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兴服务业统计方法探索与研究

2023-05-14课题组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3年9期
关键词:业态服务业企业

□ 课题组

| 新兴服务业统计的研究背景

(一)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亟需建设更加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社会分工的细化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应运而生,尤其在服务业领域,出现具有多样化、高附加值、高技术等特点的新兴服务业。

新世纪以来,浙江依靠互联网+数字驱动模式,侧重发展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在产业基础、开放程度、文化禀赋、区域个性等综合因素的交织下,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抓手,形成特色鲜明的服务业发展模式、发展路径[1]。以浙江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例,增加值从2016 年 的2061 亿 元 增 至2022 年的4772 亿元,占GDP 的比重由4.4%上升到6.1%,并催生了电子商务、网络支付、金融科技、数字内容、数字医疗、智慧物流等一批服务业新业态。

(二)新兴服务业的主要特点

相比于传统服务业,新兴服务业涉及领域多、业态分布广,特点鲜明。

1.高技术赋能。新兴服务业以网络与信息技术为其发展的技术基础和关键特征,技术含量高,从业人员普遍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较高的管理能力与技术技能。网络通信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实现了生产、物流、消费过程的统一,形成了新的市场形态与经营业态。

2.多产业融合。新兴服务业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其核心基础设施是“互联网”,并基于科学技术、信息流、大数据等无形资产在新兴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通过产业链的上下游拓展、行业间的资源整合,衍生出大量的跨界融合经营,产业延展性强。

3.高价值增长。新兴服务业代表产业发展方向,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大多既是资本追逐的投资对象,也是消费者热捧的消费需求对象。通过促进专业分工细化和高效协作,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节约物质资源和人力。

4.强带动效应。新兴产业可以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贯穿于价值链的诸多增值环节,是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引擎和介质,能够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支撑经济持续增长。从最新的投入产出统计来看,一些新兴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大于1,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业的影响力系数达到1.4,体现了强大的带动能力。

(三)新兴服务业统计的现状

随着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哈尔滨、徐州、杭州等地统计部门陆续开展关于新兴服务业内涵解读、行业划分等层面的研究[2][3][4],但相关统计调查制度尚未建立,统计分类标准尚未统一。诸如网红经济、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等新名词新概念在现行的统计制度下难以得到全面核算和体现。在新兴业态不断迭代更新的当下,如何以统计特有语言对新兴服务业进行客观描述,不仅有利于对新兴服务业从规模、结构等角度开展精准画像,而且对于厘清地方经济结构、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均有着重要意义,成为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 新兴服务业统计存在的问题

除了互联网平台、网络直播等常见的应用新技术的新行业外,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些企业选择做大做强,经营内容不仅向微笑曲线两头延展,提供的最终产品也日趋多样,收入结构呈现多元化和变化快的特点;另有企业选择做细分类,专营产业链其中一个小环节,其他环节采用外包的模式,通过高技术赋能提升竞争力,其收入构成表现为代工等非主营业务收入为主。这些企业经营模式新颖,依据现行的统计调查制度和核算体系往往难以判断其行业归属,难以如实反映新兴服务业发展状况。

现结合日常调研和工作实际,根据企业业务特性,将新兴服务业归纳为产业型、赋能型两种主要类型,以是否生成新的行业和能否独立核算赋能部分作为衡量标准加以细分,并辅以案例说明,在此基础上探讨这些类型在日常统计中面临的困境。

(一)新兴服务业的常见类型

1.产业型。主要指现代技术的市场化应用,提供技术或知识服务等无形产品作为最终产品。此类型一般以单位(法人、产业或个体户)独立存在,能够独立核算经济总量。

第一类: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转化为生产要素。如网络技术、语音识别技术、通讯技术等,是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来实现,一般以提供服务的形式产生效益。典型的有互联网第三方平台,如淘宝网、京东网等;又如将通讯技术、各种云服务等数字技术转换为产品的阿里巴巴等。

第二类:顺应市场新变化,捕捉市场新需求,创造出新的服务内容。如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配套的充电桩服务企业兴起。又如随着国家电网全面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涌现出一批专业技术型售电公司,某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自研的电力现货交易软件为基础,实时电力交易服务为手段,通过赚取电价差作为主要收入。

2.赋能型。传统产业借助数字化技术来拓展业务渠道,提高运营效率,进而产生新的行业、增加新的收入。此类型可以独立成立单位,也可以嵌入式存在。根据是否产生新行业和是否能独立核算赋能经济又可以分成四种类型:

第一类:不产生新业态且无法核算产生的收入。企业用数字技术赋能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新技术仅作为开展传统业务的辅助手段,并未改变企业原本的经营性质和收入构成。如企业使用ERP 系统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实体零售企业通过网络销售货物;货运代理企业开发订舱APP;银行、保险、证券、电信、邮政等传统服务业,通过开展线上业务以适应市场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等。

第二类:不产生新业态但可核算产生的收入。跨界经营型的企业,依托自身优势和资源,在经营中逐步拓展业务范围,从单一业务延伸到多种业态共同发展的混业经营模式,其收入构成也由单一来源逐步拓展为多来源,甚至出现副业收入高于主业的情况。如主营混合式集成电路制造的某科技公司,兼营软件开发,统计上目前归属于规模以上(规上)工业。随着业务拓展,其2022 年软件开发收入占比已经达到52.6%,超过主营业务产生的营业收入,且占比将在未来进一步提升。又如工厂的网络直销模式,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制造业企业得以以较少管理成本从toB 端直接到toC 端,减少销售中间环节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直销的店铺可以注册为法人、产业和个体户,也可以作为企业部门存在,直销产生的收入能够独立核算。在国家大力促进市场主体两业融合的当下,此类产业融合型企业屡见不鲜。

第三类:产生新业态但无法独立核算收入。此类企业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模式的更新,生成了新的业态。如研销一体的企业,其研发部分难以独立核算。与传统的研发企业专利技术转让模式不同,此类企业以研发最终产业(一般为实物)转让获取收益。其以研发为主要业务活动,研发产品通过委外加工实现生产,一般不提供原材料,但参与技术和产品质量管控。产品生产后通过回购直接或简单组装后对外销售,从而实现研发成果转化效益。公司员工基本由大量的研发人员、少量的行政人员和销售人员构成。如有的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主业主要从事汽车产品开发及相关技术研发,通过委外加工形成产品,随着车型的陆续推出,实现技术成果转化,企业收入通过汽车销售实现,研发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超过一半。

第四类:产生新业态且能够独立核算收入。如网络直播零售,由网络直播的直播方和品牌方两个要素构成。直播方确认收入的方式有多种,一是不取得商品控制权(含发货权、定价权等),以佣金(含坑位费、销售提成、服务费)等形式确认收入和利润;二是不取得商品控制权,以全部销售收入的形式确认收入,以佣金结算利润;三是取得商品控制权,买断货物以全部销售收入的形式确认收入,以销售差价结算利润。前两类均属于利用直播技术产生了新业态,并且能够独立核算产生的收入。

(二)新兴服务业统计面临的现实困境

实践中,新兴服务业具有变化快、收入构成复杂、隐蔽性强、业态新颖等特点,对传统的统计流程和统计核算方法形成挑战。

1.行业代码认定难度大。现行统计制度下,行业代码是判断企业归属三次产业和具体专业的唯一标识,且一家单位仅能赋予一个四位码,具有唯一性。而确认行业归属不但基于编码人员的专业业务水平,也基于不同参与者的主观判断。因此在实践中会出现以下四种情况:一是新业态涌现造成“难以编”;二是行业分类规则不统一导致“都可编”;三是统计人员理解差异导致“编不准”;四是从企业需求出发导致“不愿编”。

2.各专业入库实务操作标准有差异。规上服务业入库审批实践中,往往以“营业收入”构成作为判断企业行业归属的主要依据,与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资质建筑业、规上工业等其他专业有一些差异。对新兴服务业而言,由于其跨业经营或创新模式,其主要业务活动并不等同于主要收入来源,以最终产品和服务的税率作为行业判定依据的方式可能会偏离企业真实情况。

3.单行业报表体系会存在数据不能全面反映的风险。现行的统计制度下,企业根据行业界定,填报该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该行业外的经营活动产生的价值可能会存在不能全面反映的风险。

4.数据认定和核算难。一是新兴服务业的表现形式和侧重不同,难以用一个行业代码来反映其“新经济”的特性,以赋能型第一类企业为例,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仅是其开展业务的辅助手段,但因这部分技术的加持,企业的收益和效率得到快速增长,现行制度下仍以传统行业认定之。二是现有统计报表指标存在滞后性。传统统计制度仍局限于法人口径的财务表和业务表,采集的数据不能反映当下不断迭代升级的新兴服务业发展状况和趋势,难以核算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建立和完善新兴服务业统计的建议

建立和完善新兴服务业统计体系是一项长期工程,基于当前执行的专业制度和统计核算方法,结合上述典型案例剖析,从如实反映新兴服务业发展状况角度出发,建议在以下六方面进行完善:

(一)建立服务业“兜底”思维

在具体行业认定中,坚持以“增加值”作为评定行业的原则。凡是行业界定存疑,但明确不符合其他行业要素特性的,全部统一归入服务业范畴。鉴于农业、建筑业以及住宿餐饮业特征显著,一般与服务业界限清晰,下面重点讨论工业和批发零售业的要素特征。

1.认定为工业的要素特征:(1)企业具有自主或绝对控股的生产场所、生产设备;(2)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原材料归属本企业;(3)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工艺、技术、专利等所有权归属本企业,未发生实质性转移;(4)企业销售的产品从原始投入到最终销售,应发生形态等属性实质性改变。

2.认定为批发零售业的要素特征:(1)从购入到销售,商品仅发生所有权的转移,未发生属性的改变;(2)商品增值部分包括企业为之付出的市场推广、仓储保管、税费、人工投入等;(3)商品必须有购进和售出的环节。

企业在被认定为工业或批发零售业时,应同时满足上述条件,反之则划入服务业。应强调的是,在商品转移过程中,企业附加了研发设计内容、知识产权转化等形式的无形增值,应视作对原购入商品属性的改变。

(二)改变规上服务业指标填报方法

对于因业态和营业收入构成复杂导致在现有标准下难以纳规的企业,应先纳入规上服务业字典库,后采用“净服务收入”代替“营业收入”进行统计填报,解决部分企业难以入规问题。具体来看,不管是产业型还是赋能型,能够根据收入二级科目剥离出净服务业收入的,则直接填写;无法直接剥离的,如研销一体型企业,用营业收入扣除产品回购成本作为净服务业收入;信息系统集成企业用营业收入扣除硬件采购成本作为净服务业收入;网络直播零售以货物销售额作为营收的,扣除与品牌方结算的成本作为净服务收入。

(三)改革统计报表指标体系

鉴于新兴服务业跨界融合的特点,应打破现有的专业壁垒,对部分重点指标填报范围扩大到全专业。一是在财务表中增加“网络直销销售额”“网络直销零售额”等指标,以加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统计。二是将研发投入报表填报对象扩展到全部行业等,以满足企业对高新技术企业评定的需求。

(四)构建新兴服务业分类标准

针对现有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是从行业的角度进行分类,未能有效展现新业态和新模式,并且存在将业态和行业混为一谈的情况,一方面需要升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将新兴业态和行业进行区分,如互联网批发和互联网零售,建议根据商品和销售渠道逐一编写行业代码,使其具有唯一性。另一方面,构建新业态和模式的分类标准。必要时在四位行业代码的基础上,增加一位新业态码。建议对新兴业态和模式进行深入调研分析,综合考虑新技术的应用对增加值形成的相关性以及提供的最终产品形态,确定业态分类,构建新标准体系。

(五)探索建立全行业的统计报表体系

针对单行业报表体系导致数据不能如实全面反映数据风险,应探索建立以法人单位为主体的全行业数据填报模式,各填报单位根据企业实际经营活动选择涉及行业的报表进行填报。如某电器公司,厨房电器的生产制造加工填报产值报表纳入工业统计,产品直销填报销售经营报表纳入贸易统计,承接的社会体验服务活动、自有平台的技术维护等填报效益报表纳入服务业统计,确保在区域行业及产业经济成果汇总测算时能“各取所需”,企业创造的所有价值也能全数反映。

(六)构建以普查为基础的新兴服务业调查体系

建立以周期性经济普查为基础,以规上企业全面调查为重点,以规模以下抽样调查为主体,以热点问题和重点情况专项调查为补充的新兴服务业调查体系。鉴于上文中对新兴服务业根据是否产生新行业、是否能独立核算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对能够独立核算的新行业或者新业务,通过自主填报数据进行核算;不能独立核算的,用系数法单家认定,通过“营收与新技术的依存度”等指标依次测算分行业的新兴产业的成分系数表,经普年份全面调查并形成基础数据库,以此为基准通过统计年报略微修正,直至下一个经普年份做调整。由此测算新兴产业现有规模与行业结构、地理分布、规模分布等多维画像。

猜你喜欢

业态服务业企业
为新业态撑起“社保伞”势在必行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播客Podcast业态分析
新业态 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