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 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023-05-10李昌庚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总书记现代化

李昌庚

(南京晓庄学院 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法治篇”。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不仅关系到中国法治化道路,而且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及社会平稳转型,进而有助于精准诠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立足于全面深化改革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版,第140页。国家治理到底是法治好还是人治好?任何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必然面临着法治和人治道路选择的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明确答案,他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纵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8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证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3)习近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求是》2021年第5期。

然而,法治与政治密切相关,法治建设依赖于相应的政治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当中有政治,没有脱离政治的法治”;(4)陈训秋:《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民主与法制》(增刊)2021年第1期。“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阶段性特征,由此决定了法治中国建设的阶段性特征。(5)李昌庚:《论法治中国战略选择及其路径依赖》,《人民法治》2018年第1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这说明我国法治建设任重道远,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这也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缘由所在。

当下中国,法治问题主要是体制机制不足所致,法治建设必须依托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就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而法治是其中应有之义。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立足于全面深化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6)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18页。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深化改革,但改革又面临着诸多风险与挑战,古今中外概不例外。因此,全面深化改革除了审慎选择改革路径外,还需要法治保障,力求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依法应对全面深化改革中面临的重大风险和挑战,从而降低改革的成本与代价。在改革中不断完善法治,在法治道路上继续深化改革,这是稳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策略。由此不难理解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四十年之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相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并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由此可见,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两项重大战略部署。

二、 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坚持和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时至今日,虽然我国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要时刻清醒地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的“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两千多年的儒家历史文化土壤,以起源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人民政权所产生的社会变迁及历史惯性,加以民族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因素,凸显出中国较长周期的社会变迁过程及其复杂性,此即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社会转型及全面深化改革的真正特殊国情考量所在。

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美洲和澳洲移民国家的现代化社会转型经验,对于具有历史传统的国家而言并不具有典型性。对此,曾留学美国的孙中山先生在其后半生也认识到了这一点。相比较而言,传统欧洲国家尤其英国和法国的社会转型经验教训更值得具有深厚历史传统的后发型发展中国家借鉴,尤其对于中国。

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应当立足于中国国情,以古今中外历史为鉴,寻求稳妥的改革路径,尽可能以最小的成本与代价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及社会平稳转型。为此,我国应当遵循历史惯性而非突发式摧毁或断裂历史与传统,以史为鉴,既要吸取英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社会转型的经验教训,也要吸取苏联、东欧国家、我国历史上清末民初时期以及当今世界一些国家的经验教训,立足于当今中国特殊国情,即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和台湾问题等现状,中外文明互鉴,更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及社会平稳转型,历史选择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面深化改革应当是我国理想路径选择。(7)李昌庚:《主动改革:中国社会转型的理想选择》,《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中国社会转型的路径依赖及其法治回应》,《青海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历史上的法国大革命、英国光荣革命、美国“罗斯福新政”等也有值得思考之处。“坚持自我革命”“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8)《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65、25页。此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此道路可以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而实现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告诫的“改革要防止出现颠覆性错误”。(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40页。

唯有在全面深化改革路径选择背景下,方可准确理解和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中央八项规定及反腐败斗争、脱贫攻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等战略部署的深层次涵义及其历史意义。

依法治国应当立足于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考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服从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径选择,方能寻求较为稳妥的法治化路径。这就意味着法治建设在此种改革进程中具有复杂性和渐进性,而非简单地采取理想化法治愿景。理想化的法治愿景反而可能紊乱改革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面深化改革必然决定了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国际国内环境越是复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越是繁重,就越要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稳妥协调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有目的、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从而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顺应改革发展的政治自觉和历史勇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10)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第72页。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42页。依规管党治党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和政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互补性作用,确保党既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又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从严治党。(12)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第231页。

三、 全面依法治国的宗旨就是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支持人民当家作主。(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47页。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14)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第71页。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特征。人民是我们党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1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8页。因此,党对全面依法治国领导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是维护和保障人民权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由此可见,全面依法治国的宗旨和根本目的就是以人民为中心。

依法治国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衡量法治真伪,或区别法治和人治的根本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我国法治改革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16)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第13-14页。从立法来看,比如我国民法典历经多年立法过程,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指导下于2020年颁布。民法典是一部市场经济基本法,是一部老百姓的“权利宣言”。在新时代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我国民法典颁布实施,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改革价值取向和发展趋势,其历史意义绝不亚于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又称为“拿破仑法典”)和1900年的《德国民法典》等。从司法来看,比如近几年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跨地区设立知识产权法院、法官和检察官员额制、探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与司法权相分离等,均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改革的实质进步。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17)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253页。“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18)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求是》2015年第1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反映民意,满足民众诉求,保障民众权益,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价值遵循。民主与法治是“孪生”关系,全面依法治国有赖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支撑。民主与法治的价值遵循决定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道路选择和目标方向,决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要求和价值取向,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法治的普遍规律,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

四、 结论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化路径选择依赖于全面深化改革。立足于中国国情,遵循历史惯性,以史为鉴,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及社会平稳转型的理想选择,由此决定了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国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重大战略部署,坚持党的领导是路径选择和根本保证,最终目的是以人民为中心,形成以民主与法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此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法治道路,也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而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应该承载不同形态的文明,必须兼容走向现代化的多样道路。(9)习近平:《坚定信心 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9月22日,第2版。

由此可见,习近平法治思想紧扣国家治理现代化主题,体现了改革创新精神,彰显了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唯有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从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政治自觉和历史视角来看,方可准确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逻辑建构及其深远历史意义。

(本文网络首发学习强国平台2023年2月14日;纸质发表时,做了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总书记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总书记的告诚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