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土材料的收集与投放

2023-05-01黄飘

小学科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投放收集幼小衔接

黄飘

〔摘    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通常情况下,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喜爱度,很大一部分是取决于区域材料的投放。投放材料越新奇、越贴近幼儿兴趣点,越得幼儿“青睐”。但乡村幼儿园由于地处偏远、师资配备不足、采购经费有限等原因,想要有充足的材料来进行合理投放,难度似乎不止一点点。本土材料的合理收集、投放,在帮教师减轻工作压力的同时,还可以打造出乡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特色。本文便是围绕乡村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本土化合理收集、投放的有效开展,对幼小衔接的益处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  幼小衔接;本土材料;收集;投放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3)  10-0094-03

一、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意义

当下,幼儿园提倡的是让幼儿在自愿、自主、自由的游戏中得到发展。幼儿园区域活动便是幼儿获得自愿、自主、自由游戏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也是幼儿一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通过操作探索材料来感知、获取未知的自主性游戏活动。这项活动以幼儿为主,教师为辅。幼儿可以自主操作,自由与同伴交流、探讨,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从而得到语言、交往、合作、智力、能力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能力主要是通过材料间的交互作用而得到发展。因此,区域活动材料的提供便成为区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正确的材料投放也成为区域活动的核心。可以说区域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是幼儿学习的载体。

二、乡村幼儿园为何要用本土材料

乡村幼儿园大多是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加上面临师资人员配备不足、资金相对紧缺等,乡村教师在收集材料上有不小的困难。教师要是选择废旧材料亲力亲为地制作,这必定是师资相对欠缺的乡村幼儿园很大的一项工程。抛开加班制作的费心费神费力不说,还需要相对充裕的时间才可制作完成。并且自制的玩具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省经济开销,但是在操作的持久性上是大打折扣的,而且還不一定符合幼儿兴趣需要与实际操作。但如若不选择废旧材料自制,而是追求新颖、时髦的区角材料,毫无疑问,资金与地理位置会成为最大的难题。因为我们都知道乡村幼儿园条件有限,很多材料是无法在附近的小商铺买到的。所以这时候唯一的途径就只有网上采购。但是由于好多乡村幼儿园没通快递,再加上采购途径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及资金方面相对有限等因素,这一方法往往是不可行。当面临着资金、人力、地理环境的重重困难时,大自然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本土“材料库”,无疑成为我们筹备材料的好帮手。

三、如何收集本土材料

(一)收集前做好准备

1.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家长、幼儿、教师对本土材料的现有认知,并对调查结果做一个初步的统计。如:你认为什么是本土材料?你会使用本土材料吗?

做了前期调查,对现有水平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普及宣传。

2.精准识别。收集前,我们首先要对本土材料的种类、特征、用途等有较为清晰的认知。首先是种类和特征,因为本土材料和废旧材料其实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所以有些教师往往就会把两者混淆。其次是用途,如果说你不知道这个材料该怎么使用,只是收集,那也是做无用功。所以收集前,我们必须清楚每种材料应该投入什么区域、怎么操作、怎么引导后再进行收集。要让收集到的材料一物多用,才能让幼儿得到多元化的发展。

3.广泛宣传。通过讲座、培训、面谈、走访宣讲等途径,多渠道地向家长、师生广泛宣传什么是本土材料、为何要使用本土材料、本土材料有哪些、本土材料如何运用等。对本土材料有了充分的认知,才可以更有效地组织收集并投入使用。

(二)收集途径

1.幼儿层面。教师可根据自己区域所缺材料、班级幼儿兴趣点、日常生活中幼儿常用的物品等方面,以小任务的形式请幼儿帮忙收集。如:秋天来临,掉落的树叶较多,这时教师便可以小任务的形式,组织幼儿在园内寻找自己心仪的树叶,带回区角进行材料的操作或加工。

2.家长层面。家长是我们教育路上必不可少的教学伙伴之一,合理地调动家长资源,也是我们材料收集的有效途径之一。毕竟单靠个人力量收集是非常局限、薄弱的,正所谓人多力量大。如:可以举行家长开放日,开放活动中组织家长带领幼儿做豆子粘贴画,制作前期就可以请家长帮忙收集各种豆类。让家长从活动前期就参与其中,让家长在参与材料收集、丰富材料种类的同时,同步了解到本土材料在幼儿游戏制作中的意义。

3.教师层面。教师通过观察了解本班幼儿的认知水平、经验、能力,同时结合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点等方面,进行收集。如:秋收玉米时,教师可结合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将玉米芯巧妙构思后融入幼儿的区域活动中,美工区的玉米芯拓印、建构区的玉米芯搭建、益智区的玉米芯点数、分类、比大小等等。

4.社会层面。社会层面主要是指通过社区、村委、附近村民等渠道进行材料收集。除了家校资源外,社会资源也是我们在收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渠道之一。合理利用每一种资源,会让我们的本土材料收集事半功倍。

(三)收集对象

1.自然材料。石头:青石、雨花石、大理石、鹅卵石等。

树:树叶(银杏叶、枫叶、松针、棕树叶、爬山虎、小叶杨等)、树枝、树皮、树棍、各种形状的树木块(长方体、正方体、圆形等等)。

竹子:竹筒、竹片、竹圈、竹枝、竹叶。

壳类:瓜子壳、开心果壳、花生壳、松子壳、蛋壳、豆荚壳。

种子:稻谷、小麦、南瓜子、各种菜种子。

蔬菜作物:花生、芝麻、丝瓜子、黄豆、绿豆、黑豆、扁豆、玉米粒、刀豆、豇豆。

蔬菜水果:各种瓜果蔬菜(如葫芦)。

其他:花瓣、干花、毛草(干、湿都要)、毛花秆、棕树皮、稻草、芦苇、果核、松果、玉米棒、玉米秆、玉米叶、沙子、泥土、棉花。

2.废旧材料。纸类:报纸、包装纸、卫生纸、书写纸、打印纸、废书纸、纸板、纸筒、广告纸、蛋托、纸杯、纸碗、纸盘。

纸盒类:鞋盒、手提袋、纸箱、化妆品盒子、各种药盒。

瓶罐类:酸奶瓶、矿泉水瓶、饮料瓶、洗衣液瓶、洗洁精瓶、油瓶、洗护用品瓶、牛奶瓶、塑料杯子、奶粉罐、陶瓷罐、易拉罐、薯片罐子、月饼盒、各种零食盒子。

线绳管类:麻绳、纸绳、包装绳、各种颜色的塑料绳、毛线、丝带、针线绳、冰棒棍、吸管、筷子、PVC管、橡胶管。

布类:广告布、废旧衣物布料、废旧床单布料。

家用物品:厨房废旧品、家用电器、毛绒玩具等。

废旧文具:彩色笔盒子、彩色笔、颜料瓶、排笔、空笔壳。

其他类:瓶盖、轮胎、碟片、纽扣、大矿泉水桶、废旧木板、泡沫垫子、塑料袋、磁铁、皮筋。

四、如何投放

(一)根据区角进行材料投放

美工区:投放石头、树枝、棉花、树叶、毛花秆、各种豆类、花生壳、瓜子壳、蛋托、鸡蛋壳、松子等便于幼儿用来涂色,或手工制作的本土材料。还可投放一些教师、家长、幼儿制作完成的手工作品供幼儿进行艺术欣赏,让幼儿在美的作品中挖掘自己的探究想法。如:豆子粘贴画、蛋托手工、毛花秆插花等。

建构区:投放木头、木块、木片、木条、竹筒、玉米芯、玉米秆等便于搭建的本土材料,还可投放一些教师自制的本土材料教具玩具。如:用木头制作一个机器人、用竹筒制作望远镜等。

益智区:可投入各类本土材料,供幼儿进行比大小、比多少、分类摆放、点数、比高矮等。还可利用本土材料制作一些益智玩具供幼儿探索操作,如:用竹筒制作墙面迷宫,幼儿在观察、操作中找寻迷宫出口。用不同的豆类混合,请幼儿快速找出不同,并做好分类摆放等。

生活区:可投放玉米棒、土豆、南瓜子、花生、各种粮食、各种蔬菜水果等贴近幼儿生活的本土材料。还可经过加工,为幼儿准备一些实用的材料,如将木片搭成桌面灶台供幼儿进行厨房活动。

(二)留意幼儿兴趣点

兴趣是幼儿探索这个未知世界的源泉。因此,无论是为发现和满足幼儿兴趣而“生成”的活动,还是为培养激发幼儿兴趣而“预设”的活动,都是十分受幼儿欢迎的。

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样去发现幼儿的兴趣呢?观察就是我们找寻幼儿兴趣点最好的帮手。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活动、日常的生活中多留心观察,才会准确地抓住本班幼儿的兴趣点,从而开设一些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区域活动当然也不例外,只有清楚幼儿对什么事物有兴趣,根据其兴趣点投放材料开展区域活动,才能得到幼儿的积极参与,从而真正实现“对症下药”。

(三)循序渐进

幼儿的认知规律往往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从直观到抽象的,针对循序渐进这一认知特性,投放材料时,我们要科学合理地投入,把握好层次,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这样才能逐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如美工区投入树枝的初期,教师可以同时投放颜料、排笔、仿真花等辅助材料。待幼儿的操作逐渐熟练、能力逐步提升后,教师可以随之投入毛线、树叶等。将最初的涂涂摆摆延伸为编织和造型作品呈现。后期就可以投放更多的辅助材料或是引导幼儿在现有材料中进行组合制作。

每一次新增材料,都是幼儿一次兴趣点的重生。他们会再次对新材料发起探索操作,在不断地尝试和操作探索中,幼儿的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独具层次性的发展。

(四)材料的投放应具有安全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足以说明安全工作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性,可谓是重中之重。那么在区域材料投放时也应时刻牢记“安全”二字,一切以幼儿安全为主。投放时应选择无毒、无安全隐患、无异味的操作材料,投放前应充分考虑材料在幼儿操作过程中的适宜性、是否存在操作障碍、不安全因素等问题。同时要将所收集投放的材料进行消毒、清洁、完全烘干后才可投入。

五、收集、投放本土材料对幼小衔接的益处

(一)培养幼儿自主性

区域材料的科学收集、投放,能较大程度地吸引幼儿的自主参与。幼儿有参与性教师才能有合适的时机介入,从而让幼儿的自主性在区域活动中得到提升。进入小学后,“自主性”这一学习品质是学生在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如:自主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

(二)提升幼儿交往能力

在材料充足,科學投放的前提下,幼儿与同伴在区域活动时就会有很多同伴间的沟通交流的机会。利用这些机会可在无形中提升幼儿的交往能力,那么进入小学后,幼儿也能在不同的环境中与同伴进行交往。交往是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甚至以后更长的时期中处理人际关系的“钥匙”。如从区域材料的协商分配,延伸到幼儿遇到问题时如何妥善解决。

(三)强化幼儿任务意识

进入小学后,课堂上的小任务会逐渐增多,如果学生没有任务意识,会限制其后续的发展,因此在幼小衔接活动开展时,任务意识的养成也是重要的组成之一。区域活动这一环节便是幼儿任务意识养成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在使用完材料后放回原位,在材料欠缺时,师生共同收集等。

综上所述,在使用本土材料时,科学合理的收集与投放才可以发挥其最大的价值。乡村幼儿园使用本土材料,可以丰富乡村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还可以贴近幼儿生活、减轻教师工作压力。同时,还能让乡村幼儿园打造出富有乡村特色的区域环境及活动形式,为幼儿园与小学的科学衔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向新.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本土资源利用的指导策略[J].学周刊,2017(8):236-237.

[2]乔晓芳.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本土资源利用探究[J].新课程(综合版),2018(1):100.

猜你喜欢

投放收集幼小衔接
区域活动材料的科学投放
幼儿园投放绘本阅读指导策略
城市规划档案的收集与利用策略分析
巧用物理“秘籍”,帮助学生练功
浅论非法证据排除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重视“幼小衔接”幼儿教育更出彩
网络犯罪中电子证据的收集及保全分析
游戏材料更好地服务幼儿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