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须淬炼“以身先之”的品格
2023-05-13蔡建军
○ 蔡建军
“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这句话出自《孔子家语·入官》,其意是说,要使政令迅速得到实施,没有比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更好的了。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古往今来,凡有所作为者,无不崇尚和笃行“以身先之”。
“以身先之”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精神。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必须当好“领头雁”。头雁勤,群雁就能“春风一夜到衡阳”;头雁惰,则“万里寒云雁阵迟”。事实表明,领导干部只有淬炼“以身先之”的品格,才能发挥好“领头雁”作用,形成头雁效应,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把队伍带好带强。
“以身先之”,要砥砺血性胆魄。血性体现勇气,胆魄体现力量。“共产党员是什么,就是带头兵。”1938年的汾河战役中,王震将军直接抬棺上阵,说:“我领头向前冲,要死我先死,我死后就装在这口棺材里。”他的壮举有力激发了参战官兵杀敌的斗志,最终我军大获全胜。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回望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奋斗征程,一路披荆斩棘,闯过千难万险,就是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中不断开拓前行。千难万难,领导干部肯担当就不难。如果怕当“出头鸟”引火烧身,怕触动部门的“奶酪”而明哲保身,怕捅破关系的“马蜂窝”而固步自封,怎能在问题的荆棘丛里“杀出一条血路”?
身先士卒是最有效的命令。舍弃“小我”,成就“大我”,就能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做攻坚克难的搏击者,不做怕见风雨的“泥菩萨”。问题越是敏感,越不能躲避;问题越是棘手,越不能袖手。惟有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才能敢为人先、开创新局。
“以身先之”,须练就过硬本领。不厚其栋,不能任重。担当需要勇气,也需要能力。当年,毛泽东和党中央一声令下,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历经千辛万苦,刘邓大军粉碎了敌人的围攻,实现了党中央所寄望的“争取最好的前途”,也印证出一个质朴道理: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
豁出来、冲上去,还须顶得住、立得住,才能扛过风浪。就像雏鹰学习飞翔,必须迎着风,在逆风考验中逐渐丰满羽翼。如果遇到困难就产生畏难情绪,就长不成翱翔万里的雄鹰。唯有通过持续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弥补知识缺陷、能力短板,练就“真功夫”,掌握“硬本领”,拿出“以身先之”的锐气,勇于突破别人不能突破的关口,善于解决别人不能解决的难题,才能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在新时代书写更多的奇迹。
“以身先之”,当涵养为民情怀。心忧黎民百姓、心系亿万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人赤诚的人民情怀。20世纪60年代,为了彻底解决百姓用水难问题,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毅然拍板,带领全县人民硬是靠着一锤一钎,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抠”出一条“天河”。这,就是红旗渠。读懂了红旗渠精神,就读懂了这股精神背后共产党人无私为民的赤子情怀。
百姓谁不爱好官?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在群众心中立起一座不朽丰碑;孔繁森用行动证明“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人民也永远深爱着他。无数优秀共产党人以“计利当计天下利”的无私品格,奔着人民幸福而去,为着人民获得而归,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
一切为了人民,是共产党人从未改变的初心所在。领导干部只要始终心系人民,切实做到“以身先之”,在哪个岗位就把哪个岗位的事情干好,履行什么职责就把什么职责完成好,干出名堂、见到事功,就能赢得群众口碑和信赖,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