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数字化转型探索
2023-05-11余小蕊
○余小蕊 罗 翔
学生群体,作为“数字原住民”,早已适应了在线学习、互动合作和即时反馈的学习模式,而教育管理也正逐步迈向智能化、数据化决策与服务。这样的转变代表的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教育观念与方法的变革。高校教育既要重视引入新的教育技术工具,又要重视培养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以促进教学方法与内容的创新。可以说,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数字化转型是建设新时期高校教师队伍的关键途径,更是打造教育新生态的有力推手。
一、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与数字化转型
(一)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
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个多维度、多系统的能力结构,涵盖知识、技能、态度等多个方面。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这一能力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并对教师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高校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并持续更新其知识结构。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知识,还应对相关交叉学科有一定的了解,以促进跨学科教学;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对新兴技术如AR、VR、AI 的教学应用具有敏感性和探索性;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互动,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并对学生的表现提供及时、有针对性的反馈,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不足和改进方向;积极参与各种教育培训、研讨会,与同行交流分享,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1]。
(二)教学能力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上都需要相应的调整和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技术的使用者,更是教学创新的引领者。随着知识的数字化发展,教师需要构建新的数字化知识结构,整合线上与线下资源,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与实时性。从传统的多媒体工具,到现在的在线教育平台、AI 助教、虚拟和增强现实工具,教师需要不断掌握和融合这些工具进入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并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成果进行追踪与分析,更精准地进行教学调整[2]。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线上教学,更涉及如何在线上与线下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和互补,形成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技术手段,教师可以开发更为丰富和多样的教学策略,如利用游戏化设计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模拟软件进行实验教学等。
二、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意蕴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数字化转型不仅代表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升级,更意味着教育的现代化和个性化进程的加速。这种转型可以更精准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为教师提供更为丰富和便捷的资源和工具,强化其在教育创新中的核心地位。此外,数字化转型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为他们在数字时代的生活和工作做好准备。
(一)助力教师成为新时代“四有”好教师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是对优秀教师的基本要求。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和信息,帮助教师开阔国际化视野,加深对教育事业的理解和情怀,从而坚定其教育的理想信念,通过与世界各地的教育工作者进行交流和分享,共同探索教育的真谛和使命,巩固教育信仰[3]。在数字时代,如何公正使用技术,如何保护学生隐私,如何确保信息真实有效,都成为新的道德议题。教师须通过数字化转型更深入地理解这些伦理议题,从而培育出与时俱进的道德情操。数字化转型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和研究工具,帮助他们更深入地钻研学科,不断提升学识深度。如在线课程、研讨会、虚拟实验室等,都为教师提供了方便的学习平台,鼓励他们终身学习,不断刷新知识边界。通过数据分析,教师可以更精确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为其提供更为贴心的关怀和支持。虽然技术是冰冷的,但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化工具,如视频、动画、互动游戏等,设计更有温度的教学活动,传递爱与关心。
(二)契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趋势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数字化转型不仅契合现代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趋势,更为学生提供更高水平的教育服务,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随着AI、大数据、VR/AR 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也呈现出与技术深度融合的趋势。教师的数字化转型使他们能够跟上这一技术发展的步伐,确保教学活动的现代性和前沿性。通过掌握并应用新的技术,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和多元的学习体验,如虚拟实验、AI 辅导等[4]。数字化转型意味着教育资源可以在互联网上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分享,有助于平衡教育资源,使更多人受益,如远程教学、在线课程等都使得教育不再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学生。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教师可以进行精确的学生评估和个性化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如自动作业批改、智能答疑等,都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关注教育的人文和情感层面。
(三)有效满足数字时代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变化
数字化工具和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按其兴趣和能力定制的学习路径,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和偏好进行学习。现代学习者希望能够获得及时的学习反馈,数字化转型使教师可以利用自动化工具为学生提供及时、具体的反馈,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效果。另外,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本和图片,而是融合了视频、动画、模拟、虚拟现实等多种形式,为学习者提供更为丰富和生动的学习体验。数字工具和平台还为学习者提供了与教师、同学进行互动和合作的机会,促进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通过移动设备和云技术,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打破传统教室的空间限制,而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化转型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开放教育资源,如MOOC、开放教材等,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5]。
三、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数字化转型的现状解读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数字化转型虽然带来诸多优势,但同时也面临各种挑战,如对新技术的熟悉度不足,导致技术应用不当或低效;数字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过度依赖数字工具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此外,数字隔离问题也会导致部分学生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教学体验,这些问题需要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引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一)顶层设计待完善,教师对教学能力数字化转型认识不足
尽管数字化转型的理念在教育界开始受到关注,但它仍然是相对新的概念,大部分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仍在探索其具体含义和应用。这一阶段,高校可能还没有为教师提供明确的关于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或培训,或者还没有为数字化转型制定长远的策略和计划,导致转型的步骤和目标模糊不清。尽管一些教师对数字化教学充满热情,但由于缺乏相关的培训和资源,不知道如何开始或如何有效地进行转型。在没有明确的顶层设计下,必然会出现资源浪费或配置不当的情况,使得某些教师教学能力转型过程中受到限制。另外,部分教师只将数字化转型简单地理解为使用电子设备进行教学,而忽视其深层次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变革[6]。甚至部分教师因为对新技术的不熟悉或对转型带来的变化感到担忧,依旧选择保持传统的教学方式。
(二)重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与开发,却忽略育人的功能
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该认识到技术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真正的目标应该是如何利用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保持教育的人文关怀和育人功能。但在当前的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一些高校过于关注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如购买先进的硬件、使用流行的学习管理系统或推广在线课程,而对这些工具在教育过程中的真正作用深入思考的时间却不足。为了与时俱进,一些学校在未进行充分评估的情况下,迅速采纳新的数字技术,有时甚至超出其实际需求。如果过度强调技术往往导致技术应用与教学实践之间出现脱节,使新技术成为形式,而非真正的教学助手。这样一来,当技术成为主导而教育目标被边缘化时,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或失去学习的动力,导致学习体验和效果的下降。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一些教育活动变得过于技术化,失去了人文关怀和师生之间真实的互动,教师只重视数字技术的形式而忽视其内容,导致教育活动变得空洞,无法真正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高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设计能力有待增强
许多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数字化教学设计的培训,对相关的理论和方法缺乏深入的了解。即使一些教师对数字化教学设计有所了解,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遇到困难,不知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7]。例如,在众多的教育技术工具中,教师不清楚哪些工具最适合他们的教学需求,对于已选定的工具,教师不熟悉其操作方法,导致工具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或出现误操作。一些教师可能会先设计教学内容,再考虑如何将技术融入其中,导致技术的应用显得生硬或不必要。相反,也有一些教师可能过分追求技术的新颖性,导致教学内容受到忽视或变形。在数字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被视为被动的接受者,而非主动的参与者,导致教学设计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认为当代学生都是“数字原住民”,而忽视他们在某些技术应用上的实际能力和需求。
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数字化转型的路径阐述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数字化转型的路径首先要基于明确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在此基础上,通过结合最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进行持续的教师培训和发展,加强对教师数字化教学设计和应用技能的培养,并针对实际教学效果进行持续地迭代和优化,促进教育技术与实际教学的深度融合,以真正实现数字化转型下的高质量教育。
(一)坚持以赛促教、以训促教,助力教师教学能力数字化转型
1.根据比赛内容,设计培训模块。为确保培训与比赛内容紧密相连,首先需要明确比赛的目标、要求和评价标准,如数字教学设计比赛、在线教育工具应用比赛等。根据比赛内容,识别教师所需掌握的关键技能和知识点。例如,若比赛重点是数字课程设计,则重点培训模块可能涵盖课程结构设计、多媒体应用技巧、线上互动策略等。依据关键技能与知识点规划培训的课程结构,每个模块应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内容概述、实践活动及评估方式[8]。培训内容中融入真实的数字化教学案例,使教师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在必要的时候,提供模拟的实践环境或平台,使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操作实践。在每个培训模块结束时,设置相应的评估环节,如小测验、实践任务或小组讨论,以检验教师的学习效果,鼓励教师提供培训的反馈,进一步完善和调整培训内容和方法。培训结束后,为教师提供持续的学习支持和资源,如在线教学论坛、数字化教学工具库、案例分享等,帮助他们在真实教学中持续应用和提升。
2.按照比赛标准,实施层级培训。根据比赛的难度和要求,将培训内容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初级关注基础技能和知识,内容包括数字教学工具的基本操作、基础的线上教学策略等。中级着眼于进阶应用,针对已经掌握的基础技能,希望进一步提高数字教学应用能力的教师,内容覆盖进阶的教学设计方法、更复杂的教学工具应用、学生在线互动策略等。而高级则涉及复杂的数字化教学策略和技巧,如探讨如何根据学生数据进行教学调整、如何利用高级工具进行个性化教学、如何设计混合式或翻转课堂等。
3.基于教师特点,增强教师能力。赛训一体化持续推进机制是以教师的实际学习需求和日常教学挑战为核心,结合比赛和培训,形成动态、互动和实用的学习体系,旨在持续提升高校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考虑教师的学习风格、前置知识、技术熟悉程度和时间资源等,以设计更为贴合实际的培训和比赛活动。必要的时候,借助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需求,将这些需求融入培训内容和比赛设计之中。高校要积极创立教师数字化教学社群或论坛,鼓励教师分享经验、讨论问题,并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立足“赛训一体化”原则,设计的培训活动和比赛挑战要相辅相成,确保在培训中学到的技能能够在比赛中得到实际应用,而比赛中的反馈和评价又能指导未来的培训内容。积极鼓励教师将培训内容应用于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并在比赛中展示其成果,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技能,结合赛训效果,为表现优异的教师提供奖励,如资质证书、教育资源、技术支持等,进一步激励教师参与赛训活动[9]。
(二)从赛、教、研、改四大方面着力,增强教师数字化课程建设能力
1.着力建设“四个一”赛教融合工程[10]。为每位教师提供定制化的培训计划,确保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能力水平获得相应的支持。为每位参与的教师提供一个与其教学相关的技能比赛机会,不仅可以激励教师提高技能,同时也能为其提供展示和应用所学的平台。鼓励教师基于所学知识和技能,设计和开发一门数字化课程,将有助于将培训和比赛中获得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教学应用。组建由不同领域和有不同专长的教师组成的团队,共同参与数字化课程的设计、开发和评价。这种团队合作模式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共同推进数字化课程的建设。高校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技术和教学策略培训,确保他们在赛教融合工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支持,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和数字化工具,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开发数字化课程。还要组织定期的研讨会和交流活动,鼓励教师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成果,促进最佳实践的传播和推广。通过“四个一”赛教融合工程,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的数字化课程建设能力,同时也为教师提供展示和应用所学的平台,促进了教育创新和教学改革。
2.着力推进课程资源校本化开发,完成以研促创。校本化开发意味着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紧密围绕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有助于教育资源的精准化和个性化。项目引导可以为教师提供数字化课程建设的起始资金、技术支持和培训,合理的项目管理和指导,能够确保课程资源开发的质量和进度,通过组织评审和反馈也可以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课程资源。借助校企合作可以为校本资源开发提供更多资源,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最新的技术和行业资讯,学校则可以为企业提供研发和实验平台;企业向学校提供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的培训,学校向企业提供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培训;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校本化课程资源,确保资源的实用性和前沿性。通过研究,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新的教育技术和方法,从而在课程资源开发中进行创新,高校要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研究项目,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新的教育产品和技术。课程资源开发完成后,应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应用和测试,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和优化,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其实际技能和创新能力。通过项目引导和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开发,结合研究和实践,确保课程资源的质量和实用性,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数字化课程建设能力。
3.着力促进课程改革向深处、实处落实,实现以改促长。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课程作为改革的试点,注重课程的多样性和广泛性,确保试点的全面性。基于试点课程的反馈和评估,对课程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制定更具体、更深入的改革策略,成功的试点经验应被推广到全院或全校,形成从点到面的改革模式,从而实现全面、系统的课程改革。重视日常听课、评课工作,定期组织专家和教师听课评课,形成反馈机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推出“上好开学第一课”“公开示范课”“优质课堂”等,展示课程改革的成果和特色,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并鼓励教师开发“金课”等级别的高质量课程,确保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前沿性和实用性[11]。教师积极参与国家、省级比赛,比赛是各高校交流课程改革经验的平台,有助于学校吸取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课程改革策略。通过参与比赛,展示学校的教育改革成果,与其他高校竞争,提高学校在课程改革方面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高校应当营建联动的管理制度文化,制定明确、具体的课程改革政策和措施,确保课程改革的有序进行,通过各种活动宣传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价值,形成鼓励改革、支持改革的校园文化。对课改有贡献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并建立和完善课程改革的反馈机制,确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改革有明确的认识和方向。
(三)建立并完善数字化教学能力评估标准
1.确保评价标准可量化。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使之具备完整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确保对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进行全面、公正、科学的评价。一级指标构建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素养,衡量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应用,评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频度、深度和广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融合研究,观察和评估教师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其深度融合;教师个体学习与发展,重点关注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个体学习和专业发展。二级指标包括知识与技术素养,衡量教师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教学内容的设计,如何结合数字技术进行教材内容的整合、优化和创新;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如何灵活运用数字化工具辅助教学;数字化教材与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整合教材、案例、模拟等教学资源;资源的分享与交流,教师如何利用平台、网络进行教学资源的分享和交流。根据评估结果,提供反馈建议,指导教师进行能力提升和教学改进。
2.树立教师动态教学能力观。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带来的是不断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挑战,因此,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能停滞,必须具备适应性和延展性。高校要强调教师的终身学习理念,鼓励他们保持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教师应主动参与各类教育技术研讨会、研修班、在线课程,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库。高校应为教师提供各种再学习的机会,如定期的信息技术培训、信息化教学工作坊、研究小组等,创设开放、共享的学习平台,供教师获取和交流数字化教学的资源和经验[12]。考虑到教学能力的动态性,评估机制也应是动态的,定期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观察、反馈和指导,确保其技能与时俱进,制定动态更新的评估标准,以适应信息技术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在数字化教学领域有所突破的教师提供奖励和认可,鼓励更多的教师投身于信息化教学的实践和研究中,为教师提供技术、资金和时间上的支持,确保他们能够专心进行再学习和实践。
3.促进校级标准常态化、持续化实施。高校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必须确保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得到有效评估和提升,这需要建立一套常态化、持续化的评估标准,同时为教师提供足够的学习机会和支持,确保他们能够跟上信息技术和教学模式的快速发展。将数字化教学能力的评估与教师的日常工作、职业发展紧密结合,确保其不是一次性或临时的活动,而是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将信息化教学能力达标考核纳入新教师的入职资格审核,确保新入职的教师具备必要的数字化教学能力。作为老教师的职级晋升条件,激励他们持续提升自身的数字化教学能力。作为校级名师评定和省级以上教师能力提升培训师认定的必备条件,确保这些在教育领域有影响力的教师能够引领数字化教学的方向。通过各种方式,如组织教育技术研讨会、举办数字化教学比赛、设立数字化教学优秀案例奖励等,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分享,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高校还要重视与各种教育机构、企业合作,引入最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综上所述,数字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智能”素养,还要关注情感、艺术等的融入,让数字化教学能力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教学能力数字化转型期间,高校教师应当时刻把握“教”与“学”的关系,从教学、教研、协作等角度不断提升能力,从而成就更好的自己,助推高校教育的顺利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