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新媒体专业教科研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探索

2023-05-11周孟杰

中国成人教育 2023年22期
关键词:育人教师教学

○周孟杰

高校科研育人的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文件的指导下逐渐明晰了具体的实践要求,即提升高校育人实效性。科研育人的内涵不只是策划开展科研活动,更重要的是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科研育人是新媒体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和最显性的教育逻辑,通过科研育人与思政政治教育、专业学科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会贯通,才能指引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实践性学术储备生力军[1]。在推进科研育人的过程中需要确切加强新媒体专业教师的队伍建设,完善高校科研育人机制,形成科研育生、科研强师、科研促教的流程。

一、科研育人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旨归

(一)科研育生:发展新媒体学生科研能力素质

参加科研活动对于正在上升发展的新媒体专业学生而言是提高能力素养的主要渠道。在“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下,我国高校如何立德树人、引领大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成为重要的价值导向。目前,大部分学校的科研机制体制以师生双主体的形态协同推进,由校内不同级别的教授、老师参与指导,形成校内良好的科研环境,并且反作用于学生主体,帮助学生融入科教强国的大背景,发挥自身能动性参与科研实践。

全面丰富的科研体验不仅能够提升新媒体学生的科研素养,同时还将实现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层面的超越,为国家复兴输送“精、专、正”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当代科研育人项目推进的过程中,以真善美作为科研育生的切入点,突破外在环境的包裹和束缚有利于大大提高学生道德水平以及形塑新世纪大学生个性化的科研价值观。因此,科研育人需要先育生,从激发学生的自觉、自主和自律入手,培育学生的科研热情,创造全校科研的良好氛围。

(二)科研强师:提高教师科研水准与壮大科研育人队伍

第一,科研活动能够提高教师科研育人水准。完整的职称评级标准为高校科研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其中科研项目的落地和完成就是一项重要的评级指标。高校老师在外界环境的敦促下加速自身的学习实践,从外部和内部两个环节提升科研水准。在校外,大量的学术会议和学术论坛等优渥的科研资源为教师学习科研理论、掌握最新趋势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在校内,初到高校的青年教师可以通过请教资历较深的教授或副教授完成科研理论的吸收。大部分高校通过设立相关科研基金以帮助教师解决科研费用的难题,让高校老师将全身心投入科研过程之中,产出良好的科研成果。因此,在理论内化和实践转化的过程中,高校教师逐步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第二,科研实践能够壮大科研育人队伍。从历时性来看,一位新媒体专业教师的科研素养甚至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数年的累积。而站在共时性的角度而言,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可以“帮扶”青年教师,他们的资历和经验能够通过内部渠道传授给青年教师。除此以外,资深教师还发挥着校内人才培育的引领性作用。他们作为高科研人才的示范和榜样同样激发了青年教师的科研热情,从而带动高校科研实践活动的发展,扩充学校科研人才队伍,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因此,科研强师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准,帮助当代教师在吸收和转化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并参与科研实践。

(三)科研促教:培育科研实践“双主体”并以科研反哺教学水平

教学是科研的隐形动力,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教学与科研是相互共存促进[2]。一方面,科研育人能够加速转变当代教师自上而下的教学关系。新媒体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承担着引领者的角色,他们通过言语和行为传达其思想,但这种自上而下式的传统教学理念已不能适应科学研究的教学,优质的科研效果是在师生双方的合力下产出的。由此,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转变自身教育理念,开始使用启发式等互动、高效的教学方法,跟进学生科研的能动性,达成双向参与的科研过程。另一方面,科研促教的价值导向也得益于新媒体专业学生的主体作用。新媒体专业学生在科研环境的熏陶下无不彰显着对于知识的渴望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无不体现着科研实践过程中对“人的发展”的关注。因此,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实现科研实践丰富教学课堂是一个双主体参与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中加入新兴科研成果的元素,使得新媒体专业学生实时跟进学术界的科研热点,掌握视频文创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从而实现科研引领教学。

二、科研育人的现实困境与问题指向

(一)外在评价标准与内在认识性区隔

环境是影响个体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外部因素,良好宽松的科研环境和氛围有利于高校科研育人工作的有序开展。高校常常受到教学评估以及大学排行榜评估的综合影响。这两种评估方式都注重大学的科研目标,尤其关注科研项目、科研团队、科研成果以及成果应用推广等内容。以此造成了部分高校为了追求排行榜高名次,部分青年教师无法在科研和教学育人中找到平衡点。

现代高校教师在科学研究、产出科学成果的基础上还承担着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四有”新人的职责。部分教师认知不清,依旧陷入“以知识传授为主”和以“考试分数为大”的囹圄中,有限的上课时间与支离破碎、缺乏系统性和深度的内容相互左右,忽视了本应由科学研究过程得出创造性研究结论的珍贵过程,学生受到的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

同时,部分高校打造科研团队不够,团队的紧密团结性也不够。在有限的团队和有限的科研实践中,大多数团队指导老师只是单纯地组织科研任务,让学生处理琐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人生观点的输出极少,感染力和凝聚力缺乏,育人处于一种疲乏静默的状态。换言之,教育工作者科研育人意识不强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内在反身性及认识性区隔,没有认识到育人育德的重大意义。科研与育人其实是相长的,科研育人会反哺教育者自身的科研,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也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培育要求,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更有助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培养德智体美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素质人才。

(二)管理体制与制度机制有待改进

制度对于高校汇聚、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高校有力推进科研育人相关工作的关键。高校科研育人的制度主要包括评价制度、激励制度和管理制度等。当前,许多高校在科研育人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制度缺陷。

一是评价机制不健全,评价标准简单划一,评价方法大多以传统的评价指标为主,主要聚焦在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成果转化、奖励获得等便于量化的内容上,片面追求量化指标的简单汇总,而对于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如何春风化雨、润泽人心的程度以及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因素则缺乏相应的机动评价标准。同时,评价周期过短,考核过于频繁也是一种制度缺陷。部分高校功利性较强,忽视人才规律和培育规律,导致部分高校教师忽视了科研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二是激励机制和合作机制不完善,一定的激励机制不仅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活力,提升高校的科研育人和科研创新水平,而且还有助于遏制学术不端、诚信下降等问题,纠正错误科学研究行为。然而,当下少数高校并没有清晰的奖惩标准,同时存在为了成果刻意放宽松的只奖不惩现象,导致部分科研工作者育人流于表面,自我要求低。目前,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差异,各所高校在人才和资源配置方面也存在很大悬殊,对于高校而言,多组织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是打破资源和信息壁垒的有效方式,但现实是高校之间缺乏通畅的合作渠道和开放自由的平台,导致各领域之间的沟通交流受阻。

三是管理机制不成熟。科研育人是一个统一体,但多数高校育人观十分狭隘,依旧采用辅导员和教师分离体制,老旧地认为“教师管教学,辅导员管育人”,把科研和育人强制分开,导致教师的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和学生的思想认知教育严重脱节。并且随着多数高校中辅导员的工作越来越事务化,琐碎的事情占据了其大部分工作时间,与学生交流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被大大挤压,科研育人被进一步忽略。

三、高校科研育人的实践路径与创新发展

坚持高校科研育人是顺应高等教育向好发展的时代新要求,同时也是实现立德树人、实干兴邦这一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加强新媒体专业师生的科研育人工作,应从思想、认知、保障体系等方面切入。

(一)提高政治站位,健全科研育人管理机制

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宏观政策的引领作用。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强化科研育人,结合国家重点、重大科技计划任务,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促进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此项规定为贯彻落实高校科研育人理念奠定了基础,即科研育人实施过程中的各项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应当与国家战略需求相适应、与培养高精尖人才要求相匹配。其次要提高政治站位,树立正确的科研育人培养理念,提升科研育人的质量与水平。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作为科研育人的主要场所,应树立正确的科研育人培养理念,结合自身特色及发展定位,构建目标明晰、高效有序的科研育人工作体系,制定恰当的科研育人模式,从而为落实科研育人举措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物质保障。

(二)加强教育引导,树立科研育人支撑体系

一方面,要引导教师树立科研育人的意识。各大高校应注重加强教育引导工作,借助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方式,如科研育人专题学习活动、科研育人经验分享会等,鼓励教师加强对科研育人的研究及实践,积极承担人才培养重任。此外,高校教师自身应以科研如何更好地育人成才为问题导向,恰当处理好科研和育人成才间的关系,积极寻找二者的内在统一性,有效解决二者之间的发展不均衡问题,进而建构出一条二者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另一方面要提高新媒体专业教师科研育人的能力。教师应基于专业特点,提升科研融入教学全过程的能力。新媒体教师要将科研育人这一理念渗透到科研的各个环节,延伸到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建构起科教融合的育人空间。同时,教师应当因材施教,提高科研育人整体规划的能力。

(三)贯彻人才培养计划,建构科研育人保障体系

第一,健全科研育人的规章与制度。科研育人体现在理念育人、过程育人、环境育人等几个方面,要将教学与科研通过理念转变、文化氛围营造和学术共同体建立融为一体[3]。首先,高校在设定新媒体人才培养总体计划、科研育人总体规划时,应当因校制宜,力求契合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学科发展规律,协调处理好教学和科研二者之间的关系,打造准确对接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育人机制及模式,使科研育人这一理念落地实施时有章法可循,有制度可依。其次,高校各院系应当依据高校总体方针,结合新媒体院系自身特点,针对视频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分配、科研工作管理等方面,因专业、课程制宜,制定恰当的科研育人管理机制;同时在实践中应当注重检验科研育人的落地情况,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此外,还要构建可行的科研育人考核机制,其中既包括评价激励机制,也包括惩罚机制。高校通过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和设置合理的激励、惩罚机制,激发教师群体的主观能动性。最后,在高校中建立恰当的科研经费保障体制。如在实际操作中可通过为教师提供专项资金或设立奖励基金的方式,为教师的科研育人实践提供充分的经费支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第二,形成科研育人的氛围和环境。深厚的科研氛围和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是科研育人的富饶土壤。首先,既要加大对全国先进科研育人优秀人物及优秀事迹的宣传,同时也应当注重将科研育人与学校的底蕴文化相结合,形成各高校别具一格的科研育人特色,推动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其次,高校可策划针对教师与学生不同类型的科研育人主题活动。如针对教师,可通过开展科研育人模范人物评选活动,宣传其相关事迹,并为育人楷模设立专项奖金,充分表彰先锋人物,提高教师科研育人的积极性;针对学生,通过举办主题学术演讲、设立学习小组等形式,增强学生对科研活动的认同感,引导他们参与到科研实践中来。

第三,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科研育人能否取得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大学生对科研活动认识的影响。一方面,作为引路人的教师可借助翻转课堂、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并在科研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掘专业潜力。另一方面,作为行动主体的大学生应当深化对高校科研职能及科研活动的认识,意识到在高校不能仅局限于学习课堂中已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科研活动来激发自己的创新热情、创新思维和创新潜能,从而提升科研能力,培养敢为人先、勤恳踏实的科学精神。

猜你喜欢

育人教师教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圆我教师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