指导,具体内容如下:(1)严格把握适应证:磺酰脲类药物虽然可以起到很好的控制血糖作用,但是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际身体情况来慎重决定是否选用该药,如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以及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等;(2)选择最佳的给药时间:应在饭前10 ~30 分钟内口服磺酰脲类降血糖药,每日服药一次的患者最好选择在清晨服药,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糖、血糖是具有昼夜规律的,所以清晨服药可以起到很好的控制血糖的作用;(3)选择最佳剂量:选择药量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先从低剂量开始,然后根据效果进行调节,直到达到最佳水平为止;(4)考虑因素:老年糖尿病患者要结合自身年龄、身体状况等情况,选用最合适的药物,最好避免出现低血糖及损伤肝脏和肾脏。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除了要注意降低血糖的效果外,还要考虑到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的身体和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有哪些。医生要提高用药安全意识,在临床用药中要注意降糖药的副作用,合理用药,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此外,糖尿病患者需要提高自身对口服降糖药的安全意识,及时采取饮食调整、运动锻炼、血糖、尿糖水平监测等措施,以进一步提高降糖药的疗效及安全性。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比较多,同时需要长期服药,因此建议患者要合理应用降糖药,注意用药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当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就医,以免造成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