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合作共同体“四课堂联动”思政育人实践探析
2023-05-13朱新荣董俊青
朱新荣, 曹 宇, 董俊青
(1.信阳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2.鄂豫皖革命纪念馆, 河南 信阳 464000)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离不开对红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信阳学院作为一所坐落于大别山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高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探索协同育人模式,与当地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建立馆校合作育人共同体,共同打造“四课堂联动”思政课,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为新时代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提供了经验借鉴。
1 构建馆校合作育人共同体的必要性
1.1 百年未有大变局下非理性社会思潮的影响
不言而喻,社会思潮对人类整个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百年未有大变局背景下,整个人类的命运更加紧密相连,但是逆全球化思潮明显抬头,民粹主义、保护主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异常活跃,霸凌主义、排外主义等也在西方国家中甚嚣尘上。百年未有大变局下,不确定因素增多,非理性思潮使得人们的恬静平和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严重冲击,社会阶层对立日益突出,矛盾日益增多,个体积极向上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越来越趋于困难。例如在民粹主义的影响下,盲从、冲动、愤怒等成为表达自我的代言词,人的主体性被消解,理性思维和行为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心理失衡和行为偏差。纵观人类社会历史,社会的进步发展离不开个体精神境界的提高和人与人关系之间的和谐。非理性社会思潮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人自身的全面发展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成为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阻碍因素。红色资源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载体。其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价值观有助于人们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从而使人们从狭隘的非理性行为中解脱出来,可以说,红色资源是充满着蓬勃朝气和人性光辉的育人资源。加强馆校合作,充分利用革命纪念馆的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防止大学生受到非理性思潮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1.2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时代特点
不容否认,当代青年大学生由于时代背景和环境的不同,其成长发展呈现出一定时代特点。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同时由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家庭小型化趋势明显,三人式核心家庭结构基本稳定。这种家庭结构所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就是家庭重心的转移,即子女成为父母最为关注的重心。子女的成长成为父母关注的重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整个国民教育和素质的提升,但是也造成了部分家庭对于子女的过度保护和溺爱。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大学生选择“佛系”和“躺平”的倾向显著提升,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一种消极的遁世主义和生存悲观主义,是缺乏超越自我、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和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精神的表现;同时随着个体意识的增强,部分学生之间呈现出一种“功利型内卷”状态,做事做人都只从对自己有利的角度出发,用成功代替了成长,使竞争异化。这种现象在实质上是一种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学习目标功利化、人际关系庸俗化、生活态度钻营化,将私利、私欲视为人生唯一,缺乏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以上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所以,仅在思政课中以传统的方式宣传奋斗精神,缺少新鲜的教育方式,难以吸引、感染青年,无法真正地深入其内心[1]。红色资源中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情操和英勇事迹是不懈奋斗和忘我无私精神的生动映照,是能够震撼人心,启智润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加强馆校合作,能够丰富思政育人资源,有助于强化育人效果。
1.3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需要
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任何时代和地域,都对推动人的道德水准、稳定社会发展、凝聚精神力量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课仍然具有不可替代和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由于时代发展的变化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果提升难度愈发显著,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等都亟需改革创新。所以,在认识层面上,要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和教师的片面性;在实践层面上,要打破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机制的单项性,要树立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全社会共同职责的正确认知,要构建全社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格局的行动实践。具体而言,就是要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推出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做优一批品牌示范活动,支持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2]。革命纪念馆是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和鲜活载体,生动的历史图片,饱经沧桑的革命文物,革命先辈的英雄故事都有助于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果提升。总之,加强馆校合作,是落实教育部等十部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内在需要的重要举措。
2 馆校合作背景下思政育人遵循的基本原则
2.1 以政治性为先导
所谓政治性,就是由正确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所体现出来的鲜明价值属性[3]。“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社会、组织、群体与其成员,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情感的交流互动,引导其成员吸纳、认同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促进其成员知、情、意、信、行均衡协调发展和思想品德自主建构的社会实践活动”[4]。所以,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属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并明确指出教育领域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5]。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是确保社会主义事业不变质、不变色的重要支撑。革命纪念馆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是革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阵地,讲政治是革命纪念馆内在本质要求。所以,馆校合作必须要以政治性为先导,主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以坚持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目标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政治认同;其次,注重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教育;最后,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决与一切错误思想和舆论做斗争,满足学生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2.2 以协同性为核心
“协同”指的是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马克思主义指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6]。高校思政育人不能被视作是一座孤岛,它与社会中的各种要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与其他主体或者资源生成协同合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7]。可见,社会其他资源与高校进行协同育人,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各种因素协同育人也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教育的要求。所谓综合教育方法论,是指“教育主体在把握各种教育方法各自特点和共同取向的基础上,通过协调整合,形成共同目标服务,同时或先后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育”[8]。所以,馆校协同育人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馆校协同育人需要做到团结统一、协助互补和有序和谐。首先,各种因素之所以能够形成协同合力,是因为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需要做到团结和统一;其次,由于不同的因素之间具有不同的属性、拥有不同的资源等,所以相互之间具有彼此所没有的资源或要素禀赋,在合力育人时要注重优势互补、扬长避短,相互之间协助;最后,各个要素在配合的过程中要做到和谐有序,这样才能使多种力量集聚成一个总力量,远远超越原各自功能总和。
2.3 以创新性为关键
创新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事物运动变化的观点、发展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内在动力的观点,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等,都突出体现着一种灵活性、能动性,体现着创造和创新的精神[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中的新问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教育战线锐意改革,激励创新。2019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有待增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切实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10]。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其本质要求就是在“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的基础上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体、方式方法等。所以,馆校合作育人是顺应时代发展改革创新需要的必然要求。馆校合作创新育人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必须坚持守正,创新首先要遵守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其次,创新要注重政治引领和价值的引领作用;最后,创新要注重问题导向,重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 馆校合作“四课堂联动”思政育人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信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共同构建思政育人共同体。在馆校合作背景下,打造了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活动、网络微课的“四课堂联动”育人新模式,取得了一定的育人成效,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借鉴价值。
3.1 拓展师资队伍,创新第一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质量决定着课堂育人的直接效果。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必须坚持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构建大思政课建设要求中提到一定要做到“大师资”,“大师资”之大,关键在于这是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队伍,这支队伍是提升“大思政课”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革命纪念馆集中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体现的是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守和传承。革命纪念馆的讲解人员是红色精神的宣传者,对革命历史人物、事迹以及精神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这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也更易于形成个体理性认识。换句话说,革命纪念馆的讲解人员时刻都在接受者红色精神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个人优秀品质的形成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馆校合作背景下,信阳学院积极地将大别山红色资源融入到思政课堂,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举措,就是将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的优秀讲解员吸纳为思政课教师,建立“双师型”课堂。例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中国精神和革命精神章节的内容中将大别山精神作为主要的授课内容,在讲授大别山精神和革命历史人物故事时,主要由鄂豫皖革命纪念馆讲解员进行讲授。扩充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的优秀讲解员作为思政课兼职教师的做法,让课堂内容的讲授更为专业和生动。同时,由于师资队伍的结构性变化,演讲、情景展示等教学方法也充分地运用于课堂之中,教材体系也体现了创新,例如馆校共同编写《大别山红色故事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案例汇编》等,以上举措极大地提升了思政课堂教学效果。
3.2 共享育人资源,夯实第二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行动中来。思政育人要符合教育的规律,主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原理。所谓内化是指在教育工作者的协助下,或借助其他社会性的教育因素,将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转变成个人自觉的一种过程[11]。内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主客观两个层面,主观因素包括个体的成长经历、心理因素和价值观念等;客观因素包括教育内容、方法、手段、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及一定的社会环境等。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虽然遵循了教育内化的原理,但是难以避免以灌输式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教学资源主要依赖于文本,所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革命纪念馆是重要的红色资源基地,是思政育人的重要场所。革命纪念馆中陈列的红色文物、文字图片、雕塑雕像,以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制作的幻影成像、互动投影、电子翻书、电动图表、动态影像、等离子触摸屏、大型电子地图、电子感应播放等将历史情景再现,都能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作用生成的主要载体。馆校合作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挖掘信阳大别山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扎实推进思政课红色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将鄂豫皖革命纪念馆作为示范性思政课红色实践教学基地。根据课程内容和实践基地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实践教学主题,充分利用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的资源开展实践。此外,馆校共同成立实践教学大学生讲解团,让学生通过培训和志愿宣讲,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展现出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既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也开创了实践课的新方式。
3.3 秉承文化育人,丰富第三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为新形势下更好秉承文化育人新理念,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举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12]。高校校园文化代表着高校的风骨气韵和精神标识,具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优势,是高校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载体[13]。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创造的革命文化,以红色精神为标识,以红色价值为内核,以红色资源为依托等,具有巨大的育人能量。在当代,有效地将本地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中,既能够体现一定的地方性,也使得校园文化具有了更加丰厚的底蕴,从而有效地提升育人效果。校园文化的体现方式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显性文化主要以校园建筑、基础设施和制度规章等,隐性文化主要是指校园的精神文化,这些精神文化可以通过丰富的校园活动得以体现。革命纪念馆不仅仅是历史文物和图片的陈列,同时内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例如伟大的建党精神、大别山精神等,这些精神都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馆校合作背景下,信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积极共同打造具有红色文化的校园文化,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三课堂。例如,在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的指导帮助下,建设了大别山精神微展厅、大别山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坊,并围绕大别山精神开展常规性活动和“我爱上思政课”主题月系列活动,主要包括:大别山红色故事讲解大赛、大别山红色故事话剧《吴焕先》《八月桂花遍地开》《觉醒在烈火中》等,通过把大别山精神“讲起来”“演起来”“练起来”等形式丰富第三课堂,让同学们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忠贞信仰、接受了精神的洗礼。
3.4 坚持以生为本,打造第四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作为当代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在网上投入了多数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由于网络上良莠不齐的各种思潮和碎片化信息,使易于冲动且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甚至误入歧途,所以,打造好网络这块阵地,成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艰巨任务。打造网络思政育人阵地,重点要掌握网络育人的特点和规律,即育人模式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变化。因为,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数字技术具有超越时空、开放共享和平等交互等特质,为主体间性思政教育开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和便捷条件[14]。所谓主体间性的核心要义,指的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再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而是主体和主体的关系,其本质是教育要以学生为根本。革命纪念馆的展览虽然受到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借助于互联网可以做到“穿越时空去展览”,让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接受红色教育。馆校合作背景下,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利用纪念馆闭馆时间,通过网络技术和移动新媒体开发多元丰富的数字课堂,开展以学生做主持人、解说人等方式开展云端红色微课,文物讲解,历史对话等活动,将大学生关心的网络“热点”“难点”与红色资源等结合进行创作教育主题,有针对性以大别山精神引导和有效回应大学生的疑惑,增强正确价值引领。例如,由信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别山精神研究社学生社团组织的鄂豫皖革命纪念馆文物云端对话节目,目前正在积极的策划之中。
4 结语
推进馆校高质量合作,对弘扬中国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助力强国伟业具有重要意义。信阳学院与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协同发力,共同打造“四课堂联动”思政育人模式。同时,馆校在党团建设、科学研究、理论传播等方面,联合攻关、精诚合作,逐步探索更高水平的协同合作,携手高标准协同育人,力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