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乡村嵌入共同富裕的出场语境及其行动框架

2023-04-29陈桂生徐铭辰

学习论坛 2023年5期
关键词:数字乡村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陈桂生 徐铭辰

[摘要]共同富裕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工具,数字乡村建设不仅转型了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也有力推动着共同富裕进程。从数字乡村嵌入共同富裕的出场语境讲,“继承与发展”的历史演进、“共建共融共享”的理论逻辑与“三生共融”的现实理路,共同构建了数字乡村嵌入共同富裕的三维通道。从其行动框架看,“富裕”与“共同”的价值共识要求其内容既包括发展智慧农业释放产业活力、提高村民数字技能构建数字乡村共同体、培育乡村数字平台的数字乡村赋能共富增量,也包括聚焦普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再造数字服务供给、完善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的数字乡村赋权共富成色。从赋能与赋权的两维讨论数字乡村嵌入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与协同行动,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共同富裕。

[关键词]数字乡村;共同富裕;数字嵌入;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608(2023)05-0109-09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被置于更重要位置,从“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共同富裕时间表,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等战略设计,接续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之治”愿景。“数字中国”战略下农业生产与乡村治理的数字化嵌入,推动着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的转型。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等数字经济新工具成为农业产品链延展以及农民增收的“新法宝”。数字乡村不仅使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便捷地享受公共服务,而且增强了其增收致富的行动自觉。数字乡村建设不仅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带来机遇,也为共同富裕发展夯实基础。换言之,乡村社会的数字化嵌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选项。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后小康时代,脱贫人口收入不稳定、相对贫困问题较大、城乡发展不均衡、乡村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等问题依然阻滞着共同富裕进程。为进一步描述和解释数字乡村嵌入共同富裕的论题,仍有必要深入讨论诸如数字乡村建设能否及如何嵌入共同富裕,其与共同富裕发展怎样同频共振,以及如何形塑数字乡村嵌入共同富裕的行动框架及其路径等问题。

“嵌入”一词被广泛用于社会学与经济地理学,原意是描述某一事物将其经济行动嵌入对其产生制约和影响的社会网络及其结构之中所形成的联结关系1。作为一种经济社会学理论的嵌入则强调经济活动存在与非经济因素相关的不确定性,在不同发展阶段,嵌入的纽带和动力也需要与所处环境做出相应调适。由此,基于价值共识进而在发展模式上实现同频共振,在运行机制上锚定需求与利益进行赋能耦合。以此逻辑,本选题所论及的数字乡村嵌入共同富裕则是通过数字乡村建设在农业生产、电商链接等业态带来的数字化赋能,以及在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领域的政务创新,让数字发展深度嵌入乡村富裕与和睦共治的韧性愿景,形成数字乡村建设与共同富裕目标互促共进的高质量发展网络。我们认为,将数字乡村建设嵌入共同富裕发展,既能逻辑自洽也是客观呈现。一方面,基于历史、理论与实践的三维分析能为数字乡村嵌入共同富裕命题提供出场语境的解说;另一方面,数字乡村建设场域中为消除不确定性风险而做出的调适性嵌入行为,耦合着增量发展与成色共享而承担着共同富裕行动框架的“双引擎”。因此,提升技术赋能的乡村服务体系及其数字治理能力,让数字乡村建设红利惠及全体村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安排,也是乡村场域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以人民为中心使数字乡村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及其治理制度安排,开放共享重塑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数字化模式2。不论是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初心使命和价值选择方面3,还是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基本原则方面4,数字乡村建设均与共同富裕相耦合。学术界就共同富裕和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三农”发展命题进行了诸多卓有成效的理论探讨。扼要地看,数字乡村嵌入共同富裕的现有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范式。

一是技术创新论。数字技术推动乡村经济模式创新与生产方式的迭代发展,推动着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生态文明等多领域数字化转型,亦即以技术创新引领乡村共富5。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乡村建设行动者被赋予更精准的问题识别能力6,数字服务平台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再造了互联共通的乡村治理体系7。农业全产业链信息化和农村社会全方位信息,则建构了数字化乡村建设的五维治理模式8。随着数字技术向农村的渗透与应用拓展,技术嵌入下的产业融合与业态创新已经作为农村产业体系、组织结构的重要突破,而逐渐成为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式9,乡村共同富裕的支撑作用由此愈发凸显。

二是资源优化论。旨在提升配套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优化发展机会与环境的数字乡村建设在消解着城乡二元对立的同时,也增进着城乡区域间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有序流动10。基于弥合城乡发展鸿沟的诉求,生产要素的城乡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推进共同富裕的当然之举11。与此同时,以数字技术盘活要素存量、引入要素增量12,提升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水平13,则从实体经济上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着动力引擎。

三是协调发展论。作为一个演进的系统过程,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在实现方式上,虽然认同并允许富裕在空间的差异性与时间上的先后性,但长期地看,协调发展仍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因而,从数字乡村的生成逻辑看,它可视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数字融合、协调发展的新时代产物14。数字乡村的功能之一在于渐进地以数字化方式完善乡村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城乡产业结构优化与协调化发展15。也就是说,面向共同富裕的数字乡村建设不仅着眼于全体村民,而且着力于城乡、区域协同共进的普惠16

概要地看,数字乡村建设从乡村社会结构及其话语体系再造角度丰富着共同富裕实践17。既有研究虽然对数字乡村和共同富裕的议题进行了有效探讨,但仍存在以下可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一是当前学术界多将共同富裕作为系统议题而宏观解读其理论内涵与政策意蕴,在村民个体、乡村社区层面的因应研究相对较少。二是现有文献大多对数字乡村或共同富裕作分别讨论,虽然有研究从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切入探讨共同富裕机理,但从数字乡村切口嵌入共同富裕的关联命题的研究尚须加强。三是多数成果就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所面临的问题困境提出了具体方案,但在如何将行动路径提炼为系统的整体性行动框架上尚须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拟从数字乡村建设出发,按照历史、理论与实践的三维解构数字乡村嵌入共同富裕的出场语境;锚定共同富裕的“富裕”与“共同”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发展增量与共享成色的双重逻辑上建构数字乡村嵌入共同富裕的整体框架及其行动路径,以期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基于数字乡村建设的治理之道。

二、数字乡村嵌入共同富裕的出场语境

“数字中国”与“共同富裕”是新时代“赶考”之路上的两道必答题。作为“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建设从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双向并进,为新时代共同富裕进程持续供给着“动力引擎”。从系统演化的视角看,数字乡村嵌入共同富裕的系统推进可以从“继承与发展”的历史演进、“共建共融共享”的理论逻辑以及“三生融合”的现实理路等多重语境加以解读。

(一)“继承与发展”:数字乡村嵌入共同富裕的历史演进

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历史发展的接续性探索。特别是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这一划时代的战略安排以来,数字乡村嵌入下的共同富裕建设为破解“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赋予了新动能。它既是对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承续,也是数字时代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

1.共同富裕价值共识的继承

共同富裕的思想渊源可追溯至圣哲先贤对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景。以天下物利天下人、天下为公、各得其所等朴素思想均承载着人们平等享有物质资源的价值诉求。历史地看,在中华民族对共同富裕的接续奋斗过程中,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也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18的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观,新中国成立后实现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的“三大改造”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都为共同富裕奠定了牢固的根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先富带动后富”与“波浪式前进”19等重要思想,推动中国不仅在物质基础上实现历史性飞跃,而且使中国人民在科学认识共同富裕上日趋完善。比如,党的十四大将共同富裕提升至社会主义本质的战略高度,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论断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置于更重要位置,党的二十大提出增强共同富裕的均衡性和可及性。上述一系列战略安排的历史演进表明,共同富裕的共识是一脉相承的。

2.数字乡村赋能新时代发展

厘清共同富裕的新时代内涵是推进共同富裕的落脚点,也是探讨数字乡村嵌入共同富裕的出发点。新时代的共同富裕并非简单地扩大收入与缩减差距,而是要增进物质、精神、环境、社会和服务的全方位富裕,其核心要义在于以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数字赋能共同富裕是新时代推进乡村发展的新举措,在“数字中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化的乡村振兴模式为共同富裕带来了契机。数字乡村战略的四个阶段性政策目标对应着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现共同富裕“两步走”的路线图,数字乡村与共同富裕的政策内涵彼此交融,具有目标和工具的一致性。在高质量发展语境下,数字乡村与共同富裕互为表里、相得益彰。一方面,数字赋能乡村建设推动场景应用、物联网的深度融合,不断催生乡村建设新业态、新模式;另一方面,锚定弥合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数字乡村建设为共同富裕提供了解决方案。

(二)“共建共融共享”:数字乡村嵌入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

相对于“贫困”来说,“富裕”从生产力范畴体现了社会成员拥有社会财富的程度;就贫富差距而言,“共同”则阐释了社会财富占有的生产关系。可以这么讲,数字乡村嵌入下的共同富裕是在数字赋能生产力“共建”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同构促进涉农资源的多领域“共融”,以公平正义为原则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分阶段、分步骤达到物质生活富有与精神生活富足的共同富裕。由此,从“共建、共融、共享”的三维对数字乡村嵌入共同富裕出场语境进行理论解读是必要的。

1.赋能驱动:乡村富裕基座的数字生产力共建

共建富裕生活既是数字乡村建设的价值目标,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事实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创新着乡村财富的积累方式,驱动着共同富裕“蛋糕”不断“做大”。从数字赋能的逻辑说,“网络赋能”与“扩散增效”是数字乡村建设网络主体共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结果20。其一,数字乡村网络效应赋能乡村共富新平台的“共建”。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多元化网络要素参与正以不可逆转之势引领着乡村社会转型发展。随着乡村信息终端和网络设施水平大幅跃升,数字要素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自由流通,政府、电商、农村综合服务社、产品购销站等涉农主体渐次被吸纳进多样化、多层次的乡村建设网络平台。其二,数字乡村扩散效应赋权乡村共富新动能的“共建”。组织间横向和纵向的扩散效应是技术创新扩散模型的重要特征21,它发挥着乡村场域内技术优位的涉农组织的数字优势,将其数字价值扩展至其他组织。由此,数字乡村建设不断变革着乡村传统业态与生产方式,也为共同富裕基数的增长提供着内生发展动力。

2.组织同构:城乡数字资源的多领域共融

组织同构是异质性组织在既定行政生态下做出适应发展环境的主动性变革或是基于寻求合法性目的而做出的被动选择。新制度主义认为,组织同构的功能在于促使组织间的资源构成或组织内部的制度要素趋同或一致。对于数字乡村嵌入下的共同富裕建设而言,组织同构的理论价值在于优化城乡组织结构,打破组织间的目标异化、标准迥异、链接不畅等现实壁垒,以数字化平台为抓手,归并与整合数字“三农”资源,实现基于城乡组织间资源要素数字化“共融”的共同富裕。一是高渗透性数字技术支撑资源“共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城乡场域加速嵌入与应用大大缩短了城乡的空间距离,相应地,技术嵌入下的要素自由流动水平增进,各类生产要素和数字资源的配置效率显著提升。二是数据要素推动资源“共融”。当下,数据资源已逐渐成为数字经济组织的新生产资料和关键生产要素。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数据要素承担着连接互通的桥梁作用,在推动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要素优化重组的同时,数据要素则迭代升级了全要素生产率。由此,城乡统筹发展愿景中数字乡村与共同富裕的资源“共融”序幕被渐次拉开。

3.利益耦合:数字乡村红利的共享

共同富裕是社会发展与财富共享理念的中国化表达,它指向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22。作为共同富裕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之一,共享是新发展理念对实践的映射。从数字乡村嵌入共同富裕的过程来看,“共享”既是数字乡村的建设标准,也是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既是主体意识的“共享”,也是利益联结与获得感的“共享”。一是数字乡村建设主体意识的“共享”。信息化公开公示栏、数字化服务一指通、村务公开App,以及微信公务群等网络化渠道的建立,便利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事务与合理诉求表达。运用数字化手段推进村务公开、信息透明,及时发现与响应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并接受回应性监督,数字乡村建设不同程度地满足了村民的尊重、参与、分享等精神需求,其数字化治理方式创新则增进着主体意识的“共享”。二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利益联结“共享”。相比传统乡村的利益分配,数字乡村建设从机制上创新“联农”的价值共创与利益联结,通过分红制、订单制、入股制等数字化带贫方式融合着村民与市场主体的网络联系,共享了涉农利益相关者的数字成果。三是数字乡村建设获得感的“共享”。数字乡村建设旨在消弭不同人群、不同区域间的鸿沟并给予相对贫困群体更多数字红利。与之相应的一个事实是,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村民获得感逐渐增强,村民日益成为乡村数字化建设成果的享有者。

(三)“三生融合”:数字乡村嵌入共同富裕的现实理路

“三生融合”是在数字乡村嵌入背景下,全面推进“生产”“生活”与“生态”等村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发展的一种共富新形态。实践证明,数字乡村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进着数字化生产、生活与生态“三生融合”,走出了一条和睦共治的乡村永续发展之路。因而,现实地看,数字化“三生融合”从社会发展矛盾破解的逻辑起点拉开了数字乡村嵌入共同富裕的出场序幕。

1.数字产业化夯实富裕基座

数字产业化不仅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乡村共同富裕物质基础的现实路径。在数字乡村建设场域,数字化扮演着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动力源的角色。数字产业化旨在提升乡村数据生产要素的市场化与产业化水平,进而从基础设施、数字技术、数字产品服务等方面引领乡村数字化转型升级,并进而应用至乡村共同富裕场景。一方面,数字产业化重塑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借助数字技术的精确性与智能化优势,数字化生产力在提高数字化产品网络生产效率的同时,共同富裕根基得以夯实。另一方面,数字产业化升级了乡村数据共享应用水平。它表现为由大数据、区块链等通用技术构成的数字组件和产业平台,支撑着契合乡村场景的数字应用开发,增进了乡村场域数字资源的高效复用和效能共享。

2.和睦共治的乡村数字新生活

对标“十四五”规划关于基层治理的和睦共治目标,数字乡村建设致力于健全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一方面,数字乡村建设锚定保障和改善民生方向,持续打造数字生活惠民服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既是有序推进乡村服务转型的现实需要,也是释放数字乡村治理效能的潜在需求。正如乡村“一网通办”平台的搭建延伸着智慧互联向乡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多领域发展。另一方面,数字乡村推进现代化乡村治理格局的建立健全成为现实。数字应用进一步优化了党建引领、社会协同的网络化乡村共治格局,以及以德治为先导、自治为前提、法治为保障的数字乡村治理模式23。由此,村民和涉农组织的参与热情得以激发。这一强劲内生动力不仅显著提升了乡村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而且有效增强了数字乡村发展软实力,驱动着共同富裕在乡村社会的纵深发展。

3.乡村生态数字化绘就共富底色

乡村生态文明映射着村民与乡村的和谐共生关系,既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4,也是考量共同富裕水平的核心指标。一般认为,生态资源的数字化运维既是激活资源变资产与乡村内生动能的环节,也是实现村民共同富裕的要求。在其机制上,数字乡村所带来的经济新业态与乡村生态保障的共生属性,化解了长期以来传统乡村发展被遮蔽的生态产业单一性困局。随着数字经济多样态融入共同富裕,农副产品初级加工的产业链条突破了单一生态产业链条的发展瓶颈。比如,延伸农产品产业链至医药原料与生物医药领域,而传统农业融合旅游观光、电商直播等方式则提升了乡村产品绿色附加值,拓宽了乡村共同富裕的数字生态路径。

三、数字乡村嵌入共同富裕的行动框架

实现共同富裕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与要求,它内含着发展与共享的系统行动。数字乡村嵌入共同富裕议题的历史、理论与现实等多重价值表明,从数字乡村建设出发寻求破解共同富裕的某些困局似乎是可以尝试的。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智慧农业发展、村民数字技能、数字场景应用、数字服务供给、信息基础设施、数字乡村标准化”等“六大工程”,明确了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任务要求。按照共同富裕的发展与共享的行动逻辑,可将上述“六大工程”分为数字赋能的发展工程和数字赋权的共享工程两大类。进言之,数字乡村赋能共同富裕的增量发展与数字乡村赋权共同富裕的成色共享构成了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双轮”,即产业创新活力、数字乡村共同体与乡村数字平台的“发展之轮”,以及公共服务普惠、发展机会公平和美好数字生活的“共享之轮”。这样一来,锚定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一个从以数字赋能与数字赋权为内容的数字乡村建设“六大工程”到以发展与共享为价值目标的共同富裕“六维乡建”的行动框架得以建构(见图1)。

(一)数字乡村赋能共同富裕的增量发展

数字乡村嵌入共同富裕是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张时代考卷。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在党建引领下调动多方积极性,多手段精准协同、多措并举地做大数字乡村赋能共同富裕发展的增量。在数字赋能发展的行动框架维度,从乡村振兴“六大工程”出发,聚焦智慧农业转型、释放产业创新活力,提升村民数字技能、构建数字乡村共同体,拓宽数字场景应用、培育乡村数字平台是增进乡村数字化红利的“发展之轮”。

1.聚焦智慧农业转型:释放产业创新活力

如果说发展数字乡村产业是做大做强现代农业的工具之一,那么,共同富裕语境下的农业发展目标之一为智慧农业。智慧农业是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数字技术实现对农业产业的智慧管理过程。进一步地说,数字技术赋能产业链条的纵深延展与迭代升级,提高农业产业能级与生产效率,促进新媒体驱动下的产业融合与农业联动,激活乡村智慧农业转型的新动能。

一是以大数据赋能农业产业链延展与迭代。就其行动逻辑而言,智慧农业转型的产业链在产前、产中与产后的联结拉伸,上下游涉农产业要素的共生互促,是资源要素全流程优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态。大数据技术的农业融合在产前端提高土地流转、供需分析、育种增熵等数字应用水平,在产中和产后端加强信息、物流、售后、品牌等环节的配置效率,形成“加工—分选—营销—声誉”一体化的数字农业产业链。此外,大数据技术在价格监控、品质测评、产量预测、产品推广等方面的智慧支撑,也是促进业态升级等锚定共同富裕所需的智慧农业产业链的构成内容。

二是数字化提高农业产业能级与效率。乡村传统粗放式生产的非效率表明,现代农业农村走产业集约高效的内涵式发展是必然选择。为此,应持续推进农业生产要素的集约利用,以农业资源精准投放、生产过程精准管控、农产品全链条可追溯和全要素精益化管理,实现标准化生产能级倍增;以节约增收、产能升级加速农业生产的数字化转型,比如,以电子农情监测、传感和数据分析等智能手段辅助科学决策,提升数字农业产业能级与效率。

三是新媒体驱动产业融合与联动。以融媒体、自媒体等数字化新媒体为驱动,打通智慧农业与数字式沉浸在实践教育、生态养老等产业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升级农业多元价值转化与乡村共同富裕的数字新动能。依托乡村历史、传统建筑、风土民俗等乡村独特资源禀赋,数字化孪生并推介农耕体验、民宿文旅、手工农商、产学研基地等产业联动新业态,释放数字农业生活与生态的耦合价值,以数字农业增益带动乡村共同富裕。

2.提升村民数字技能:构建数字乡村共同体

一般认为,数字技能是一种运用数字化手段识别、获取、处理、整合及使用信息的能力25。作为数字乡村建设共同体的直接参与者,村民的数字技能是推动数字乡村内生发展的关键,其生产、生活、学习、工作等多场景的数字化适应能力制约着村民参与乡村建设共同体的行动自觉。因此,提升村民数字应用技能及其数字化“新农具”应用能力应视为构建数字乡村共同体的先导行动。

一是农民数字应用技能培训行动。培育具有数字应用技能的“新农人”计划是数字乡村建设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践要求。靶向共同富裕,将“新农人”数字学习与应用能力作为农民数字应用技能培训的重点。为此,一方面,要培养村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使用意愿和学习兴趣,通过线上线下因地制宜地开办数字乡村应用技能培训班,对其进行量体裁衣式培训;另一方面,要构建现代农业科教信息服务体系,健全县域数字乡村科教云平台,落实新媒体的技术应用培训,以农民数字技能应用培训的持续推进拓展乡村数字服务共同体建设。

二是应用数字化“新农具”的共富行动。现实地看,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已演变为数字时代的乡村“新农具”,而直播带货则成为“新农活”。因而,顺应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提升村民掌握“新农具”的意愿,通过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农活”载体为乡村增收致富至关重要。为此,一方面,要加强数字乡村应用场景的宣传力度和扩散效应,提高数字化“新农具”运用能力,拓宽数字化“新农活”场景,缩小发展鸿沟;另一方面,要加快村民数字生产力转型,以“数字农民”的能力提升将数字农业的溢出效应“内在化”,以此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3.拓宽数字场景应用:培育乡村数字平台

数字化重塑乡村发展新理念、再造乡村产业新模式的数字乡村建设为共同富裕的实现不断供给着转型动力。事实上,乡村数字平台能够通过有效整合资源、精准识别供给点而让数字红利惠及广大村民。作为智能工具载体,乡村数字平台的培育使数字技术的触角多场景延伸至乡村建设场域,强化着数字平台赋能乡村资源重组与统筹管理,进而提升了乡村建设的数字化“造血”能力。

一是涉农资源的数字化流动与整合平台。面对农业劳动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农业技术装备以及交通、卫生等农业基础设施等种类繁多的涉农资源,搭建数据整合与要素流动的数字化平台是有效破解之策。由此,建立健全“省—市—县—乡(镇)—村”五级互通的信息数字化平台,规范开展政策咨询、信息发布、契约签订、交易监管、产权评估、融资担保、档案管理等多方位服务,成为提升乡村信息化水平并赋能物质增量发展的行为内容。

二是农业信息的数字化统筹与管理平台。乡村治理的数字化是拓宽数字场景应用的创新环节,它表现为数字农民服务、数字农牧场管理、农业大数据共享等数字平台的创设。在此信息平台下,试点并推广智能化无人育苗、数字化农牧场、自动化农产品加工等基地示范,以信息监测与分析、智能决策与控制等数字应用带动农户由传统的经验、人力模式,向智能决策、精准种养、标准生产的智慧化模式迭代,数字化实现农户的可持续增收。

(二)数字乡村赋权共同富裕的共享成色

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纵深推进,越来越多的村民共享了数字赋权的乡村红利。从数字乡村嵌入共同富裕行动框架的“共享”层面说,与赋能的切口不同,数字乡村建设的赋权主要着眼于乡村主体在资格权能、公平分配上的共享,是共同富裕在“共同”这一层面的社会关系映射。通过信息基础设施的普及、数字公共服务供给的再造、乡村和美数字化标准的完善,村民将更公平分享数字乡村建设红利的参与权、处置权与分配权等。简言之,赋权发展机会公平、增进公共服务普惠、引领美好数字生活等共同富裕实践的开展,构成了数字乡村赋权共同富裕行动框架的“共享之轮”。

1.完善信息基础设施:赋权发展机会公平

共同富裕思想体系所包含的公平理念应包括机会公平在内,而不只是简单的结果公平。正如联合国《发展权力宣言》所言,规则公平和权利公平是个体享有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与机会。诚然,作为乡村数字化服务和数字技术应用的要素支撑,信息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拓展及其网络化行为,从物质基础、发展条件等方面拓宽了村民共同富裕机会公平的行动空间。在此意义上讲,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是以信息基础设施为必要条件展开并赋权发展机会公平的。

一是乡村信息设施的数字化改造行动。不断拓展“云端网上”等数字虚拟空间是必要的,而如何将线上信息资源落地为线下数字应用领域的智能实践显然更为迫切。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一方面,对不符合乡村建设需要、运转效率不高的乡村基础设施应适时地进行数字化替代或迭代,使其有能力承担数字时代的乡村发展要求,为共同富裕的公平共享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信息基础设施不应局限于通信等有较高技术精度要求的领域,因而水、路、电、冷链物流等农村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拓展也应纳入信息设施数字化改造的行动框架。

二是城乡基础设施的数字网络行动。联通城乡数字基础设施是消弭“信息孤岛”和“数字鸿沟”、保障城乡发展机会公平的必要举措。就城市而言,以“科技下乡”“人才下乡”活动助推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反哺乡村共享城市资源;就乡村来说,因地制宜发挥乡村资源优势,与城市互补共建诸如数字农庄、数字文旅、数字营销等城乡一体化的新农村基础设施体系,赋权城乡群体共享数字乡村红利。

2.再造乡村服务供给:增进公共服务普惠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数字乡村嵌入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数字技术已逐渐成为驱动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它有力地提升了便捷化、多样化、均等化的乡村服务体系及其水平。数字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不仅提高了服务质量,创新了供给方式,而且有助于精神文化资源的普惠,极好地诠释着共同富裕所内含的“共享”价值。

一是数字赋能乡村公共服务质量建设。毋庸置疑,数字技术的日趋成熟不仅带动了乡村相关领域的数字应用拓展,也提升了公共服务质量。但是,如何推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等优质公共资源向偏远地区、乡村地区辐射,以技术手段赋权优质资源更好惠及欠发展的农村区域,亟待提上议事日程。唯有如此,区域间、城乡间资源的可及性鸿沟才能被不断弥合。

二是数字创新服务供给新方式。相对而言,数字化服务手段更能有效捕捉社会需求信息、回应民众反馈信息,并及时将其纳入公共服务决策过程。村民已不再满足线下办事大厅等传统服务方式,因而,如何提升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和精准化水平是当务之急。为此,加强涉农部门的数字统筹协调,整合各级各类数字农务资源,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闲置,搭建互联互通、高效统一的涉农公共服务共享平台,理应成为发挥数字平台的网络效应、增进优质资源的服务可及性的因应之策。

三是文化资源数字化普惠工程。精神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与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创新是实现新时代精神文化资源普惠共享的新通道。为此,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双百”方针,持续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让村民数字化融汇精神文化生活。

3.提高和美乡村标准:引领美好数字生活

发展有其既定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同样地,面向共同富裕的数字乡村建设也应处于相应的行动标准之内。扼要地说,从高标准应对生态文明、数字安全出发,形成标准支撑的生活方式、治理方式的数字化转型,是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引领当前乡村美好数字生活最关键的两个着力点。

一是乡村生态文明的数字化监测与建设标准。生态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其监测标准化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永续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而农村数字化转型是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前提。为此,应建立乡村生态系统的数字化监管、数字化水体监测、乡村生活取暖等废气排放监测、乡村地区地表水环境监测等生态标准。加强数字化监测平台搜集和分析乡村生态数据,以乡村生态的监测与保护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在生态文明数字化标准建设上,从软硬件两方面入手强化生态数字化监测的智慧水平,既要着力于生态集聚、生态设施、生态文化的标准建设,也要着眼于城乡统一,统筹城乡发展的乡村生态数字设备标准、技术标准与数据标准的数字化生态协同。

二是乡村数字治理风险与安全标准。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新技术、新应用、新流程与数字乡村治理实践在模式、结构、机制等维度渐次耦合的可能结果之一是,在赋权增效的同时,诸如“数字偏差”“数字悬浮”等潜在的数字治理风险与挑战也逐渐显现26。为此,要前瞻性地建立信息防护系统、网络安全等级等系统安全标准,健全基础网络与架构、移动互联网、安全协议、新一代移动通信等通信网络安全标准。此外,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安全标准,也应纳入数字乡村建设嵌入共同富裕发展的行动框架。

四、结语

共同富裕是一个动态演进的社会系统工程,后小康社会的共同富裕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答题。诚然,数字技术不仅赋能共同富裕发展,在数字乡村建设中也扮演发展动力源的角色。基于数字乡村嵌入共同富裕同构共生的认识,本文从赋能与赋权的两维探讨了数字乡村嵌入语境下,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逻辑理路及其行动框架。然而,囿于研究旨趣与研究论域,在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具体行动路径及其可操作性上仍亟待深入讨论。对数字乡村嵌入共同富裕这一议题尚存进一步挖潜的议题。比如,数字乡村嵌入共同富裕的价值选择、动力机制的理论问题,以及从基层数字乡村建设个案分析共同富裕的创新障碍与政策选择等实践问题。总之,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中国经验”,数字乡村建设与共同富裕的理论研究与实务探索都应纳入新发展理念下乡村发展的任务栏并渐次地予以完成。

[参考文献]

[1]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M].罗家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67.

[2]沈费伟,叶温馨. 数字乡村建设: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的策略选择[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5):41-53.

[3]唐任伍,许传通. 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理论逻辑、内在机理和实施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 2022(6):10-17.

[4]方世南.新时代共同富裕:内涵、价值和路径[J].学术探索, 2021(11):1-7.

[5]李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政策创新[J].经济体制改革, 2022(3):77-83.

[6]沈费伟,诸靖文. 乡村“技术治理”的运行逻辑与绩效提升研究[J].电子政务, 2020(5):58-68.

[7]武小龙.数字乡村治理何以可能:一个总体性的分析框架[J].电子政务, 2022(6):37-48.

[8]曾亿武,宋逸香, 林夏珍,等.中国数字乡村建设若干问题刍议[J].中国农村经济, 2021(4):21-35.

[9]涂圣伟.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用机理与政策选择[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1):23-31.

[10]肖华堂,王军,廖祖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现实困境与推动路径[J].财经科学, 2022(3):58-67.

[11]孙长学,刘晓萍.坚持共同富裕导向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 2021(11):23-26.

[12]董志勇,秦范.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问题和实践路径探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2):41-51.

[13]师博.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实践基础与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辑刊, 2022(4):116-125.

[14]李宁.城乡融合发展驱动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22(4):473-480.

[15]张笑菡.城乡一体化治理推进共同富裕:价值选择与实践探索[J].新疆社会科学, 2022(4):41-52.

[16]陈桂生,史珍妮.面向共同富裕的数字乡村建设:基于“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分析[J].行政管理改革,2022(7):25-34.

[17]牛耀红.建构乡村内生秩序的数字“社区公共领域”:一个西部乡村的移动互联网实践[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4):39-56+126-127.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9.

[1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20]POPE J, LEWIS J M. Improving Partnership Governance: Using a Network Approach to Evaluate Partnerships in Victoria[J].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8(4): 443-456.

[21]Bass, F.M.A New Product Growth Model for Consumer Durables[J].Manage Science,1969(5):215-227.

[22]苗瑞丹.论马克思恩格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思想及其现实启示[J].求实,2013(7):8-12.

[23]李华胤.乡村振兴视野下的单元有效与自治有效:历史变迁与当代选择[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5-62.

[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

[25]苏岚岚, 张航宇, 彭艳玲.农民数字素养驱动数字乡村发展的机理研究[J].电子政务,2021(10):42-56.

[26]丁强,王华华.特大城市数字化治理的风险类型及其防控策略分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21(4):72-81.

[责任编辑:王张强]

猜你喜欢

数字乡村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江苏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困境及路径探析
数字乡村战略推进的逻辑
数字普惠金融与数字乡村协同发展探究
以“数字乡村”战略统筹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思考与建议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