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中国童褂及童坎肩款式设计的变迁

2023-12-01吕冠阳

中原工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坎肩款式服饰

刘 欢, 吕冠阳, 王 柯

(武汉纺织大学 服装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3)

周汛等著的《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定义: “中国历代服装形制繁复,千姿百态,然就式样而言,仅两种基本形制:一为上衣下裳制,一为衣裳连体制。”[1]中国服饰的发展历史悠久,款式形制多样,随着人类用兽皮避风遮雨、护体暖身的开始,真正意义的服饰便出现了。在中国古代,年幼的未成年人曰童,《释名》曰:十五曰童女子之未筓者,亦称之也。本文所称童衣指儿童所穿的上衣,属于儿童服饰。早期的儿童服饰在款式上表现为成人服饰的缩小版,后期的儿童服饰逐渐走向专业化与特征化。很多学者曾针对儿童服饰发展的渊源、民族特点和设计创新方法进行研究,但少有对近代童衣款式形制进行的专门性研究。在图像资料方面,包铭新、王金华分别对中国近代儿童服饰图像进行了收集与整理,但并未探究相应的款式形制[2-3]。关于传统童衣的款式形制及其习俗内涵,可参考文献[4-5]。有学者分析后认为,传统习俗、母亲审美价值、服饰制度这3点对传统童装艺术特征及形制均具有一定的影响[6]。近代童衣的设计创新主要在于刺绣纹饰、图案及面料等方面[7-9]。李荣等对近代中国西式童装款式和结构进行了研究[10]。本文将基于《近代中国童装实录》的181幅实物及图像资料,对童衣款式形制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现代童衣设计提供参考。

1 中国近代童衣的款式形制

中国古代童衣服饰自魏晋、汉唐直至清代,历经多个朝代的变迁,逐步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民族性。而中国近代童衣的款式特征与成人装的区别并不大,可认为是尺寸缩小的成人版。归纳所见,唐代以前,山东嘉祥出土的东汉时期画像石中“孔子见老子”,以及南阳出土的东汉时期许阿瞿墓志铭画像石,均记载有儿童服饰图像资料;四川彭县义和公社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绘有儿童的形象;山东嘉祥出土的东汉时期武氏祠画像石也绘有“闵子骞”故事图、“孝孙” 故事图、“梁节姑姊”故事图等。分析发现,传统童装的服饰构成要素受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母亲审美观和价值观、服饰制度的影响[6]。

中国近代童衣在服饰形制中多延袭唐代男装圆领袍衫及半臂女装样式;宋代童衣基本延袭五代十国时期的服饰风格,多为男装圆领袍衫及半臂女装、对襟短衫;明清时期存留实物中对襟及交领的短衫式童衣外套,形制上也基本上沿袭了宋代的男装圆领袍衫及半臂女装、对襟短衫。对比所收集实物图例发现,在明清时期的“婴戏图”题材绘画作品中,清晰描绘儿童肢体动作、服饰款式的很多;儿童外衣款式特征与成人装的区别并不大,只是在衣长、袖长方面有一定的裁短。儿童外衣的服饰领围因儿童服饰的身型要求而定,具体而言:领围紧贴于脖子,以起到防寒保暖作用,有利于孩童身体发育成长;衣长、袖长均比成人服饰短些,这是因为裁短衣长、袖长更有利于儿童活动。

1.1 童褂的款式形制

童褂为儿童上衣,称为衣,或称为衫。其服饰名称之间的差别通常以服饰形制来界定。本文对多幅近代童褂图像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后,根据门襟形制不同,将它们分成琵琶襟、对襟、斜襟及大襟四大类,并根据领型设计的不同,将它们分成了立领、圆领等。

童褂多以对襟形制出现,如黑素缎对襟马褂为19世纪后期的服饰,为圆领对襟,前后左右各有开衩,其款式与少数民族服饰并无太大差别。大襟形制在收集的童褂服饰数量中占比仅次于对襟形制,如绿暗花绸彩绣三多纹大襟夹褂为宽身直袖的圆领大襟(右衽),左右两侧各有开衩。其袖口、领口、衣摆处均以黑色白花纹镶边,领口与门襟处共有4对黑色纽襻。1912年,我国处于新旧交替、中西文化碰撞时期,西方服饰与近代中式服饰产生了款式形制的融合与碰撞,如20世纪20年代的白地青梅竹马纹暗花绸斜襟夹褂,领口设计呈现西式立领,袖型为组合倒大袖,腰线处进行收腰处理。分析可知:从袖型来看,倒大袖为20世纪早期服饰款式,通常由一块整布加工而成,但此处倒大袖由2片布料组合拼接而成,这与西方的二片袖西服存在关联;从腰线形制来看,受当时欧美短裙流行趋势的影响,腰线逐渐收拢,显示了传统童褂向现代童衣服饰发展的趋势。表1所示为近代中国童褂款式的分析结果。

表1 近代中国童褂款式的分析结果Tab.1 Analysis result of modern styles of children’s jacket

1.2 童坎肩的款式形制

童坎肩又称比甲,是一种对襟马甲。它无袖、无领,相传始于元代,初为皇帝所服,后流传至民间,成为一般妇女的服饰[11]。本文对66幅童坎肩图像整理归纳后,将它们分成了一字襟坎肩、琵琶襟坎肩、对襟坎肩、斜襟坎肩及大襟坎肩五大类型。

分析可知,童坎肩的款式呈现出门襟多样化、领口童趣性、便捷穿着等特点。在坎肩的款式分类中,一字襟坎肩、对襟坎肩的数量占比最大。表2中的石青缎刺绣蝶恋花一字襟坎肩,款式与现代背心极为相似。一字襟坎肩由于在圆领的下沿及两侧开衩处加上了纽襻,使其穿脱更便捷。童坎肩根据领口设计的不同,可分为圆领、立领及心形领等。表2中的黑色暗花缎斜襟坎肩,门襟的形制为斜襟,领口的形制为心形领。以心形领为领口的设计手法,以及在下摆两侧开衩并向上摆的处理方法,使服饰款式呈现出小巧精美的样式,更适合少女穿着。从装饰学角度看,坎肩为所有童装服饰中最为复杂的款式。因为坎肩不受季节的影响,春夏可作为贴身背心穿着,秋冬可作为马褂穿于袍服外。坎肩的穿着频率较高,装饰美化作用也较强。表2所示为近代中国童坎肩款式的分析结果。

表2 近代中国童坎肩款式的分析结果Tab.2 Analysis result of modern styles of children’s waistcoat

2 西方服饰裁剪技术对中国近代童衣款式形制的影响

自唐代以来,妇女的服装一直采用直线式的裁剪方法,因此胸、肩、腰、臀等部位完全呈平直状态,没有明显的曲折变化[1]。与其相应的儿童服饰款式形制也基本上遵循母亲的价值观和审美观[6]。

本文以同时期的女袄及童袍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对腰型款式特征进行分析。在款式形制上,同一时期的成人女袄设计风格会影响童褂的款式形制。从图1所示的晚清时期北方少女服饰来看,其形制基本遵循传统的服饰款式,腰部呈现水桶状,并无收腰结构。图2所示为1932年的南京女孩服装。其形制为女式旗袍风格,腰部呈现出曲线[12]。

图1 晚清时期北方少女服饰Fig.1 Northern girls’ clothing in late Qing Dynasty

图2 1932年的南京女孩服装Fig.2 Girls’ clothing in Nanjing in 1932

分析可知,其童袍腰部从直线到曲线的变化原因为:其一,旗袍的原型为清代满族妇女的日常服饰,其特点为平直状且下长至足,但受20世纪20年代初期西方服饰裁剪技术的影响,旗袍出现了袖口缩小、长度缩短、腰身收紧等样式;其二,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装背景下,妇女追崇时髦、新颖的服装,这也与当时的文化潮流、社会风尚及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三,童袍的腰型由直变曲,使传统童袍更美观合体,改变了童衣原本臃肿的形态,展现了孩童天真活泼的性格。

3 中国近代童衣款式形制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民国时期的倒大袖与清末时期的顺袖对比而言,顺袖的装饰风格更精美,倒大袖的装饰风格却更朴素淡雅。从衣袖形制来看,童褂袖型可分为顺袖和倒袖两大类。其中,顺袖的袖窿围度大于袖口围度;倒袖的袖窿围度小于袖口围度。表3所示为近代中国童褂的袖型款式。顺袖可分为马蹄袖、栏杆袖及短袖等,倒袖在近代童褂款式中为倒大袖。

表3 近代中国童褂的袖型款式Tab.3 Modern children’s jacket sleeve style

从清末至民国初期,童褂袖型的演变发展主要受中西文化碰撞及融合程度的影响。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允许洋人、买办开设洋行,很多人开始效仿洋人的穿着打扮。晚清时期,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服饰制度受到动摇,出现了中西服饰文化融合现象。1912年,民国政府参议院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随着传统服饰等级制度的废除,国人开始认同并接受西方服饰。民国时期的画报及杂志基本上都辟有“服饰专栏”,传播着西方潮流、时髦服饰之风,由此西方服饰文化逐渐向全社会扩散。

从童褂倒大袖的演变史来看,倒大袖主要由青年妇女、学堂女学生的女袄演变而来,这与那一时期的时尚人群多来源于女子不无关系。从服饰选择意愿上来看,由于孩童年龄尚小,并无选择与决定权。因此,儿童在服饰的选择上,基本上遵循的是母亲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4 中国近代童衣款式形制受传统服饰礼仪的影响

对中国近代童衣的研究发现,要确定每款坎肩所对应孩童的年龄是相当困难的。这是因为:一,儿童可分为幼童、中童、大童三大类,其衣长、衣宽、衣袖款式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二,在近代相关文献中,孩童为弱势群体,并无关于儿童年龄与服饰尺寸之间比例关系的记载。从已有图像资料来看,童坎肩与成人坎肩的款式特征基本相似,近代中国童衣中童坎肩的款式形制受到了传统服饰礼仪的影响。

徐珂在《清类稗钞·服饰类·马褂》中载:“马褂较外褂为短,仅及脐。国初,惟营兵衣之。至康熙末,富家子为此服者,众以为奇,甚有为俚句嘲之者。雍正时,服者渐众。后则无人不服,游行街市,应接宾客,不烦更衣矣”。由此可看出,清朝时期的坎肩较短,其下边缘只是到肚脐之处。由文献与图像互证研究发现,坎肩随着年代的推移,逐渐由脐部发展到臀部位置。从服饰制度的装饰美学角度来看,19世纪后期的清代宝蓝缎二色金龙凤纹一字襟童坎肩(见图3),比沈明《新新百美图》(1913年)中的民国时期童坎肩(见图4)更加精致小巧,装饰花纹也更加美观。

图3 清代宝蓝缎二色金龙凤纹一字襟童坎肩Fig.3 Blue satin two color gold dragon phoenix pattern one line flaperon children’s waistcoat in Qing Dynasty

图4 民国时期童坎肩Fig.4 Children’s waistcoat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虽西方文化对清代服饰文化有所冲击,但清末时期的服饰礼仪遵守的仍是传统制度。在传统服饰礼仪之下,清代童坎肩主要还是穿着于袍服之外,其目的在于彰显童坎肩的精致、小巧及情感观念。从服饰的气候适应性角度来看,清代童坎肩多着于袍服外,而袍服本身多有棉夹层,再将童坎肩穿于袍服之外,可获得更好的御寒保暖效果。图4中妇女手持蒲扇,儿童身穿无袖坎肩。其中坎肩为前后两侧开衩,衣长至臀部。此外,坎肩作为贴身所穿时,可用来保护孩童肚脐,以防止孩童受凉。

在款式形制设计中,考虑到孩童成长不同阶段所需,所设计童衣的款式繁缛。其中,童坎肩或背心最具代表性,影响至今,在民间传统非遗童装中即可找到刺绣或挑花背心。其款式形制受民俗和传统民族工艺技巧等因素的影响深远。

5 结语

近代中国童衣款式形制的发展受到了中西方文化、社会风尚及人文环境的影响。在童衣款式形制中,童褂、童坎肩服饰款式繁缛。童衣的款式中门襟包括琵琶襟、对襟、斜襟、大襟及一字襟,领型包括心形领、圆领、立领等,袖型可分为马蹄袖、栏杆袖、短袖及倒大袖等。研究认为,在民国时期废除传统服饰制度的导向、母亲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西方时髦服饰等因素的影响下,童袍形制由传统的直腰型变为曲线型,童褂袖型增添了倒大袖等。对近代童衣款式形制的研究有利于延续和传承我国优秀服饰文化,弘扬传统童衣设计理念;有利于提取近代童衣设计规律,实现服装设计的改革与创新。

猜你喜欢

坎肩款式服饰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Dream Bag
丹尼的皮坎肩
最火的单品款式
锦绣华丽的民族符号
坎肩帮莫迪赢大选
初为人母的着装困扰
缤纷年度2005内衣流行色及流行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