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思政课”路径探究
2023-04-29王鹭
[摘要]“大思政课”是思政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出的重要议题,以大格局、大课堂、大师资为内涵特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性、增强学生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政治认同,也有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以思政课为核心、以专业课和实践课为载体建设的大课程;探索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同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契合的方式,打通大中小一体化的纵向联通,构建大场域;推进教师深学细悟二十大精神,邀请社会各界先进人物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配齐“教师+行业专家+社会精英”的大师资,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
[关键词]大思政课;党的二十大精神;课程思政;大中小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11.023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大思政课”是思政课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出的重要议题,需要高度重视、持续推进。党的二十大是在我们党成功走过百年奋斗历程、又踏上新的赶考之路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大会,全党全国必须对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学细悟,并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去贯彻落实。基于此,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有其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大思政课”的科学内涵
对于“大思政课”,准确认识是“善用之”的前提。虽然与思政课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极大扩充,是更宏大的育人形态,同时力求形成育人主体、时间、空间无缝衔接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格局。那么,“大思政课”何谓之大呢?
(一)格局视野之大
思政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发展大局服务的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面对“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新形势,思政课任务更显艰巨,需要树立“两个大局”的育人视野,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传播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真切回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
(二)教学场域之大
这里的场域可理解为思政课的授课场所或阵地。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场域主要为学校小课堂,而“大思政课”的比较优势首先体现在教学场域之大。从时间范围来说,打通学段,构建衔接顺畅的大中小一体化思政大课堂;从空间角度来看,实现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同向同行;以此构建起突破时空限制、多维立体的“大思政课”体系,充分体现其全局性、全程性的鲜明特征。
(三)师资力量之大
“大师资”也是“大思政课”之“大”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能否在学生的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能否引领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关键在于教师,且师不仅仅局限于思政教师,而是要构建一支“教师+行业专家+社会精英”的师资队伍,凸显出“全员育人”的目标指向。
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化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有其价值旨归,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思政课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增强思政课时代性的必然选择
党的二十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既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十年我国所发生的伟大变革,又为我国未来的发展擘画崭新的蓝图。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思政课的重要元素,将其融入“大思政课”建设,让学生了解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从历史和现实中深切感受到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复兴都紧紧系于中国共产党。这是以新思想统领全局、增强思政课时代性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增强学生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政治认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通过以鲜活案例、真实数据为支撑的讲授,深入浅出引导学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解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论认同,增强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政治认;并将这种政治认同内化为政治自觉甚至本性使然,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政课不同于一般的科学理论课程,其在增强时代性的同时,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具体来说,是要把党的二十大的重大理论创新融入思政课,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同时,更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最新动力,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
三、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一)服务大格局,建设大课程
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大思政课”本质上是要建设以思政课为核心、各类课程协同共进的大课程。因此,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思政课”,不仅要融入传统的思政课,更要融入课程思政。
1.充分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的作用
“大思政课”本质上还是思政课,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仍需重点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势与政策》这几门典型的思政课,构建内容丰富的大课程。其中,着重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的价值引领作用。
2.重视专业类课程的基本载体作用
专业类课程是构建大课程的基本载体,其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对于文史哲类专业课程,可以带领学生感悟当前我国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化底蕴;对于理工类专业课程,可以在课程教学中把唯物辩证法、科学精神等贯穿其中,注重科学思维训练和科学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科技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医学类专业课程,要教育学生从医以医术论道、做人以廉洁为本,厚植大医精诚的内涵,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
3.强化实践课的重要载体作用
实践课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大课程”的重要一环[3]。对于专业实验类的实践课程,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4]融入其中,向学生传递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对于社会实践类课程,要将“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坚持问题导向”等融入其中,引导学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整合大资源,构建大场域
从横向空间角度来看,“大思政课”强化了社会大课堂的育人理念,在教学场域上打破了学校和社会藩篱,探索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结合。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思政课”要立足社会实践、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讲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与相互转化。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要利用寒暑假带头走向社会,深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革命遗址、历史文化遗址等实践研修教学点开展实践研修,并将实践经验打磨为成熟的教学案例素材,提升教学效果、更新教学知识、变革教学观念;另一方面,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去”,走企业看改革、走乡镇看巨变、走社区看党建[5],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从纵向时间角度来看,“大思政课”强调要构建大中小一体化的育人共同体,注重在各学段融入内容难易适度的思政内容,同时要保证循序渐进、衔接顺畅。大中小幼思政课教师要立足于不同阶段的学情,依据各学段学习教育要求、结合各学段不同的教学特点,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多开展集体备课、共同研讨和经验交流,将“一体化”落实到位。高校要起到带头、引领、辐射作用,主动“下沉”、输出、共享优质师资和培训资源[6]。
此外,在横向贯通和纵向衔接中还应增强顶层设计与系统规划,在教材编写、课堂改革、教师培养、制度优化等方面下功夫,以确保各要素之间的同频共振,处理好“全程贯穿”与“学段差异”的关系。
(三)争当大先生,配齐大师资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思政课”更离不开育人主体的重要作用,这里的育人主体既包括思政教师,也包括专业课教师,更包括全社会各行各业的先进代表。
教师要争当新时代的“大先生”。一是提升自身修养,打造过硬的政治素质,专职思政课教师应当带头沉下心研读经典著作,掌握学科核心原理和理论,这是将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的关键;专业课教师也只有通过深入学习、真正领悟二十大精神,理解和把握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才能既做到对专业知识的解构,也达到思政育人的目标。二是优化教学方式,如建立线上课程,教师上传二十大精神的相关解读视频、随堂自测试题等资源,弥补线下教学的不足,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模式;专业课根据不同的特点,找准相匹配的二十大精神元素,选取恰当的时机嵌入专业理论知识当中。三是优化教育内容,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学内容中,同时还应结合党章、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引用这些内容的原文并标明出处;专业课教学中可以将其同专业知识进行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
此外,社会各界应当为“大思政课”配齐“大师资”。积极探索将校外现任或退休的党政干部、科学家、优秀企业家、劳动模范、改革先锋、时代楷模等各行各业先进代表请进校园,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构建育人共同体,为学生讲解当前国内外形势,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向学生传递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疫精神等精神实质[7]。
四、结语
在全国高校深学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昂扬姿态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深入挖掘党的二十大精神这一“富矿”,探索将其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路径,使命光荣,意义重大。全体教育工作者应当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01).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奋斗,2020(17):4-16.
[3]冯志宏.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旨归、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向[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5(1):11-17+2.
[4]党的二十大报告[EB/OL].新华社,2022-10-16.[2022-10-25].
[5]范冬姣.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共谱“大思政课”新格局——迈步新征程,开门办思政: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实践创新学术论坛综述[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3(2):153-160.
[6]张强军.“大思政课”的出场逻辑、比较优势与实践要求[J].大学教育科学,2023(2):33-40.
[7]赵劲,成语.“大思政课”建设的三重逻辑和实现路径[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6):87-92.
基金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项目,项目名称: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融入理工科院校“大思政课”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2JGSZ025)
作者简介:王鹭(1992.3-),女,汉族,山西吕梁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