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机制工作研究
2023-04-29李晓凤
[摘要]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是现代社会事业的内容之一,是个人自觉奉献时间与精神,在不寻求其他物资、财务和权利报酬的情况下,为社会和需要援助的人们进行服务行为。该项工作对提高大学生教育质量的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以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机制工作情况进行了简介,并以此为依据剖析了新时期下,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及其育人机制的优点和缺点,最后再提出完善意见,以提供促进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模式不断创新发展的逻辑思考,以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规范化与长效化。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机制;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B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7.018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价值
志愿服务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上都有着重要意义,作用深远。新时代志愿活动走向组织化和正常化,学生们本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团结、友爱、帮助、勇气回报和奉献社会。新时代大学生志愿者们用他们真诚的内心和笑容,乐于奉献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认真的态度和优质的服务,展示出了中国新时代大学生志愿者的精神面貌和青年风采,为社会增添了生机活力的同时,也为社会增添了强大的青春正能量。
(一)提升教育质量
大学生志愿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他们的直接价值是提高教育的质量。现代教育与过去的教育有所差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强的大学生成为现代教育注重的方向。目前社会发展更需要复合型的人才,正逐渐取代以往的传统人才。志愿服务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道德思想意识,有效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教学中,大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了理论知识,但没有通过实践的情况下就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完全消化理解,不能充分提升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课堂思政教育,主动帮助并鼓励学生通过志愿活动及日常实践活动,积极理解理论知识并提升实践技能,从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二)提升实践价值
志愿服务是一种实践学习形式,提高实践价值也是大学生的追求目标[1]。现代大学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对所学习的知识吸收效果并不相同,例如与学生成长的个人经历和学习习惯有关。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质量,必须通过更宽更广的实践行动来促进学生的全方面成长。
二、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的特点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自愿性
主要针对大学生的志愿活动已逐渐从大规模志愿服务、筹款、帮助老龄化和残疾扩展到支持农村教育、社区建设、建设和保护农村精神文明在寒暑假期间,我们经常看到大学志愿者,在社区、养老院、革命基地做志愿服务。
大学志愿服务是青年学生出于心理意识、责任感等方面的选择。选择方法不受第三方义务的约束。作为一种独立的选择,学生只有建立在深厚的志愿精神基础上,才能真正成为志愿者。随着大学开始关注学生的实践技能,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提升,他们中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参与到志愿服务中。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稳定性
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时间相对固定,人员流动相对较少。它可以充分整合人力和物力资源,不仅确保志愿服务的舞台和可持续性,而且对志愿团队的组织和管理也非常有益。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广泛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广泛性反映在两个方面:志愿服务的内容和范围,可以是具有强大专业目标的“三支一扶”、西部计划、支持农村教育等。它还可以是专业要求较低的志愿服务,如“三下乡”,关心关爱老人,关注孤儿与留守儿童,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利用课余时间去养老院或孤儿院做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与服务等。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创新性
志愿者组织者和管理人员不断采用创新的工作方法,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志愿者发展需求。每年,很多大学生都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他们年轻、精力充沛、精神活跃,对新事物敏感,工作方法与方式新颖不同,这也显示出创新性的趋势。
三、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育人机制优势与不足
(一)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育人机制当前优势
新时代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强调采用多种方法来提高高等教育学生志愿服务的有效性。大学生有很多机会参与志愿服务,一些学生试图弥合理论学习差距,而另一些学生只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工作中可以提升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自身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并激励他们在积极向上的群体中不断进步,不仅在学习、生活中能得到提高,而且在思想认识上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与此同时,现今大学生的义务教育机制十分广泛,大学生可以为医院、社区和个人提供服务,并自发组织社区服务,或专注于在学校组织中担任志愿者,这些大学生志愿服务也为志愿服务工作育人机制长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二)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育人机制当前不足
《教育机制》强调“文化与教育”,呼吁在现行标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生的义务教育机制。在领导力方面,大多数大学生不了解志愿服务的目标和方法。作为志愿者来到当地医院的高等教育学生,如果不具备护理技能,也可能会遭受疏忽和不当行为。在资金方面,志愿服务的财务不足以支付大量的志愿服务所涉及的支出和费用,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费用支出上存在不足之处,一定程度上影响志愿者的热情。当学生认为他们的努力未知时,他们更多参与志愿工作的热情也会受到影响,反映出当前学生志愿工作教育机制的破坏。机构影响相对明显,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工作制度、休息制度、机构标准以及奖励和惩罚制度,从不同角度影响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和有效性[2]。如果一些学生努力工作,一些学生通过简单的内容或避免复杂的工作内容和高强度来志愿服务,而学校在评估志愿服务的有效性时没有做出区分,则会严重影响志愿学生的奉献热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参与度。
四、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育人机制的优化建议
(一)完善管理制度
鉴于现有缺陷,必须首先优化管理系统。建议加强对志愿者实际工作的组织和培训,并建立申请机制。在新时期加强学生志愿服务取决于优化教育机制[3]。例如,学校目前正在开展几个志愿者项目,包括社区服务和校园服务、医疗设施、孤儿院等。学生志愿者可申请适合自己的志愿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志愿者效益最大化,充分发挥能力与个人特长。管理体系的完善也可以通过集中监控和分级管理来实现,管理体系的改进也是可能的。集中监督、分级管理模式可优化学生志愿教育机制,如基层党员、学生干部可担任志愿者队伍中层管理人员,并参与到各种志愿活动中,起先锋模范管理和教育引领作用,可广泛适用、广泛传播。
(二)成立志愿服务团队领导小组,突出组织建设
教育部门具有明显的流动性特点,私立和公立大学每年都无法避免新旧学生的输出与输入。为了建立一支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各部门(或学校)的负责人为主要负责人,由组长负责各个党支部或青年权益委员会的管理。而副组长负责阐明由各个志愿者协会管理的项目的实施程序,规范计划、分工和培训,真正实现共青团党领导层的目标和措施,强调组织建设。
(三)成立稳定的志愿服务团队,突出队伍带动
所有类型的志愿者都必须达到“社会服务”的目标。始终使用教师和学生主要参与和学生参与的服务模式。通过与家庭社会服务中心、社区中小学教育机构和青年志愿服务机构的合作,开展各种活动,如增加大学生社区的参与度和增加他们的社会财富感。
(四)加大经费投入
经费是推进全面建立高校志愿服务制度体系的重要保障,包括建设所需要的项目经费、机制建设资金等,要求院校在未来发展中设立专项资金制度建立一个志愿服务项目经费。参与志愿服务项目的学校可按照项目要求,采取项目组的方式申报学校资金。
(五)加强宣传引导,明确原则、突破限制
大学的志愿服务活动具有选举的随意性、服务领域的普遍性、以及参与者群体的参与度高等特点。因此,志愿工作的传播应尊重长期与短期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的组织原则。加强学校组织和相关的各个部门使用广播网络(如公众号、微博、微信等),提高校园活动、校园海报和其他校园媒体发布服务的重要性。
(六)创新引入激励机制,突出方法运用
创建志愿服务的动机。首先,由于学生参与了不同的社会福利实践,志愿服务的持续时间将作为不同校园评估的标准。其次,已经为符合志愿者年龄标准的学生开发了志愿者卡。志愿者卡上的服务时间可以兑换积分,学生可以使用卡来节省或补偿他们的部分日常需求。激励机制的引入可以鼓励年轻学生加入更多的志愿者团队,不断拓宽志愿者团队的规模,鼓励学生加入更多志愿者团队[4]。
(七)结合工作特点需求,突出分工侧重
与社会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并开展学校和社会服务机构参与其中。根据工作级别的性质和要求划分工作,跟踪工作进度的每一步,协调工作协议和员工面试,运营管理和服务项目的实施。例如:每个学校部门根据党员、积极党员、青年法律和措施的成员将志愿者分为四类。适当的志愿者每次都会根据服务项目工作人员的限制进行标准化,服务场所负责志愿者的咨询和培训。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提供志愿服务场所。
五、结语
简而言之,建立新时代学生志愿服务的教育机制是必要的,也是非常可行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以提高教育质量,也可以增加实践的价值。青年大学生正处于形成意见、塑造个性和提高技能的关键时期。通过志愿活动,他们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接受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5],以及实现加强共同团结和使命感、责任感,提高整体教育素质的目标,实现了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
目前,这项工作既有差距,也有不足,表现为动机和工作基础不足,而差距包括管理、筹资和评价。改进学生志愿教育工作机制,创新提高效率的新方法,促进对学院和本科人才培训方案的深入研究,使学生能够应用志愿服务的基础知识,可以使他们更好地将自己的有机发展与社会服务联系起来,促进所学的应用,并重视自我完善和个人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寅勇,梁蓝方,王坚.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育人机制与方法研究[J].智库时代,2019(39):249+254.
[2]王玉玫,陈丹阳.新时代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机制与管理创新探究[J].北京教育(高教),2020(7):34-36.
[3]马元波.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育人机制现状分析——以内蒙古工业大学为例[J].才智,2019(30):35.
[4]艾尔夏提·吾买尔,开赛尔·艾斯卡尔,张莹.以榜样力量助推志愿服务工作蓬勃发展[J].中国共青团,2020(17):78-79.
[5]李晓檬,孙舒,周琳.劳动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创新研究——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21):70-72.
基金项目:吉林工商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项目名称:资助《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育人机制与方法创新研究》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院社科合字Z[2022]第003号)
作者简介:李晓凤(1993.10-),女,汉族,吉林辽源人,硕士,初级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