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学校管理现代化
2023-05-01杨再成
杨再成
〔摘 要〕 学校管理深刻地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小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保证学校管理质量至关重要。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在此背景下,小学应善用信息技术优势,服务于学校管理,推动学校管理现代化,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本文重点论述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校管理策略。
〔关键词〕 学校管理;信息技术;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3) 10-0121-03
为了使全省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加大资金投入。在此背景下,湖南省数十个国家级贫困县与罗霄山、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县都建立起面向贫困学生招生的中小学校,其中部分县不止建立了一所。省政府将这些学校统一命名为“芙蓉学校”,旨在突出湖南的地方特色与育人特点。我校作为中方县县城的一所芙蓉学校,在省里高度重视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背景下,也积极响应、主动作为,而在学校管理中融入信息技术,无疑能够助力上述目标的实现。
一、学校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一)推动学校管理现代化
在学校管理中融入信息技术,对各种学校管理信息展开收集、分析和传送,能够实现分析的科学性、传送的便捷性、处理的准确性、信息的全面性。而上述特征,则是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与此同时,学校由信息、物、财、人等要素所组成。其中,人包含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他们互相作用,形成了学校的管理、教学等一系列活动;信息则是有关学校各项活动的资料、知识与数据,要实现学校的高质量管理,就需准确、快速处理学校的各种信息;财和物,一般是指学校各项活动开展所需的设施、材料、资金等,借助信息技术,能够更大程度地发挥这些财、物的价值。
学校的管理过程,是学校管理者立足学校基本目标,计划、指导、组织与控制学校各种因素和各项工作。可将学校基本目标分为分类目标与总体目标,但不管哪个目标,最终都需落实到各部门与人员,保证目标的一致性。当前,唯有借助信息技术,才可有效保证学校管理目标分析、管理和量化等合理、公平、科学。另外,在不懈努力实现学校管理目标时,也应加强对学校管理方法和手段现代化的探索。首先,应立足于学校的具体情况,强化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以及适应现代教育的管理思想。开展学校管理时,在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相关理论和方法支撑下,能够更好地保证现代管理成果。学校管理的信息量,受教育信息化持续推进的影响而出现了激增,如何保证信息处理的时效性,实现高质量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就需依托信息技术辅助,保证能够准确地、及时地进行大量信息处理,实现之前的现代化管理方法与思想。
(二)实现学校管理科学化
小学各项管理工作均是围绕人、财、物、事等要素进行的,且需在整个管理活动中全程贯穿“信息”。所以,学校管理实际上就是分析与处理学校管理信息的过程。学校管理人员依托信息技术手段高效收集信息,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加工和处理信息,完成学校工作对策的制定。学校管理活动中所涉信息大致分为五种,即活动信息、教职工信息、学生信息、财和物信息、科研信息。
活动信息包含了学校组织与举办的各类课内外活动;教职工信息主要包含了教职工的科研水平档案、教学业绩、人事等;学生信息则主要是学生的思想品行、健康状况、学习成绩和基本情况的记录。以上信息能反映学校的教学工作情况与行政管理工作情况,管理人员依托这些信息能够提高工作成效。财、物信息,主要是学校的经费预算、各项支出、图书资料、各种渠道的捐款、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拨款、其他固定资产的信息,能否科学管理与合理使用以上信息,很大程度地影响管理人员对学校财务收支情况的掌握,关系着财、物资源能否实现高效利用。科研信息则为学生课内外从事的小创造、小发明信息,以及教职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的教学研究信息。对这部分信息能否良好掌握且展开科学分析,较大程度地影响着师生从事创造性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借助校园网或计算机系统收集、处理和分析上述信息,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展开处理,可收获远超人工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校管理策略
(一)加强培养教师能力,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小学借助信息技术展开高质量管理,是迎合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小学校长作为学校的领路人与引航者,应全面认识到信息技术所具有的显著优势。同时,应注意以身作则,立足当前小学校的具体发展情况,鼓励与引导学校全体教职员工更新教育观念,尽快适应和掌握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具有现代化特色的信息技术手段与信息管理平台,保证日常工作能够更高效地开展。譬如我校在引入“班级优化大师”“希沃白板”后,为保证信息平台和信息手段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采用了如下方式激发教师的教育热情,使小学校园在信息化的环境下焕发生机。
一是制度保障。对教师参加能力点考核结果按等级给予年度考核加分,并予以500元、300元的经费奖励。对不合格者,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二是开展教研组、年级组“组内抱团”“结对帮扶”活动。三是立足校本研修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以及学校内部管理同步推进。教师通过研课、磨课等教研活动,找到把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环节,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最有效的融合。四是开展校本培训。校内开展希沃白板、班级优化大师的使用和微课制作及直播课的操作应用培训,同时聘请专家开展2.0考核专题讲座。这些方面目前均已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在2022年5月全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考核中,学校获得“湖南省优秀”荣誉者23人,占全县获省级优秀总人数的65.71%。在“2022年基础教育精品课”评比中,学校有1人获选“省级精品课程”,占全县获省级奖总人数的50%;另有5人入选“市级精品课程”,占全县获市级奖总人数的38.46%。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育工作效率
要想实现小学管理信息化,既要有效管控学校的内部资源,也需探索教育资源高质量管理及高效运作的路径。建议将学校师生作为信息化管理的运转载体,以知识管理作为核心,借助信息技术,使师生课堂知识传授环节得到持续优化,进而完成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并保证信息的准确性、科学性与时效性。
以往学校领导与教师就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展开交流、讨论时,大部分时候只是在办公室或会议室进行,将自身的意见、建议提出,难以统一教育方法。而通过构建信息化平台,教师则能够随时随地分享自身的教学资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经验于公共管理平台,面向学校的全体师生与领导,从而显著提升资源共享的效率。与此同时,广大教师也可通过平台,学习不同教师的优秀教学方法,进而打造更契合班级学生的课程教学内容。如此整合资源,不仅使教师的教学知识资源得以进一步丰富,也可利用信息平台的交流总结,不断开阔教师的眼界,使其教学能力得到良好提升。譬如我校教师通过研课、磨课等教研活动,找到把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最有效环节,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并且和本县边远地区3所学校实现了结对直播教学。信息平台除了能够给教师之间、教师和领导之间交流提供便利,也能够便利师生之间的沟通,使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断拉近。小学生的内心较为敏感、脆弱,在遇到困难和难题时,往往会产生极强的倾诉需求,需要有人聆听和了解。通过平台展开师生交流,则能让学生说出自身的烦恼、困惑,而教师也能及时提出建议,从而使学生习惯于向教师倾诉,更加信任教师。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抑或是持续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均有很大裨益。
(三)发挥信息网络作用,有效督促学生学习
调皮、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要保证教学效果,离不开合理的课堂管理。学校重视信息化网络平台构建,则能让学校领导与教师更及时、更直观地掌握各班级的教学状况,帮助教师有效督促学生学习。同时,教师也能借助网络镜头观察,对每位学生课堂上、下的性格进行总结,从而能够对性格不同的学生有针对性地采用合适的相处方式与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譬如,可把教室内安装的监控设备与教师的移动设备同步,帮助教师能够随时掌握班内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随后展开分析总结,如实反映给学校领导,有助于学校领导站在宏观角度加强与完善学校教育制度。并且,通过安装电子监控,能够有效防止课堂上出现一些突发情况时教师毫不知情,避免因为突发事件引发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危机,助力和谐校园的构建。
(四)借助平台宣传功能,构建信息化数字校园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管理一所学校以及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小学在塑造校园文化时,既要依托良好的资源呈现,也离不开有效的传播媒介宣传。学校应依托信息化平台,将网络的宣传教育优势很好地发挥出来,让学生在更舒适、更便捷的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思想教育,使学生自身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助力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与健康人格的形成。例如,考虑到小学生喜爱动画的特点,小学可把部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制成动画,再利用移动媒介播放,以帮助学生对道德教育宣传的重要性拥有更有效、更直观的了解。另外,为了进一步增加小学生校园生活的趣味性,丰富学生的校园体验,学校可借助信息化平台播放一些趣味性、艺术性强的内容。通过开发不同领域的思维模式,使学生能够找到自身的特长与爱好,从而定下人生的首个目标或理想。
三、结语
在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2.0的当下,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学校管理,这种新型的管理手段,能为我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获得更显著的管理成效。但也需清楚地认识到,在学校管理中高效利用信息技术,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需要我们更深入地挖掘与探索,才能将它的应有效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助推学校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史晓慧.新形势下的小学学校管理工作策略[J].天津教育,2022(27):67-69.
[2]姜建锋.五育并举背景下的小學学校管理探索[J].现代教学,2022(17):25-26.
[3]许念军.浅谈当前小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研究,2022(18):70-72.
[4]靳红平.新媒体环境下学校管理点滴谈[J].记者观察,2019(3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