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轨学生心态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2023-04-27张亚云

中小学班主任 2023年8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摘要] 接轨学生心态、契合学生接受心理的教学设计可谓优质的教学设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要接轨学生的心态,让学生真正投入自主学习,使得思想共鸣,情感共情,引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这才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真设计”。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学生心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进行创造性的问题求解和决策的实践活动,是为了满足特定的需求进行策划、构建和确定相应的备选模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设计关乎课堂教学效益,是构建高质量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接受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产生于意识的接受,这是一个从潜意识层面进入意识层面的明晰化过程。接受心理与人的情绪活动密切相关。当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状态时,他们就容易接受新的学习任务。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注意调动学生的正面情绪,接轨学生心态。

一、辩证认知思维支撑教学设计

小学生的认知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他们对生活中事物的认知往往仅停留在表象,无法深入内核。如果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浅尝辄止,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一言堂,那么学生思考就更浮于表面,不得真知。例如,在教學四年级上册《网络新世界》一课时,学生特别兴奋,为各种新兴的手机应用欢欣鼓舞。但是,也有学生嘟囔着“在网络世界你们将没有任何隐私和秘密啦”。这一观点显然与教材的初衷相违背,但又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学生往往认知浅显,不能辩证地看待问题。于是,教师以“使用还是不使用手机应用”这一话题,让学生在课后先进行大量的调查,然后在课堂上集体汇报。学生得出结论:网络的使用利大于弊,并结合实际案例来说明。教师发问:网络世界我们又该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学生认为,生活中可以暂时关闭自己的网络。教师顺势利导:生活中的平常事,如今天去哪里、见了谁、干了什么,似乎也不是什么秘密或隐私。最终得出结论:只要不涉及个人和国家安全的信息,应该不需要隐秘对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从思想上认可了新兴的科技产物,又学会了辩证地看待手机应用带来的弊端。

上述教学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自我探究和辨析中得到正确的生活认知和经验。正是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大用”加上教学设计的“巧用”,打造出了课堂上美好的生长空间,促成了学生辩证思维的提升。

二、动静相宜范式契合教学设计

部编版教材的使用为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尊重,人文精神得到张扬,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科学。由此,教师也在追求形式多样的“热闹课堂”。但是,如果在教学中只是一味在形式上求新求异而脱离了课堂教学的本质,热闹就只是一个劲头而已。以二年级下册《学习有方法》一课为例,有的教师设计了剪纸活动这一教学环节,在剪的过程中,学生兴奋地为怎样构图、怎样剪出来而不停地追问,伙伴怎么做,自己就依葫芦画瓢,俨然成了一堂热闹的美术课。如此,教学设计违背了教材的初衷,也让教学目标无法达成。于是,在一番“热闹”过后,教师及时收场并总结:怎样能又快又好地剪出想要的图案?学生小组讨论,从刚才学习的过程中总结出步骤,形成剪纸的粗略技巧。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充分贯彻跨学科学习意识,引出语文的字谜、数学的轴对称等不同学科知识,让学生带着目的去思考、去交流。

讨论交流、合作互动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动”,在热闹之余,教师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由此总结出课堂所得。这种动静相宜范式特别契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更能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三、从众心理效应点缀教学设计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围绕主题选择知识、创设情境,将学习内容有机融入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领域,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调动思维,体验情感,付诸行动,具有很强的生活性。而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还相对有限,因此产生一定程度的从众心理是正常现象。以一年级上册《早睡早起》一课为例,当询问“你每天几点睡觉”这一问题时,学生不约而同地说“爸爸妈妈让我几点睡,就几点睡”“爸爸妈妈几点睡,我就几点睡”。当下,社会节奏愈发加快,许多人都养成了晚睡晚起的习惯,而学生也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用动画演示人身体各主要器官在不同的时间段的工作状态。从科学的角度,让学生直观地知道人体器官只有在特定的时段工作效果才是最佳的,这是健康的保证。然后创设情境,播放医学视频讲述早睡早起对身体的正常运转起到了基本的保障。在此基础上,询问“每天几点睡觉合适呢?爸爸妈妈晚睡晚起怎么办呢?”意在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不仅要严格要求自己早睡早起,还能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身边的家庭成员。

这一教学设计打破了常规的从众心理效应,其因疑导学的设计改变了原本课堂沉闷的现象。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当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效应点缀课堂,深刻挖掘、解读教材的重要价值,并作用于学生真实、自主的学习过程之中,这样就能更精准地顺应学生学习需求。

四、自由规则应用激活教学设计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而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动中灵活延展。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自由规则”讨论可以凸显学科的生活化。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们不乱扔》一课时,从课内延展到家庭和社区,链接当下热门话题——垃圾分类。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垃圾分类,有的聊到小区内定时定点投放制度着实不方便,所以还是期盼垃圾投放管理制度更加人性化。针对“定时定点投放”话题,学生展开讨论,经历了对规则是应当严格遵守还是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对待的深度思考,学生对于规则的认识达到了全新的高度。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具有“道德规范”的人。在此课程教学中,基于“自由规则应用”的教学设计充分彰显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生活化特征,体现了教学设计的价值旨归。

五、学科融合发展延承教学设计

学科融合是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新课标提倡学科综合融通发展,为学科融合做好了顶层设计。以二年级下册《学习有方法》一课教学为例,为了帮助学生归纳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从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着手,同时为了不偏离主线,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应当紧密围绕“寻找学习方法”这一中心,把语文、数学、美术的内容作为载体,而不是仅仅讨论并记忆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该教学设计将语言训练、数学逻辑思维培养、审美情趣的提升、手工劳作的强化、道德修养的涵养等融为一体。传统教育模式在以学科融合为代表的多元化发展影响下逐渐改变,真正体现了接轨学生心态的要求。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学生是课堂主体的角色定位,决定了教学设计不应该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必须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课前教学设计要重视教学现场的生成,为此而预设,同时还要关注学生课堂现场所表现出的学习需求,即学生学的思路是否完全认同教师设计的思路。

综上,接轨学生心态的教学设计,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让教学设计与时俱进,落实育人目标,提升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陈中立,等.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赵艳. 基于“反设计”的教学设计思维方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3]周一贯.教学设计:要悦纳学生的“反设计”[J].小学语文教学,2021(16).

张亚云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文正小学校。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