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赋能、担责与解放:从“小先生制”看时代新人的培养策略

2023-05-10操太圣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小先生制陶行知时代

操太圣

(南京大学 教育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人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呼唤着也创造着新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他们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力量。而如何培养这种“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就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回顾历史,陶行知先生在一百年前探索并广泛实施的“小先生制”,就成功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小先生”,在平民教育和社会改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当前人才培养实践中存在的棘手问题入手,借鉴“小先生制”的宝贵经验,探寻时代新人的养成路径。

一、 正视“时代新人”培养中的两个问题

教育实践是一种社会活动,这里所言教育问题也指的是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问题,即在一定历史时期存在的影响多数社会成员的共同生活,妨碍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引起了社会多数成员的共同关注,需要并且只有运用社会力量才能加以解决或消除的社会失调现象。(1)许传新,祝建华,张翼:《社会法律问题》第2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2页。换言之,该问题的存在影响到社会所需之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而让社会的运作处于不良状态之中,亟需引起关注并予以解决。结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当下人才培养实践中存在着两大棘手问题,即人的片面发展问题和人的功利化发展问题。下面分别讨论。

就人的片面发展问题而言,主要体现在质量观和成功观的单一化和标准化,特别是在升学主义的话语体系中,学生被拉入单一的成长赛道中竞争。为了最大程度地获取好的分数,从而在单一的评价系统中得到好看的位次,成为竞争中的胜出者,整个教育完全以应付考试为主要目标,不考的就不学,或者应付着学,重点教和反复教那些要考的科目及内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真正关注的只有分数与升学率。事实上,此种应试教育在陶行知那个时代已经存在,它严重脱离生活实际,重书本而轻实践,忽视学生手脑结合的能力培养,违背了人的全面发展规律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从实际情况来看,随着学段的升高,学生愈发缺失学习主动性,其学校生活以教师和家长的外控为主要方式,日渐走向单调乏味,包括PISA等调查数据表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长,相应的学习效率就偏低。这种片面的教育必然不能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国家三令五申,强调学校要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特别是那些传统的“副科”和“实验课程”。当年,陶行知更是将这种片面的教育斥之为“吃人教育”,认为其一方面是“教学生自己吃自己”,另一方面是“教学生吃别人”。(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山西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152页。就前者来说,是教学生读死书和死读书;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不教学生动手与用脑。或者在课堂里不许学生发问,或者不许学生到社会和大自然里活动。就后者来说,是教人劳心而不劳力,教人升官发财,吃农人和工人的血汗等。

后者已不仅仅是有关学生片面发展的问题,更涉及到教育功利化的议题。众所周知,促进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乃教育的本质和内在价值所在,也是教育实现其重要社会功能的根本途径。然而在工具理性日益膨胀的现代社会里,教育的政治属性与商业属性越来越凸显,教育就成为社会复制既有阶层分化的机器和人们追逐短期功利目的的手段。此种现象与上述基于分数的升学主义叠加,形成了教育之社会价值的扭曲,诚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当整个社会被嵌入一个以人与人之间的激烈竞争为最显著特征的市场之内的时候,教育迅速地从旨在使每个人的内在禀赋在一套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蜕变为一个旨在赋予每个人最适合于社会竞争的外在特征的过程。”(3)汪丁丁:《教育是怎样变得危险起来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页。

教育的片面发展和功利化发展,最终表现为教育重形式多于实质,重文凭多于能力等弊端,人才培养的质量自然受到严重的影响。一本纪实文学作品这样描述学生在长达十余年的单赛道模式带来的结果,“教育像一场慢性炎症,中小学时代服下的猛药、抗生素、激素,到大学时代,终于结下了漠然、无所谓、不思考、不主动的恶果。学生内心的疲惫和大学时代的严苛压力,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底色。”(4)黄灯:《我的二本学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40-41页。从中可以看到,学生一直生存于一个封闭的“催熟”环境之中,其最终的“熟”,只是某种意义上的“早熟”或“半生不熟”,以至于不少年幼的儿童早早失去童真,一个个少年老成,老气横秋。难怪陶行知当年说,“中华民族现在是衰老了。我推究其原因虽多,但有一个原因,便是被人教老了。”(5)陶行知:《陶行知文集》,第114页。

造成上述人才培养问题或困境的原因有很多,而更根本的,是学校与社会分离、生活与教育分家。正是因为学校与社会的分离,使得学校忘记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满足于急功近利目标的实现,培养了一批“漠然、无所谓、不思考、不主动”的人;正是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割裂,使得学校教育无从着地,专注于机械化操作模式,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并致使其因缺乏主体性而暮气沉沉。这样所培养出来的人与党的教育方针所期望培养的人相去甚远,需要我们不断审视我们究竟在培养什么样的人。

二、 陶行知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认识

上述这样的人才培养机制显然是扭曲的,其背后的人才观也是有问题的。为此,我们可以再回到陶行知当年对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等展开的深刻批判,通过剖析教育中的人及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理解当前教育症结之所在。概括起来,陶行知揭示并批判了传统教育的五个弊端,从中可以窥见其在五个方面对人的扭曲。

其一,盲目抄袭外国的“洋化教育”,使得学生食洋不化。陶行知虽然受杜威影响甚深,并在回国后极力宣传其教育理论,不过,他深知“中外情形有同者,有不同者。同者借镜,他山之石固可攻玉。不同者而效焉,则适于外者未必适于中”。他还特别警惕那些食洋不化的假洋鬼子,认为他们会“出于误会。以误传误,为害匪浅”。(6)陶行知:《陶行知文集》,第312页。因此,即使借鉴也要进行本土化转化,“一个国家的教育,无论在制度上、内容上、方法上不应常靠着稗贩和因袭,而应该准照那国家的需要和精神,去谋适合,谋创造”(7)周洪宇,刘大伟:《陶行知年谱长编》第1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485页。,从而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灵魂的新人。

其二,只为少数人服务的“小众教育”,使得人民大众沦为文盲。陶行知具有强烈的教育公平意识,对于那种只满足于有钱有势人家的少爷、小姐的上学需求,而将政治上无权的劳苦大众排斥在外的教育深恶痛绝。他认为这种“小众教育”“教人劳心而不劳力”,进一步将人区分为“人上人”和“人下人”,教育就是前面这些小众的特权,且通过教育进一步固化了社会原有的不平等。为此,他认为教育之于人的关系就如空气之于人的重要性一样,是每一个人都须臾不可忽缺的,因此要通过发展大众教育,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现代人。

其三,为读书而读书的“死教育”,使得学生变成书呆子。在陶行知看来,传统的旧教育是只听教师讲,不许学生问,不教学生用脑,也不教学生动手,而把学生关在学校课堂里,其结果必然是摧残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由于这种教育是脱离生活的,也是脱离生产劳动的,其结果是“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住房不造林。它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农务。……它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8)梁伯琦:《陶行知教育名篇评述》,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95页。这种人显然对社会是没有多大用处的,为此,要打破学校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藩篱,培养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斗争的斗士。

其四,培养“人上人”的贵族教育,使得学生成为作威作福者。与前面提及的“小众教育”一脉相承,这种教育不仅造就了“伪君子”,而且制造了骑在人民大众头上的“人上人”和避世、出世或不知世事的“人外人”。这些人或以升官发财为追逐目标,或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避世心态为努力方向,均不以服务社会、造福人民为职志。陶行知认为,新的时代需要的是“人中人”,是“具备为国家民族,尤其要为广大农民谋福利的品格”的人,是能够艰苦奋斗,为国家民族为广大民众做实事的人。

其五,手脑分离的“残废教育”,使得学生成为废物。陶行知揭示了中国传统“贵耳贱手”“贵知贱行”等教育上的陋习。他认为传统教育教人“用脑不用手”“用手不用脑”,是一种“残废教育”,用脑者因不用手,脑也不能精细;用手者因不用脑,变成一双粗手。读书人成了书呆子,劳苦大众成了工呆子。他还认为旧教育教人手脑分离,不仅不能促进而且根本损害人的正常发展,使人成为畸形。要让人恢复正常,就要建立“手脑双挥”“在劳力上劳心”的健全教育。

通过以上多维度的批判,陶行知深刻地揭示了传统教育只是少数人的奢侈品,更大多数平民无法获得教育带来的发展可能性;即便那些获得教育机会的人,其所得到的也是片面之学和无用之学,从而阻碍了教育之促进社会发展、保障其良性运作的功能的发挥。这种状况与当下我国教育中的困境何其相似!为了走出传统教育的困境,陶行知呼吁要关注真实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受教育,并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主张。这些思想的广泛传播与切实践行,拆除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围墙”,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也改变了学生逆来顺受的被动处境,赋予其在教育乃至社会改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而后一点在其创设的“小先生制”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 以“小先生制”激发人之潜能释放

众所周知,“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在普及教育实践中依据“即知即传人”的原则,采取小孩教小孩、小孩教大人的方法推广实施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正如前文陶行知反对“小众教育”而提倡“民众教育”那样,他认为“干民众教育,便是要把教育、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9)陶行知:《陶行知文集》,第111页。而能把知识变成空气最好的方法是运用“小先生制”,这是因为“先生”就是先过某一种生活的人,学生所学无非就是学着过某一种生活,而先生的职务则是教会学生去过某种生活。而过某一种生活并不以年龄大小为判断标准,正所谓“闻道有先后”,学生也是可以做教师的。

虽然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更不可能有充足的师资来实施教学,但由于“小先生制”的广泛开展,中国的民众教育还是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宋庆龄在《1948年6月25日致切斯沃斯夫人的信》中就说,“在上海,我们免费为5000名最贫苦儿童举办扫盲班,提供卫生服务和营养品。通过‘小先生’制,受过训练的儿童回去后教那些比他们更不幸的年轻邻居。我们相信,用这种办法,我们正在最有效地在中国进行扫盲。”(10)何大章:《宋庆龄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61页。可见,“小先生制”的确让知识成为了公共品,也使得广大平民百姓因为教育而改变了生命,更推动了中国乡村生活的改造。

不过,本文不拟在这个角度继续讨论,而是将焦点放在“小先生制”与“小先生”的培养上来。前文关于洋化教育、小众教育、残废教育等的批判,已经清晰呈现出传统教育对人性的扭曲,结果培养出大量眼高手低、自私自利、不思上进的食洋不化者、书呆子、废物和“人上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能看周围的一切;解放儿童的大脑,把学生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脱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小孩有动手的机会;解放儿童的嘴,有问题要允许他们问,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空间,让儿童走出教室校园,走入大自然,走入大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让儿童有充分的时间活动。(1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第88页。毋庸置疑,今天解放儿童的任务依然艰巨。

解放的实质是恢复学生的主体性,把儿童从各种“苦海”和束缚中彻底解脱出来,通过创设积极友好的生态环境,把各种曾经的“苦海”改造成儿童的乐园。接下来要问的是,谁来解放儿童?教师当然是重要他人,不过陶行知也强调教师要能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引导儿童的发展,“我们教育儿童,就是要根据儿童的需要和力量为转移。”为了更好地理解儿童,陶行知还提倡教师“跟学生学”,他强调说:“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12)周洪宇,刘大伟:《陶行知年谱长编》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142页。这种师生关系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同时不忽视教师重要作用的理念。

而归根结底,陶行知还是认为解放儿童要靠儿童自己。通过挖掘儿童的潜能,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自主自觉地开展教育活动,相互学习与相互成就。陶行知在《小先生与民众教育》一文中明确指出,“我们现在办民众教育必得要承认:……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我们现在最要紧的工作便是:……帮助进步的小孩子格外进步,由他们‘联合自动’,领导全体小孩子及时代落伍的成人,一同进步!”(13)陶行知:《陶行知文集》,第116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发现了“小先生制”之于儿童解放的重大意义,体现了教育赋能的本质所在。

概而言之,“小先生制”让人们相信儿童是有能力的,他们虽然年龄小,但只要他们先知道一些事,他们就可以当先生,而且因为他们比成人更懂小孩子,所以让他们去教其他小孩子,其教育效果也更好。因为“小先生”要想方设法教会他人,他们自身是“为教而学”,故能很好地在教与学过程中变换身份,也使得自己学得更牢更好。因为“小先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这种内在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正是现代学习理论所强调的。另外,“小先生”的成功让人们看到并坚信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他们的知识、经验、智慧、个性等都是不可多得、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需要充分开发与利用。也正是在激发与使用的过程中,“小先生”的主体性得到彰显,其社会责任感得到强化。

四、 “小先生制”带给时代新人培养的启示

为了培养具有世界胸怀的中国人、具有创造性的主体的人、追求共赢的社会人以及体现自身生命意义的人,就需要抛弃附着于教育上的众多浮躁物,关注学生潜能的激发和品格的完善,通过带给学生对自我、对社会、对世界的信心与力量,引导学生提升才能、净化身心、涵养人格、升华人性。通过对百年“小先生制”的再学习,可以获得如下几项重要启示。

其一,时代新人是时代期望与型塑的、具有某种特定人格特征的人。它要求开放办学,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互动,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教育模式注定是要被淘汰的。通过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强化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意识,培养其心忧天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正如陶行知诗中所言,“我是小先生,要与众人谋生。上天无路造条路,入地无门开扇门。”通过借鉴“小先生”培养经验,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是时代之所需,社会之所望。

其二,时代新人培养过程中遭遇的困境是人的自主发展能力丧失所致。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每一个个体都不由自主地被裹挟进去,从其幼儿园时期甚至更早就开始被灌输竞争的逻辑,而竞争在本质上是一种零和游戏,它让人们只关注个人的利益得失。体制的巨大惯性压缩了个体的特殊性需求,也控制了个体学习的主要内容、时间节奏和发展空间,其结果不仅导致了学生的千人一面,而且导致了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能力的弱化。当社会上充斥着这种人,与时俱进就可能成为一种奢望。因此,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三,时代新人的培养要充分发挥学生共同体的涵养作用。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潜能,都是一座巨大的动力源和能量库;同时,人也是群居的社会动物,是在一定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约束下自主管理的群体。因此,要充分发挥共同体的涵养功能,通过形成关于国家、社会、学校等发展的愿景,引领学生采取理性论辩的方式,围绕社会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等主题,在互动的教育环境中相互学习,彼此成就。“小孩教别人越多,他们自己学得也越多,把知识冷藏在脑子里的人学得最少。”为此,学校和教师就要扮演好学生之价值引领、品格养成和能力提升的角色。

其四,时代新人的培养是通过教育赋能获得改造环境之能力的过程。教育上众多问题形成已久,积重难返,实乃社会大众形成的一种关于教育的社会想象,其在观念和实践上俱得到强化。若无一新的关于教育的社会想象出现,教育改革实难以深化。而学生或者儿童是天生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更是天生的是非判断者,成人需要做的是呵护好儿童的天性,为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注重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支持学生去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陶行知曾言,“教育上最重要的事是要给学生一种改造环境的能力”(14)周洪宇,刘大伟:《陶行知年谱长编》第1卷,第349页。,果如此,很多设计良好的教育和社会改进计划就可能有效落地了。

总之,一百年前陶行知探索出了“小先生制”,很好地体现了其生活教育理念,并在扫盲和社会改造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人类社会进入了全球化与本土化、技术化和主体性、个性化与共同体精神交织的时代。或者说,人类社会面临着更加艰巨的挑战,需要教育能够培养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学习借鉴“小先生制”的一些做法,更重要的是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通过激发和唤醒学生,发挥其自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则社会所期望的时代新人就可能培养造就出来。

猜你喜欢

小先生制陶行知时代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e时代
e时代
“小先生制”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e时代
谈学生班级管理自制制度
让儿童教儿童“小先生制”之混龄活动理念实施研究
以“小先生制”为载体建构校园自治文化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