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情感社会国产悬疑电影的侦探叙事与视觉狂欢
——以电影《消失的她》为例
2023-05-15殷宝芬张发松
殷宝芬 张发松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建福州,350117)
一、引言
截至2023 年7 月25 日,由陈思诚监制、朱一龙、倪妮、文咏珊主演的悬疑电影《消失的她》以34.75 亿的票房领跑暑期档,打破近3 年暑期档单次观影人数最高纪录。[1]影片一以贯之陈思诚“唐人街探案”“误杀”系列的互联网产业电影商业创作宣发模式,融合东南亚贵妇失踪和中国孕妇泰国坠崖案的真实事件,在对人物和主题进行本土化改编的同时融入当下热点话题,通过创制符码触发智力博弈游戏,在“共同体美学”的原生逻辑下打造极致的视觉盛宴,凭借网络媒介的圈层化传播引爆话题流量实现影片票房的商业化。本文旨在分析《消失的她》背后呈现的后情感社会侦探叙事以及这套叙事背后的视觉狂欢,其背后也映射出互联网时代产品营销模式、观众多元参与互动的文化趋向。
二、后情感社会的圈层化营销
影像时代视觉文化侵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建立起“视觉霸权”,阿帕杜莱就全球互动的核心问题指出大众媒体生产的影像反映深层的意识形态特征。媒体景观使受众眼中的虚拟与现实的界线被模糊了,人们更多地耽于想象而疏离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2]如果人们情感长期地被他人、文化产业所影响操控就会表现出美国社会学家梅斯特罗维奇的“后情感社会”特征。后情感社会是后真相时代的产物,在此背景下人们的认知内容和情感将会成为商品消费中的一个环节,呈现出机械性和压抑性的快适伦理。媒介的多元融合刺激短视频平台的发展,无论是微博、小红书、还是微信公众号都充斥着海量的娱乐信息,这些信息真假难辨并不断刺激人们的情感导致情感的过度召唤。
在当今电影工业领域,影视的发行营销势必借助多元平台的传播互动,短视频平台作为宣传的主力军在媒介网络形成圈层化的营销模式。《消失的她》能形成票房“逆跌”主要源于上映后社交媒体的圈层化传播和讨论。猫眼电影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2023 年6 月30 日,《消失的她》在微博、抖音、快手等各平台共有1351 个相关话题登上热搜榜,累计在榜时长达到779 小时35 分。对比6 月上映的其他热播影片,《我爱你!》有194 个热搜话题、《蜘蛛侠:纵横宇宙》有100 个、《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有97 个、《闪电侠》只有60 个。[1]根据灯塔数据库观众画像分析,《消失的她》女性观众占比约八成,在相关短视频平台更多的是讨论情感与情侣的话题,譬如“拒绝恋爱脑”“分手”“男朋友”等。后情感社会这部影片犹如一把利刃精准刺入女性对于婚恋关系的焦虑与恐惧,在社交网络平台催生情感消费模式,这在陈思诚的电影中尤为凸显。他擅长把喜剧、推理和悬疑结合起来形成集体情绪的拼盘模式,剧本的打造以观众的趣味为中心类似于带着观众玩一场剧本杀游戏。这种“热点+改编”的拼贴式公式大大压缩影片的创新空间,缺乏对情节的铺垫与人物行为动机的交代间离角色与观众,减弱观众对角色的认同也消弭影片的悬疑感。
“消费主义语境下影视剧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着力追求快节奏的叙述方式与视觉图像的狂欢,而忽略影像剧本的新意与背后深刻的人文情怀”[3]后情感社会多元产业以追求流量为噱头进行宣发,一定程度上影响电影剧本的原创度、文学性和思想性。《消失的她》它既没有前苏联电影《为单身汉设下的陷阱》那般精练奇诡,从真正的社会关怀来说,它与前几年的《我不是药神》亦不可相提并论。但在后情感社会中当两者组合时,它确实满足一些观众消费娱乐的心理。
三、国产悬疑电影的侦探叙事
(一)设疑与解疑:影院现场的智力博弈
希区柯克认为一部成功的悬疑电影更像是一场游戏而非一个故事。为了让观众有更好的观影体验,电影需要设计巧妙的互动环节营造与观众对话的空间。创作者以观众为导向创设悬疑点,最终让观众完成解疑任务得到预期的心理感受,这种以观众为创作中心的理念被希区柯克称为“炸弹理论”。《消失的她》票房高的缘由在于创作者在设疑与解疑的环节中取得某种平衡,努力让观众在这场智力博弈中取胜。观众在影院观看时发现部分悬疑点,观影后在社交群落中进行讨论形成圈层化传播从而催发影片市场口碑的发酵。这场博弈取胜的关键即悬念设置是否成功,主要体现为非常规的叙事时间。
所谓悬念“是处理情节结构的手法之一。利用观众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期待心情,在剧作中所设置的悬而未决的矛盾现象。”[4]希区柯克意识到通过强调视觉叙事能够将多元的情节最小化,否则那些无关紧要的元素将会被观众完全剔除,因此电影情节需要精简聚焦到具体的麦高芬中由其串联起整个情节,观众根据已知的麦高芬进行推理解疑。一般来说,影视剧时间结构的设计上有“线性叙事时间结构”和“非线性叙事时间结构”,常见的“非线性叙事”有时间错乱化叙事、时间循环式叙事、时间结构解读式叙事三种形式。《消失的她》采用的叙事方式是时间结构错乱化叙述方式,影片打破原有的叙事顺序隐藏何非杀害李木子的信息,寻找李木子作为麦高芬推动情节的发展。何非和陈麦的视角交叉编织为双线叙事模式,何非为主线陈麦为暗线,两条线索相互拮抗相互补充,衍生出的迷幻时空刻意地误导观众营造出何非是绑票案受害者的假象,直到“潜水服”这一悬疑点的出现才隐晦地将凶手指向何非,最后通过陈麦的视角揭示真相形成急遽的突转,增强观众解疑的快感。
(二)在场与出场:情节符号的全民侦探
“一部诗意的电影是由创作者和观众脑海里共同完成,电影不应该有固化的结构或明确的结论,而应该存在观众可以去攀爬的洞穴和裂缝。”[5]伊朗电影导演阿巴斯在《樱桃的滋味》一书中曾就观众、电影和创作者的关系进行深刻阐述。他认为好的电影要利用机会隐藏细节并赋予观众解释的特权,以使观众有创造记忆的空间。观众根据隐匿在影片中在场信息获取出场的讯息进而化合为新的记忆结点。
创作者在《消失的她》中设置诸多显性和隐性的情节BUG 和符号,赋予受众侦探的特权使其体验破案的快感。影片较大的BUG 体现在情节逻辑漏洞致使角色预设阻力不够,人物无法通过具体情境形成角色“弧光”,这主要体现在人物行为动机矛盾以及对剧情理想化的书写上。影片并未对陈麦的人物背景进行阐述,开场她在盘综错杂的异域国家只手遮天瞒过警局,并根据李木子的手机定位信号简单推测何非是杀人凶手。引诱何非入局时没有遭遇任何阻碍,这与精心谋划杀害李木子的何非形成鲜明的反差。创作者并未对何非前后行为的两极分化进行铺垫解释,从某种意义上看影片似乎为了刻意夸大主角光环而降低反派智商。此外还有结尾李木子因为绝望而放弃求生的本能摘下氧气面罩,这一行为不仅违背人的求生本性,更折射出男性凝视下女性一以贯之温驯的刻板印象,在当今女性主义崛起的背景下诸多BUG 在网络空间掀起一场讨论人性与性别的舆论狂潮。在这场观众与创作者的博弈中,线索卡适量的缺失降低探案的难度很大程度上激发观众侦探的胜负欲。
“解释意义不在场是符号过程的前提,意义不在场才会有符号过程:符号表意之所以有必要,是因为意义缺场。”[6]因此符号是创作者在设疑时刻意隐匿的解释含义而精心布局的注脚,在特定的场域空间中表层的物质性符号给予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与创造空间,隐藏在电影深层的意指型符号呈现电影的内在含蕴。影片中潜藏于情节的符号主要体现为三类典型,这些符号在刻画人物性格、暗示剧情发展、隐喻影片结局起到重要的作用。画像符号:影片多次复刻梵高的画作,《向日葵》在何非与李木子约会时出现过,象征李木子对于爱情的热烈纯真;《麦田与收割者》的场景出现在李木子原谅何非的画面中,画中收割者代表着死神的攻击,寓意李木子即将面对死亡。此外还有《阿尔勒的卧室》《露天咖啡馆》《罗纳河上的星夜》《星月夜》等都出现在影片的场景中。创作者通过场景化画像烘托叙事的氛围,暗示人物精神状态的同时隐喻人物的宿命,弥漫着梦幻般抽象的美学感。
动物符号:影片中出现诸多如蜥蜴、蝎子、鳗鱼等冷血动物暗示人心险恶。开头出现毒蜘蛛结网为捕获猎物,隐喻阴谋与骗局;影片结尾李木子放弃求生欲念闪过的海月水母寓意爱人的眼泪,象征李木子在爱情中的美好幻想就像水中月镜中花般终是虚无。物件符号:物像是人的情感符号与记忆空间,影片中诸多如钟、烟花、海报、咖啡、灯塔、胎儿的照片等物件构成麦高芬推动情节发展。譬如陈麦发现木子失踪回国时的店铺门前有一张伸手求救的海报暗喻海底木子求救的呐喊;胎儿的照片与《星月夜》形成照应,李木子与何非因星空相识也因星空丧命。
四、国产悬疑电影的视觉狂欢
(一)奇观与隐喻:流动式的视觉色彩
伴随着图像时代的来临,视觉能力超越其他感官得到极大的延伸与拓展。本雅明基于现代社会变迁的背景揭示图像增殖与视觉升位的本质,鲍德里亚在其基础上拓宽图像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他更关注视觉观看支配下的图像与社会现实的互动关系。本雅明和鲍德里亚有关视觉和图像的研究揭示现代社会与视觉图像的关系,提供一种影像视觉新的审美体验。这一理念在饶曙光基于创作理论——叙事——技术——美学——接受的架构上提出“共同体美学”的概念得以窥见一二。一方面“共同体美学”关乎国家意识形态的构建,另一方面它通过共同体叙事链接国内市场观众和国际空间,拓展话语空间。影视中的“共同体美学”是全方位的共同体艺术,包含声光时空的视觉奇观、贴近观众的叙事方式、高层次的个性表达等多个维度。《消失的她》在视觉层面建立起共同体美学,通过声画视觉化在多个维度带给观众独特的美学奇观。
《消失的她》一改以往悬疑电影暗色调的布局,多数场景采用撞色、色彩鲜明的流动式油画风格呈现出多元的视觉奇观。影片开场何非的房间里红色的床榻、绿色的床单、金色的装饰体现出泰式奢华的异域风情。多处场景的布局以梵高的油画为蓝图建构起梵高式视觉奇观与隐喻的多维空间,在保证影片内涵深度的基础上与观众形成有效互动。何非与陈麦在台球桌相遇的场景以《夜间咖啡馆》来布局,咖啡馆的主色调为红色,鲜红色的台球桌、闪烁的红光和窗户反射暗红的灯光意指咖啡馆潜藏的危险与罪恶;海底星空鱼群形成多个亮度不一的漩涡模仿《星月图》,通过漩涡亮度的明暗对比和漩涡线条的流动感隐喻无法摆脱命运的宿命,给予观众强烈的画面冲击感与视觉奇境。
(二)诗意与平淡:视觉化的音乐摹写
芬兰电影学者尤哈尼·帕拉斯玛简认为:“电影中音乐的作用通常是增强气氛和情感,制造预感和惊喜,增强真实感或非真实感,在不同的事件和场景之间进行调节,以创造连续性。”[7]音乐被巧妙地融入悬疑电影承担着独特的叙事功能,在音画关系方面提升了影片的艺术性。借助本雅明与鲍德里亚的论述,后现代社会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打造声画同位的荧幕空间,听觉作为视觉功能的拓展联动音乐也加入这场视觉图像的狂欢中。电影音乐的音响化功能得到不断深化与拓展,成为影像视觉“诗意的延伸”,起到把握电影节奏、渲染影片气氛的作用。相较于以往国产悬疑电影相对单一的传统音乐创作手法以及略显生硬的音画配置方式,新世纪国产悬疑电影的音乐音响化设计呈现出诗意化视觉化的特点,塔尔科夫斯基指出电影诗意的根本所在是通过赋予电影生命般的构想方式和专注于感性的功能。《暴雪将至》通过雨声、风声、工厂机器的轰鸣声和火车驶过的轨道声对音乐进行可视化处理,勾勒出20世纪90 年代下岗工人的苦痛与迷惘,实现现实与诗意的巧妙缝合,从而实现电影多重空间的创造。
“音响是电影场面中的各种声音效果,它能使电影环境感更为真实,扩大画面的想象空间。”[8]悬疑电影着重借助音乐扩展画面的想象空间从而让观众产生恐怖惊悚的情绪感知,观众是否对人物的产生共情感与代入感是营造悬念感的关键所在。《白日焰火》导演刁亦男通过人物习惯性的动作以及人物的表情反映其内心的情感冲突,在其跟踪的四段镜头中音乐都是通过将大提琴和小提琴交织的声音进行音响变调形成,动机前奏缓慢的音乐代表张自力本身的性压抑以及对吴志贞的渴求,动机后半部分音乐不断快速变化象征张自力正义的警察身份,两段音乐通过对比修辞展现其人性深处的矛盾纠结,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立体饱满。显然,《消失的她》在音响功能方面与上文的影片相比是平淡的。生硬的音画对位未找到与视听关联的平衡,常常游离于影像叙事外形成独立的表现形式;快节奏的剧情与刺激的画面一定程度上削弱音乐的表意功能,音乐如走马观花般目不暇接在视听层面缺乏一定的呼吸感。此外片尾曲诸如“人心”“扑朔”“不甘”等简单的词语拼接而成的歌曲也弱化影片整体音乐的审美品位。
五、结语
与其说以陈思诚为典型的国产商业悬疑电影的崛起是在后真相时代情感营销基础上实现影产融合的突围,倒不如说是消费时代下国产电影商业性与艺术性面临的困境与出路。近年来国产悬疑电影以现实主义为内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巴赞认为现实主义也是人道主义,它不仅关注底层也同情弱者充满着人道主义的关怀。这种人道主义能够产生互动式参与性的对话,让观众无形中参与进来成为改变社会的力量。近期上映的《八角笼中》《温柔壳》《我爱你》等电影关注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的边缘弱势群体,折射出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多元的困境。悬疑电影不应只有商业与悬疑的属性,怎样在消费时代发挥电影积极效能,做到顺应时代潮流、贴近群众、融入人道主义,实现电影自身商业性与娱乐性的自我超越是问题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