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新道路的路径探析

2023-05-13周欣

文教资料 2023年24期
关键词:现实困境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

周欣

摘 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前进的历史趋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清洁美丽世界”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是寻找经济增长新的突破点的必然途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立足新的历史方位,生态矛盾凸显,生态问题错综相连,生态危机敲响警钟。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两个大局为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统筹部署,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和底线思维能力,严防生态死角,不断开拓进取,力求开创生态建设新局面。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生态文明建设 现实困境 实践路径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1]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奋进新征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事关民生福祉的战略选择,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必然要求。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诸多难题,应着力从统揽社会公民主体、经济发展方式、城乡一体化和法律制度四个方面发力,在实践中展开探索,力图摆脱生态困境。

一、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

伴随全球环境治理大潮来袭,在2021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围绕生态文明理念发表讲话,提出要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2]这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谋篇布局,定好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3]在全力奋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要统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向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前行,向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冲刺。

(一)时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机遇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局势纷繁复杂,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悄然变化,尤其在各类传染性疾病的冲击下,人类生命健康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构建生态环境安全共同体进一步成为全球生态文明的价值旨归。

一方面,生态系统敲响警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以生态治理为契机的新型全球外交,进一步拓展绿色对话空间,使得生态环境共治共享价值理念外溢,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搭建平台。另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制约引起的蝴蝶效应,使低碳转型成为重中之重。碳中和背景下孵化了新能源产业链,将推进全球竞争格局大洗牌,掀起全球资源要素的新一轮分配,为发展中国家融入国际社会、提高话语权提供了契机。新能源外交和全球碳中和态势下,中国将打开生态文明善治的大门,去边缘化,坚持“一带一路”和“两山”理念,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全局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4]新时代,在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目标进程中,加强生态保护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

一方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实现绿色生态与追求民族复兴的价值理念无比契合。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加紧生态保护,以构建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为追求,是具有前瞻性和长远性的战略安排,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因子。另一方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心所依和凝聚群众力量的关键所在。从生态维度来看,从求温饱到求环保,从求生活到求生态,加强生态建设、提高生态保护迫在眉睫。还民以绿水青山,让人民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优质的生态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三)生态虚无主义意识形态的悄然渗透

不同于历史和文化领域的虚无主义,生态虚无主义主要表现为生态文化领域的价值观颠倒。“受西方消极负面价值理念及相關社会思潮的影响,惯于否定科学的价值观。”[5]在这种错误思潮的反复冲击和疯狂洗脑下,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偏颇,走向科学的对立面,以无伤大体的言论掀起真伪难辨的热潮,使人们遮蔽在生态良好的错觉中,而忽视对现实严重性的反思,掩盖生态问题产生的真相。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生态虚无主义打着文化交流的“幌子”乘虚而入,以文化分子形式呈现针孔式渗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态价值观倾斜和位移,如早期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错误路线。当下,互联网的普及和自媒体的方兴在交往扩大化的同时也为生态虚无主义侵袭提供新外衣,掀起新一轮生态思想保卫战。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价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的工程,有利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经济增长寻找新的突破点,加快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这是从长远谋划的一盘大棋,是贯通全局的一步妙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6]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品质更高、范围更广,这就包括了对于环境的多样化、多层次要求。生态环境因其公共产品属性,与民生建设辅车相依,建设美丽中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的期待。

一方面,生态幸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指向,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耦合。优质生态带来高品质产出,将回馈给人民高质量的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的美好物质需要。另一方面,倡导环保理念,厉行节约低碳,倡导绿色出行,鼓励全民参与生态保护,共同营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绿色安全宜居家园和生存环境,为人民提供美好生态享受,满足人民的社会性需要。

(二)有助于寻找经济增长新的突破点

推动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必要环节,即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转型背后酝酿着新一轮结构调整的红利期和寻找经济增长突破的机遇期。当今世界,以石油为中心的传统能源大战开始逐渐位移至新能源领域,掀起新一轮能源热。新能源与生态保护的关注度持续走高,为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一方面,以新能源开发为核心的全新产业链开拓了新的市场,打破了传统经济的舒适圈,开始了新一轮资源研发和配置。另一方面,全球生态治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拉动经济发展进入崭新阶段,促使粗放型经济走向消沉,绿色经济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为获取经济长远附加值擘画蓝图。总之,共飨生态大计盛宴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突破点。

(三)有益于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围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主题,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7]立足全球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的现实背景,面对生态困局错综复杂的地域差异,加紧国际合作,达成全球携手治理的生态共识日益迫切,打通生态枢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刻不容缓。

一方面,生态问题环环相扣,需要各国建言献策,共同商讨解决方案。生态合作将拉近各国间的关系,消弭彼此间的误解,为开展全球生态合作搭建桥梁,维护国际政治格局的稳定。另一方面,生态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加重国际安全、利益依赖。绿色发展,共谋出路,需要各国在生态建设大业中共同承担责任。这也将进一步强化一体化理念,为践行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旨归提供实践载体。

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现阶段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覆盖的范围愈来愈广,涉及的领域愈来愈多,内容在不断扩充,面临的困难挑战也愈发多元。

(一)文明意识滞后,主体参与难

生态环境保护需要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和社会公众的参与。近年来,生态问题凸显,引人深思,这与人们生态保护理念不强所系甚密。

首先,生态文明对应的是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这就要求人们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观念。但事实上,意识变革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社会变革。文明意识的觉醒需要相关教育引导,因此,战线旷日持久。其次,生态保护作为宏观布局,是一项大工程。普通民众本能地认为这种大事应由国家和政府全权负责。部分人虽意识到自身对于环境保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希望能改善生态环境,但现实中表现出的却是精致的利己主义,只扫自家门前雪。这种缺乏生态保护大局观的狭隘意识限制了公众参与生态治理的主动性。最后,意识是行为的先导。政府“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和主导地位,早已形成思维定式,使得公众产生弱势心理,难以正确表达自身生态环境需要。加上公众参与治理的空间受限和公众诉求渠道的系统残缺,打击了公民的积极性,降低了公民主体的参与感,难以促进生态保护意识全民认同与携手联动。

(二)传统经济能源依赖扎根深

能源是我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辖域。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形成的能源依赖根深蒂固,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巨大挑战。

首先,我国是人口大国,生产资料需求大,这就决定了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而传统经济是以投资拉动为主,习惯投入大量生产要素,这就造成早期无意识地能源依赖和资源浪费。其次,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片面强调推动经济发展以实现工业化,导致我国早期经济结构的单一化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同时,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则又加重了生态负担,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最后,我国煤炭储量比较丰富,能源消费结构既定以煤炭为主,这就导致了煤炭能源耗用量占比过大。与此同时,我国非化石能源占比小,发展进程缓慢,石油和天然气还主要依靠国外进口,清洁能源开发整体滞后,这种能源消费结构的轻重失调是导致能源依赖的关键所在,并加剧了我国在国际上的被动处境。传统经济形成的能源积弊盘根错节,严重制约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三)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进程慢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美丽城市和美麗乡村同行并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战略安排。“从生态上说,城市与农村是一个整体,谁也离不开谁。”[8]但由于城乡之间差异明显,多种因素叠加,使得生态一体化建设进程缓慢。

首先,长期囿于“先污染后治理”思想,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市环境压力转移,农村生态负担骤加,慢慢地,农村生态矛盾日益凸显,综合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但由于乡村环境关注度不高,而想要彻底解决农村生态问题,实现生态治理集约化、规范化、整体化还需循序渐进。其次,城乡间经济悬殊,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同步,生态状况、环境管理和治理控制上的二元失衡问题突出,与此同时城市病和农村病并行,各类问题集中爆发,统筹解决城乡生态难题难度大。最后,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仍然存在城市对农村的大量生态侵占,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以城市来统筹农村资源要素现象,未实际考察分析农村的差异、特色和历史,这使得城市与农村“同质化”,难以释放乡村潜力。

(四)法律制度完善健全体系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9]这为解决目前生态领域存在的法律和制度不健全问题提供了行动纲领。

首先,生态系统庞大复杂,生态建设涉及山水林田湖草沙众多方面,存在法律原则界定模糊、内容难以全面覆盖、地方性法规构建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展开的生态保护缺乏法律法规的正确引导,势必影响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其次,法律的不完善体现在执法过程中的执法不严、监督不当等方面。这主要是因为生态法律尚未成熟,缺乏前瞻性和协调性;部分立法措施过于抽象化,削弱了执法力度。最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工程量大,系统复杂,尚未实现全面联动和长效机制的愿景,存在部分环境保护领域仍处于制度空白的现象。而制度分散和碎片化设计成本高、操作性低,且难以形成环境治理的合力,实际效果事倍功半。此外,制度约束力小,也将弱化行为主体的责任意识及担当,造成执行不严的后果,影响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

生态系统的不可逆彰显了生态环境的弥足珍贵,用之不觉,失之难存。面对当前多发、并发的生态问题,我们要革故鼎新,从问题根源出发,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徑探索,力图用新思路、新举措破解生态困局。

(一)强化价值引领,推动社会主体协同参与

从古至今,人与自然的博弈从未停止。近现代以来,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在沉湎于经济利益带来的物质享受中搁浅。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亟须全民行动。

首先,树立全民生态文明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生态文明相关的学习教育和知识普及,加强环境保护的教育规范与行为引导,唤醒公民个体意识觉醒,在全社会形成生态保护价值认同,使全民树立生态文明观。其次,加强培育新时代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新型公民。区别于环保意识模糊的传统公民,新型公民更加强调环保意识的培育,既主张调动公民生态保护的自觉性和生态治理的积极性,又力求生态建设的全民实践。发挥网络媒体快捷优势,积极宣扬生态优先全民行动、绿色消费人人有责的生态文明理念,让生态环保意识深深熔铸进每个公民的脑海,浸润人心。最后,在价值观引领普及、生态常识趋于完备的同时,要同步完善公民参与生态治理的渠道系统,使得公民生态诉求能突破空间与行业鸿沟,得到充分表达和重视。同时,健全以提高生态质量保护效益为导向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民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引导公众参与,形成全民行动的绿色发展、绿色出行、绿色消费模式。

(二)深化高质量发展,使其契合生态文明理念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速度换挡期,推动产业结构高质量发展,构建绿色环保新的增长引擎势在必行。面对传统经济结构的历史遗留和体制机制的沉疴难返,只能用改革手段进行硬性调整。

首先,依靠改革调整经济结构,破除体制机制的积弊,即针对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等,坚持去产能、去库存的思路,从优化供给和改善需求两侧蓄势发力,推动经济结构趋于平衡和多元化。并针对能源消费敦促经济改革,从定价上戒严资源浪费,如针对资源性产品和环保收费采取差异化价格改革,稳步推进梯度电价,完善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其次,依靠创新驱动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实现企业优化重组,以技术改造为核心,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源头换血。同时,强化环保、安全、能耗、用地等标准,加大清洁能源开发,逐步取缔依靠化石能源的传统产业结构,使其协调化、长效化。最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共享经济,形成以生态为中心,融合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经济辐射带。主动拉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距离,维持三者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共享经济提出的“使用权优于所有权”观念,是站在人与物平等的位置,极具生态共情,容易引起大众共鸣,高度契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理念。

(三)推动乡村振兴,带动城乡生态建设发展

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一以贯之的乡村振兴战略和“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的思想,为新时代实现城乡生态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以乡村振兴政策红利带动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前景美好,道路光明。

首先,要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破城乡间的二元结构壁垒,变传统生产力和生产要素之间的单向循环为双向流动,为规划城乡生态环境、统筹生态资源打通空间连接。其次,要激发乡村自治的潜力,逐步向乡村社会治理过渡。集中纠察乡村现有问题,弄清问题所在,补齐短板,并在一体化的语境中提升乡村环境的重视度,缩小城乡差距,鼓励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到乡村治理之中,为推动城乡生态建设加大引擎。最后,积极寻找城乡生态问题的共性与差异,掌握平衡与倾斜之间的尺度,推动城乡生态一体化进程。一方面,打破乡村是城市生态转移腹地的定式思维,遏制城市对乡村的生态侵袭,将城市与乡村生态保护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定向考察乡村的实际情况,打造乡村生态亮点,做到城乡生态一体化同行不同质,各放异彩。

(四)加强生态立法,推动生态制度建立健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10]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生态领域是必经环节。

首先,加强生态立法,完善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安排。一方面,推陈出新填补法律内容,增强法律的完整性,形成各领域环境保护都有法律展开和法理依据的局面。另一方面,积极更新地方性法规,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全方位的法律覆盖。其次,做到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一方面,生态法律要界定清楚权与责,以法律红线戒严生态环境,净化大环境。另一方面,完善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在执法过程中严阵以待,防止法律的内部腐化,并不断提高法律的前瞻性和执行性,维持法律稳定。最后,把法治与制度相结合转变为生态治理效能的输出。一方面,加强生态建设的顶层设计,构建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利用制度刚性设置生态禁区,并加强生态防范,提高底线思维,确保经济发展与自然承受力相适应,严守生态死角,把关生态准入。另一方面,加强生态资源循环和生态修复制度间的整体联动,通过健全资源产权制度、有偿使用制度和资源监管体制,实现生态系统闭环,阻断生态问题再生,实现生态保护和修复一体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保质保量。

五、结语

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关注度持续走高和碳中和大背景下,加强以生态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中国率先垂范。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出发,加紧规划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蓝图,针对现实问题,精准打击,攻坚克难,在实践中摸索规律,在前行中掌握真理,以良法善治破冰生态境况,向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进军,同心同德,同向同行。

参考文献:

[1]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9-50,23.

[2] [7] 习近平.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2021年10月12日) [N].人民日报,2021-10-13.

[4]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5] 汪馨兰,秦亚君.生态虚无主义的多维审视[J].理论导刊,2019(3):83-88.

[8] [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倪文彦,宋俊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255.

[9]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 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0-10-30.

[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96.

猜你喜欢

现实困境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与教育路径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