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导学用高效课堂”教学
2023-04-29赵静一
赵静一
“导学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适应新高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拔尖创新能力的要求,充分吸收和借鉴了各地学校教改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全新的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突出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训练,符合新课程要求。它实为四结构八环节,四结构为指导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应用学习;八环节为学情反馈,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反馈,精讲点拨,提升能力,当堂达标测评。导学用大课堂共有三种类型:新授科、讲评课和复习课。
为做好“导学用大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先由备课组确定主备人,备教材,备教辅、备教情,备学情、备方法,然后同一学科组教师再集体备课,查缺补漏,形成导学案终稿。教师提前一天将导学案下发,学生利用前一天的自习时间预习知识;第二天,学习小组在课堂合作中形成自己答案,并轮流展示成果;全体学生再围绕其成果进行研讨,最后形成基本统一的答案;老师负责引导,指导,适时精准点拨和总结。
如何运用“导学用大课堂”模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笔者想具体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所谓“导” 具体说是对学生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引导,目的是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体验完整的学习过程,掌握高效学习的方法。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同一学科不同章节的特点、同一节课不同的教学知识点、不同学生的学情,直接或间接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学习过程。
所谓“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独立地、自由地、自主地完成“导学案”上所设计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来掌握知识的基本概念和技能。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在任务性学习、目标学习、创新学习这三个层次的反复训练中,达到学习的最高层次即创新学习。学生的学,则是利用高效的课堂和精选的作业练习,高效地学,有针对性地学,明明白白地学。
所谓“用”指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合作学习的需要,科学划分学习小组,遵循“异质同组、男女搭配、优势互补”的分组原则,学生在小组内根据自学情况进行讨论练习,在班级内进行交流练习和反馈练习。练习的目的在于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构建成纵横交错的多维立体的学习模式,更好地提高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下面是笔者的具体做法。
一、学情反馈(1~3分钟)
教师批改导学案中的预习学案,把学生犯的共性错误及正确答案以课件形式展示出来。
二、导入学习(1~3分钟)
创设情境,设计新课导入环节,在本环节中教师要出示目标,指导自学。
三、自主学习(5~10分钟)
本环节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自主学习应以教师依据课标和学情,把教材的内容与要求,以及相关学习资源转化为具有目标性、整体性、层次性、建构性和可操作性的导学案为“路线图”。
(二)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师要给予适时点拨及时指导。
四、合作学习(5~10分钟)
主要包括互评与更正和相互研讨。而相互研讨包括个别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
本环节的活动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互动合作应以学生自学感悟为基础,以经过学生个体认真独立思考为前提。
(二)互助合作的内容主要是对问题质疑解难,相互交流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和最优方法等。
五、展示反馈(3~5分钟)
展示反馈即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交流存在的疑难问题,并由教师组织全班讨论解答。
展示交流要以具有思维价值、创造价值和发散价值的问题为起点,展示交流的内容可以是有深度、有广度、有难度的重点知识,可以是对发展学生能力有较大帮助的问题。
六、点拨提升(3~5分钟)
点拨提升是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是引正学生思路拓展和整合知识的教学过程。
七、能力提升(3~5分钟)
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时间管理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记忆力,归纳分析总结能力、思维反应能力、注意力等。此环节也是总结提升环节,教师要指导好学生做好重难点突破。
八、达标测评(5~8分钟)
练习题的设计要突出重点,要有一定的层次性。教师要精选、精心设计练习题以达到检测的目的。
结语: “导”“学”“用”贯穿全程,构成了高效课堂教学的整体。其中“导”是引领,“学”是主体,“用”是目的。导得好才能学得好,学得好才能用得好,用得好才能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导学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有效的模式,只能灵活运用,其实际操作方式因学情不同、章节不同、难易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等等,必然有所不同,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创新和完善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