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新探

2023-05-14阮清方

岭南学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自然界马克思主义人类

阮清方,张 伟

(中共深圳市光明区委党校,广东 深圳 518106)

对于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探索。毛泽东曾这样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534习近平总书记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在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进行了拓展和深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2]17;在2023年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3];在2023年6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深入阐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理论创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笔者认为,探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文化系统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这三种关系时所抱持的基本理念的相似之处切入。这对我们进一步阐释“第二个结合”的相关理论问题,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赓续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崇尚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

人从自然界中产生,即使人类获得高度发展,也不可能对自然任性而为。人类只有尊重自然,包括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才能维护社会安定,推进社会进步。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都崇尚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理念。

(一)马克思主义“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相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5]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思想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指出:“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6]161作为一个特殊的物种,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原栖息于原始森林的猿类,因环境改变而改变了生存方式,以树枝、石块等作为觅食护身的工具,栖息于原始森林中。经过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这种本能活动逐渐发展成为“最初的动物式的本能的劳动形式”[7]169。通过劳动,类人猿的身体形态、心理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和逐渐完善,身心也在不断进化。由此证明,人原本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一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具有同质性。在中国古代,儒道佛三家都认为,人与自然本应是相通的。儒家文化认为与天一致之道在于“诚”,汉代董仲舒提出“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8]369这一完整的“天人合一”的说法。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9]169亦有此意。佛家强调生命共同体中的众生平等、生命体与环境和谐统一的观念,恰恰是把人和自然放置于共同体中。天亦自然,人亦自然,“天人合一”本来是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表达,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思想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

(二)马克思主义整体生命观与中国传统文化“民胞物与”思想相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2]23。马克思主义整体生命观的内涵可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看出来。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为人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由于随着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现又增添了新的因素——社会”[10]993。人、自然和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整体生命观的基本构成要素。马克思主义不仅把个体生命与自然界联系在一起,而且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也看作一种生命的变迁,这一变迁通过人类从事物质的生产和再生产得以实现。如果没有人类的自我生产和再生产,也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本质上是人对自然的改造。这一改造会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一种是人类在遵从自然规律要求的前提下进行自然界改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另一种物质生产的结果则违背自然规律,从而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恶劣后果并最终毁灭人类自身。马克思主义用历史的画笔描绘了社会整体生命发展和变迁的规律:人类的生产实践必须要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马克思主义整体生命观展现了人、自然和社会的生命图景,使人懂得尊重生命的意义,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民胞物与”的理念不谋而合。北宋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11]62,意为关爱人的生命,引申为对自然界一切物类的热爱。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它重视生命,并将“仁”视为一种重要的价值伦理观念。所谓“仁”最直接的提法就是“仁者爱人”[12]129。这种“爱人”,其实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孔子所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2]64正是此意。孔子认为,“爱人”之心这一善根的根源在于天然的血缘亲情,“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2]179,这里的“性”就是指具有亲情的人的本性表达。正是有了爱人的本心,才能从爱己到爱彼,并且不断地扩大,可推及至对自然万物的仁爱。

(三)马克思主义自然实践观与中国传统文化“观物比德”思想相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2]23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反过来经过人的实践对自然界进行改造。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活动,突出人在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同时在实现人的自然化和自然化的人双向互动中提升人的自我价值,显现人的德性,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社会。人的实践活动是对自然界的改造,尤其是当今工具理性的发展帮助人类获得征服自然的力量,但是如若违背规律,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满足部分区域和部分人的需求,但是最终必然会使人类社会走向灭亡。马克思主义自然实践观所强调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学洞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观物比德”思想相契合,都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国语》中载有“里革断罟匡君”[13]147-148的故事:春秋时期,鲁宣公在泗水以网捕鱼,其臣子里革愤而割网,其用意是以此作为引子,保护自然资源,劝诫统治者要懂得爱惜民力。《孟子》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比喻,强调自然环境会因人的无度开采而遭到破坏,由此阐发了爱惜民力的政论。当然,古人在重视人与自然关系处理方式的同时,也提出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如《周易》强调“《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14]593。这些在顺应自然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思想,也是当下“绿色发展”的思想先导。

二、提倡人与人之间团结、和谐和自由的价值理念

人与人之间是在不断交往的过程中推动社会发展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复杂,常常会涉及利益问题、矛盾冲突等,这就需要在解决问题中找到社会进步的路径。而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人与人之间团结、和谐和自由的价值理念就为我们解决问题和矛盾提供了思路。

(一)注重团结

马克思主义主张用相互联系的观点观察世界,人与人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人与人的交往中,要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坚持不分民族、不分国界的人和人之间的联合,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而随着人们对共同利益的追求,使交往得以不断扩大,这也使团结成为处理交往关系的有效手段。人都会追求利益,不能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对立起来,不能以集体利益消解个人利益,也不能脱离个人利益来谈集体利益,利益关系处理不好,直接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团结,社会、国家和民族就不会得到长远发展。马克思对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进行了精辟阐释:“私人利益本身已经是社会所决定的利益,而且只有在社会所设定的条件下并使用社会所提供的手段,才能达到”[15]50。也就是说,集体主义不是集体对个人的单向要求,而是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双向奔赴,那种以集体利益吞噬个人利益的现象是必须要去除的。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人们对利益的认知也有差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不团结”的社会根源,而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整体立场出发,旗帜鲜明地强调无产阶级代表无产阶级的共同利益,为克服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的狭隘性提供了具体路径。因此,人和人之间团结起来,各民族都联合起来,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对团结的理念也极为重视。《周易》有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14]607,意为两个人只要齐心协力,就会形成一股很强大的力量。同时,团结也是增强自身发展内在动力的重要方法。《论语》有云:“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12]17,意为君子对待他人以公正宽容之心求团结,而小人却背道而驰。在传统的观念中,认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要团结才得以长远,并将此延伸到治国方面。法家创始人慎子说:“亡国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国之君,非一人之力也……廊庙之材,盖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盖非一狐之皮也。”[16]75他认为,必须要把贤能团结起来,才能使君主获得拥戴,使国家昌盛。

(二)追求和谐

马克思主义追求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可以从马克思对人发展的三大形态的论述找到依据。“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15]52从人对人的固定依赖,到人对物的依赖,再到人的全面发展,其实就是人与社会从冲突走向和谐的过程。实现和谐的重要手段不仅需要生产力的蓬勃发展,还需要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制度。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用“消灭私有制”来总结共产主义理论,这表明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区别的本质特征。这意味着,只有在一个没有剥削性质的社会制度体系下,生产力和人才能得到发展,实现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和”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史伯在西周晚期提出的。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17]573“和”是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将不同事物融合并使再创造成为可能。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人和”既肯定了个体的人格,又重视社会群体的利益。要做到人和,既要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还要妥善处理个人与群体(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从个人与个人的关系看,把要尊重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重他人的独立人格视为同等重要。孔子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2]93就是对此义的最好注解。从个人与群体的关系看,和谐在于个人对所在群体的责任和义务。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12]192古代儒家的精粹思想高度肯定了个人对群体的责任,既肯定每个人都有其不可夺的意志,又强调个人对于群体的担当和责任心。

(三)向往自由

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同体”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的毕生追求。他认为,从猿人到人,把被动的动物式生存活动转化为主动的生产劳动,把盲目的意识转化为来自实践的认识,这才是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人应该从自然界的生存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自主地进行生产劳动,超越孤立、狭隘,实现个性的丰富全面,这样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真正的共同体超越了自然共同体和抽象共同体的界限,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这样的社会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18]683,它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带来了新的本质特征。通过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个人与联合的统一、需求和手段的统一,人实现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强制性分工不复存在,人们不再被限定在固定的行业和领域内进行生产劳动,一部分人的自由也不再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劳动之上,每个人的个性和自由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在真正的共同体中,劳动不再是痛苦和煎熬,而是每个人都能想其所想、为其所为的自由行为,劳动成为了人的第一需要,人与人之间在个体劳动和普遍交往的基础上建立了更高层次的共享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追求“身安”和“心安”,以安身立命和精神超脱为终极关怀。儒家和道家开创了不同的通往自由之路。儒家的自由之路即入世之路,旨在经由坚定信念而达到明达人生;道家的自由之路则为出世之路,是从自然经由超然并最终实现自由。追求心安理得的自由人生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主脉,它是一种富有超越性的文化。

三、关注人自身及其价值实现

人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共同的终极关怀。人不能简单理解为一个生命体,而应该从类、集体和个体三个维度来诠释。人也不是纯粹地生活着,而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实现超越物类的人类价值、人民的集体价值和个体价值。对人自身的关注,也为今天“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19]825奠定了思想基石。

(一)关注三个维度的人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都从三个维度关注了人,即类存在物、集体存在物和个体存在物。从人类维度看,马克思强调:“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6]502这是站在人类世界发展的立场来回答人类未来发展的问题,无疑打破了地域、民族的边界,为人类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人类和物类是同等重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不应凌驾于物类之上。在现实生活中,认为人是万物主宰,蔑视一切物的价值,因而就会出现前面所分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中国人关注人类的思想体现在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天下’是中华先民特有的空间概念,字面义为‘普天之下’,比‘国家’的领属范围更广大,约指中华文化影响所及,由天子的德与力普被的空间,往往是没有边际的。”[20]249由此可见,天下具有深刻的文明内涵,并非只是地理空间上的概念。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讲求天下为公,以天下国家为念,为政以德,在理想情怀上坚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从集体维度看,坚持集体主义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之一,还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集体观认为,在合理的限度内,集体优于个体,个体应该服从集体。孔子也指出:“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12]163这就是说,人是群居的,必须要维护好集体的利益,应该以德义作为活动准则,否则这个社群是难以维系和发展的。从个人维度看,在重视集体利益的同时,不能以集体的名义随意地否定个人利益。马克思主义重视个人。个人是集体的细胞,只有真正重视个人,才能科学解决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指出:“各个人的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不过当然是处于既有的历史条件和关系范围之内的自己”[6]571,恩格斯也认为:“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也不能得到解放”[21]310。

(二)关注人的三层价值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三层价值的共同认知为:既认为人类价值超越物类价值,又重视人民的集体价值,还强调人的个体价值。第一层价值:人类价值超越物类价值。马克思指出:“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其目的是使自然界……服从于人的需要。”[15]90-91在马克思看来,物固然重要,因为没有物质属性,人类的需要即价值并不能得以实现,然则相比较而言,决定权在人。物满足人的需要,“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2]187。其中的“一切”,是指以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的物质利益。由此可见,在对人与物的比较中,马克思主义更多地肯定人的价值。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天地之性人为贵”[23]28的思想如出一辙。儒家认为,人的体态虽微,但是性质优于其他万物,充分肯定了人在宇宙中的重要地位大于所有一切物。荀子解释“人为贵”的原因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24]127第二层价值:人民的群体价值。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力量是无限的,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概括为:“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4]人类社会正是在有限和无限的矛盾运动中永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民群体价值的阐释体现为“民为邦本”的思想。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5]367这是他在总结历史上王朝兴衰经验教训后所得出的结论,强调了要重视人民,得之就可兴国,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荀子把君和民的关系比喻为舟和水,认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此后,很多封建统治者以此作为安邦治国之理。第三层价值:人的个体价值。“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26]606。所谓的“合力”其实就是影响历史发展的互相交错的力量,每个个体都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群众由一个个人所组成,作为群体的要素,每一个个体都是不可替代的。当然,由于个体自身条件的限制,并非每个个体发挥的作用一样,能力有大小,价值也有大小,但是这并不影响个体价值的实现。个体价值的实现要结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来进行。在历史上起作用的无数个人中,杰出人物所起的作用特别突出。杰出人物的出现总是与时代紧密相关,不能仅仅关注杰出人物“个人”而忽视具体的、历史的环境。古代思想家也极为重视个人的价值,主要是以儒家为代表。孟子和荀子,无论是持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强调个人的价值评判取决于他在社会上的道德品格或功业成就,如果能够获得社会舆论的赞扬或者政治认可,就是实现了他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价值的认识也是分有层次的,士人能“审其所知”“审其所由”“审其所谓”[27]9-10。君子信守“忠信”“仁义”,并且能够“躬行”。贤人可以作为天下表率,而圣人则可以通过自己的影响“通达天下”。《大学》里对人生目标制订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8]4,个体不仅是生命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个体价值在社会中获得实现。

四、结语

中华文明作为五千年从未断流的文明形态对世界文明发展和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鸦片战争后,由于外敌入侵、闭关锁国,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较量中渐趋颓势。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这个来自西方的“反西方主义”以其科学性和革命性,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成为“灵丹妙药”,帮助苦苦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中国人找到了前行的方向,并在新时代的中国越来越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归根结底,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百多年中成功地推动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4]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两个文化系统都对当代中国具有重大意义,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成就,传播、发展、践行马克思主义需要同人民生活、社会实践、科学实验相结合,同样需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马克思主义,更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头活水[29]。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点的探寻永远没有终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找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密码”,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发自内心地认可并践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不断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也必将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展现出更为强大的真理伟力。

猜你喜欢

自然界马克思主义人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自然界的一秒钟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例说“自然界的水”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