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课程内涵与教学设计

2023-04-29王丽芬

秦智 2023年7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文化传承教学创新

[摘要]自中国乐派理论体系展开研究以来,中国声乐蓬勃发展,因此,对声乐课程内涵与教学设计的研究,既是必然,又十分必要。笔者认为,声乐课程的教学模式应基于中国古代声乐演唱著作《唱论》,即强调声乐技术与音乐文化相辅相成,在此基础上进行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设计。声乐课程采用“两性一度”的课程建设标准;在教学手段上,结合“刻意练习”训练法;在教学工具上,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本文综合了笔者的声乐课程教学实践经验,论述了声乐课程需结合中国文化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教学设计三点思考。

[关键词]声乐;文化内涵;文化传承;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J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7.034

引言

声乐课程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以中国乐派为依托,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对于声乐课程的内涵与教学设计,笔者一方面将从中国古代声乐演唱著作《唱论》入手,对声乐课程的内涵进行阐述;另一方面从教学设计方面对声乐课程创新教育教学手段的具体举措进行剖析。

一、依托历史·追本溯源:声乐课程需挖掘中国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声乐教育中的“声”与“乐”是相辅相成的概念结合形式,声乐技术与音乐文化始终是相依相伴的,如若谈到当代声乐教学法的历史沿革,将不可避免的从声乐技术的教学和音乐文化的培养两方面进行研究。

先秦时期开始,有关声乐演唱与教学的资料层出不穷,而《唱论》就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唱论》很好地印证了声乐教育中“声”与“乐”相辅相成的思想,“声”体现在《唱论》对“歌之格调”和“歌之节奏”的要求;“乐”则体现在《唱论》中对儒释道三种重要哲学观念与声乐之关系的阐述——“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理”。除此之外,《唱论》还对歌唱的场所、选曲等进行了论述。因此,古代中国声乐教学中技术性、美学特性、社会性都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交融,中国的声乐教育得到了稳固的发展,在社会层面、义务教育层面和高等教育层面已呈现出专业、有序的势态,师资力量雄厚,能够满足声乐教育需求[2],但在文化感知力、审美能力的教育上,仍然有所欠缺,这就需要教师平衡声乐技术和音乐文化两方面,积极尝试充实教学内容与手段。

二、继承传统·与时俱进:声乐课程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声乐课程在声乐技术和音乐文化两方面應充分体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其中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既要尊重传统,又需紧跟时代,开拓创新,才能使得传承工作行之有力、行之有效[3]。

在声乐技术方面,要尊重声乐技术技巧,声乐技巧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在声乐技术的训练上,演唱技能的培养和风格特色的建立是两个步骤。学生在声乐的初学阶段,要有针对性的对其演唱技能进行训练,之后再进行不同风格的尝试。在风格特色的建立中,既要学习民族声乐传统的经验和美学原则,也要学习科学的发声原理,掌握现代科学的发声方法,才能使得学生今后形成具有一定个人特色的演唱风格。

在音乐文化方面,以文化传承的高度,凸显声乐课程教学的中国意味。音乐文化在教学中体现在曲目选择、作品解读和审美特性三个方面。曲目选择决定了音乐文化教学的基调,声乐教师需用多元化的眼光去对曲目进行甄选,甄选具有时代意义、艺术价值和正确价值观的声乐作品进行教授与解析。

音乐文化在教学中的作品解读和审美特性是建立在甄选优秀的作品基础上的,作品解读除了要建立在对作品创作时期社会形态的解读的基础上,还要结合当前时代充分理解作品的社会职能和意义。教学中选择的作品除了中国声乐作品,优秀的国外声乐作品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民族性和现代性同样重要。现代性意味着要用一种开阔的眼光看待世界各种不同的文化,在各类文化当中找到自身传统文化的定位与特性,不断提升文化自觉,才能够真正以传统文化传承为己任,积极进行传统文化传承工作。

审美特性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作品本身的艺术性,从音乐本体、情感表达等角度对其进行美学上的解析,这对于学生能够对作品本身进行充分表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加,人对于同一事物的感悟会发生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音乐审美产生影响。但有关初步建立审美的方法论是具有普遍性的,它是由音乐理论和音乐实践经验两部分共同支持的。在学生对于音乐审美的建立过程中,一方面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于不同曲目进行基础音乐理论、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等层面上的钻研,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广泛涉猎各种艺术形式,建立自己的艺术审美观念。

三、同中求异·彰显特色:声乐课程应创新教学设计

声乐课程在教学设计上的不断创新,是声乐教学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与保障。在课程设计上,笔者采用了“两性一度”的建设标准;在教学手段上,笔者将“刻意练习”训练法与声乐教学法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在教学工具上,笔者结合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达成了更高的教学效率和更优质的教学效果。综上,声乐课程应当创新教学设计,不断革新教育教学手段与工具,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一)课程建设中的“两性一度”

“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4]。声乐课程应当以“两性一度”为建设标准,提升声乐相关课程群的质量与效能。

“高阶性”应用于声乐课程中,是指将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方面进行有机融合,以此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在声乐技能学习上的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升华知识与技能学习的高度;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具备更全面的素质并树立正确价值观。

“创新性”在声乐课程中的应用,是指教学内容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成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过程和评价方法的创新,可以采用先进、互动的教学形式,例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互动演练等。在教学评价上,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评价,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挑战度”在声乐课程中的应用,是指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需要学生跳跃一定的难度才能够掌握和应用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可以设置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难度,适度提高课程的难度和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挑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刻意练习”训练方式的应用

“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是指通过有目的、高度重复和反馈的方式进行的系统化训练,旨在提高个体在特定领域的技能和表现水平[5]。在教学中则强调学生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完成具有针对性的反复练习和不断反思以掌握技能。

对于“刻意练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和体育领域。一些研究表明,在教育中采用刻意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在声乐课程中,“刻意练习”训练方式与声乐技能的学习相结合,可以帮助声乐学习者更高效地提高声乐技能和声乐作品表现能力,通过声乐技巧训练达到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要求。与此同时,“刻意练习”也可以提高声乐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声乐学习者的学习意愿,提高声乐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以声乐课堂中声音训练环节为例,在“刻意练习”的训练方式下,该环节形成了具有明确目的与指标、高度重复和及时反馈的一套声音训练的科学系统。据此,在声乐课堂中,学生需要充分地认识与明确每一条练声曲的目的,并且能够在教师的引导和协助下及时作出反馈,这使得每一次重复都是有效率的、有意义的重复,所谓“刻意练习”,就是以这样一套合理反馈与高效学习的模式,达到了增加教学效率和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声乐课程的发展与创新以声乐技术与音乐文化为基础目标展开教学,为刻意练习划定了目的、范围与科学的价值取向,学生通过刻意练习不断发挥声乐课程实践的核心效能与重要影响,两者相互适应,共同促成了学生的成长进步与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结合

声乐课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模式是两种相互补充、促进的教学模式,笔者将从三个方面阐述声乐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互补充并提升声乐课程教学效率的途径与方案。

1.主观与客观相补充

在线下声乐教学中,学生对于自身演唱的感受是绝对主观的,这也是线下授课中教师的重要性,教師需要从客观角度提出对于学生演唱上的建议。线上授课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进行演唱视频的评价和讨论。这种教学方法成功使得学生在声乐学习中能够同时兼顾主观感受和客观感受,更全面地加深学生对于自己演唱能力的了解,为学生对于声乐更加深入的学习提供了更为完整的感受材料。

2.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在声乐教学中,有很多问题并不是某个学习个体所产生的单一问题,而是具有普遍性的。在线下声乐教学中,也常常存在多个学生却产生同一演唱问题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应结合线上教学空间不受限的属性,挑选出普遍性的演唱问题,与学生定期进行集体线上学习,使得声乐课不再仅仅是“一对一”的形式,而是“一对一”与“一对多”相结合的形式,这不仅增加了教学效率,同时也能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帮助。

3.理论与实践相促进

线下声乐教学多采用声乐技术训练和作品演唱两步走的形式,在教学中,由于教师和学生接收到的信息更具有即时性、示范性的特点,并且在一般线下声乐授课中,很少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进行资料展示和理论剖析,这使得学生在声乐学习中有可能形成“重实践、轻理论”的学习模式。线上声乐教学以其可展示资料的多样性和方便的展示手段,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定的解决方案。线上集体课中,教师可以分享甄选出的各类音视频材料,让学生们进行相关的讨论和学习,促成理论与实践并行的学习生态。

四、结语

如何通过声乐课程提高学生声乐技术,并且更好地挖掘、展现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深度是每一位声乐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周小燕提出,既要学习民族声乐传统的经验和美学原则,也要学习现代科学的发声方法,应当把这种多元化的视角用于声乐技术和音乐文化两个方面[6]。只有视角宽广、多元,在能够对不同文化族群进行甄别和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认识到中华文化本身的审美特性,并对其进行传承与发展,促进中华文化得到更好的展现与推广。另一方面,只有不断对声乐课程进行教学设计上的创新,并促进课程发展,才能提高课程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使得声乐技术和音乐文化相互促进,达成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月霞.从《唱论》看中国古代声乐教育[J].当代音乐,2017(8):84-86.

[2]张伟.20世纪后半叶中国声乐教育事业发展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2):98-100.

[3]李泉.中国声乐教育的回顾与展望──是技术,还是文化?[J].中国音乐,1999(3):38-43+70.

[4]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刻意练习[M].王正林,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建设中国金课[EB/OL].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277556023_323819

[6]周小燕.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J].音乐艺术,1992(2):36-46.

作者简介:王丽芬(1971.4-),女,汉族,河北滦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教育。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文化传承教学创新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