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卡时代”生涯建构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研究
2023-05-11许大炜
○许 敏 许大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党和国家已经把人才培养摆在重要位置,确立了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大学生能够学有所成,顺利进入社会,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无缝衔接。
后疫情时代,尽管世界各国政府均已出台一系列积极举措刺激经济增长,但政策力度和实施效果存在差异,离全球经济全面复苏仍有较大差距。同时,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使得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加,企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年以来,随着防疫政策的调整,中国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明显增强,但是受房地产业下行、人口老龄化、外部需求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整体劳动力市场岗位数量仍呈缩减趋势。这种情况下,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并实现职业生涯持续发展,是高校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大事[1]。
一、“乌卡时代”背景下生涯建构理论内涵
20 世纪90 年代,美国首次提出了“乌卡时代”概念,英文为VUCA,即“Volatility(波动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的首字母缩写。其中,波动性指的是因为环境的影响导致事情发展的速度和辐射范围产生波动,如政治、资本市场、实体产业等的波动变化;不确定性指的是因为信息的不完整或不可靠,甚至发生突变使得事件的结果不可预测;复杂性是指事情因为涉及到多个相互关联的因素而变得更加复杂并难以解决;模糊性指的是因为各种条件和因果关系的混杂导致事件现实情况的不清晰,或者存在难以理解的信息或结果。概念的提出者认为:在冷战结束后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多边世界,其特征比以往任何年代都更加复杂和不确定,应称为“乌卡时代”。在“乌卡时代”,组织和个人都需要具备灵活性、适应性、创新性和协作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和复杂的环境。领导力、决策制定和风险应对在“乌卡时代”变得尤为重要。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乌卡时代”的概念再度兴起。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发展,国内外面临的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模糊不清、难于预测又变化不断,新兴技术的革命能瞬间颠覆一个行业,产品的更迭换代日趋迅速,部分企业的生存压力持续加大,即使现在已经进入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仍存在许多复杂、模糊、不确定因素,因此仍属于“乌卡时代”。
2002 年,美国职业心理学家Savickas 提出了生涯建构理论。他认为,不确定性并非只存在于国际关系方面,而是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乌卡时代背景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就业环境变得不稳定,个体的职业生涯很难一帆风顺和单一发展。特别是在遭受危机时只有拥有优秀的就业竞争力和强大的适应能力的个体才能获得就业机会,就业竞争力弱、适应能力差的个体在岗位竞争中只能惨败。生涯建构理论是对职业生涯发展的一种新理解,是建构主义在职业生涯发展领域中的体现。生涯建构理论更强调生涯适应力,认为个体是自我生命的创作者,强调对生涯的主动建构,更符合当代个体生涯的本质特征。
生涯建构理论有三个核心内容,包括职业人格、生涯适应力和人生主题,分别对应解释了个体职业行为中的“是什么(what)”“怎么样(how)”以及“为什么(why)”三大问题[2]。生涯建构理论认为,职业生涯发展是个体在从事职业时,内在追求和外部环境之间发生不停的动态建构调整,从而提升自身生涯适应力的过程。个体在不同生涯阶段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的策略具有承前启后的发展性,个体的生涯发展是一个充满内动力的变化过程。个体占有完全的主观的主导的地位,不同个体在生涯发展诉求、生涯建构内容和结果上应该存在差异性。生涯建构理论提出,生涯适应力是影响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核心要素。
在乌卡时代,当社会环境变得复杂多变,个体职业发展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和模糊因素时,及时调整个体职业心理,提升个体职业综合能力和生涯适应力,是应对乌卡时代最有效的手段。
二、乌卡时代大学生就业困境剖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高等教育事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49 年建国开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0.26%提升至2022 年的59.6%,在校大学生规模从最初的11.7 万人增加至4655 万人,已经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化、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完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和高质量发展阶段,有效地满足了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
(一)供给视角——求职人数持续递增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 届高校毕业生达到1158 万人,持续突破千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从各大高校公布的2021、2022 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来看,毕业生到民营及中小规模企业的就业率较往年呈下降趋势,他们更倾向于考研、考公考编及参与地方项目等来提升自己的价值。2023 年,我国公务员考试、研究生报考人数均创新高,国家公务员总报名人数突破250 万,比上年增加52 万;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474 万,比上年增加17 万,比2022 年增长了3.72%,较2021年增加了20.46%。然而受编制岗位和办学规模的限制,录取人数并没有增长很多,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在经历考研考公失败后仍需进入社会到企业就业。
近年来,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和就业都呈现颓废趋势,而就业在全球各国都是政府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提升就业水平和稳定就业率,直接关系到国家繁荣稳定和治理力量的实力。国内高素质求职人群中除了逐年递增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外,不仅增加了很多往届生需要再次就业,很多有计划在国外定居就业的出国留学生受国际形势的影响也选择回国求职,大学生就业市场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二)需求视角——岗位需求持续递减
据相关资料统计,GDP 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国内就会缩减100 万个左右的就业岗位。近三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实体行业包括交通运输、城市建设、旅游、餐饮、酒店等行业创伤较大。这些行业产生的效益和用工数量不可忽视,约占GDP和就业岗位的30%。虽然今年经济开始恢复,企业仍需要持续努力,提高创新意识和服务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立足并提供更多的用工岗位。
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是最受毕业生青睐的岗位,但是受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虽然国家大力号召各行各业扩大对应届毕业生的岗位提供数,鉴于规模的限制,编制单位所能招聘数量有限。社会经济的主体部分仍然以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为主,它们是给大学毕业生提供岗位的最重要的领域,在稳定民生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力量。在前期疫情中,很多对市场环境的依赖性大、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企业没能抓住发展机遇,企业发展遭遇瓶颈,效益急剧下跌,出现裁员甚至倒闭,严重拖累了社会经济和就业[3]。
(三)环境视角——乌卡时代导致供需受挫
在乌卡时代,地缘政治冲突、疫情的不确定性、欧美等主要经济体经济刺激政策激进退出的溢出效应等一系列外部冲击因素依旧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全球经济继续处于不稳定和波动时期。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新形势,应对具有众多不确定因素的经济大环境,很多企业的业务模式和运营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导致部分职位的需求发生了改变,而这些变化会导致求职者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从而减少了求职数量。
三、生涯建构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促进与实践
大部分个体的职业生涯都不会一成不变、一帆风顺,特别是在社会大环境变动较大、经济发展低迷时,很多人都会面临工作的调整和变动。生涯建构理论中的核心要素生涯适应力是指个体在遭受工作岗位变动、承担角色变化时自我调整的能力。它代表一种社会心理资源,是个体在面对外部挑战和困境时发挥的主要作用。生涯适应力模型通过构建四个维度,包括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自信,展示个体对职业生涯发展四个方面的思考,即“我关注自己的未来吗”“我拥有什么样的职业生涯”“我能掌控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吗”“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有足够的信心吗”。生涯建构理论强调,个体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需做自我调整时,在职业选择和职业决策中,生涯建构三要素至关重要,即个体独特的态度、信念和能力。生涯建构三要素可以有效调节适应力模型的四个维度,对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行为产生影响,能够指导个体制定更具体有效的职业应对策略。
就业竞争力是指个体获得工作、维持工作,以及需要时找寻新岗位,实现良好就业的技能总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4]。在生涯建构理论的指导下,要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就业,关键在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生涯适应能力。在个体应对职业困境和生涯角色发生变化时,就业生涯适应力可以提供解决问题和走出困境的有效方法。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促进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从生涯关注角度——引导大学生积极关注职业前景
乌卡时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大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每年的行业性岗位提供数量不一。大学生从大一入学开始就需要结合专业优势思考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和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学会使用职业性格测试软件分析个人的性格和职业兴趣,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锚,明确毕业后准备从事的行业领域和理想的生活状态,从而进一步确定大学期间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所需要具备的职业技能和需要积累的经验,进而朝着既定目标努力奋斗,努力实现职业愿景。
当就业岗位数减少时,求职市场竞争就会变得激烈,很难一蹴而就地实现理想职业目标。因此,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善于多思考,学习、掌握多种就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扩大求职的选择面,在多种岗位中积累探索,实现最终的职业成长[5]。
(二)从生涯好奇角度——提升大学生对职业生涯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信息化社会中,如何快速获得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是大学新生入学的第一课,他们可以通过学校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获取很多专业知识、科技前沿、社会热点及面试技巧。大学生从大一就要开始职业规划,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定位职业目标,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体的职业兴趣和目标也会发生改变,所以要保持对职业生涯的探索欲和好奇心,争取取得职业的最大成功。
乌卡时代,新冠疫情对一些传统实体、餐饮、旅游行业有巨大的冲击,然而一些新兴行业,例如生物基因、药物研发、物流管理等新领域、新职业却蓬勃生长。作为一直紧追科技创新潮流的新时代大学生,要敢于尝试接触这些新兴行业,结合专业特点思考这些新领域与自己个性和职业特长的匹配性,加强大学期间的多类型职业生涯探索,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目标。
(三)从生涯控制角度——鼓励大学生加强对职业生涯的掌控力
目前的就业市场是双选制,企业可以选择自己心仪的员工,员工也可以根据企业提供的福利待遇自主选择工作单位。乌卡时代,求职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且随时发生,使得很多求职者处于被动状态,为了维持自己的日常生活去委屈求全选择不太满意的工作。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组织下,针对高校应届毕业生重点高素质就业群体,高校会定期在校园内举办各类招聘会,无论是应届毕业生还是低年级学生,一定要主动出击,积极参加各类线上、线下招聘会,通过多投递简历、获取各类面试机会,一方面了解市场岗位需求、各类岗位待遇和发展前景,及时提升自己的就业技能、调整就业目标;另一方面,通过求职面试的过程可以接触到真实的用人单位,积累自己的求职经验,即使面试失败,也可以查漏补缺,提升自己的求职能力[6]。
在乌卡时代,大学生在努力提升自己就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学会在各种困境中保持乐观心态,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激发积极情绪,在积极人格的影响下,努力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强对职业生涯的掌控力。在遇到沟通不畅、面试等待、录用延期等突发情况时,求职的大学毕业生要提醒自己保持稳定和乐观的情绪,尝试寻找其他代替途径或者寻找更多就业机会,努力督促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以不变应万变。
(四)从生涯自信角度——增强大学生生涯发展的自信力
在生涯建构理论中,自信是职业生涯培养的最终目标。个体的自信心源于对自身的认可和肯定,大部分是通过日常学习生活的积累获得的。自信既可以算作是提高能力的前因,又可以算是能力提升的后果。乌卡时代,不确定环境的变化和加强,职业对个体的能力要求会进一步提升和改变。新行业、新事物的产生也会加大职业的从业难度,个体接触时难免产生畏难情绪,职业自信能够让个体积极地进行职业适应和探索,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剖析职业困难并进行正确的职业决策。
在进入社会之前,增加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训力度,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自信是帮助大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得到良好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日常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要勇于学习新知识,尝试新事物,多参加各类实践创新活动。一方面,通过参加活动拓宽学生的眼界,提升实践技能;另一方面,更需要通过各类活动荣誉的获得来增加大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各种积极反馈中获取成就感,从而充满信心进一步投入职业生涯中。
四、结语
乌卡时代,生涯建构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促进体系指明:在高等教育实践中,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个体的局部实践策略,更要通盘考虑,构建整体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和就业竞争力提升体系,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提升应变意识和适应能力,在就业时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做到高质量就业。高等教育体系要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看待事情的客观性、解决问题的果断性等各方面能力,引导大学生积极关注职业前景,提升大学生对职业生涯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鼓励大学生加强对职业生涯的掌控力,增强大学生生涯发展的自信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他们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多变化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