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不同术式治疗肝癌患者的疗效比较

2023-05-05韩亚东金臻王人颢

系统医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肝癌腹腔镜血清

韩亚东,金臻,王人颢

1.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江苏徐州 221000;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甲乳外科,江苏徐州 221000

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其临床发病率和致死率均较高[1]。肝癌患者发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能出现肝脏进行性增大等症状,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2-3]。临床通常采取手术切除治疗,同时可联合免疫治疗或射频消融术等方法[4]。传统开腹行肝部分切除术主要通过开腹来充分显露肝肿瘤,尽可能将肝肿瘤进行完整切除,并保证肝组织的症状生理功能,但术后恢复较慢[5]。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术可在腹腔镜视野下行肝肿瘤切除操作,视野清晰可促使切除位置更准确,对患者造成的手术创伤较小[6]。因此,本研究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52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肝癌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术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52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26例,男17例,女9例;肿瘤直径1~5 cm,平均(3.01±0.47)cm;年龄36~68岁,平均(52.62±8.13)岁。对照组26例,男16例,女10例;肿瘤直径1~4 cm,平均(2.95±0.42)cm;年龄 35~66岁,平均(52.78±8.22)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2015年版)》[7]中关于肝癌的诊断标准者;耐受手术且无手术禁忌证者;肿瘤直径≤5 cm者;所有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的具体内容均知晓同意。排除标准:伴有较严重的肝功能衰竭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者;肿瘤细胞已发生转移者;存在腹部手术史者。

1.3 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开腹肝部分切除术:给予患者全身麻醉后,在右肋缘下做切口,约15~20 cm的长度,进入腹部后,将肝周各韧带切开,找到肿瘤组织,并使用电刀在其边缘2 cm处作预切线,阻断血流,分别对肝实质、肝脏断面处进行初步切割并分离(CUSA刀)、喷凝处理,敷料止血,将腹腔引流管置入,逐层缝合。

观察组行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术:行全身麻醉操作后,切口选择在患者的脐部下缘,作长度约1 cm的弧形切口,建立压力为1.6 kPa的CO2气腹,置入30°腹腔镜、10 mm Trocar,将肝圆、左右冠状、左右三角等韧带切开,将小网膜到静脉韧带根部进行离断处理。操作器械:超声刀,在腹腔镜术野下对肝实质和管道进行离断,随后再次进行夹闭并离断处理;操作器械:腔内切割缝合器或合成夹,采用电凝法对肝脏进行止血处理,并采用生物蛋白胶进行封闭,随后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逐层缝合。两组术后的观察时间均为3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手术情况:对两组的手术情况进行记录和比较,并计算输血率=输血例数/总例数×100%。②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白蛋白(albumin, ALB)、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搜集两组外周血5 mL进行离心处理(3 000 r/min,10~15 min),获取血清,检测血清ALT、TBIL、AST、ALB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③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 CA199)、异常凝血酶原(abnor⁃mal prothrombin, PIVKA-Ⅱ),血液采集和血清制备方法同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EA、AFP、CA199、PIVKA-Ⅱ水平。④并发症:记录并比较术后3个月内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发症总发生例数/总例数×100%=总发生率。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输血率3.85%(1/26)低于对照组的30.7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84,P=0.010)。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s)

组别对照组(n=26)观察组(n=26)t值P值手术时间(min)125.48±14.51 81.25±9.43 13.033<0.001术中出血量(mL)138.79±15.26 74.12±8.23 19.019<0.001术后住院时间(d)12.52±2.37 5.35±1.24 13.668<0.001首次进食时间(d)3.45±0.44 1.72±0.23 17.767<0.001

2.2 两组患者血清TBIL、ALT、ALB、AST水平比较

术后3个月,两组血清AST、ALT、TBIL水平均高于术前,血清ALB水平低于术前,但观察组血清ALT、AST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AL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血清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清TBIL、ALT、ALB、AST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血清TBIL、ALT、ALB、AST水平比较(±s)

注:与术前相比,*P<0.05

组别对照组(n=26)观察组(n=26)t值P值TBIL(μmol/L)术前17.45±2.57 17.22±2.44 0.331 0.742术后3个月(22.16±3.37)*(21.79±3.28)*0.401 0.690 ALT(U/L)术前48.59±5.35 48.37±5.24 0.150 0.882术后3个月(78.46±8.27)*(64.73±7.14)*6.408<0.001 ALB(g/L)术前45.36±5.41 45.43±5.34 0.047 0.963术后3个月(32.18±4.84)*(36.85±4.41)*3.637 0.001 AST(U/L)术前34.47±4.76 34.58±4.28 0.088 0.931术后3个月(81.25±8.64)*(72.69±8.47)*3.607 0.001

2.3 两组患者血清CEA、AFP、CA199、PIVKA-Ⅱ水平比较

术后3个月,两组血清PIVKA-Ⅱ、CA199、AFP、CEA水平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各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清CEA、AFP、CA199、PIVKA-Ⅱ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血清CEA、AFP、CA199、PIVKA-Ⅱ水平比较(±s)

注:与术前相比,*P<0.05

组别对照组(n=26)观察组(n=26)t值P值AFP(ng/mL)术前93.47±11.59 93.24±11.45 0.072 0.943术后3个月(16.79±3.35)*(16.64±3.21)*0.165 0.870 CEA(μg/L)术前28.58±3.37 28.65±3.24 0.076 0.939术后3个月(6.47±1.65)*(6.14±1.31)*0.799 0.428 CA199(U/L)术前72.88±9.26 72.95±9.14 0.027 0.978术后3个月(26.49±3.26)*(26.14±3.33)*0.383 0.703 PIVKA-Ⅱ(mAU/mL)术前823.28±91.31 824.16±96.44 0.034 0.973术后3个月(174.54±25.48)*(172.25±23.52)*0.337 0.738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术后3个月内,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临床上常见的肝癌是原发性肝癌,其主要发生在肝癌上皮组织[8-9]。目前我国肝癌的发病人数占全球肝癌患者的55%左右,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10]。传统开腹行肝部分切除术通过将肝肿瘤切除的方式进行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的进展,避免发生转移和扩散,但术后常出现胸腔积液等并发症[11]。

CEA、AFP、CA199是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12],PIVKA-Ⅱ血清水平与肝癌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关系密切[13]。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术仅需较小手术切口即可完成手术操作,对患者造成的手术创伤较小,减少术后的出血量和输血率,同时借助于腹腔镜的视野可将肿瘤病灶精准切除,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14]。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手术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组均更优(P<0.05);术后 3个月,两组血清 CEA、AFP、CA199、PIVKA-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癌患者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可有效减轻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恢复较快,与孙启峰等[15]研究结果一致。

TBIL、ALT、ALB、AST是临床常用评估肝功能的重要指标[16]。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术主要通过置入腹腔镜的方式进行手术操作,精准且局部切除指定的肿瘤病灶,对周围其他组织和肝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可对肝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且手术切口较小,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术后快速恢复[17]。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观察组血清ALT、AS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血清ALB水平(36.85±4.41)g/L高于对照组的(32.18±4.84)g/L(P<0.05);两组血清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内,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癌患者可有效保护肝功能,促进肝功能快速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王全晖等[18]研究结果:腔镜组术后7 d血清ALB水平(34.6±11.5)g/L高于开腹组的(33.5±10.6)g/L(P<0.05)一致。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癌患者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可有效减轻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恢复较快,保护肝功能,促进肝功能快速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肝癌腹腔镜血清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Meigs综合征伴血清CA-125水平升高1例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清IgE、IL-5及HMGB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旋切器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预防及处理
完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控制与处理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