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国农业产业自主可控能力进一步增强
2023-05-09王曦照钟钰徐雷鸣
王曦照 钟钰 徐雷鸣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战略部署,立足推动高质量发展强调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立足维护国家安全强调要“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明确提出要“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在国际供应受阻不畅甚至断裂失控的情况下,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是确保农业产业安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基础和关键保证,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乃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2022年我国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状况
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购储加销体系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是端牢中国人饭碗的重要支撑,也是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基本要求[1]。《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粮食以及棉油糖、肉蛋奶、菜果茶等重要农产品产量均较上年大幅增长,反映出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我国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建设成效显著,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支撑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发展。
(一)粮食等重要农产品自给有保障
近年来,我国坚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完成8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划定10.8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水稻、小麦自给率保持在100%以上,玉米自给率超过95%[2](见图1)。《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3730.6亿斤,比上年增加73.6亿斤,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占有量稳定在联合国规定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以上,饭碗牢牢端在我们自己手上。同时,我国粮食应急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全国粮食应急加工企业达到5388家,有效确保了城乡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总体稳定。通过粮食交易大会、产区建基地、粮食异地存储和中央政策调控等多种方式,主产区和主销区不断加强协作,强化了主销区维护粮食安全的责任。利用网络平台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2022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17万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农村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1.99万亿元,同比增长4.9%[3]。
图1 2021年重要农产品自给率
(二)现代科技装备支撑显力度
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支撑力度显著增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2022年达到62.4%,相比2012年的54.5%提升了7.9个百分点。良种生产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主要农作物良种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作物品种面积占95%以上、主要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达75%[4]。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节本增效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主粮作物的化肥和化学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0%。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2021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78亿千瓦,较上年增长2.0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2.03%,较上年提高0.78个百分点,机耕率、机播率、机收率分别达到86.42%、60.22%、64.66%,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均超过85%,基本实现机械化[5]。
(三)产业链组织模式添活力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截至2022年3月底,纳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超过380万个,其中种粮家庭农场161.7万个;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222.2万家,其中种粮合作社48.3万家;依法自愿组建联合社1.4万家。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不断提升,全国共有1474个县(市、区)建立流转市场、2.2万个乡镇建立流转服务中心,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超过5.32亿亩,农业规模化经营面积占实际耕种面积的比重超过30%[6]。农业社会化服务等相关辅助产业不断完善,截至2022年底,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04.1万个,服务面积超18.7亿亩次,服务小农户8900多万户[7],在引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紧密型产业链组织模式不断创新并发展壮大,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链供给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与利益合理分配。
(四)农业产业价值链升级新突破
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升。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过23.2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4∶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7.5%,科技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贡献率已达到63%[8]。乡村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截至2020年底,农业农村部推介及认定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274个,推介91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乡)和136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培育34个产值超100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产业融合水平稳步提升,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约有9万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547家,年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近1.2万家,过100亿元的77家,形成了中央厨房、直供直销、会员定制、体验农业、智慧农业等多种融合新业态[9]。
(五)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地位再巩固
2020年11月15日,中国等15个国家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RCEP是目前全球体量最大的自贸区。目前,我国自贸协定达到19个,自贸伙伴达到26个[10]。这些自贸协定将有效促进区域内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强化成员间生产分工合作,拉动区域内消费市场扩容升级,推动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进一步发展;也让我国农业产业更充分地参与市场竞争,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配置资源能力,巩固和提升我国在区域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
二、当前我国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主要风险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基础不断完善,成绩巨大、贡献突出。但是,面对更加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更加严峻的国际挑战,保障以国家粮食安全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安全压力更大、任务更重,确保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需要高度重视解决一些重大问题和潜在风险隐患。
(一)农业现代化生产基础还不够牢固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工作起步晚、底子薄,农业生产中部分环节、部分品种机械化程度不足,尤其是粮经饲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殖中机械化配套不足明显,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适应。生产基础还不牢固,农业生产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弱,2022年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12071.6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386.5亿元[11]。农业主产省集中在一个气候带上,未来容易受气候风险影响,一旦遇到大面积极端气候,可能影响到稳供保供。
(二)农业产业链条短、综合效益偏低
我国农业综合效益仍较低,主要体现在“产购储加销”一体化全链条发展不完善、农产品加工度不够、利润不足、副产品利用不多、价值增值比低等方面。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滞后,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短板,一般性、资源性的传统产品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少。2022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2.5∶1,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3∶1—4∶1[12]。“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但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中科技支撑作用仍不显著。农产品综合效益低减少了农民收益,阻碍农民分享现代科技红利。
(三)农产品流通环节多、水平不高
农产品大宗物流需要经过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等众多环节,但目前农业基础设施、仓储设施还比较落后,在小规模分散的流通体系下放大了流通风险;加之现有贮运保鲜技术水平不高,在多环节流通链条中容易造成较大损耗。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能控制在5%以下。农产品物流投资不足,美国农业生产环节投入比例为30%,产后投入比例为70%,我国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比例为1%,保鲜储藏比例不足20%,加工比例不到10%,限制了农产品增值。发达国家的水果经过采后储藏加工,增值比例为1∶3.8,我国仅有1∶1.8,生鲜冷供应链薄弱和数量型农产品生产存在较大矛盾。
(四)农产品进口集中度偏高、断链风险大
自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入贸易逆差以来,农业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1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1354.7亿美元,同比增长42.9%。国内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只能通过进口解决,如国产小麦以中低筋品种为主,制作高端面包所需要的高筋小麦国内供应不足,需要通过进口来解决。部分农产品进口集中度过高,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大豆进口量10032.8万吨,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是我国进口依赖度最高的粮食作物,其中从巴西、美国进口量占比分别为67%和20%。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加剧,贸易链断链风险始终存在[13]。
(五)美西方国家限制高科技成果转让,影响我国加快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基因编辑、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重大突破正在全球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农业领域的加速渗透也正在深刻改变着农业生产方式,对农业现代化产生深远影响。少数国家长期限制高科技成果技术的出口转让,使得我国直接获得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农机装备的可能性更低,严重阻碍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和机械化智能化发展。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除三大主粮种源外,我国部分经济作物、畜牧业种源进口依赖性高[14-15],丹麦长白猪、英国大约克猪、美国杜洛克猪三大猪种垄断了我国98%市场,白羽肉鸡祖代种鸡基本从国外进口,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受到威胁。国外公司控制了50%以上的高端蔬菜种子市场,西兰花、胡萝卜、辣椒等种子大都依赖进口。据统计,2021年我国农作物种子贸易额达到10.1亿美元,但进口额高达6.8亿美元,进出口赤字约为3.5亿美元。一旦贸易摩擦加剧,西方国家限制高新技术成果的出口转让,会严重阻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见表1)。
表1 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存在问题及未来风险
三、提升我国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战略路径
为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开好局起好步,建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在保供给、促增值、畅流通、稳贸易、强科技等五个方面下功夫,着力提升农业产业链的韧性与安全水平。
(一)保自给: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但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这根弦要绷得更紧。我们认为,贯彻中央部署、坚持新时期粮食发展方针就是要做到,坚守“一个底线”,打造“两个机制”。“一个底线”,就是坚守立足国内、依靠自身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战略底线;“两个机制”,就是要打造种粮大县财政上不吃亏机制和种粮农户经济上不吃亏机制。建议把粮食区域保障要求上升到国家战略,分区研究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明确各自在粮食安全保障方面的责权利。主产区要多产粮、多贡献商品粮,为国家粮食安全挑重担;主销区要确保一定的粮食自给水平,建议以2006—2008年自给率为基数,设定自给率考核标准;产销平衡区要实现口粮完全自给,饲料和工业用粮依靠市场调剂。建议将这些指标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二)促增值:提升农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区
建议加强粮食、果蔬等大宗农产品烘干贮藏保鲜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和推广,开发新型农产品初加工设施装备,不断降低产后损失水平。坚持成熟技术筛选、技术配套集成与推广一体化设计、产业化推进,开展成熟技术推广,发布行业重大科技成果,培育科企合作先进典型,引导科研更好为产业服务,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较低的局面。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区实施差别化政策,从地区差异出发,结合农产品加工业向中部地区集聚趋势,鼓励东部地区资本向中部流动,解决资金瓶颈,加快中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业发展,为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提供条件。根据农产品加工业和重点农产品品种,出台更有针对性的加工扶持政策,对农产品原料丰富、加工利用比重较低的产区给予特殊支持。
(三)畅流通:加快新基建实施进度,推进物流技术装备现代化
建议充分挖掘生态农业大数据价值,用好5G网络、物联网等新设施新技术,促进人工智能赋能农业发展及其转型升级。大力支持企业参与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更好发挥企业出题出资、合作研发和市场评价作用,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强化市场主体链接,提升产业链韧性与抗风险能力,实现小农户与社会化农产品需求的有机衔接。提升农产品物流建设水平,优化仓储设施布局,主产区重点完善收储网点、调整仓型结构、提高设施水平;产销平衡区重点提升收储网点的收购、储备、保供综合能力;主销区重点加强储备库建设、提升应急保供能力。
(四)稳贸易:积极拓展农产品进口渠道,培育国际大农商
建议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调剂余缺和品种,适当进口一些农产品对于保护和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是有利的。短期内积极开拓贸易渠道,着力实现农产品进口多元化,降低贸易集中度。依托“一带一路”、RCEP等区域贸易,发展更多粮食贸易伙伴,抵御封锁禁运等潜在贸易风险。长期看,培育本国大农商是降低供应链风险和贸易风险的有效策略。区别于国外单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大农商,我国大农商同时兼具保障国内市场稳定、稳步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功能。积极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加强对贸易风险、自然风险、要素供给风险在内的农业生产风险的评估与监测,建立风险评估预测体系。
(五)强科技: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一种多元破解“卡脖子”难题
建议整合优势资源,建立开放、高效、务实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集成创新一批实用模式,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品种,使我国重点作物和畜禽的育种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积极开展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作物“藏粮于技”科研攻关,肉牛、肉鸡、猪等主要畜禽良种化科研攻关,以及营养型饲料专用玉米新品种培育、农业纳米药物新产品创制、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技术研发等任务。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支持企业参与或主持科技重大专项、农业科研专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对于产业化特征突出的重大科技项目,可由有实力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