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育人路径探索
2023-05-13李纪云杨奥棋
李纪云?杨奥棋
摘 要:本文分析高校课程思政育人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发现数据驱动有助于提高个性化学习水平,并且为学生与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源与信息。首先,高校需要构建协同联动的长效机制,为学生创造接受课程思政教育的条件。这可以通过各部门间的紧密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来实现。其次,高校需强化实践与应用,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最后,深层学习法与课程思政应该有效结合。通过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高效吸收核心知识,提高学习表现。
关键詞:大数据 高校 育人 思政建设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日益增长,课程思政的概念逐渐受到重视,并逐渐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也随之展开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内涵的传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为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大学课程思政建设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加强大学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加强大学课程思政建设既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又是理工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途径,更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不断丰富和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能更好地培养出一批既具有专业素养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积极力量。
一、大数据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的优势
以大数据视域来审视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时,其优势越发明显。
首先,大数据技术可以通过数据驱动的个性化学习方式,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基于学生的学习数据和行为模式分析,高校能够设计更贴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个性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参与思政教育活动。其次,大数据技术能帮助高校获取丰富的相关资源和信息。通过对学术研究成果、社会调查数据等的大数据分析,高校可以有效丰富教材和案例资源,为思政教育提供更多实践案例和前沿理论成果支持,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化,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时代背景。[2]再次,大数据分析为高校提供了及时的反馈和评估机制。通过对学生成绩和学习行为等数据的分析,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估。这种针对性的反馈和评估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在思政学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在思政教育中获得更好的效果。最后,大数据分析能够提供精准的就业指导。通过对就业市场动态和供需发展趋势的分析,高校可以借此为学生提供较为精准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职业发展,提高就业竞争力。[3]
因此,在大数据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育人能够发挥提升个性化、丰富资源、及时反馈和评估,并提供精准的就业指导的作用。通过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和分析手段,高校能够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大数据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育人路径
为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高校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课程,并将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然而,目前一些大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部分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不够深刻的情况。这可能导致课程思政仅停留在形式上,无法真正融入教学实践中。为了真正将课程思政从形式转化为教学实践,我们迫切需要对大学思政课进行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教师应深刻理解思政课的使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需要认识到思政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教师应注重实际教学中的设计和实施。在将思政教育融入各门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度。例如,引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项目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思考、交流,逐渐将思政教育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和态度。此外,教师还应加强专业能力的培养。除了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教师还需要深入了解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学科内容和思政要求,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同时,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通过培训和研修等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以更好地引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大学可以通过建设专门的课程思政培训机制,提供相关的培训课程和资源,并鼓励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研究和实践。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对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和反馈,不断完善教学体系。
(一)构建协同联动长效机制
互联网作为大学育人的主要平台,运用大数据进行教育已经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方式。为确保课程思政相应课程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高校需要从核心角度进行规划和部署,并使之与学校的理念相契合。
首先,高校应从核心的角度对“课程思政”进行规划和部署,其中包括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明确思政课程的理念和内容,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手段,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其次,高校应从专业的角度实施课程思政。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将思政理论与学科知识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并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把握。同时,高校还应与学生社团相配合,通过与学生社团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学生参与思政教育活动,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创新精神,打造全员参与、全员育人的格局。依靠加强研究方面的支持和保证,课程思政能够得到更加系统和深入的开展。高校可以设立相关的研究机构或专门学科,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工作,深化对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动课程思政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为确保课程思政的可操作性,高校应深入探讨相关问题,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投入有关层面的资源,并构建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最后,在实施过程中,高校需要加强整体规划和考核,全面把握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另外,为推动课程思政,高校应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部门和宣传机构要加强对课程思政的基础宣传,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并重视课程思政,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和资源,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育人环境。
(二)强化实践与应用
借助大数据技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造“实验—实践—实用”的课程体系,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中,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实验和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首先,通过实验模拟真实情境,学生可以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并通过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其次,通过实践,学生有机会亲身参与真实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社会调研、实地实习等,通过与现实情境的接触和参与,学生将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实践活动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最后,强调实用性也是该课程体系设计的重点。课程内容和实践活动的设置都应该紧密结合行业和社会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要让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创新思维,为解决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和策略。
综上所述,借助大数据技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培养其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并注重实际应用,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并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深层学习法与课程思政有效结合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正确处理好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传统课堂这一主要阵地,开展线下教育;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线上教育的优点,帮助人们的学习发展,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在此过程中可运用深层学习法。所谓深层学习法,是指在对知识的内容進行了解的前提下,通过学习新知识,并且对它进行批判,整合原有的知识内容,进而实现对学习的内容有效地消化、吸收,让学习过的旧知识记忆更加深刻。深层学习法的运用,可以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使他们更有兴趣参与到学习之中,保持自己的学习乐趣,使学习者在“情”与“理”上得到双重培养,从而更好地保证其对学习的满意度。深层学习法保证了学习效果,改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处事态度等,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提高。
要想实现深度学习,必须通过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强调内容导向,将专业知识融入课程,并体现职业精神。在实践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从而实现深度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成长。[4]
三、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通过资源共享和平台共建,形成了有效育人的教学方式。推进课程思政的发展,首先需要深化师生对课程思政的认同,这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为此,高校应该拓宽课程思政认同的途径,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提高他们的课程思政能力,以保证课程的质量。同时,要着重关注作为课程思政的直接受益者,即学生,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以上努力,高校可以实现课程思政的蓬勃发展,为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青年人才做出贡献,推动高校课程思政的蓬勃发展,激发师生的学习热情和实践动力。
参考文献:
[1] 张苏倩.“双高计划”背景下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思政工作创新探析[J].财富时代,2021(2):105-106.
[2] 赵翼.“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D].重庆:重庆邮电大学,2021.
[3] 王增宝.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创新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0):150-151.
[4] 黄美玲.大数据背景下企业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2(11):73-75.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基于三级递进、四位一体、五级评价的大数据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1SJGLX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