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理学视角的“不想腐”心理预防对策探析

2023-05-14钱素华

岭南学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腐败人格领导

钱素华,梁 萍,黄 静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 昆明 650111)

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深化标本兼治、系统治理,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在不想腐上巩固提升,更加注重正本清源、固本培元……要把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有效贯通起来,三者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把不敢腐的震慑力、不能腐的约束力、不想腐的感召力结合起来”[1]。这是新时代反腐败工作的基本遵循。“不敢腐”是因为惩戒的作用,“不能腐”是制度的作用,“不想腐”是思想根源的作用,前两者属于外因,而后者则是内因。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因此要达到治理腐败的最佳效果既要注重外在因素,更要注重“不想腐”这个内在因素,从思想根源上解决问题,必须从思想观念这个内因入手,在心理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心理防线。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用“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等典故来教育广大干部,也就是要求从心理根源上解决问题。构建预防腐败的心理堤坝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好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心理健康和人格修炼的“入口”关

(一)选拔使用干部必须注重心理健康

选拔任用领导干部不能只关注身体健康,同时还要关注心理健康。从对一些腐败官员忏悔录的研究可以看出,有的贪官的腐败行为与其不健康的心理有密切关系,如有的物质欲望强烈,有的控制欲和占有欲极强,有的自律性差经不住诱惑,有的存在道德缺陷,有的爱耍小聪明喜欢钻空子。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官员的腐败需要强度很高,且与适宜实施犯罪的外在客观环境相结合时(如不良社会风气泛滥、缺乏有效监督等),就极易引发个体贪腐行为的动机,这种动机将驱使其选择一定的目标,并将贪腐心理外化为贪腐行为[2]。研究发现,具有权威性、享乐型、专断型、放纵型、强迫型、自恋型人格特征的人容易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腐败行为。因此各级组织部门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时,应将心理健康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加以考察。邵景均认为,“根据近年来中央纪委和地方各级纪委查办案件的情况看,一些干部之所以违纪违法乃至成了腐败分子,一个重要因素是具有严重心理疾患……容许有心理疾患的人走上或留任重要领导岗位,就有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不论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还是从工作角度考虑,都不应该把那些具有严重心理疾患的人提拔到重要领导岗位;对于那些已经表现出严重心理疾患的领导干部,应尽快将其撤离领导岗位”[3]。组织部门在考察干部时除了常规的考察方法外,可使用科学的心理测评工具对拟提拔干部进行心理测量,一方面可以评估拟用干部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全面了解拟用干部的人格特征、意志品质等。通过心理健康筛查,将那些本身已经有较为严重心理问题,不适合担任领导干部岗位或者不适合特殊岗位任职的干部甄别出来;甄别出道德推脱性强、价值观不正、唯利特征突出等容易导致腐败的个性特征,适时施予心理干预、教育提醒或监督。对甄别出来的已经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领导干部,从对个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工作负责的角度出发,将其调离重要领导岗位,或者聘请专业心理医生对其进行心理调适或心理治疗。各级组织部门要及时了解干部的心理问题,如当干部面临职位变动、受到处分、家庭变故等重要事件时,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进行心理关爱,在组织的帮助中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塑造健全人格,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预防因心理失衡和迷茫而产生腐败行为。

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作为干部教育的主渠道,要强化对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培训。进行心理健康培训有助于培育领导干部奋发有为、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对促进领导干部的人格完善、品行端正具有重要作用,影响和改变领导干部的心理和行为。2023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党校要在培训中着力增强防风险、攻难关、迎挑战、抗打压能力,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更好胜任领导工作[4]。根据中共中央印发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应当按照提高干部综合素质的要求,开展哲学、历史、科技、文学、艺术和军事、外交、民族、宗教、保密、心理健康等方面教育培训”[5]8。条例明确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应该把心理健康内容列入干部教育培训的常规课程,发挥党校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聘请心理学专业教师为学员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系列讲座,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领导干部正确认识自身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客观认识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掌握一些有效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具备化解自我心理问题的能力,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和有效的行为来面对重大打击或挫败,而不是抱怨、愤懑、心理失衡而做出不理智或以贪腐弥补的行为。

(二)选拔使用干部要注重人格修炼

人格修炼良好的人往往具有好的道德水平、善良的言语、得体的行为,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就是是非观明确、为人善良,能够抵制所面临的诱惑。“人格修养是一个人通过自我修炼、养成和提升,使自己的人格不断达到新的更高水平的过程。人格修养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准确认识和把握自身性格特点,针对不同情况趋利避害,调整和控制自己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6]209。2019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人格是一个人精神修养的集中体现。光明磊落、坦荡无私,是共产党人的光辉品格,也是干部应该锤炼的品质修养。要坚守精神追求,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处理好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关系。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保持平和心态,看淡个人进退得失,心无旁骛努力工作,为党和人民做事”[7]。就反腐倡廉而言,也离不开领导干部的人格修炼,一个领导干部的人格是否高尚,品行是否端正,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党的形象,老百姓往往是透过身边的干部看党风。因此领导干部一定要注意个人的人格修炼,把自己修炼为有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对国家、对社会、对事业、对家庭有积极的情感和高度责任感,自尊自信、积极乐观、快乐工作;兴趣爱好积极正当,为人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心态阳光、心理调适能力强的人[8],也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领导干部有了健全的人格,才能避免精神空虚、为官不为、怠政懒政等现象。2023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党校要引导和推动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精神境界、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4]。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特别重视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人格修炼,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觉悟、精神境界、道德修养。领导干部如果党性强、道德高尚,往往都会更加注重自我的道德修养和人格修炼,才会光明磊落,充满正能量,邪气难侵,促进事业的成功。相反,如果一个领导干部品行败坏,心术不正,精于算计,往往会悲愤难耐,心情郁闷,心里阴暗,就很难成就事业。只有领导干部“慎微”“慎独”,才有远大的志向而心底无私,才能不贪图生活安逸和工作舒适,才能在面临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做到自律、自警、自守,筑牢“不想腐”的思想防线,真正成为“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

因此,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还应该将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党性教育)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个人的人格修养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党性修养和人格修养教育,帮助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政绩观,做到有修养、有品行,理性看待进退去留、成功与失败,以平和的心态接受自己的得失,及时消解心理失衡所带来的消极行为甚至腐败行为。

二、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及时矫正不良心态

当前社会变革在加剧,生活节奏在加快,人们的生活条件虽然更好了,但是压力却日益加大了,人们普遍感觉到“压力山大”“身心疲惫”,由此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如情绪障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也越来越多了。领导干部承担的工作任务更重、承担的责任更大,面对的各种挑战更多,同时遇到的形形色色的诱惑多,陷阱也多,要履职尽责做出成效,不仅需要良好的政治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等,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心理状态。尤其是处于激烈的心理冲突时,如“腐败合理化”“相对剥夺感”“严重心理失衡”“价值冲突”“道德推脱”时,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危机干预,及时消除“看不开”“想不通”的心理疙瘩,把他们从腐败的边沿拉回来。

当前一方面是部分领导干部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的认识存在偏见,另一方面针对领导干部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缺乏。有的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对待心理问题,明明自己明显感觉心理压力大,情绪抑郁了,也意识到自己可能出现了心理问题,却讳疾忌医不想让人知道;有的虽然也认识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能对缓解自己心理危机的必要性,但又对组织部门、对上级领导存有诸多顾虑,不愿意找组织和领导交流,同时对社会上一般的心理咨询机构不信任,不敢也不愿意进行心理咨询,更不愿意向家人倾诉,怕家人不理解,什么事情都闷在肚里自己扛着,致使自己心力交瘁,处在崩溃的边缘。

针对领导干部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危机干预通道明显不足,一些领导干部明明知道自己面临极大的心理困惑,迫切需要心理帮助及时化解,却找不到可以放心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咨询人员,无法消解自己的心理负担,导致一些人出现心理问题,甚至罹患抑郁症、焦虑症以及其他严重的身心疾病,以至于发生领导干部自杀事件,带来了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近年来高发的领导干部抑郁自杀事件一再提醒我们,对领导干部也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建立领导干部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和心理健康保障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各级组织部门应该建立专门针对领导干部的心理咨询室,聘请资深心理专家,为领导干部提供心理服务(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和心理保健),也可以开通专门针对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咨询热线,为领导干部提供咨询、宣泄的通道,还可以采用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心理咨询机构,这样的机构不仅服务更加专业,同时可以最大限度保护领导干部的隐私。及时帮助领导干部化解抑郁、厌烦、焦虑等不良情绪,解开他们心中的迷惑,释放他们心中的不良情绪,引导他们保持健康、阳光、乐观的心态,正确对待金钱和权力、名誉和地位,防止出现因职业倦怠而放松、因压力过大而放纵、因心理失衡而贪腐等不良心理。通过心理健康服务引导领导干部正确认知问题避免偏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正确缓解来自诱惑、困难和挫折、生老病死的压力,以积极有效的方法减轻压力化解困顿,促进自我的心理和谐和心态平衡。

三、注重廉政心理训练,提升领导干部心理抗腐能力

心理训练通常是把解决个体在某一时期出现的特殊的心理问题作为主要任务,科学地运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自觉地主动地进行一系列实际操作性练习,促使自我的心理品质和自控能力显著提高的过程。廉政心理训练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领导干部进行必要的事前心理干预,以期出现能够自主抵制腐败、廉洁从政的行为。对领导干部进行系统的廉政心理训练有助于提高领导干部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自控能力,养成自觉抵制腐败侵蚀的良好习惯,廉洁从政的自觉行为,对增强领导干部预防腐败的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对从心理上预防腐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廉政心理训练一般包括对领导干部进行认知训练、自我反省训练、意志品质训练、人际关系训练等。要做好警示教育的后半篇文章,及时组织领导干部接受警示教育,用好大案要案和身边案件的廉政警示教育片,观看后要求领导干部把自己摆进去进行深入反思和讨论,防止从“看片人”变成“片中人”。

(一)廉政认知训练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认知决定着其行为。领导干部对问题有正确的认知有助于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能够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假如一个领导干部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就会导致他颠倒是非,迷失方向,最终做出错误的行为。犯罪心理学研究还表明,罪犯在实施犯罪时,总是在认知上更多地看到其犯罪成功后带来的好处,而看不到或低估被发现、被惩处的概率和严重后果,于是在错误认知下就实施了错误的行为。由于这种认知偏差导致的腐败行为在当前腐败案件中最为常见,他们常常说自己是一念之差,或者当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或者当时贪欲蒙蔽了理智和心智,其实这就是认知错误,有了错误的认知必然产生错误的行为。一次这样的错误认知导致错误行为,两次、三次……一次次得到强化,他们就养成了贪的习惯。相反一次正确的认知导致正确的行为,两次、三次……一次次得到强化,也就养成了廉的习惯。可见认知能力通过不断训练强化,就会形成自觉的思维习惯,同样对廉洁做事的认知训练也有助于廉洁习惯的养成。

在干部培训或支部生活中定期或不定期对领导干部进行“廉政模拟认知训练”,把一些“两棱事件”摆在领导干部面前,让领导干部置身于“具体事件”中,如在别人请托事件中辨析“是不是腐败”“我能不能做”“我做的后果是什么”……让领导干部身临其境进行训练,当模拟次数达到一定程度,不断受到强化就会形成认知观念进而影响实践行动。组织部门还可根据一些领导干部的职位特点,模拟如何面对各种腐败问题,如掌管着资源大权的人可能面临哪些行贿?在这些行贿面前怎样拒绝?如果收下会给我带来什么?任何一个部门或个人都可以梳理这样的“负面清单”:自己有什么权力?这些权力会导致哪些人会以什么方式来诱惑自己?怎样抵制这些诱惑?抵制不住的后果有哪些……在这些设想的“预想真实情景”中进行讨论,修正和调整一些领导干部的不合理认知,形成合理的认知思维方式,久而久之其廉洁做事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就会提高,当真实的各种诱惑出现在面前时,一般就会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二)廉政意志力训练

从这些年来林林总总的腐败案件中可以看到,一些领导干部的腐化堕落,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拒腐防变的意志力薄弱或缺失。领导干部一旦拒腐防变的意志力薄弱,就必然抵挡不住诱惑或甘于被“围猎”。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意志就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并调节其行动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对于领导干部的廉政意志力来说,就是当领导干部面临种种诱惑时,自觉约束和控制自身行为,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抵制外在的不良诱惑,按照党的纪律和规矩来规约自己行为的能力。在对职务犯的调查中,他们往往说自己手中有权时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用“形形色色,防不胜防”“超乎想象”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坚强的意志是预防和反腐败的重要心理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指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来说,加强自律关键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能否做到慎独慎微,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9]。当一个领导干部面临诱惑或腐败机会时要排除腐败诱惑,首先就是意志对其认知活动的调节,能够清醒认知这是诱惑,进而克服内心的腐败情感,最终实现对腐败行为的控制。领导干部面临诱惑时意志力的调节和控制并不总是轻而易举地发挥作用,它常会遇到各种外部的或内部的干扰因素。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一些需要非常之意志力才能抵制的诱惑情景,让领导干部置身其中,对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意志力进行训练,这是培养“不想腐”心理品质的重要手段。

一是训练意志品质的自觉性。领导干部自己应常常检查和反思用权是不是为党、为国家、为人民,是不是严格按照党纪国法的规定自觉地约束自己,能不能自觉地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腐败心理及其行动。二是训练意志品质的果断性。领导干部自己根据有关规定及时检查和控制是不是有超越规定范围内的待遇,是不是面对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时头脑清醒,是不是面对各种贿赂时态度坚决、即刻拒贿。三是训练意志品质的自制力。领导干部要随时提醒自己在物质利益面前头脑清醒,不贪婪、不攀比、不从众,在各种诱惑面前控制自己的欲望,主动自觉有意识地把私欲和贪欲置于纪律、法律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四是训练意志品质的坚韧性。领导干部要自觉提醒和要求自己抵制和排斥腐败诱因,努力做到不为所动,不论在什么样的诱惑面前都顽强抵制,不为所动,不忘本色,守住初心。当一个领导干部具有了意志品质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坚韧性,就能做到不该拿的坚持不拿,不该吃的坚决不吃、不该接触的人断然拒绝,抵制来自各方面的诱惑。

(三)人际关系训练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心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何人不可能离开他人而生存,领导干部也是生活在社会中,但是由于领导干部掌握着公权力,致使他们的人际关系除了一般的人际关系外,不可避免地存在围绕职务和权力形成的“朋友圈”,所以领导干部能不能处理好“朋友圈”、能不能抵制来自“朋友圈”的干扰,是考验领导干部政治素养的重要标识。曾经一段时期,有的地方和单位“潜规则”“套路”盛行,拉关系、找门路,甚至出现了不少的“政治掮客”,严重破坏了一些地方的政治生态。一些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利用金钱敲开了权力之门,严重损害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如云南孙小果案件暴露出的就是不良人际关系对司法公正的严重践踏,许多领导干部在“关系”面前丧失党性,丧失规矩。领导干部怎样才能不为人情世故所扰,构建一个简简单单、清清爽爽的人际关系,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

一是交往对象选择的训练。领导干部的人际交往不是个人私事,它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还是检验领导干部腐败概率大小的“试金石”。领导干部要随时清理自己的“朋友圈”,看看“朋友圈”里是些什么人,是同事、群众、知识分子,还是权贵、商人、酒肉朋友?必要时要清除一些潜在的“问题”朋友,多和品行高尚、为人正直、学识丰富的人交往。正如古人所言: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二是交往目的训练。领导干部正确的人际交往目的应该是为了感情交流、促进工作、完善生活、增长见识,而不能为了是否“有用”。领导干部要经常反思“他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我为什么和他交往”“和他的交往是否光明磊落”“是不是有某种功利心”,如果“朋友”是想利用自己手中资源谋利,是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就会在交往中投其所好设下陷阱,与这样的人交“朋友”迟早要出问题。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通过梳理朋友的交往目的,远离那些奔着利益而来的“朋友”。

三是交往途径的训练。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领导干部的“朋友圈”会对其思想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领导干部通过什么途径交往朋友,是其是否具有群众观念的表现。交往途径训练就是要经常盘点一下自己的“朋友圈”,查一查这个“朋友”是哪来的?是怎么认识的?谁介绍来的?领导干部要常常问一问自己这些问题。领导干部要善于在干事业中发现真朋友,乐于在实际工作中和群众、知识分子交朋友,要警惕那些利益相关人的引荐,认清其引荐的目的,谨防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发现那些引荐动机不纯和结交途径不当的人就要远离,特别是要远离“酒局”“会所”“灯红酒绿”中的人。不仅要洁身自好,管住自己,管好自己,还要用自己的正能量影响身边人。在交往时明辨是非,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不良人际关系的影响和干扰,这是保持廉洁从政的必然要求。

通过一系列的廉政心理训练,经常性地进行“自我心灵对话”,帮助领导干部形成在特定条件下的思维模式,面临腐蚀、诱惑时敏感而熟练地跳出这样的思维模式,也就是常说的惯性思维,这样有利于领导干部从主观上提高廉洁自律意识,才能经得住考验,才能不出现所谓的“不知不觉中犯了错误”。廉政心理训练能帮助领导干部在面对各种诱惑时,调整好冲动浮躁的情绪,改变错误或不合理的认知,强化心理的自控能力,才能够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克服自私、贪婪等不良心理,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形成疏远腐败、憎恶腐败的积极心理状态,自觉实现由“不敢腐败”到“不能腐败”再到“不想腐败”的转化,最终实现从根本上消除腐败心理的目的[10]。

总之,正如腐败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那样,治理腐败、构建预防腐败的心理机制也不可能通过单一方式完成。要做到“不想腐”,制度的完善固然可以减少腐败的机会,严惩不贷固然可以威慑腐败分子,但是他们都是建立在“心理”的作用之下的。因此预防腐败的发生即“治未病”必须从心理预防机制入手,在干部头脑中生成“不想腐”的意识,逐步形成淡化、减少、打消、痛恨“想腐”的念头,使“廉洁”变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在心理上有良好的廉洁心理品质,养成“廉洁行为习惯”进而在行动上自然出现“廉洁行为”,最终实现压根就“不想腐”,这才是最高境界的预防腐败。

猜你喜欢

腐败人格领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2016重要领导变更
领导致辞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国外警察腐败控制与启示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