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业动机教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优化探究
2023-04-29杨澜
[摘要]创业教育成效的发挥,不仅需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更需要大学生创业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创业认知、强化创业动机、坚定创业信念。创业动机教育和其他形式的创业教育能够相互优化,互补增益,创业动机教育能够培养创业精神,能够促进创业教育成效;创业教育能够激发潜在创业动机,优化创业动机结构。因此,需要大力探索创业动机教育体系,包括重视大学生创业动机教育,立足学生需求,探索动机分类管理,将创业动机纳入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内容,建立系统性的创业动机管理保障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模式;创业动机;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7.033
一、问题的提出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1]大学生创新创业潜力巨大,是创业教育实施的重要群体,高校创业资源较为丰富,是开展创业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与推进下,近年来,高校创业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各高校不断总结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基本形成了“创业教育教学”和“创业教育实践”两条实施路径。或重视创业教育教学,或重视创业教育实践,抑或两者的平衡与综合。这些创业教育模式强调创业知识的传授与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的教育与引导。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专家柯林·博尔把“创业教育”概括为:“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由此可见,创业教育不仅包括创业知识的传授,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应包括创业意识的引导以及创业心理品质的塑造等要素。本研究聚焦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要素中的创业动机,提出一个新的创业教育视角即创业动机教育,探讨创业动机教育对于创业教育模式优化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进而提出基于创业动机教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优化策略,以此助力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二、创业动机教育与现有创业教育模式的相互优化
创业教育成效的发挥,不仅仅依靠外部条件的优化,如政策环境、师资队伍、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更需要创业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强化创业者的创业动机、坚定创业信念。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使其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动力基础,是外在因素刺激和内在需求综合的结果。[2]以创业动机教育为核心的创业认知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有创业教育具有互补增益的功效。
(一)创业动机教育能够培养创业精神
美国著名创业领域专家阿玛尔·毕海德分析认为,创业面临最大的挑战不是资金,而是创业的智慧和动力[3]。智慧和动力的重要体现便是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动机的形成,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内在驱动力,归根结底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动机的引导对于创业精神有重大的价值,一方面,众多的学者认同创业动机是创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意识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业实践的关键要素,而创业意识又是创业精神的先决条件,创业精神包括了创业动机这一要素,创业动机是创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创业动机的教育能够培养创业精神。创业者动机千差万别,有“利己”也有“利他”动机,更多需要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的双重结果,更需要塑造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融合的创业动机,必然需要合理的教育与引导,引导创业者形成与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创业动机,从而养成良好的创业精神。而大学生创业群体,由于经验的缺乏、价值观未成型,更需要重点关注,以创业动机为橇板,以创业知识教育、创业实践为手段,培养良好的创业精神。
(二)创业动机教育能够促进创业教育成效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深入人心,创业教育在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开展起来,一些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业教育理论学习和创业实践体系,但在大学生创业的认知教育方面还十分薄弱,未能得到充分和有效的重视。一方面,创业课程内容以一些创业理论知识、案例讨论为主,对于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对一些理论和案例的内容营养吸收能力十分有限。另一方面,众多高校创业实践教育往往是组织个别学生参加创业大赛或者提供创业孵化场所的硬件设施,缺乏受众的广泛性以及相配套的具有实战经验的企业导师等软件指导。大学生创业团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往往较为盲目和被动进行探索,创业失败率很高,创业的实践积极性受挫,容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总体还处于一种消极被动情形,大学生创业也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心态,必然会影响创业教育的效果。创业动机是一种源于内心内部驱动力,即“我要创业”,具有很强的自我激励效能,所以应将创业课程内容中设计相应的创业动机教育模块,丰富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使创业动机教育、创业理论教育、创业案例教育三者相互增益,同时,在创业实践中要强化创业动机的强化,使创业者不断坚定信念。最终,促使创业教育由被动走向主动、由消极走向积极、由低效走向高效。
(三)创业教育能够激发潜在创业动机
翟文艳等学者对600名在校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高达87.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具有较大的‘双创实践潜能”,89.6%的受访者将就业市场竞争压力增大作为自身投身“双创的主要原因”[4]。这些数据表明高校学生中蕴含巨大的潜存创业心理动机和潜在创业者。如何诱导大学生创业动机由潜在走向显现,由显现走向强化?创业教育无疑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作用。创业教育不仅仅以提高创业者素质为核心目标,更需要以激发大学生创业动机和动力为己任,通过一系列涵盖创业动机教育的理论课程和实践平台,激发大学生更加清晰地感知自身的创业动机,评估自身的创业素质和动力,进一步坚定信心,强化其投身创业实践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创业教育保持潜在的创业动机,促进了大学生的筛选机制和强化机制,筛选出具有优秀创业潜质和动机的创业者,并进一步强化创业者的创业动机与行为。同时,也过滤了一批依旧无意识、动机摇摆的大学生创业者。
(四)创业教育能够优化创业动机结构
创业动机与创业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增益的关系。众多研究对大学生创业动机的结构进行了探索,研究认为大学生创业动机主要包括生存驱动动机、机会驱动动机、名利驱动型动机、责任驱动型动机四种。生存驱动是为了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质量;机会驱动主要是机遇驱动,包括个人境遇和经历与外部有利创业环境的影响,如创业比赛、良好的创业政策环境;名利驱动则是为了通过创业实现事业起步,获得名望,掌握人生的主动权;责任驱动则是希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造福社会,实现自身的家国情怀等社会价值。一些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创业者的动机是多面的,是多元共生的,如周丽对某大学创业培训班300名大学生所做的第一手访谈资料分析显示:大学生创业动机的结构模型中,存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机类属,不同类属的创业动机并不是完全独立,而是相互兼容、共生共存的,形成“多元共生”现象[5]。但毫无疑问,创业者都具有一种主导的创业动机,这种创业动机是诱发创业行为的最直接、最有力的因素。诚然,创业动机没有优劣之分,但创业动机有价值大小的区分,特别是责任型创业动机能够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融合,对社会的价值贡献作用更大,应该合理引导和支持大学生的责任型创业动机,促进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融合。这方面不能依靠大学生自我动机的突破,而是需要系统性的创业教育来引导。如开设创业课程、举办创业竞赛、提供政策支持、成立创业基地等,能够有效地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创业热情[6],也能够优化大学生创业动机结构,强化大学生责任型创业动机。
三、涵盖创业动机教育的创业教育模式对策
创业动机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创业教育初始阶段激发受教育者的创业动机,并帮助已有创业动机的受教育者,进一步澄清创业动机。在创业教育过程中也需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融入创业动机教育。与此同时,还需要创业教育的政策制定者、管理者、教师、创业者对创业动机的重视,立足创业者需求,探索有效的创业动机分类引导教育机制。具体而言:
一是要重视大学生创业动机教育。大学生的创业实践中,普遍存在重个人、轻社会的创业价值取向;重个人功利、轻社会责任的创业目标追求;重实用主义、轻理想愿景的创业思想观念等问题。创业动机的教育需要受到学术界及实践界的共同关注。需要确定一定的指导理念和价值,立足学生需求,秉持精细化原则,更多地培养和引导将个人价值融入社会价值的大学生创业者。
二是立足学生需求,探索动机分类管理。大学生创业动机具有多元性,涵盖了生存驱动动机、机会驱动动机、名利驱动型动机、责任驱动型动机主要四种创业动机。不能单方面强调某一种创业动机或强行对创业动机进行纠偏。创业动机的多样化也充分说明大学生创业目标和创业需求的多样化,需要尊重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多样性。可以探索建立创业动机分类管理的机制。比如,生存驱动型动机的创业者可能对创业的资金支持较为看重,机会驱动型创业者可能比较偏爱创业政策环境和团队文化环境,名利驱动型的创业者可能对创业人脉搭建的需求更多,责任驱动型的创业者可能对社会责任履行的平台和渠道需求更大,创业教育需要对不同的创业动机进行分类管理与引导,既保证创业者个体的原始创业动机能够获得合理范围内的满足,同时也能够对其进行有效引导,提高学生的视野和格局,将其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三是将创业动机纳入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在创业理论教育中融入创业认知、创业心理等创业动机教育的相应内容,要特别注意发挥创业理论教育对潜在创业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需要综合诸如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此同时,还需要在创业实践中强化创业动机教育。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往往在创业实践中能得到进一步确认与深化,或者是产生动机变化等心理,因此创业实践导师、创业团队负责人积极地在创业实践中发挥育人作用,对大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动机进行有效、合理地引导。
四是建立系统性的创业动机管理保障措施。创业动机教育的良性运转与成效的实现,需要系统性的创业动机教育保障体系。国家宏观层面,需要加强对创业动机教育与引导的重视,将科研资金向相应领域倾斜。遵循创业动机分类管理的思想,加大对社会公益类创业资金的投入和政策倾斜。各大高校层面,需要在“人、财、物”等方面对创业动机教育进行保障,结合课程思政等相关要求探索相应绩效考评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EB/OL].(2021-9-2)[2023-5-20]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47349.htm
[2]林崇德,等,《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223.
[3]邢雯芝.大学生创业的被动选择动机及认知教育[J].统计与理,2014(3):152-154.
[4]翟文艳,赵海琳,杨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心理动机的激励[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4):90-101.
[5]周丽.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多元共生现象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87-88.
[6]赵静.创业者特质、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影响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新疆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项目名称:“产业融合视域下新疆全域旅游发展机制与空间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23BTY128)
作者简介:杨澜(1987.12-),女,汉族,北京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青年与青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