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3-05-15边建军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新工科学分工科

严 明 边建军

(1.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108;2.福建开放大学,福建福州,350013)

一、引言

二、工科专业人才校企供需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 世纪90 年代,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才缺口巨大,以培养专业理论和技术为核心的高等教育适应了经济发展需求,为祖国培养了无数的专门型高级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扩招,大量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导致供大于求的现象。2015 年国发〔2015〕32 号文件发布《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以“需求为导向,释放创业活力”的正确政策,各大高校响应国务院号召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效。2017 年2 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1]随后相继明确了“新工科”的“复旦共识”和“天大行动”。[2-3]与以往旧工科不同,新工科十分强调理工科之间的学科交叉融合性,同时将工科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4]此思路也将成为现阶段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

目前,国内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是以学生课堂被动灌输知识为主,“新工科”的学科交叉融合性、学生主体性等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施展,这将使得每年向社会输送的工科毕业生在思维上无法跟上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即无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另一方面,根据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公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预测,[5]至2025 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950 万。这表明,企业对学校的人才需求量依然很大,特别是对学校对口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需求更是巨大。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猛,这一矛盾将越来越尖锐,使得高校进行校企联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迫在眉睫。

三、“新工科”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创新创业课程的融入问题

目前部分院校专业的主干课程技能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互不干涉,[6]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形成两条独立的主线,即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分离。部分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融入时,按每学期设置一门创新创业类课程,并在理论教室进行课堂教学(即知识被动灌输),这使得创新创业课程在真正实施时成为形式上的纸上谈兵,导致学生针对自己本专业进行创业时,无法将创新创业思维和专业技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7]甚至可能致使学生创业成功概率下降。

(二)课程体系结构的“形式主义”

目前高校还处于新旧工科过渡时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结构还需进一步完善,融入更多的学生自主学习、学科交叉性等内容,才可促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落地。然而为了在课程体系中加入“创新创业”“新工科”等元素,可能存在院校专业在没有进行充分的企业调研基础上,将个别原有课程“改头换面”成创新创业类课程,而实际教学内容和方式并未改变,或者简单地加入“创业基础”“创新教育”等进行创新创业理论灌输。此类“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将导致教学改革进度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三)双创导师的工程实践经验缺乏

众所周知,学生能自主学习并成功进行创新创业,与双创导师的指导程度息息相关。导师的技能水平、前瞻性、站的高度思维等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目前部分高校的创新基础、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教师实践能力参差不齐;指导学生参加省市“互联网+”创新创业类大赛的教师,因其毕业就入职高校,没有进行严格的企业实践,导致参赛产品注重“功能完成即可”,忽略性能参数指标,用户体验度更加没有切合用户实际使用需求。而真正创新创业的产品,实现功能只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性能参数指标和用户体验度才是真正决定市场占有率的最有效的筹码之一。

四、“新工科”下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探索适应当前高职院校“新工科”下的学生人才培养理念。目前各高职院校为实现双创人才培养,大都结合国内外典型创业案例,开设对应的创新创业类基础理论课程,而在真正创新创业的一对一实践培养方面呈现一定的难度。本文借鉴德国“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将双创人才培养及对应的课程以创业项目为导向,以“学生实施为主线,教师跟踪指导为辅助”,根据该主线实施的每一个环节(如团队组建、创业点子设计、项目评估与实施等),开设对应的双创课程,课程考核将以项目实施结果来评价。

该双创人才培养模式适应高职院校“新工科”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理念,也对传统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巨大的挑战。为更好地让该模式落地实施,需要从双创导师、课程体系架构、课堂教学、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注重双创导师队伍建设

目前高校已陆续意识到双创导师在“新工科”背景下需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的要求。江浙一带的部分高职院在校内设置高科技产业园,在国内走在前列。通过鼓励企业入驻校园,并给予配套政策支持,为双创导师与学生提供全天候的技术支持和技能培训。同时鼓励教师进行校企联合科研,双创导师既是学校教职工,同时也是企业员工,此最大的优势在于,教师在企业顶岗时逐渐完成实践经验积累,返回课堂时拥有最新的实战案例。由于企业产品总是跟着市场走,这将使得教师和学生实时把握本专业市场的最新动态,适应新产品、新技术、新产业的需求,对创新创业教育起到积极作用。

(二)弹性学分与技能实践的结合

传统的学分制体系限定学生必须达到要求的学分才可毕业,而实际中更多的创新创业活动均在课余时间开展,这将使得每天泡在工作室的学生一边准备创新创业项目,一边担忧学分不达标而无法毕业。打破学生顾虑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在每个学期20 个教学周中,设置3 ~4 周实施分组教学,让创新创业课和实践环节课程同时走进工作室(实验室),并构建适应“新工科”的成绩评价体系,采用弹性学分,根据小组成员实际情况,在原有期末考试“以证代考”的基础上,增加“以赛代考”“以作品代考”,甚至以“申请专利代考”“以企业实习工作绩效代考”“第三学年以预就业代考”等方式完成学分积累。传统的学分在获取方式多样化后,学生将有更多自主发挥、思维碰撞的机会,再配套具备实践技能的导师和校内企业场所,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在弹性学分与技能实践的实施方面,各高职院校形式不同。例如本校开设了创新创业孵化园中心,每个系部每年均培养2 ~4 个种子创业项目,并重点跟踪一个项目的实施,配备相关辅导员教师、专任教师指导队伍,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添砖加瓦。同时该项目实施获取一定奖项或申报成功专利后,将直接采取弹性学分的成绩评价体系,按获奖层次给予对应的期末成绩。

(三)构建主线清晰的课程体系

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传统的课程设置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即以电路分析类课程为基础,设计编程类课程为主干(核心),以实践课程或单独方向课程为扩展(选修)。为了满足学分要求,部分高校通常会把每个阶段的课程数量或学时数进行增加/减少,但并未充分考虑前后衔接。这将导致学生在毕业时,课程体系在大脑中仍然是一盘散沙,无法较为条理地将所学课程串成一条主线。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是,以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过程为主线,学习的内容是工作,与行业共同探讨,学习的环境与要求和企业接轨,通过调研电子信息类企业,以一款电子产品从市场调研到研发上市的过程为思路,提取每个环节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设置对应的课程,并配套相应环节的实训项目,以备后续实训室建设所需,同时在第一学期设置电子产品概述类课程,使用案例分析一款产品从设计到出厂的每个环节事项。学生也因此可理解后续每个学期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结构中处于哪个层次,并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可自行完成下一步的学习与实践。

(四)“工学一体化”的课堂教学

传统课堂通常要求学生先提前预习课本内容,课中努力听讲,掌握理论基础、理解工作原理,而后实践环节才进行实践,此过程掺杂众多被动因素,违背学习主动性规律,这也将导致理论与实践分离,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对理论知识天生地抵触,只喜欢实践,但在实践环节中而无从下手,所以,学习体验要有一定的冲击力度,要吸收许多知识并对此进行内化,才能快速进步。“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实施十分适合工科的高职院校。它突出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或任务为驱动。但不能理解为“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这里选择的工作是有一定复杂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是职业成长过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完整工作,不是简单的常规工作。实践专家在介绍这些工作时会充满自豪感与满足感,在完成这些“典型工作任务”中,他们通过创造性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不再以灌输知识为主,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特别是任务综合且复杂时,引导学生探索为什么这么做,帮助学生一起完成任务,将整个项目实施按计划分为若干个步骤,每个步骤均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则在各个小组间观察并记录,直到项目实施完成,教师介入指导与评价。

通过这些综合性的工作,可以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各种媒体进行学习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并触类旁通的能力,从而对工作过程和产品质量进行自我控制。通过这些复杂性的工作,可以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并享受失败的痛苦、成功的快乐,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和对职业的热爱。例如学习情境《蓝牙音响生产线的管控与员工教导》,可以让老生管理与教导新生。这里的问题是老生来自不同专业,怎么组织?我们可以让老生先分析产品,制定生产计划安排工位,确定品控点、测试方案和安全预案。接着本组中有经验的老生指导其他专业老生进行试生产,小组修改管控方案。在全班进行介绍和讨论,修改后以小组为单位指导新生的实训,最后进行总结评价。学生也可根据教师提供的学材和SOP(标准操作程序),按照教学工作页的阶段活动,自主进行项目计划、项目分工、项目实施,一步一步完成任务,并最终完成评价,评价可以是小组间互评,也可与教师共同完成总结评价。通过这些开放性、综合性的行动领域,让学生学会团队领导—成员间的创业高效性,[8]并关注安全、节能、环保、节约、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等内容,将工作、学习与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达到教学效果。

五、结语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在新知识、新技术与新产业间快速转化与发展,国务院提出的“新工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对高校毕业生在创新思维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各高职院校已经陆续开始倡导“新工科”政策,鼓励专业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顺应人类学习规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但目前来看,推进效果依然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工科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需要第一线的双创导师通过不断地校企合作,积极实践教学活动,才能探索到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新工科学分工科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