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2023-09-04吕培华吴红林汤明珠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9期
关键词:腺体萎缩性西医

赵 祺,吕培华,吴红林★,李 勇,汤明珠,屈 豪,袁 露,徐 阳

(1.湖北民族大学,湖北 恩施 445000 ;2.荆门市中医医院,湖北 荆门 448000)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变薄、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为特点的消化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1]。其病理特征是:胃黏膜的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伴或不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近年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临床一旦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需进行积极的治疗[2]。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呕吐、大便异常、贫血、上腹部胀满、疼痛等,特异性较差,且难以根治,患者病情的复发率高[3]。据报道,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有很大的相关性[4]。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通过胃镜检查、病理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指出,胃泌素-17 和胃蛋白酶原是反映胃黏膜病变的重要指标之一[5]。现阶段,如何有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已成为医学界的研究热点[6]。本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进行了探讨,以寻求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分析

1.1 西医病因

临床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缺血性贫血、放射线或金属接触、遗传、体质、免疫、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因素有关[7]。其中最常见的是由Hp 感染引起的胃体胃炎,其次是由自身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胃体和胃底胃炎[8]。现代人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较大,饮食不规律,易出现胃部器质性病变、胃腺体分泌异常、病理性改变等。此外,一些药品的刺激也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9]。

1.2 中医病因

中医学中虽然无“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于“胃脘痛”“呕吐”“吞酸”“痞满”等范畴。张仲景认为,脾胃虚寒,中焦气血不通,故有痞气。李东垣进一步指出,脾虚湿困,湿阻中焦,脾胃虚寒,均可引起痞满。不同学者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不同的认识,并有各自的临床实践。才艳茹等[10]通过对李佃贵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的体会,提出了“气和万病不生”的观点,认为“气和,万病不生,一有郁,百病就会滋生”。

2 中医辨证论治

2.1 分型论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 年)》[11]将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分型为肝胃气滞、肝胃郁热、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阻6 个证型,辨证选方分别为柴胡疏肝散加减、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黄芪建中汤加减、连朴饮加减、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周健等[12]研究发现,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予化浊解毒汤治疗效果满意。曹雨佳[13]研究指出,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

2.2 针灸治疗

金佳燕等[14]研究表明,温针灸对“足三里”穴区梅克尔细胞标记物的表达及梅克尔细胞、肥大细胞、神经肽的表达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吴灿等[15]通过对中医证候、组织学和疗效的观察,认为联用针灸和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可以有效改善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柯天行健等[16]研究表明,艾灸联合西医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明显好于单纯西医疗法。

3 西医治疗

内源性腺体能够产生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这两种酶与胃的运动和消化功能有关。胃黏膜、腺体萎缩时,胃蛋白酶原Ⅰ、胃泌素-17 等均有显著降低,这对胃黏膜、腺体有损害作用[17]。目前,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手段主要有促进胃动力、保护胃黏膜等,常用的药物有奥美拉唑、多潘立酮等,但长期用药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且停药后患者的病情易复发。此外,手术也是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应谨慎选择患者。

3.1 胃黏膜保护剂

胃黏膜损伤是引起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在治疗本病时应注意保护胃黏膜,减轻胃黏膜损伤。胃黏膜保护剂可以改善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分泌功能,对胃黏膜起到保护作用[18]。例如,替普瑞酮是一种常见的保护胃黏膜剂,能保护胃黏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不能根治。

3.2 促胃动力药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普遍存在上腹饱胀、恶心、呕吐等症状。研究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上述症状主要是由胃动力异常引起的,本病患者存在明显的胃动力障碍,如胃窦收缩力减弱、幽门功能异常以及胃窦、幽门、十二指肠协调性下降等。促胃动力药可提高胃动力,促进胃排空,有效缓解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上腹饱胀、恶心、呕吐等症状。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促胃动力药有多潘立酮、伊托必利、莫沙必利等。

3.3 手术治疗

大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均可通过药物及饮食调节来治疗,但也有一些情况比较严重的患者,经药物治疗饮食调节疗效不佳,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相关资料显示,有19% 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会出现胃黏膜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等现象,需要进一步行病理检查,若发现胃黏膜出现重度不典型增生或出血,需及时采取手术治疗[19]。

3.4 内镜下治疗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消化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根据各医疗机构的消化内镜检查结果可知,我国慢性胃炎的患病率在90% 左右[20]。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于2014 年对8892 名慢性胃炎病人进行剖面调查的结果表明,慢性胃炎病人中有17.7% 的人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21]。在临床上,消化内镜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也可以作为一种治疗手段。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在消化内镜下开展了微创手术(如氩离子束凝固术、射频消融术、黏膜剥离术及切除术等),有效治疗了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般来说,消化内镜手术后要注意保护胃黏膜,并多休息[22]。

4 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多及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3]。当前,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尚不统一,其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针对此病,临床上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预防胃癌癌前病变及胃癌的发生。相较于单纯的西医治疗或中医治疗,给予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能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未来,我们要进一步重视中医药在本病治疗中的特殊作用,并深入开发其治疗方法,探索其治疗机理。

猜你喜欢

腺体萎缩性西医
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腺体受累和HPV感染对复发的影响
中医治疗胃阴亏虚型萎缩性胃炎的独特优势
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乳房切除术治疗少腺体型乳腺癌的效果观察
宫颈上皮内瘤变累及腺体的研究进展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