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教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构建初探

2023-05-15吴洁人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思政

吴洁人 孔 敏

(福建开放大学,福建福州,350003)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经提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意思是要求高校不仅是在思想政治的课堂上,也要在其他专业课堂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重点挖掘所有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实现全员受教育的全方位培养。这就清楚地把握住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通过总书记的指示和一系列文件的发布,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包括全力建设高质量的课程思政。而如何开展高质量的课程思政建设则成为各大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建设一套与当前学校教学运行模式相配套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课程思政”内涵及特点

学术界普遍认为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在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全环节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1]它不是新设的一门课或者一种活动,而是深挖专业课程中已经存在的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想价值引领”有机融合,从而让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一方面,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既可以学习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也能够提升道德修养,锤炼意志品质。另一方面,这也使得育人的主体发生了变化,从思政课教师转向所有课程的责任教师。[2]

课程思政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是依附性。课程思政需要依附专业课程来进行传递,注重同频共振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第二是浸润性。它表现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塑造。第三是整体性。课程思政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协同合作,形成一个整体,系统地构建课程思政格局。

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及问题

2020 年,教育部印发并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政策之一就是全面建设课程思政,并且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问题,即“为什么要做、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各大高校对课程思政建设积极响应,根据要求开展工作。但万事开头难,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课程思政的建设质量情况并没有达到预期。通过对课程责任教师和部分学生的访谈,以及翻阅相关文献后,笔者分析主要是遇到了以下三点阻碍。

(一)部分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有差距

一是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还不够深刻。部分教师存在思想固化,“重授业轻传道”的现象;还有些教师过于强调思政内容,反而忽略了专业知识的教授,本末倒置,将专业课变成了思政课;还有些教师自身对于思政并不了解,对所选择的思政内容一知半解,这无疑会大大影响课堂思政的效果。

二是在思政材料的选择上与专业教学内容存在一定脱节。部分教师没有深入寻找思政元素和专业课程的契合点,存在强行拼凑和穿插思政内容的情况;还有的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的讲解只是浮于表面,并未进行深入挖掘,导致思政内容不够深刻,反而破坏了原本的教学课堂,降低了课堂效率,使得思政资源无法很好地转换为思政价值。[3]

三是思政内容的传递方式过于生硬。部分教师只是在专业内容结束后生搬硬套几句思政内容,没有形成适应课程思政的新的教学方式,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将课程思政形式化了,所传达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学生对于课程思政必要性的认同度不高

学生对课程思政的价值没有准确的认知,思政参与度低,价值获得感低。部分学生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只看重物质追求,忽视思想道德修养,对课程思政的重视度不够[4]。此外,在社会多元价值交织的复杂背景下,高校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意识形态的侵蚀,从而对国家的文化、制度缺乏自信。这些都导致了学生不太接受课程思政的模式。

(三)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尚有欠缺

部分高校管理层缺乏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还没有形成高效、系统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包括缺乏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缺乏有力的配套服务等课程思政管理体系混乱的问题,使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阻碍。

笔者从福建开放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出发,探索福建开放大学特有的开放教育“线上线下相融合”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从而为其他高校构建优质课程思政提供一定的借鉴,使得课程思政可以真正“落地生根”,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真正实现二者的融合发展。

四、开放教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实施路径

福建开放大学服务于全民终身学习,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一所以“互联网+”为特色,面向社会成员提供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新型高等学府。[5]开放教育相对于其他普通高等学校而言,由于其特殊的教育对象和教育模式,必须探索出具有独特性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才能达到1+1 大于2 的效果,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本部分将通过联系开放教育的特点,对于“线上线下相融合”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进行说明。

(一)“管理”为先:做好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制度规划和评价指标体系的顶层设计,来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课程思政育人效果。顶层设计是起跑线,也是奠基石。福建开放大学通过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加强课程思政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由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处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学院实施推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推动课程思政向纵深发展。通过做好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为各个专业逐步形成具有开放教育特色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课程思政真正落到实处。

(二)“教师”为本:加强教师团队的培训和建设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要传播者,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认知程度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的质量,因此需要紧抓教师队伍建设,并且作为建设课程思政的基础性工作来开展。

第一,为了提高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强化育人意识,学校要求各个学院定期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提高备课的效率和质量,将每门课的“点”连成整个专业的“面”,再将“面”形成整个教学系统的“体”,实现“课程—专业—学科”的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第二,学校组织了覆盖全体教师的课程思政专项系列培训,邀请思政专业课教师、相关专家在线上和线下进行培训,强化教师对于思政的认知,帮助教师找准思政角度;第三,学校还开展了各种线下活动,包括定期组织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举办课程思政相关培训和沙龙等,创造了分享、交流的空间和时间,促进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经验交流、观摩研讨和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课程思政不断改革创新,助推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

福建开放大学是系统办学,全省办学体系的教师都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基于此,学校组建了多支教学团队,其中包括思政课程教师、专业课教师、班主任、行业专家等。思政课程教师负责提供理论支持,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行业专家可以提出最新的思政观点,这些都成为了建设课程思政的支持力量。不同身份和定位的教师共同参与某门课程的思政建设,可以提出不同角度的建设意见,集思广益,优势互补,提高教师队伍课程思政的总体水平。

(三)“教学”为主: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

“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主要从课堂育人和实践育人两个方面展开,开拓了“线上教学+线下课堂+课程实践”课程思政的三大阵地,从而落实课程思政实施途径。

1.课堂育人

开放教育面向一切学习者,其学生多为已经工作的社会人员,工学矛盾一直较为突出,大部分的学生只能利用工作以外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因此其教学模式主要是线上远程教育,线下集中面授为辅助手段。学生登录网上学习平台就可以远程参加课堂,下载学习资料,参与论坛讨论活动等。基于此特点,开放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一定要充分考虑到线上线下的一体化教学设计。

(1)线上课堂教学

网络课堂和教学资源是开放教育的主要阵地和主要渠道。建设优质的教学课堂和资源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十分重要,因此,为了建设高质量课程思政,将课程思政融入网络课堂和线上资源必不可少。第一,线上课堂教学要以教学文件的设计为出发点,福建开放大学在2022年开展了“课程思政进大纲”专项工作,要求对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对于不同类别课程的思政建设要求,在课程教学目标部分中加入思政育人,进一步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在编写过程中要注重思政元素选取的层次性、逻辑性和多维度性,使课程思政教学更具针对性,让教育回归育人功能,也帮助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能够找到定位,从源头上把握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课堂。第二,课堂教学作为课程思政的“主战场”,始终是传达知识和价值观的主渠道。必须根据“门门有思政、人人讲育人”的课程建设原则,将思政元素融入日常教学内容当中,着力探索“专业思政”。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注重对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在适当的时间点和教学情境里,通过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式有效地引出适当的思政育人内容,学生会更易于接受。不仅是提出相关的思政观点,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真正地理解并且接纳思政内容,从而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于工程技术类课程,教师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创新的“工匠精神”,文史类课程会更侧重加深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我校农科相关专业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形成了“一心、两山、三爱”的课程思政模式,力图将学生培养成为懂技术、会管理、善运营的全方面乡村人才。可以看出,不同类别的课程需要侧重不同的思政教学内容和方向,这是根据课程性质决定的。与课程内容相契合的思政内容往往能事半功倍,而其中所蕴含的品质精神也能助力学生在今后的职业道路上越走越远。在文学类课程中,教师需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哲学类课程中,学生通过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农学类课程中,“大国三农”情怀贯穿整个生态文明教育;在理学类课程中,学生在思维锻炼中坚定追求真理。第三,BBS 论坛讨论活动也是开放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在布置BBS 讨论活动时需要围绕教学内容和思政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让课程思政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例如,《幼儿心理学》这门课程会布置学生对于“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可以从哪几方面提高”发表自身的看法。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也是在探寻自身未来提高职业道德的方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更像是一种启发,学生还需要通过结合实际进行深入的思考,来将思政内容内化为自身的力量,课后讨论活动则为这种转换提供了途径,由此成为开放教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必不可少的环节。第四,课后作业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结果的检测,学生可以借此巩固知识点,并且得到总结和升华。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也会同思政内容相联系,从而间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升产生影响。此外,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评价中加入思政元素,渗透对学生道德修养、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评价,可以同时检测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理解程度和课程思政教学方式的有效性。第五,在课堂之外,教师也会通过班级微信群、QQ 群等定期推送与专业相关的新理念或者新闻,并且要求每位学生阅读之后跟帖,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意识,让课程思政融入每位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线下集中学习

在线下集中面授环节中,教师也会开展课程思政工作。例如,理工学院每学期都会组织课程教师和外聘专家展开“送教下乡、送教入村”活动,在线下举办讲座、课堂等,每次都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会详细解读当前国家关于助农的相关政策,以三观培养为引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积极宣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等。线上学习固然受众广,但也有反馈不及时、针对性弱的缺憾,而线下学习则可以填补这些缺口。学生可以及时与教师沟通,随时提问,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课程内容和节奏,课堂内容也能够更有针对性,在收获学生认同的同时,有效提高了课程思政育人成效。

2.实践育人

除了线上课堂教学和线下集中授课,开放教育的每门课程还都设置了实验实习的环节,并将实践环节作为必修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在课堂上学习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提高其转换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在实践环节中设计课程思政,以育人无痕的方式将思政元素有效传递给学习者。例如,《农业生态学》这门课会组织学生通过实地调研感受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生态的联系,加深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文经学院也开拓性地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茶艺与茶文化专业与数家知名茶企合作开展校外实践及面授课程,实地参观茶叶传统窨制工艺区和主要制作流程,并指导学生进行审评。这些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认知,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教学的优秀案例。这种“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运用学习到的理论,感受职业精神和其内在文化价值。

实践上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学校会定期邀请专家、优秀校友、行业能手到校开展讲座,并同时进行课程思政工作,以多种形式展现思政魅力和风采,寓教于乐。2022年10 月,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领悟书法艺术的魅力,提高书法鉴赏能力,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文经学院邀请了福建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长严祖喜作题为《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展望及书协会员作品评析》的讲座,并对学生提交的习作进行了点评和示范,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营造了健康昂扬的校园文化氛围。

构筑开放教育“课程思政”实践育人大格局的关键在于“走出去”和“引进来”,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走出去”和“引进来”都需要结合国家经济发展要求和课堂内容,围绕学生成长发展。可以通过实地调研、校企合作、社会实践、讲座论坛、创新创业等多种形式,构建起覆盖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实践育人体系,将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

五、开放教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改进措施

尽管目前开放教育“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推进开放教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和探索,提升线上线下实践教学成效,该模式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进行完善和提升。

第一,完善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效果评价反馈机制,并建立以教学效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开放教育“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和改进的过程。目前该模式中的评价体系只是从学校督导的层面进行评价,还亟须建立一套由学生、教师、企业等多主体组成的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效果评价反馈机制。通过向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教师进行自我检查、对企业展开定期调研等方式获取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的完善提供依据。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效果也可以作为建立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的依据,[6]将课程思政落实情况与绩效考核挂钩。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之一,必须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保证课程思政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第二,加强学院二级管理。各学院是学校教学环节的中心,学院应该明确自身在建设课程思政中的重要地位和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形成中的关键作用。[7]要在学院内部制定适用于各专业的课程思政相关实施细则,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和保障,通过一系列的校企合作、专家论坛、引进多媒体设备等创新课程思政的课堂和形式。学院要明确责任,认真领会和传达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政策方针,同时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和需求内化为自身的实施方案,不断完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促使课程思政建设取得长足实效。

第三,全方位提升学校的配套支持服务。课程思政是需要全校教职工协作与配合的一项系统性工程。首先,要形成常态化、系统化的课程思政活动体系,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创新上给予支持。在线上线下定期开展培训,加强理论学习;组织以赛促教的课程思政教学大赛等活动,提高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组织沙龙、研讨会等教研活动,形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牵头校企合作,推动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多种方式丰富思政课堂;设立课程思政专项课题,对于课程思政优秀建设成果提供资金、设备等方面的支持和鼓励。其次,要搭建全方位、一体化的课程思政资源体系,在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更新上给予供给。精挑细选课程思政资源,及时补充课程思政资源库;推动成立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形成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优秀案例。

六、结语

高校肩负着培育国家未来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使命,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性也直接关系到新时代育人成才的实现,因此,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建设高质量课程思政确有必要。当前正处于新时代十年变革的重大机遇期,各大高校必须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将课程思政改革作为当前教学工作的重点,建立起高效、科学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开放教育“线上线下相融合”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适应了开放教育特殊的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授和实践教学中注重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以实现全方位育人为目标,不断与时俱进调整结构和方法,向建设高质量课程思政前进。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