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开启太极拳转变新发展的探析

2023-05-01冯光

当代体育 2023年14期
关键词:格斗技击太极拳

冯光

在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坚持文化自信,传承发展以太极拳为代表的武术传统文化又一次临来历史发展机遇。将为太极拳发展路径进行探索,找出太极拳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思路,走出发展困境。首先重新从文化理念进行解读,廓清太极拳在发展中存在的观念上的阻碍,打破长久以来人们对太极拳风格认知的偏见,开拓以青少年为发展新群体,立足于太极拳独特的技击理念,开辟科学化、系统化、文明化的发展体系进行现代转型的探索,促使太极拳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次迎来发展。

1 太极拳的形成及其发展背景

太极拳是通过融摄“太极哲理”,以哲学理念规范拳技,完成了传统哲理与身体动作的融合,促成了人体运动规律的发展。以道家“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的文化特点显著,又兼括中医、儒家等传统文化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始于明清时期,经过代代演化与发展,传承派别及其特点各异。传承最早的是赵堡太极拳、陈氏太极拳,后续又分出杨氏、孙氏、吴氏、武氏等眾多流派。其练习风格各异,练习形式及效果差异也较大,发展过程中受到历史局限。自上世纪50年代国家层面以大众健身为指导方针由主管部门推出24式太极拳,70、80年代又推出48式等各种以气功健身形式的太极拳操,90年代作为竞技体育武术套路比赛的拳种之一。但是目前对于太极拳发展似乎陷入了困境,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转型,才能使太极拳把握机遇再次发展?

2 新视角审视太极拳蕴含的传统哲理

传统文化对于太极拳的影响是无疑的,《王宗岳太极拳论》这一有关太极拳的文献里,就深刻体现着传统道家思想等,这些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的技术风格也有着塑造作用。太极拳理论始于《易经》,对太极拳的动作技术及套路风格构建影响巨大,逐渐形成风格独树一帜的拳种,现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存在,但太极拳在发展过程中与所承载的文化属性逐渐出现分裂。道家文化中“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中“太极”代表的是世间万物本源之意,可以包含所有变化在内的道。太极拳以此取名可以理解为,太极拳在被创立之初就被赋予了极高的思想维度,认识到在练习或技击过程中的风格及方式没有定式,以“刚柔并济”“五阴五阳是圣手”为最高境界。在实际中由于人各有异,禀赋参差,练习过程亦需要以个体本身情况有所不同,形成不同风格,还要在不同年龄性别群体中都得到积极有效且适合该群体的发展,这才能有太极哲理追求的至高境界。但在目前太极拳的发展以中老年群体为主,形成太极拳缓慢柔和之风格深入人心,以及对技击认识的不恰当,导致许多以技击为目的的练习者采用健身养生的练习方式,使太极拳技击水平急速下降,导致青少年群体为主的喜爱技击格斗的身体强健人群对此接受度极低。太极拳传统文化及蕴含的哲学理念需要我们重新认识,也能使传统文化也能对处在现代社会的更广大群体积极适应。这样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又是对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3 太极拳的未来在青少年群体

就太极拳的整体发展现状而言,可大体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国家体育主管部门推动的用于全民健身的大众健身太极拳和用于竞技武术套路比赛的竞技太极拳;其次是由民间传承人推动的更具传统文化特色的各流派太极拳。用于全民健身的这一类太极拳的在那一历史时期极大促进了以中老年群体为主的国民体质健康,扩大了太极拳的影响力,但也就此在大众中塑造成“老年拳”的刻板印象。竞技武术套路比赛的太极拳借鉴添加了许多长南拳等高难度动作,这类竞技艺术类太极拳极大提高了观赏性,但由于动作难度过大导致在青少年群体不易推广普及。因此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太极拳发展始终未能在青少年群体中迎来大发展。就整体发展现状而言,太极拳传承发展不均衡,太极拳在大众群体中出现较为严重断层,这样的情况存在较为普遍。《2022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就包含了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所以太极拳转向青少年群体中发展,而青少年群体的根据地就在学校。这也是我国教育领域相关专家学者以更长远的战略眼光观察,从更有利于未来的角度考虑,以“文化自信”为出发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以青少年群体成长为太极拳传承发展的主体,让太极拳成为有土之木、有源之水,向着体育强国战略目标前进。

4 太极拳现代转型需要以“技击”为根本

历史上太极拳曾有两次大发展,第一次是民国时期,当时的太极拳因紧扣主脉——具有鲜明文化内涵、“追求技击之道”的武术拳种而展开,所以赢得了“哲拳”的美誉而在武林中独树一帜。第二次大发展是50年代以后,因历史时期特殊,所以基本上否定了太极拳的主脉,致使旁支蓬勃发展起来。这一过程中呈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一方面以简化版的有统一标准的新太极拳操的形式推向了以中老年为主体人群的大面积发展,另一方面把太极拳极致的推向了艺术化的专业竞技方向。一方面缓慢柔和的健身形式太极拳不能适应青少年群体,另一方面高难度艺术化太极拳形式只被作为欣赏的对象,只有少数专业运动员能进行精彩绝伦的武术套路演练。但具有技击格斗属性的传统太极拳很难进入到大众群体的视野,并且当下青少年群体可能会由于学业压力以及现行潮流的娱乐方式,难以在广大青少年中推广普及,练习此类太极拳的主要群体大多是中老年群体,更多发挥出健身养生娱乐的功效,由于练习群体和练习水平的限制,难以表现出传统优秀拳种之一的技击格斗属性。而由于许多太极拳的练习者主要以套路练习为主,对抗竞技形式以有太极推手为主,在练习过程中主要以与对手较力,以及感受自身身体发力的感觉体悟为主,练习方式方法枯燥单一,实际的练习过程中缺乏客观的练习效果评判,其中对于强健者练习后身体素质提高效果不佳,对实战技击的认识缺乏实践。而太极拳所蕴含的技击哲理,是要在技击实践中体会的,如果丢弃了实践练习而只谈理论方法,太极拳的技击哲理与思想就停留在了形而上学而不能继续发展,从而导致优秀传统文化失去有效载体。当太极拳陷入这等境况时还不乏武术学者抛出:“传统武术不是追求打的,而是追求技术的艺术性”“文明时代不鼓励打斗,不应该提倡技击”“传统武术具有健身养生和艺术演练等多种社会价值,应重点发挥这些价值”这等论断。如果按照这样的势头发展,太极拳所蕴含的技击思想的精髓将要丢失殆尽。但是从太极拳开宗立派伊始就是以“技击之道”立足,追求“四两拨千斤”以巧取胜的技击思想理念。避免这种状况出现也是必须立足于传统太极拳“技击”这个核心,回归太极拳的发展主脉,立足于青少健壮群体,追求以“整”为基础,以“空”为境界,以“以柔克刚”为技术特征,“以技击为根本”的太极拳追求,并实现系统化、现代化转型,在传统武术发展困境中冲出重围。

5 太极拳现代转型及科学系统化

包括太极拳在内的传统武术发展前进的一个核心问题便是未完成“现代转型”。对于人类的格斗技能而言,所谓“现代转型”,即由传统的实用格斗术由有效杀伤对手为目标,以围绕这个目标形成的格斗术,格斗形式无任何规则,技术不择手段。这样的传统武术及技击方式显然难以适应现代大众的需求。所以实现以技击为根本的现代转型成为必须,需要成为有安全保障、有竞赛规则的运动。这种转型首先改变了所有习武者的思想理念从置敌死伤,到与对手交手目的是更好更快的提高自我的转变,这种转型会避免练习或竞技过程中等多致伤、致残甚至致死的情况发生。这一转型在世界其他格斗方式早已拉开序幕,比如剑道、拳击等都是“既决高下,也决生死”的决斗,这些决斗项目通过现代转型后逐渐发展成为全世界都风靡的格斗运动项目。这样的转型有两大特点,第一点就是通过规则的限制形成特殊的独具风格的格斗方式,如拳击格斗只是用手部击打,如跆拳道基本只使用腿法;第二点就是有效保护人体安全的护具从坚韧厚实的铠甲变化到柔软轻便又能有效保护人体的头盔、拳套、护齿、护甲等格斗护具出现,这样的转型保证了技击的有效性,极大地提高了格斗人群的范围以及比武的频次,能更快的提高习武者的技击实践水平以及迅速积累实战经验。并且通过规则限制及护具的保护大大降低了由于训练和比赛中的技击较量所导致的受伤致残风险,对于武学发展具有跨时代意义。太极拳在传统武术里其思想理念具有现代转型出现最早,马明达先生曾著述太极拳在晚清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迅速崛起,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我们自已的民族体育理念已经走向成熟,在尚未大面积受到西方体育理念影响之前,我们的武术先贤已经有了促使传统武艺走上体育化转型之路的主动性,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太极拳表达了中国人特有的体育人文精神,显示了中国人的健身意识和竞技观。一句话,在整个以武术为核心的民族体育体系的近代化转型中,太极拳是走在前面的。这一点的具体体现为太极拳“推手”,是一种既能比较水平高低,又不会出现严重的死伤。这就是一种对格斗方式进行限制后的技击形式,在没有标准规则、场地及护具的保护下,两人进行比武较量。太极拳先贤的思想理念在那个时代是极其超前且富有远见的。

首先在格斗方式上不能只以太极推手为主要方式,随着时代发展潮流,我们的物质生活、人民群众的思想都发生了发生巨变,因此太极拳的发展变化也应随之改变,再次走上现代化转型的道路。如拳击、摔跤、空手道等都是已经完成现代化转型的格斗方式,其中空手道、跆拳道早期都是中国传统武术支流,已在国际推广中大获成功,也可借鉴其格斗方式并结合太极拳本身加以改进,加入到太极拳练习中去,将传统太极拳的套路练习、双人推手及攻防演练等太极拳特点的内容及理念与现代格斗方式相结合,这将是新的发展路径,就可以把太极拳从缺乏实战技击练习及比赛对抗的处境中拉回正轨。其次,太极拳在练习手段上可以对现代体育的部分训练方式进行借鉴,以达到练习者在练习过程中身体素质的有效提高。由于太极拳从拳理到技击理念追求“四两拨千斤”“以巧取胜”,从而许许多多后来的练习者有一种练习太极拳可以轻松练习、轻松取胜,加之某些假大师为了迎合这样一部分人的心理,一时“太极神功”盛行,不良风气的影响对太极拳的健康正常发展带来极大的伤害。太极拳的思想理念是正确先进的,但不能因解读错误而此误入歧途。在现代训练理论里身体素质和技术动作相辅相成,身体素质越突出,技术动作表现会更好,技术动作表现的更好,会反过来刺激身体素质潜能。练习太极拳不能好逸恶劳,出现以练习力量素质为耻,以是否出汗喘气为训练水平的衡量,因此很必要将提高身体素质的体能练习加入到太极拳练习体系中去。通过对现代竞技体育中有效的训练方法的学习运用,为太极拳练习者建立正确的动作模式,减小在练习中受伤的风险,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使身体素质及拳技提高的更快,也可以使太极拳在学校体育发展中与其他体育项目进行有机的衔接相互促进的关系,对太极拳的发展更有利。

6 小结

太极拳发展的过程中需辩证看待,太极拳在当代充分发挥其攻防技击、健身养生、艺术表现三个方面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扩大针对不同群体对其各种功能进行更全面的传承,以适应社会并能长远发展。目前太极拳的健身养生以及专业竞技的艺术表现两种的旁支形式发展在国家相关部门支持下发展欣欣向荣。在新时代背景下太极拳立足现代转型发展以青少年群体为未来。首先,要从新视角学习认识太极拳及蕴含的传统文化,使太极拳在青少年群体中积极发展。其次,太极拳发展应从追求健身养生、艺术表现到重新立足于追求“四两拨千斤”以巧取胜的“技击之道”为核心。最终,立足“技击”进行太极拳现代转型,并围绕现代转型建构包括符合太极拳思想理念的现代格斗形式、体能训练在内的更加完整的科学系统化,进行可行性路徑探究。最终形成以追求“以巧斗力”的“技击之道”的太极拳的成功现代转型,与健身养生类太极拳和艺术展现类太极拳多元发展。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格斗技击太极拳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张伟丽 格斗玫瑰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第八道格斗料理
格斗料理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