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论略
2023-04-29董芳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具有时代特征,从而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社会的指导价值。本文主要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进行了研究,旨在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为社会发展建设提供思想支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中国;发展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11.018
一、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背景
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的哲学家们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哲学理论和方法。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派作为中国哲学的重要传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正在不断地吸纳和融合其他哲学思想和文化元素,以适应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变革。
在全球范围内,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起也反映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新认识和探索。伴随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变化,对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升级。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和思想也在不断地与其他哲学流派和文化元素进行交流和碰撞,以寻求新的理论突破和实践路径。
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起,不仅是对全球范围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续写,也具有时代特色和社会现实的反映,它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世界哲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纠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论”的思想误区
简单来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时论”指的是在新的发展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失去了指导当下政治经济发展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种强调当下世界政治、经济环境俨然发生了变化,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过去环境下形成的理论,其早已经过时,何谈能够引领当代社会发展;另一种则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上曾有过一定的作用,但认为它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2]。
这种“过时论”的思想误区是错误的,因为它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基础的哲学体系,它从根本上揭示了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思想工具和理论指导。这种哲学思想具有普遍性和历史性的特点,不会因社会的变化而失去其基本意义和价值。
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当前,世界正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境,如全球化、经济危机、贫富分化、环境问题等,这些问题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这就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决。同时,中国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和变革,需要更加深入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和方法,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哲学理论体系,优化中国实践发展路径。基于此,纠正“过时论”的思想误区,强调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和时代意义具有必要性。
三、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境界
(一)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发展到新境界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一方面,探索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融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充分阐释了认真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性,可见只有牢牢把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和必然性,才能充分挖掘历史中蕴含的社会发展规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和应用变得更加重要[3]。为此,有必要对当下社会环境进行研究,探索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融合策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打开社会发展新局面。
另一方面,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发展。在当代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例如,在数字化时代,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解读和应对数字化对历史和文化的冲击,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的学者也在通过对数字化时代的历史和文化进行研究,以此推动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我国在数字化时代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创新,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成果,比如中国国家图书馆就推出了“数字图书馆”项目,该项目利用数字化技术将图书馆馆藏的珍贵文献、历史文化遗产等数字化存储和呈现,使其能够更加方便地被公众使用和了解;同时也借鉴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深入探究历史和文化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为公众提供更加准确、深入的历史文化知识。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密切相关。比如“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这个工程是中国政府为了防止沙漠化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目的是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一个防护林体系,有效地防止荒漠化和沙漠化的蔓延;在建设过程中,政府充分考虑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即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兼顾当地居民的生计问题,通过与当地居民的合作建立了一些生态旅游项目和当地特色产业,这样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经济收入,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由此可见,这个工程便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又比如“南水北调工程”是一个涉及多个省份和城市的大型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相关政府部门在在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了南水北调工程对涉及区域的影响,科学制定方案,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到新境界
政治经济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充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应用在实际中,更能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当代中国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政治经济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
1.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生产力理论、经济危机理论和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现如今,中国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进行了研究,并将其应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加大对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投入,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和引导,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等,这些措施都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应用[4]。
从加大对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投入角度分析,科技和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蕴含的一种思想。因此,中国政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加大对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和引导,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从优化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可发现,产业结构的优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中国政府通过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优化了生产要素配置,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2.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经济全球化发展程度不断加深。为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中国需要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便于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国际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为此,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作为开放型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
中国也的确在该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开放型经济建设成果:一是扩大对外开放,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包含着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一思想,在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中,中国政府积极扩大开放、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以及吸引外资和人才,促进国内企业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二是深化国际合作,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可得知,国际合作是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政府积极深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三)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到新境界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大理论,我国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主动地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推进创新驱动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涵盖着社会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推进生产力发展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的思想。当前,中国政府通过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创业等方式科学地借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持续增长提供了重要动力。其中,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科技创新和创业发展,比如设立了一系列创业孵化器、投资基金和科技园区;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研发;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资力度,鼓励企业和高校加强科技创新和研发,投资了大量的资金用于高科技领域的研究与开发,例如人工智能、5G通信技术、新能源等[5],不仅推动了科技创新,也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其次,中国政府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进行创新。例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措施,打击知识产权盗窃和侵权行为,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这些措施为企业提供了更加稳定和可靠的创新环境,加快了科技创新的步伐。[6]
四、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已经被证实并已经被广泛应用的理论体系,对于指导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不断深化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会持续深化发展,同时也能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更加辉煌的发展成就。
参考文献:
[1]李慧娟.“术语的革命”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的构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8-25.
[2]白刚.从“教科书体系改革”到“学术体系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0(2):103-116.
[3]郝天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20,37(4):47-48.
[4]王海锋.重大哲学命题与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基于学术史的历史性检视与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2(6):105-114+181.
[5]欧阳英.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学习艾思奇同志,努力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积极践行者[J].社会主义论坛,2020(11):11-12.
[6]曹典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范式不可替代的世界观根据[J].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9(00):3-18+286.
作者简介:董芳(1990.8-),女,汉族,甘肃天水人,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