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氯芬酸钠滴眼液联合人工泪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3-05-08李娟娟
沈 丽,李娟娟,黄 俊
(松滋市人民医院,湖北 松滋 434200)
干眼症是指泪膜稳定性下降后出现的眼部不适、眼表组织病变等引起的泪液质、量或动力学异常的疾病总称[1],患者主要表现为眼部的干涩感、畏光、视力减退等。干眼症的病因较多,如黏蛋白层分泌不足、泪液分泌不足等[2]。干眼症的发病因素较多,其中白内障患者经超声乳化术治疗后也可能出现干眼症,部分患者术后长期受到干眼症的困扰,因此干眼症问题也受到广大眼科医生的重视。人工泪液是常用的治疗方法,虽然能取得一定疗效,但是依然不够理想。考虑到免疫炎性反应是干眼症的发病机制之一,不少学者提出应用免疫抑制剂来降低眼部的免疫细胞活性,减少炎性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干眼症状缓解。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是环氧酶抑制剂苯乙酸类药物的代表,能抑制眼表的炎症反应。基于此,本文特分析在常规人工泪液疗法的基础上应用双氯芬酸钠滴眼液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9年4月—2020年9月诊治的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中选出128例为对象,纳入标准:(1)均在本院眼科接受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术后出现干眼症。(2)干眼症病程在1~7d内。(3)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伴有脑卒中、冠心病、肝肾不全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2)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可能会影响泪膜的疾病者。(3)近1周应用过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者。(4)白内障手术前即有干眼症或是其他眼病、全身性疾病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8例患者分入两组中,两组各有64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的一般资料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人工泪液治疗,选择0.3%玻璃酸钠滴眼液,每次1滴,每日4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组:玻璃酸钠滴眼液的用法与对照组相同,同时选择0.1%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滴眼,每次1滴,每日4次,连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1)疗效判定标准,治愈:治疗4周后患者的相关干眼症状基本消失,且荧光染色(FL)阴性,泪膜破裂时间(BUT)≥10s,泪液分泌试验(SIT)为10~15mm/5min。显效:干眼症状有明显的缓解,FL阴性,泪膜破裂时间为5~10s,泪液分泌试验为5~10mm/5min。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荧光染色为(+),泪膜破裂时间<5s,泪液分泌试验<5mm/5min。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2)症状评分: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干眼症的相关症状评测,0分为无症状,1分为轻度干眼症状,2分为中度干眼症状,3分为重度干眼症状,4分为非常严重的干眼症状。(3)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对患者进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应用标准滤纸条,将一端折弯5mm,插入到患眼下睑缘2/3交界处的结膜囊内,避免滤纸条接触到患眼的眼球,告知患者轻轻闭眼,5min后取下滤纸条,观察其浸湿长度,浸湿长度为10~15mm为正常,<10mm为泪液分泌过少,当浸湿长度<5mm时为干眼。(4)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泪膜破裂时间的检测,采用标准荧光滤纸条,首端折叠后将滤纸条置于患眼颞侧下的结膜囊内,这一操作时注意避免接触到角膜,观察到荧光滤纸条被泪液浸湿后取出,告知患者眨眼,应用裂隙灯钴蓝光记录患眼最后一次瞬目后睁眼到出现第一个黑斑的时间,连续检测3次后计算平均值,当BUT≥10s为正常,0~10s为泪膜不稳定。(5)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分别在泪膜破裂时间检查完成后,继续应用裂隙灯钴蓝光观察患眼的角膜,观察角膜的荧光素染色情况,0分为无染色,1分为染色点数≤20个,2分为染色点数>20个,3分为出现了融合荧光色染色区。(6)安全性指标:记录用药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4.0软件检验数据资料,计数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
2.2 两组的干眼症状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的干眼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的干眼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的干眼症状评分
2.3 两组的SIT、BUT和F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4周后的SIT湿长和BUT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FL评分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2周后、4周后的SIT湿长和BUT均高于对照组,FL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2.4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在用药治疗的4周内,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均顺利完成治疗疗程,未停药,其中对照组中有4例出现轻微眼部刺激反应,发生率6.25%;观察组中有3例出现轻微眼部刺激反应,发生率4.6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1,P=0.697>0.05)。
3 讨论
干眼症是眼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的发病率明显提高,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干眼症的发病率也逐渐提高。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眼球外有一层泪膜,泪膜的主要功能是保持眼表湿润和健康,而泪膜损伤则是诱发干眼症的关键性因素。白内障手术后干眼症发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1)手术治疗使得角膜的表面光滑弯曲度发生一定变化。(2)手术操作导致角膜缘干细胞、结膜杯状细胞的损伤,从而使得黏蛋白分泌减少。(3)手术局部的炎症充血性反应、组织水肿等影响了泪膜的黏蛋白分泌,使得黏蛋白的黏附能力明显下降,并且使得大量的溶酶体酶被释放,在白细胞的趋化作用下导致角膜损伤,诱发干眼症。(3)白内障手术后使用的含有防腐剂滴眼液治疗会对眼部会产生一定的毒性反应,降低了泪膜的稳定性,继而在相关因素的影响下诱发干眼症。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加,白内障手术患者对手术、术后康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术后出现干眼症的患者,早期会对患者的视力产生影响,随着病情的进展可演变成丝状角膜炎,后期甚至可能引起角膜溃疡、角膜瘢痕等,严重时还会导致视力丧失。因此需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泪膜功能,缓解眼部干涩感、灼痛感等不适症状,提高视觉功能。
目前,临床上针对干眼症的治疗方法较多,如人工泪液疗法、激发泪液分泌疗法、泪液保存疗法以及其他的相关药物治疗等,其中人工泪液疗法依然是治疗干眼症的首选治疗药物之一,其结构与泪膜相似,在滴入后能快速黏附在眼球表面,补充缺乏的泪液。而且人工泪液是亲水的凝胶,其具有独特的聚合体,当眼球运动时会产生一定的切变力,在这一切变力的作用下,凝胶的聚合体结构会出现一定程度等破坏,使得其黏度降低,从而释放出水分湿润眼球,缓解干眼症状[3]。而在眼球无运动状态下,人工泪液又处于修整状态,聚合体的结构骨架又会自动恢复,恢复原先的黏度。故而在眼球运动时人工泪液能释放水分补充泪液,保护角膜和结膜上皮[4]。虽然人工泪液在干眼症治疗中疗效肯定,但是单一使用时整体疗效欠佳。近年来不少学者提出免疫炎性反应是引发干眼症的主要因素之一,且随着病程的迁移,炎症反应逐渐成为干眼症的主要致病因素,对病情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单一应用人工泪液治疗无法抑制眼表组织的炎症反应,因此无法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许多学者的文献报道认为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的发病与机体性激素分泌异常、细胞凋亡、免疫炎症反应等有关,其中炎症反应起到重要作用。在干眼症的发病过程中,泪腺结构异常、泪腺功能损伤都会导致泪膜的稳定性下降,其中泪腺功能损伤是由泪液分泌量过少引起的,泪腺功能损伤与泪腺结构变化相互影响,均会导致泪膜稳定性的下降。而泪膜功能的长时间异常也会通过一些机制诱发眼表的炎症反应,最终诱发干眼症。首先,天然的抗炎因子的分泌量大大减少,例如乳铁蛋白的含量减少;其次,一些促炎因子的含量提高,如IL-1、TNF-α、蛋白溶解酶等;再者,泪液中的一些无活性的细胞因子和蛋白酶被激活,这是炎症反应发生的主要机制。另外,泪液渗透压的升高可能激活关键细胞内信号分子——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从而促使炎症介质的产生,进一步加重眼表的炎症反应,使得大量T淋巴细胞浸润眼表组织,破坏泪腺结构,引起一系列干眼相关症状发生。在临床治疗中,不少研究指出可给患者应用抗炎免疫抑制滴眼液等治疗,抑制泪液和眼表组织中的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反应,从而促进相关干眼症状的缓解。
针对干眼症的炎症反应发病机制,临床上应用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能有效促进眼表的炎症反应得到控制,但是不良反应较多,不适宜长期使用。近年来不少学者提出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治疗,本次研究中应用的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就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该药能降低环氧酶的活性,并阻断花生四烯酸转化成前列腺素,从而间接的减少白三烯合成,达到抑制眼表炎症反应的目的[5]。该药的作用机制与皮质激素不同,但是抗炎效果相当,具有显著的抗炎效果,能有效缓解眼表组织的炎症反应;而且该药还具有一定的消炎镇痛效果,有利于缓解患者眼部的不适感。应用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后,药物能快速浸润分布到眼组织内,其中分布到结膜和角膜处的浓度最高,快速发挥抗炎作用,抑制眼表的炎症反应。而且,该药还能稳定细胞膜,缓解炎症物质引起的疼痛、组织充血水肿等症状,进一步促进患者相关症状缓解,提高治疗效果。在安全性方面,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无明显的全身不良反应,仅有少数患者会主诉有轻微的眼部刺激症状,但一般可耐受,不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长期使用安全有效,无刺激性,不会引起眼压升高、感染等不良反应,适宜在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将该药与人工泪液联合起来应用发挥协同作用机制,有效对症白内障术后干眼症发生的炎症反应机制、泪膜稳定性下降机制等,能改善泪膜的稳定性,缓解患者的眼部干燥、异物感等相关干眼症状,而且还能在眼表形成良好的光学界面,缓解患者的视觉疲劳,促进病情的有效控制。
研究结果发现:经过4周的药物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且治疗2周后、4周后的干眼症状评分、F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SⅠT湿长、BUT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两药联合应用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泪腺分泌功能,促进泪膜稳定性的提高。在安全性方面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组间的不良反应均较少,多数患者能耐受。
综上所述,白内障术后干眼症应用人工泪液联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滴眼治疗效果肯定,有助于促进患者相关症状的缓解,促进患者术后尽早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