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遵循与实践策略

2023-05-10唐立军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二十大理论课

唐立军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1201)

一、 引言

自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以来,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题的各类学习活动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下称“思政课”)是向广大青年学子传递党和国家意志的重要路径,以思政课堂为载体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及时了解、准确把握中国社会建设发展的新动态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与自身建设中提出的新思想、总结的新论断(1)蒲清平,王雪婷,漆钰:《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进路》,《高校辅导员学刊》2023年第2期,第2页。。如何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契机提升自身意识形态工作成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铸魂效能值得高校深思。

二、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

(一)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所有划时代体系的内容均产生于该体系所处时期的需要(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85页。。高校思政课也是如此,其教学内容受特定时代背景和相应文化土壤的催化而产生,并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更新。因此,高校思政课必须时刻关注时代发展、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围绕国情世情及时将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融入教学,通过课程教学阐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创业、守业的经验与规律,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路线。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囊括多门课程,课程内容在动态变化的同时保持了高度的内在一致性,二十大精神在为高校思政课带来创新之变的同时维护了课程的统一性,让思政课更具时代感与现代性。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决策部署全面、系统且符合时代发展规律,二十大总结、提炼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正面且有力地回应了人民之问与时代之问。二十大精神不仅是高校思政课必须深入探索、广泛宣传的内容,更有效推动了思政课内容的延展与创新,它从内在机理上将思政课程内容的原理、框架与历史规律串联起来,让高校学子得以立足时代发展的宏观视野,全面把握各思政课所教授的知识。

(二) 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属性

思政课不仅具备一般课程的知识传授功能,还肩负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等职能,是集教育、文化、政治属性于一体的综合性较高的课程(3)龙晓燕:《以“三个自觉”深入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第13页。。因此,高校思政课需要关注中国社会结构、政治实践与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党的二十大精神能够为高校思政课提供先进的理论武装,高校思政课只有全面融入二十大精神,才能保证教学内容跟得上党的思想理论发展步伐,才能提升高校思政课用马克思主义说服人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优越性,使其自觉拥护党的领导、主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观点、新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把握的关键性内容,而二十大精神本身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历史意义与政治意义又恰恰是思政课必须向受教育者传达转述的核心内容。二十大精神的融入有利于彰显思政课的本质属性,是引导课程教学不偏航、不走样的根本保障,也是推动高校切实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要使命的得力举措。

(三) 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

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角度来看,高校思政课无论怎么讲,最终都要将着力点放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为显性的教育目标是带领学生客观认识世界局势之变,使学生自觉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规范自身的认知与行为,树立起社会主义集体信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不难体会,从价值目标的维度来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高校思政课具有深层的契合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历史意义,进一步阐明、强调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与高度价值。二十大报告还基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局、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计提出党的核心任务,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擘画出长远图景。将二十大精神渗透于思政课课堂,有利于深化大学生对党和国家发展的峥嵘岁月与光辉前景的认识,有助于强化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感与民族凝聚力、帮助其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历史意义,从而激励更多青年学子以坚定的民族自信心与历史责任感奋发图强、踔厉奋进。

三、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遵循

(一) 以“三个全面”为要求构建融入体系

“三个全面”是习近平同志为指导全党全国学习二十大精神而提出的具体学习要求,它包含了在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过程中同样需要坚持的三个方面。首先是“全面学习”,主要应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原本、深入地学习二十大报告,系统掌握报告的惯用体例、核心内容和关键问题,全面领会其中精神;二是要立足于长时间针对二十大精神展开全面学习,将二十大报告与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中国共产党往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融会贯通,在拓展学习覆盖面的同时提升学习的系统性;三是要回归思政课本身,全面把握各门课程的内容、体系和教学要求,为二十大精神的科学融入铸牢基础。其次是“全面把握”,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中之重是读懂大会报告的核心问题、领会报告的精神内涵。对此,要把握好整体中的局部、全面中的重点,在秉承循序渐进原则的同时遵循科学认知规律,以核心问题为切入点深入拓展,逐步形成以点带面、点面互促的融入模式。最后是“全面落实”,脱离实践的理论没有价值,只有通过全面、有力的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才能够彰显出自身的历史意义与宝贵价值。高校思政课对二十大精神的学习不能局限于理论层面,还应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出台有效方案,分层次、有计划地推动二十大精神在课程教研中的渗透;二是要发挥实践教学在思政课中的重要作用,借助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场景引导学生切身感受新时代十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在知行合一中深化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理解,在学生群体中厚植责任意识与家国情怀。

(二) 以“五个牢牢把握”为指引明确融入要求

二十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与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提出了“五个牢牢把握”,为全党全国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提供了科学指引,也为二十大精神走进高校、走进思政课堂明确了整体要求与根本遵循(4)党军生:《党的二十大中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问题导向、路径探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第123页。。为回应“五个牢牢把握”指示的教学要求,高校思政课要加强教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新时代十年中国社会发生的伟大变革,从社会的巨变中领悟时代发展对团结奋斗精神的肯定、明确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之间的深刻联系,帮助学生看到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促进伟大“中国梦”实现、推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独特优势。为确保二十大精神的融入效果、讲清“五个牢牢把握”的精神实质,高校思政课有必要对“五个牢牢把握”所涉及的五个方面的内容展开系统讲解,向学生全面介绍每一个“牢牢把握”的内容指向、达成目标和提出背景,帮助学生学懂悟透其中内涵。此外,有必要对“五个牢牢把握”的五个方面内容进行系统梳理,讲清楚各方面内容间的逻辑关系,为学生读懂二十大报告关键内容、领会二十大精神核心内涵奠定基础。

(三) 以“九个深刻领会”为目标确立融入要点

“九个深刻领会”是社会各界全面学习、准确领会和创造性运用二十大精神的重要指示,它从理论与实践、现实与历史等视角系统阐释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应当坚持的原则和必须重视的问题。“九个深刻领会”实践色彩强烈、时代感鲜明,所涵盖的九个方面内容紧扣新时期发展的主题、主线,立足时代发展需求,具体阐述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部署和建设目标,分析了党和国家建设的新规划、新思路,为未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遵循(5)李佳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思考——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研究》,《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3年第3期,第2页。。高校要以帮助学生达成“九个深刻领会”为目标确立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容侧重,引导学生了解二十大主题,熟悉党和国家过去五年的发展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新时代党的使命任务。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每个“深刻领会”的内涵,以此为基础系统学习“九个深刻领会”指向的内容,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同步探索二十大精神。要以“九个深刻领会”为指导精心筛选思政课核心内容与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全方位把握未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整体目标与具体战略,强化青年学子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助力民族复兴的决心与信念。

四、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策略

(一) 建构协同机制,加强集体备课,形成强大“促融”合力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社会环境、校园氛围、教师与学生的思想观念等因素都可能对思政课教学效果产生影响(6)赵义良:《全面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思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第3页。。对此,相关行政部门及高校各院系要首先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二十大精神与思政课的有机结合,在优化思政课政策与环境支撑的同时为促进二十大精神的融入创造更多便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高校思政课的融入不仅要体现在教育内容、方法与目标的转变上,更要体现在思政工作大格局的构建上。高校所开设的各类课程必须与思政课同向同力,让思政育人工作穿插渗透于高校各学科教育的全过程中。高校应做好统筹规划,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作为宣教介体,将二十大精神全面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全生命周期内,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新格局。高校还需着力打造“大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将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场域由课堂拓展到校园活动乃至社会活动体系中。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主动加强与校内行政、学工、文宣等部门的合作,将思政教育与校园各职能板块牢牢绑定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这一育人图景上,构建起全员参与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思政课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思政课建设的主要承担者,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政治素养决定了二十大精神在思政课中的融合深度(7)张正清:《增强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针对性、有效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第16页。。思政课教师必须坚守“育人先育己”的教育理念,怀揣高度的教育使命感,将学习与宣传二十大精神落实在自身工作的方方面面。党的二十大报告蕴藉深沉、立意深远,思政课教师必须学精学全其内容、吃准吃透其内涵,为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第一,要依托于集体备课机制敦促思政课教师争做二十大精神的“领学者”,为全体思政课教师提供精读原文、交流感想的工作条件与备课环境,加深教师对二十大报告内容的领会程度。第二,要借助集体备课机制鼓励思政课教师乐做二十大精神的“好学者”,促进思政课教师立足自身专业开展集体备课研讨,在思想的交流激荡中找出将集体学习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有效方式。第三,要利用集体备课机制将思政课教师培养为二十大精神的“会学者”,通过群策群力、交流研讨,引导全体思政课教师在学深悟透二十大精神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认知框架,将二十大报告中的理论知识与思想内涵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

(二) 深化学术研究,拓展教学载体,理论与实践“两手抓”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教师必须讲清楚、讲透彻思政理论知识体系中蕴含的原理(8)何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要点与方式初论》,《思想理论教育》2023年第3期,第68页。。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努力强化自身的理论水平与专业技能,还要有意识地提高学术研究能力,为教研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注入专业驱动力。教师要以教研成果优化思政育人体系,强化思政知识的学理性,以学术引领教学,深度串联教学与科研,切实彰显出思政课讲道理的学科本质。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必须将着力点放在学理性分析上,在夯实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建构融合体系。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与较强的理论转化能力,才能够深度理解、精准把握二十大报告各部分内容的内涵实质和深层联系并以此为遵循展开思政课理论创新。同时,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党的二十大所提出的新视角、新观点以及新理论进行专业化研究与阐释,在理论课教师、专家学者、科研工作者的合作探讨中拓展二十大精神研究纵深,借助学术研究清楚阐明党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与情感优势,并从种种优势中演绎推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优势,总结沉淀出符合新时代话语范式的思政知识体系。此外,还要激发思政课教师的钻研精神,让他们都能够葆有创新思政理论、回应时代议题的理论储备与情感内驱力,鼓励教师以科研与学术视角关切热点、捕捉痛点,为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持。

为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的理论阐释力与价值引领力,高校必须拓宽思政教育教学载体,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搭建起交流情感、传递知识信息的桥梁,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教育氛围,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积极性。要增拓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的路径,采用符合青年学子认知规律与兴趣喜好的教学方式开展理论宣传。高校应在拓展校外实践基地上下足功夫,充分整合本地红色景点、文化纪念馆、历史博物馆、模范社区等育人资源,打造出与传统课堂功能互补、形态各异的“第二课堂”,进一步拓宽思政育人载体,将二十大精神渗入到教学工作介体中,使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观察、思考二十大精神在社会层面的映现。此外,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工具对高校育人工作的介入不断加深。高校思政课必须强化技术赋能,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模式,彰显出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时代价值。高校要在思政教学的方式方法上主动迎合大学生的信息获取习惯,利用新媒体、虚拟现实、元宇宙等多样化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思政育人内容,以生动、真实的内容引发学生的共情体验,帮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实现知识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双重提升。

(三) 紧扣课程目标,明确融入侧重,统筹兼顾整体与局部

高校思政课是由六门独立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体系中各门课程间既有铸魂育人、传道解惑的共性,也存在目标、内容与规划上的差异。这就要求二十大精神在思政课中的融入必须兼顾“整体”与“局部”。“整体”指的是对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必须全面覆盖思政课整个课程体系,高校要尽早制定有利于促进二十大精神融入的总体教学规划;“局部”指的是在统筹规划之外,还必须尊重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自身的教学规律,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找准二十大精神融入的切入点、明确二十大精神在不同思政课堂的融入侧重。

举例来说,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要明确课程自身定位、完善教学内容设计,概括、凝练、有针对性地从二十大报告中筛选融入内容,要避免生搬硬套和填鸭式知识灌输,具体展示在党的领导下各地区、各民族取得的发展成果,力求在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同时强化其责任意识与道德情操;二是要深入讲解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二十大报告中“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相关内容,在提升学生法治素养的同时坚定其建设法治国家的信心。再如,二十大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时要注意以大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同时,重点讲解二十大报告中涉及“实践发展”的内容,讲清楚“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要怎样才行?”的重大论题。帮助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只有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立足当代中国发展实际才能焕发生机、永葆活力。再如,二十大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时则要重点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要深入学习二十大报告,着重挖掘其中的原理性要素。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在党和国家建设中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这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鲜明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二十大精神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与思想统一性,深挖二十大报告中的原理性要素不仅有利于二十大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的有机融入,还能为二十大精神在其它课程中的融入提供理论支撑。二是要重点讲解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两个结合”的内容,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绝非教条而是开放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党分析和解决中国社会发展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强大理论武器。

五、 结语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代大学生了解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动向、领会我党创新理论思想精髓并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与“两个维护”的重要契机。作为高等教育公共必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向广大青年学子传递优秀文化与先进思想的天然优势,是大学生群体接受党的二十大精神熏陶的前沿阵地与精神港湾。高校应做好统筹规划、加强教学设计,积极推动二十大精神在思政课堂的科学渗透与有机融入,引导学生领会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激励更多青年人投身新时代国家建设的宏伟蓝图。

猜你喜欢

思政课二十大理论课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