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科学内涵、理论价值及实现路径

2023-04-29洪尧

秦智 2023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十四五规划

[摘要]社会文明程度反映着社会的开化状态和进步程度。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一背景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到高质量的阶段,需要有高质量的社会文明程度来匹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中心的党中央就文化建设做出了相关论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我党把“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作为“十四五”规划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这凸显出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视角,“十四五”新规划为背景,进一步阐述了新时代我国社会文明程度的科学内涵和理论价值,阐明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文明程度;“十四五”规划

引言

纵观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国与国之间想要取得相互竞争的优势,单单依靠经济实力的比拼是不行的,还需要依靠文化这种柔软的力量。随着世界格局的进一步改变,国际间竞争演变得越来越激烈,国际之间的竞争由原先的经济、军事硬实力的竞争,逐步演变为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软实力较量。身处世界大格局中的人们逐步认识到,仅靠硬实力难以获得国际上的完全优势,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起到不可忽略的重要竞争优势。基于此,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本文就围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这一方面展开论述,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提高文明程度的科学内涵和理论价值,对于探索实现文化强国的真实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高社会主义文明程度的科学内涵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新时代的社会文明程度已经不单直指停留在文化层面的原始萌芽状态的文明,它还包括公民素质、社会风气等等社会文明层面。为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赢得一个风正气清的良好社会。党中央高瞻远瞩,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局出发,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了适应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國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深刻刨析当代中国的发展实际,果断地提出要把社会文明程度提上来,以提高社会文明和提高公民素质为突破口,强调要汇聚更大的力量去进行文化方面的建设[1]。这一决定既符合我国现实发展实际,又符合马克思发展理论。基于此,党中央在“十四五”规划中把“提高社会文明”单独写了一章,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

(一)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社会文明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状态的重要标志,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邓小平曾经对于我国国内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伟大的论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句话跨越了25年,思想永不过时,它同样适用于新时代的今天,提醒我们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上,要注意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放在一个整体来考量[2]。在新的发展阶段上,我国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人的发展等方面实现了不可估量的进步,经济的真实水平增强,人民的生活综合水平创新高,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国家开放政策不断增多扩大。但现如今,我国社会还存在着文明程度不高、国民素质的新矛盾,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些新矛盾,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面临这些新矛盾新问题,我们必须牢牢立足于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局,着力解决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适应的问题,解决好社会上突出的矛盾。为此,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就成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3]。

(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国民素质

随着国家财富的积累,个人收入也提高了起来。人们更加渴望文明和谐、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只有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才能为整个社会的有序发展搭建好桥梁。一方面,一个城市的社会风气,体现着一个城市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和生活方式开始改变,今天我们立足于新时代,当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使得人们对社会文明产生了新的思考[4]。另一方面,社会文明程度也反映着我国的国际形象。文明是一个民族走在前列的精神脊梁,从世界文化格局上看,我国如今正处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阶段,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国际形象,要想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占据主动,必须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理论价值

提高社会文明是我们党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得到的重要经验,是我们党和人民历史智慧的结晶。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上看,这一目标的提出,具有它的特殊性,一方面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另一方面,这一目标的提出,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一)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上来看,之所以有:“提高文明程度”这样的决策出来,是由于社会内部发生了矛盾。

在“十四五”规划中,有关“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目标的提出也具有它的特殊性。首先,新时代社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提法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中,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面对新的社会文明问题,我国领导人提出了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2035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5]。其次,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容是我国社会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之间的矛盾,这一内容既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阶级矛盾和敌我矛盾不同,又于“八大”提出的我国当时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对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不同。总而言之,它是不同于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的新矛盾,它是独特的。最后,新时代社会文化建设上矛盾的解决办法与其他时期、其他内容的社会矛盾不同,也具有它的特殊性。我国虽然是文化大国,但并不是文化强国,针对我国“文化赤字”的现实情况,也针对国际越来越强的暗自较量,“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就这样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来。

新时代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避免不了出现新的矛盾。但目前新矛盾中,主要的矛盾是要注重公民素质的提升以及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十四大”很好的指出了这一矛盾。从它的提出、内容、解决措施上都不仅体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的合理性,而且进一步丰富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在当代的发展,它对于丰富与完善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具有重大的理论贡献[6]。

(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是这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的反映。在“十四五”规划中我党提出要在2035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绝不是空穴来风或者临时起意,而是党以社会主义大国姿态做出的庄严承诺。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思想激荡的时代,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碰撞,要想在这种碰撞中保持住自己的大国地位,不被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必须要加强自己的文化创新能力。那么这种创新的源泉来源于哪里,答案当然是被实践检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现在所讲的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相结合,多半是指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本土文化不断与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相结合的过程中,新时代“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出,正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新产物[7]。一方面,社会文明程度作为检验社会文明实际的标准,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观点,坚持实事求是,以提高整个社会文明程度来衡量我们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差距,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另一方面,社会文明程度这种说法的提出,是处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之下,因它又在社会建设的实践中检验着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性,同时又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的产物的产生。因此,“十四五”规划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呼吁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文化建设实践,就相当于进一步推进了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三、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实现路径

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发展态势,我们立足于新时代的起点,我们将要直面的任务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十四五”规划中,国家就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单独写了一章,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于社会建设的重视程度。社会文明程度反映着社会的开化状态和进步程度,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一背景下,每个人民都不能够置身事外。既然经济已经向高质量发展了,相配套的文化建设也必须提上日程。在竞争压力过大的今天,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国家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高低,由社会文明程度来丈量,它就像是一把有形的尺子。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到高质量的阶段,需要有高质量的社会文明来匹配。从建成小康社会到建设现代化强国,人类加强了全面发展,人的自身修养也不断提升。在经济快速腾飞的今天,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天平也需要往正确的地方依靠,为此必须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社会可以协调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既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识,同时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8]。

(一)提高思想觉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是文明的产物。作为社会中的人,我们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特点就是思想。我们常常说到,“讲政治、有信念。”这讲的是一种思想自觉,每个人都应该公开自觉的讲政治,谈先进思想,胸怀远大信念。要提高这种思想自觉,首要任务就是加强自身思想觉悟,思想打开了就可以顺利开展很多事情。

马克思主义思想从来就不是像双色球那样,随机给我们的,而是我们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历经磨难遇到的正确思想。为继续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还需要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路径展开。我们身处的时代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先进文化的引领,不仅要在现实社会深入人心,同时它也必须要在网络虚拟空间上发挥重大作用。为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更多人认可,近年来,通过创新先进价值观传播形式,如:网络直播、公益节目、微博互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手段,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来,同时也促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着现代化转变。

(二)提高社会法治,完善社会文明之尺

行为规范是规制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公共产品。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文明仅仅靠个人的自觉遵守是不可行的,法律规范的“硬约束”必不可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经过一个过渡时期,把我国社会整体风气再有效提高。

我们所要构建出来的社会是一个具有良好的社会文明风气,人人安居乐业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美好的生活向往贯穿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之中,想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配套的社会文明建设贯穿其中[9]。为了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营造一个风正气清的社会,我国从三个方面做出了要求。首先,良法对于一个社会治理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政府应该根据社会实际,科学制定与社会文明相关的规章制度,积极下达各种政策指示,做到科学决策。其次,社区也要加强有关社会文明方面的宣传,定期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如:表彰社区优秀模范人物,鼓励居民志愿劳动等等,让整个社区呈现出良好的社会风气。最后,人治也同样重要,不论是群众还是党员都应该积极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以身作则,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自己的理想信念,高标准要求自己,以加强民主的推进,补齐法治的短板。

(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中华五千年,文明绵延不断。这种绵延不断的力量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颗参天大树之中。古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经过百家争鸣的时代,思想逐渐多元化,这种绵延不断的历史就决定了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它不仅容纳了当时的主流儒家文化,还保存下来了许多当时风靡的文化,像道教、佛教等等。

在这种文化基础上,“十四五”规划为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一是提出要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家保护每一个民族的合法权益。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独特的一部分,对其进行保护,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内部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增进民族认同感。二是加强文物科技创新。传统的中华文明探源和考古中国工程,由于科学技术落后,往往在勘测和发掘中很容易忽略对古文化和文物的保护,与传统的考古方式相比,现代科技的考古优势就显得科学多了。现代科技要求我们要合理运用高新科技,加强对古文物的勘察和利用,借助科技的力量传承中华文明,像近期广汉三星堆文化的科技考古就很好的做到了这点。广汉三星堆的发掘利用现代科技这双翅膀,进行科学发掘、文明考古,把中华文明史至少提前1000年,震惊了全世界,同时也繁荣了中华文化大家庭。

(四)关注网络文明,促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处于新时代下,大家的日常行为、爱好被无限放大[10]。虽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流的意识形态占据了优势地位,但矛盾具体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

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得最为广大的劳动人民有了自己独立创造才艺并进行传播的能力,所以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趁着这股风为大众提供了平台,一时间网络文化得以风靡全国。但这种问题在于,文化积淀的薄弱使得部分网民始终不能创造出真正的优秀文化。网民们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完全合理的,但是怎样才能创造出真正属于人民的文化还是急待商榷的。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网络文化创造的初期出现了很多问题。对此,针对“十四五”规划,有四点提议需要注意:一是要抢占网络舆论高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领网络风气,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二是应该提供便民利民的通道,正确反映广大人民的利益诉求。三是党员干部应带头文明上网、科学引导网络舆论,做好网络模范带头的作用,弘扬“正能量”。四是健全网络相关法律法规,强化问责机制和监督管理,对恶意破坏网络环境的人进行教育和处罚,做到有法必依,有责必究。

四、结语

中国也有句古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就表明,搞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不能过于急躁,在完成期间必须要经历一个实践发展的过程。在社会主义新征程上,社会不可能一步迈入高度的文明社会行列,我们既要看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道路的曲折,也要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光明前途。不疾不徐,清风自来,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导下,在国家“十四五”的规划的科学规划下,一定可以建设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弯道超车,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2]高圆圆.推进社会文明程度新提高的时代价值及实现路径[N].山东党校报,2021-07-01(005).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7-318.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年版.

[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7]刘须宽.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原因及其应对[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11):83-91.

[8]金民卿.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内涵和意义[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7,2(7):23-26.

[9]李安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10]吴楠.扎实提高社会文明程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1-15(001).

作者简介:洪尧(1997.7-),女,汉族,河南邓州人,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十四五规划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浅谈科协组织如何在区域发展战略中发挥其作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