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小学 “家文化”课程
2023-04-29朱珠
朱珠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小学“家文化”课程,对于学生的培养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从乡村出发,有效借助乡村文化优势,形成学生独特的文化性情。乡村学生具有先赋性动力,在“家文化”课程的指导下,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朴素的日常学习经验积累,帮助乡村学生更好地提升综合能力。利用乡土文化的独特优势,提高乡村学生的学习效果。乡村学生成长需要乡村特色提供学习环境,教师在教学中要五育并举,结合新时代的教学特色,创设独特的乡村小学“家文化”课程,丰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关键词:新时代背景下 乡村小学 “家文化”课程教学策略
前言:
乡村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唤醒成长自信。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就地取材,量身施策,形成独特的育人风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家文化”课程,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发展。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小学“家文化”课程,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成长极为重要。立足于本地传统文化,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乡村学生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培养优秀人才。
1 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小学 “家文化”课程的重要性
新时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乡村小学语文教师也要运用“家文化”课程来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语文基础。家是最小的国,“家文化”也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家的定义不仅是家庭文化,也是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对于每个中国人都有着特殊意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证了家与国的关系。立足乡村创设“家文化”课程,极具区域特色。从家庭、家乡出发,指向正确的教学方向,利用全新的组织形式,促进学生生发积极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改善部分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提升学生主动学习意愿,深入挖掘与新时代需求相符合的文化精髓,从而延伸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要利用“家文化”课程塑造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培养责任意识、道德感,提升“家文化”课程的实践价值。新时代的“家文化”要从家庭、家乡、家国三方面进行展开,培养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家乡文化、国家文化,增强人文底蕴。结合乡村传统文化特色,设定指向性“家文化”课程类别。从本地家庭生活出发,深入挖掘课程特色,同时也要结合社会生活,利用家乡的名人故事以及地方特色进行教学设计。紧跟时代发展节奏,立足于本地,形成独特的课程教学特色,结合家国的概念,融入经典诵读、书法等教学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乐观、坚强的性格,同时也要赋予学生人文底蕴,让课程内容与生活紧密相关,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和责任感。[1]
2 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小学 “家文化”课程教学策略
2.1以课程内容培养人
在乡村小学的“家文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打好语文学习基础,使之具备优秀的学习能力。结合家乡的名人故事,为学生进行“家文化”课程教学。例如,每个地区都有书法家,在乡村小学“家文化”课程教学中,以主题为“电脑时代需不需要练字”开展课堂小组讨论,增强学生对于书写能力的重视。引入本土的名人书法家,并且通过对书法家的介绍来吸引学生对于书写的关注。同是家乡人,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成为书法家可以让家乡成为被更多人关注的特色乡村,为家乡发展和经济建设贡献力量。通过书法家的案例和课堂讨论形式,会让练字的意识扎根在学生心中。让学生不仅知道了家乡有著名的书法家,还重新审视了书写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利用课堂辩论的形式,让正方与反方结合教师引入的家乡名人书法家的案例展开辩论。让学生更加了解信息时代内涵和国家对于优秀人才的需求,以及小学对于人一生成长的重要导向作用。学生会对乡村更熟悉,对社会更了解,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与时代发展相同步的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2]
2.2以课程目标发展人
民间故事在乡村小学“家文化”课程中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称为是人们口中的智慧。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一代代的传下来。每个乡村都有民间故事,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课程目标,引入“家文化”理念,通过民间故事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对于乡村的了解与热爱。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自身的听故事经验创编一个新故事,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用平实的语言,结合自己曾听到过的故事,在脑海中训练故事思维,按照每个故事的情节与发展以及不同的人物特征,结合民间故事的讲解形式,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汇集大家的智慧进行民间故事创编。通过课堂活动的开展,让“家文化”的内涵深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发学生对于“家文化”的认同,增强学生的成长自信。[3]
2.3以课程实施成长人
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结合“家文化”课程的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更加注重学生成长需求,创设对乡村学生有帮助的课程内容,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家国情怀,要从家乡开始,以文化育人。例如,在《父亲的菜园》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家文化”内涵让学生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进行对比,通过多媒体图片的展示,让学生看到农村未来的发展希望。国家重视农业发展,更重视人才培养,乡村是国家人才的培养基地,更是未来农业科技人才的成长摇篮。每个生活在乡村的学生都肩负着乡村振兴、国家文化传承的神圣使命,而在小学阶段,正是打好学习基础的关键时期。小学语文是中国文化之基,是学生成长的智慧来源,更是学生未来发展所必需的人文内涵与道德素养的基础教育。重视“家文化”理念的落实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育人的教学效果。[4]
总结: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学生认识家庭、认识家乡、认识国家的重要学科,新时代需要的不仅是科技型人才,更需要具有文化性情和先赋性动力的乡村优秀人才。先兴小家、再兴国家,从“家文化”课程为学生导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让小学语文教学自带赋能效果,赋予学生自学、自信、自力、自强的学习动力,提升乡村小学语文的综合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娟丽.乡村小学语文乡土文化教育现状及优化策略[J].农家参谋,2022(22):168-170.
[2]李彩影.新时代乡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素养提升路径探析[J].邢台学院学报,2022,37(03):60-63.
[3]张金.乡村小学语文乡土文化教育现状及优化策略[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06):60-61.
[4]周艳红,高丽.农村小学桑梓“家文化”建设初探——以济南市天桥区桑梓小学为例[J].现代教育,2017(08):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