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故事转化为教育资源的价值、优势与途径

2023-04-25庄佳琪张晓报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教育途径教育价值教育资源

摘要:红色故事育人功效得以全面发挥的前提在于厘清红色故事作为教育资源的价值、优势和转化途径。作为红色资源,红色故事具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构、引领个体社会化的正确方向、培养人们爱党爱国的积极情感等教育价值;作为教育资源,红色故事的优势在于主旨重在育人、讲授主体多元、内容源于生活、形式喜闻乐见。在学校教育中,运用红色故事实施教育的途径包括以红色故事促进认知的课堂教学、以红色故事推动践行的实践活动和以红色故事隐性育人的环境氛围。

关键词:红色故事;教育资源;教育价值;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652(2023)03-0076-08

DOI:10.19933/j.cnki.ISSN1674-3652.2023.03.009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资源跨学科共享机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HNJG-2021-0660)。

一、引言

红色故事可以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展开,这一点已被人们广泛认同,但是现实中存在运用形式有限、转化方式单一的情况。充分发挥红色故事的育人功效,避免在教育过程中成了浮于表层的讲与听,首先需要关注红色故事作为教育资源的独特优势在哪里、转化途径有哪些这一问题。红色故事是红色历史的缩影,也是党和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并取得胜利的纪念载体,对红色故事这一思政教育资源育人优势的准确认识和充分利用,有助于在讲故事的基础上“讲好”故事,实现“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使之成为每个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二、红色故事的内涵与教育价值

红色故事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人民群众对党的爱戴之情。红色故事也因独特的教育价值日益受到重视。2020年9月,在湖南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郴州市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今天,我们重温这个故事,仍然倍受感动。”习近平感慨,“要用好这样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1 ]。

(一)红色故事的内涵

红色故事,在词语结构上属于合成词,“红色”作为前一语素修饰“故事”这一概念。故事指的是一类文学体裁形式,其描述了某一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社会文化形态,某些故事则是人类对自身发展历史的一种记忆和保存方式,由此继承和传播所在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创造的,可以被我们今天所开发和利用,且必须经过转化才能彰显其当代价值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的总和[ 2 ] 27。红色故事属于红色资源的非物质形态类型之一,其传承的红色文化及红色精神以故事的形式在代际传递、言语交谈、文字影像中传播至今。

“红色故事”一词的概念可界定为中国共产党建党至今,对各个时期相关的人、事、物进行记录的一类文学体裁。在这一历程中,培育和创造的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苏区精神、红旗渠精神、铁人精神、航天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构成了红色文化的内在思想精髓,是“红色故事”的根本价值所在[ 3 ]。红色故事对于革命历史存留的真实人物与事件的传播,深刻展现了党与人民的团结一心,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政治觉悟、意志品质、思想道德和工作作风的一系列优良传统和革命风范”[ 4 ]。以要素为划分依据,红色故事包括了各类英雄人物故事、红色精神故事、革命遗址故事等。从发展历程来看,红色故事起始于党的建立,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建设、改革开放等多个时期,具有历史久远的特点;从分布地域来看,红色故事分布地域辽阔,涵盖各地风土人情和军民情谊,具有地方性的红色文化特征;从来源出处来看,红色故事是在人民群众现实生活背景下衍生的真实事迹,是红色党史的组成部分,拥有区别于其他故事类型的真实性、革命性。

(二)红色故事的教育价值

红色故事具有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教育价值等多种价值,教育价值是使之成为教育资源的前提条件。教育价值指的是教育系统对价值主体的存在或发展而言呈现出什么样的意义,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主要包括教育的社会性价值、个人性价值和教育性价值三类[ 5 ]。

1.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构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6 ]。文化通过教育延续传承,教育也引导着“人们接受一定的规范和价值观念,其过程就是一定的政治文化、道德文化的传播、继承的过程”[ 7 ]。作为红色文化的载体,红色故事遍布范围之广、类型之丰富,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无不对大众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长期引导和持久影响,促使民众逐渐形成与社会要求相符合的价值观念。换言之,红色故事当下具备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推动民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生成与践行。得益于故事的细节刻画和情绪感染,红色故事将价值倡导中抽象化的价值观念转变为一个个具体故事,帮助民众由浅入深地理解其核心内涵和价值意义。此外,在教育过程中对故事的充分运用可以促使教育主体间信息交流和情感的交互过程转化为现实的可能,由此提升个体的接受认同程度及积极的社会情感,最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良好建构。

2.引领个体社会化的正确方向

任何人都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成为社会的人,获得发展自己、实现自身价值的起点[ 8 ]。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我国是指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让人认同每一个社会或是无条件接受社会现实抑或是与消极的社会现象妥协,因此,人的社会化过程有一个需要确定正确方向的问题,即确定人的社会化方向,使人的社会化过程沿着健康轨道前进。红色故事影响着个体知、情、意、行的发展,红色故事的学习往往也是从少时开始、在形式上注重人的情感认同、在内容中蕴含人的发展动力,对个体整体的发展方向起到正向引导。通过红色故事,个体可以认识与之息息相关的种族文化、社会结构、道德观念等的传承或变化,对自我与他人、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产生深层次的感知与全方位的理解,从而建构个体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例如,红色故事包含了许多英雄烈士的事迹,这些人物可以成为激励青少年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模范榜样,积极推动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我党、对国家、对民族及个人价值进行有益探索和思考,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融合,在奋斗的过程中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3.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的积极情感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前进方向在于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明确的奋斗目标则是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首先需具备的基本素养是对党有着正确的认识和热爱的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教育里承担着特定的不可替代的任务——致力于个体接受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并内化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8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需要“晓之以理”,也需“动之以情”。红色故事作为教育资源,具有故事讲授的感染力和情感性,能推动人们对党的正确认识和接纳认同,进而将红色文化和精神根植于人们心中。具体而言,人的情感往往与具体事件密切相关,当事件的具体细节在聆听者的意识中栩栩如生时,聆听者比较容易“回”到当时的情景氛围之中。在波澜壮阔的党史中,红色故事对其细节进行了有血有肉、真情实感地填充与描绘,这正是其扣人心弦、打动人心之缘由。充分利用红色故事,发挥思政课程“以情育人”的作用,增强思政课程育人的亲和力,使学生的理性认识辅以感性体验,理解为什么是历史、是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今日之幸福生活从何而来又从谁而来,增强他们对于中国共产党、对于祖国的正确认识和积极情感。

三、红色故事作为教育资源的优势

红色故事作为教育资源的优势在于其明确的育人主旨、多元的讲授主体、喜闻乐见的形式及生动有趣的内容等,既响应了新时代育人目标、符合受教育者的内在兴趣倾向,又能在各民族、各地区、各类群体中发挥普遍的教化作用,为整个社会及各个地区培育所需人才。

(一)主旨重在育人

红色故事遍布人们的生活空间,在一个个故事中,红色文化得以在民间以一种成本小、可供娱乐的闲暇方式得到保存和延续。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红色故事始终相伴,是个体学习、生活、娱乐的一部分,通过不同方式存在于个体认知中,如课堂学习的教材教辅、街坊邻里的日常交谈、老一辈人的回忆叙述、影片剧集的拍摄内容等,这些书面资料、人际组织、通信媒体、艺术作品,皆是红色故事的传播途径和影响方式。可以将红色故事视为每一代青少年的精神洗礼之物。换言之,红色精神早已融入个人成长的过程中,红色基因已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是中华儿女里每一个“我”的构成成分。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都具有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红色故事作为红色精神的表现形式,可以通过人这一生命载体进行传播和影响,鼓励全范围、各类型的人员都参与到红色故事育人中,使红色故事育人作用的发挥不局限在学校领域,扩大至家庭的代际传递、社区的氛围影响,不断地经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不同场域中流动并最终形成被红色精神浸染的社会文化氛围。

(二)讲授主体多元

故事的讲授者不限于教师、相关专业从事者,还包括经历了革命战争时期的老年群体。从事革命斗争的幸存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解说那段革命斗争史,可以“再现过去”,避免对历史进行线性化描述的缺陷[ 9 ]。参加过革命战争及见证过这段历史的老人都是“活历史”,是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创造者,是这段革命斗争史最鲜活的代表群体。由于自己的亲身经历,这一类群体对于共产党的建党历程、国家的建设发展有着比后代人更丰富的情感与体验。因此,应充分利用这一群体身上滚烫的红色情感和鲜明的红色记忆,以故事的方式延续弥足珍贵的红色情感。同时,使能力有限的老年群体参与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中,衔接老年一代与青年一代、孩童一代的联系,增加人际互动的频率及机会,充实老人的生活,提升老人群体的幸福感受。中国这一乡土社会类型的基本结构决定了以“己”为圆心向外推广的差序格局,由红色历史亲历者建构的红色文化教育场域,能突破学校思政教育课程及其内容教育辐射范围的局限,加大全民红色教育的学习广度和深度。

(三)内容源于生活

故事来源于实际生活,具有情景化和非正式性的特点,更易被人们所接受并实施潜移默化的红色教育,契合各年龄阶段以及不同发展水平个体的各异需求。具体而言,故事内容以真实事件为依托进行创作,故事主角是以现实人物为形象进行打造,与人们的实际生活关联性较为紧密。故事内容的生活化使故事本身脍炙人口、形象生动,而且故事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随时随地可进行讲述,即时满足听众需求。故事讲述通常使用口语化表达,可以契合不同年龄阶段听众的理解能力,也可根据年龄层次对故事的表达方式进行及时调整,使听众更好地理解故事大意,领会故事中的红色精神并内化为自己的红色情结。一个故事被绘声绘色地呈现在大众面前,这个过程不仅是故事情节的逐一推进,也是听众所展现出的为剧中人物、事态走向及后续发展有所好奇、有所紧张、有所期待的倾听模式,听众不仅情绪被迅速调动、精神高度集中,而且会不自觉地结合自身经历,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高度共鸣。此外,听众群体之间也会相互影响,情绪的感染速度快、感染力强,易迅速形成积极且具备一定规模的亲近红色文化的氛围倾向,形成群体性的红色情感。

(四)形式喜闻乐见

知识的获得需要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去建构意义,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红色文化是一种源自革命战争年代的意识形态产物,这种创造形式激发人们的兴趣和意愿,调动人的主动性。“红色故事”之所以吸引人且富有感染力,是因为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更展示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等崇高精神,是精神的力量凸显了“红色故事”的存在价值[ 10 ]。听故事这一过程伴随着情节的逐渐推进及跌宕起伏,牵动听众的关注度和情绪跟着故事讲述进程一同变化,而作为听众的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思维对故事的内容和情形进行自行想象与判断。这种教育形式注重学习主体的过程性体验,能够满足各学习主体对故事进行个性化理解的需求。故事这一表现形式将红色文化的不同表现形态展现给受教育者,借助更为具体的人物形象和真实事件使教育者理解较为抽象的红色文化内涵。这不仅帮助教育者从不同故事中理解红色文化的共性特征,而且支持受教育者结合个体经验和自我感受体会故事中所反映的红色文化对于民族、对于国家、对于个人的深刻意义。

四、红色故事转化为教育资源的途径

转化是红色资源价值实现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现实对其外在客观需要[ 2 ] 52-60。从人民群众中来的红色故事,应将其有效转化为教育资源并回到群众生活中,以这种贴近群众的方式发挥其教化作用,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实现红色精神生生不息。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的使命责任,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应基于学校教育路径阐述红色故事转化为教育资源实施的数种途径。

(一)课程教学:以红色故事促进认知

课堂教学既是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也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中心环节[ 11 ]。借助红色故事,讲事实、述史实、崇理性、重逻辑、尚情感、付行动,通过“故事寓意道理”和“道理渗透故事”的方式把道理讲明白、讲清楚,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3 ]。关注本土化红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红色故事可以打造为主题课程,促进学生对于当地红色文化的认识;作为各类课程的素材性资源,红色故事可以服务于课程教学各个环节,发挥学科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性。

1.打造专门的“红色故事”主题课程

相关调查显示,有63.33%的大学生认为无论是思政课堂还是专业课堂教学,都存在着单一枯燥、缺少亲和力的现象,总体上看,红色文化讲授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导致红色文化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相对不足[ 12 ]。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处于不断前行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思政课若以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进行讲授,势必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很难与学生达成心灵上的互动和情感上的共振[ 13 ]。鉴于红色故事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生动性,以红色故事为主题进行课程的开发和编制,可以增加红色文化教育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关系的亲和力。首先,讲好红色故事,需要讲述者多方面、多维度地展现红色故事的结构,在师生互动过程和不同呈现形式中加深学生对红色故事的理解;其次,体验红色故事,需要学校为学生的亲身体验、实际感受提供渠道,加强学生对红色故事的感受;最后,领悟红色故事,需要学生在主题课程的学习中逐渐认同并主动“建构”为自身价值观念的一部分。例如,井冈山青少年革命根据地就采用了“故事讲授+故事体验”的双重教育形式,组织学生聆听革命先辈讲述故事,随后带领学生实地体验,包括重走挑粮小道、参观炮台旧址、寻访红色家庭等项目。此外,还需拓宽故事教学本身的互动形式,支持学生掌握阅读及聆听故事的自主权,以学生主动参与的沉浸式体验使之切身体会故事主角的革命精神和红色信念。

2.将“红色故事”素材融入其他课程

素材性资源只有在经过教育学加工并付诸实施时才能成为课程[ 14 ]。在课堂上,所选择的红色故事需要适宜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发展现状、服务于教育目的和培养需求,融入课程实施的各种载体或工具中。红色故事融入教育教学过程,需要与教育教学规律相契合,与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相结合,高效地发挥最大效用。一方面,结合课堂教学所需,灵活地运用红色故事服务教学各环节。红色故事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可以作为导入环节的素材、红色故事的情节内容可以作为教学重难点的辅助说明、红色故事的文物史料可以作为课后的拓展学习,等等。另一方面,紧扣思政育人目标,利用红色故事达到理想育人成效。课程和教材包含了许多红色故事所传递的红色精神内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红色故事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相关文字描述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意义,通过情感熏陶的方式引导学生生成内部学习动机,主动地理解和认同所学习的内容,形成对于红色文化的正确理解和个体感化。例如“井冈山精神”在教科书上可能只存在数段文字记录,教师在讲授时可以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时期产生的各类红色故事作为拓展内容,帮助学生从理性学习和感性认识两个方面理解“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和深远意义。

(二)实践活动:以红色故事推动践行

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与一定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互动[ 15 ],二者的结合给人以更全面、深刻的体会。红色故事的真实性具有实际场所、地理位置和革命文物为佐证,借助这些,能够为个体提供运用多项感官共同感受红色文化精神的机会,打造专项体验活动或者将红色故事融入日常生活,加深人们对故事主旨的亲身体验和实际感知。

1.以“红色故事”为主题开设特色活动

本土的红色故事及其所依托的人、地、物是开展“红色故事”主题活动的理想素材。本土资源具有异常明确的政治性、专属性、本土性等内在禀性,表现出更强烈的民族国家性色彩,可以说本土资源构成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核心,承担对意识形态引导和教化的重要任务[ 16 ]。学校可以挖掘和利用当地的红色故事,以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作为标志进行相关活动的定期开展、定向举办,以此增加学生对本土红色文化的知悉与互动,培养学生本土化的红色理念和积极情感。从红色故事涉及的人、地、物三者为线索进行主题活动的创设,这些资源可以单独或组合服务于主题活动的开展。单一的主题活动是指以该地区某一类型的红色故事为资源,打造“红色故事”专题的系列活动,推动学生对于本地区红色故事的整体了解。例如,对当地的红色故事进行搜集与排列,形成红色故事的系列讲演与长期学习。组合的主题活动是指以某一红色故事为主题,围绕该红色故事搜集相关的各类资源,创设各类活动,比如,邀请红色故事亲历者或亲友进行故事阐述、参观故事相关的文物史料、实地走访红色故事发生地等。例如,嘉兴学院因靠近嘉兴南湖这处“红船精神”所在地,“红船精神”这一红色资源转化为学院特有的红色教育活动,将其作为学校的常规化“传统红色节目”,每年定期组织“红船精神”的理论学习,促进了嘉兴学院学子对于党史的深刻认识、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热爱情感。

2.将红色故事与各类常规活动相结合

精神是历史文化的时代精华,一个民族的伟大精神必然烙印该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 17 ]。红色故事包含的革命精神和家国情怀是滋养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精神养料。高校需要将红色故事融入非正式团体日常的各项活动,以此实现红色故事在课堂之外、课程之外、教学之外,对学生全天候、全方位的积极影响。一方面,红色故事与节日庆典相结合,实现群体感化。利用仪式礼节,将红色故事背后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通过群体感染的方式提高青少年对当地红色文化的认识和内化。常见的形式是在国庆节、建军节等节日庆典期间组织青少年观看爱国题材影片,利用节日氛围实施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将不同类型的红色故事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打破对于红色故事只能出现在课堂、教材的认识,增加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红色故事的概率,鼓励学生对红色故事进行多样化展示、创造性改编、理论性分析与实践探究等。在校学生的生活伴有许多社团及活动,可以将红色故事与之契合,在大学生集体活动项目内创设“红色故事”主题,包括红色故事社团、红色故事专项栏目、红色故事相关的主题党日活动、出游活动、社团活动等。例如,创立“红色故事”社团组织,通过搜索学校内部、学生家庭及所在地区的一些红色故事,以刊物的形式进行记录与展示,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又可以传播当地的红色故事;或在大学生热衷的歌唱比赛中,以红色故事为歌曲创作的背景进行编词编曲,加大校园内红色故事的传播力度和展示方式。

(三)环境影响:以红色故事隐性育人

环境中的个体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所在环境对其的影响。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形成以学校为连接点的行程安排和人际交往,而作为互联网主要的受众群体,大学生习惯于在网络空间接收和分享各类信息。红色故事的宣传和传播有助于红色文化环境育人的实现,这需要发挥学校作为教育主渠道的优势,也需要善于利用网络传播技术的便利,使两个环境协同地发挥作用。

1.营造浓厚红色文化的学校环境

相较于其他渠道的宣传,在新媒体时代,学校依旧是红色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关于“大学生主要通过哪些渠道了解红色文化”这一问题的研究显示有92.91%的同学选择了主要通过学校教育了解红色文化相关知识[ 12 ]。高校的发展必然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高校培育的人才又投身于社会发展与建设中。一方面,学校要营造有故事、知故事的氛围,重视学校自身和周边的红色故事,丰富与学校相关联的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史料与物料。学校应该积极挖掘这类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为学生进行展示解说,有助于推动学生了解学校历代学子为了民族独立、民族复兴所做出的努力,从而产生正向积极的价值导向,提升青年学子的担当意识。另一方面,学校要打造读故事、听故事的环境,积极利用宣传栏区、校园广播等设施设备设立“红色故事”版块或与红色故事相联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空间,增加学生对红色故事的视听概率,拉近学生与红色文化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发展。例如,湖南大学作为我国唯一一所举行抗日战争胜利受降仪式的大学,见证了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复万里河山”的光辉时刻[ 18 ]。这是独属于湖南大学的红色故事与红色记忆,对这类故事的不断挖掘、完整记录和全面推广,或许是湖南大学红色文化氛围浓厚的缘由之一。

2.融入青少年学生热衷的网络空间

如果说学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那么互联网就是青少年热衷接收和展示价值观念的主阵地。在对“校园红色文化活动选择哪种传播方式更有影响力”这一问题的调查中,有76.82%的大学生认为微信、微博推送更有影响力,72.49%的大学生认为故事型微视频传播更具有影响力,相较于传统的传播方式,新一代大学生更倾向于可视化、图像化、鲜活化的宣传方式[ 12 ]。还需注意的是,在网络宣传的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者,“如果不发挥和引导好师生在高校网络文化方面的创造性,就会使校园文化失去凝聚力、感染力,最终丧失其文化育人的功效”[ 19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能驻稳在学校,也要走进青少年的主要阵地,考虑青少年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及思维特点,针对青少年经常使用的应用软件,开发相应的红色故事宣传渠道和普及手段,吸引青少年的关注、提高青少年获取红色文化资源的概率、增加他们了解红色文化的频率、发挥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例如,南京晓庄学院的学生花40多天的实习时间寻访南京100处红色印记,并以此为基础制作了100期专题微信,结合所学专业制作了一张南京红色印迹地图,结集出了一本红色文集,在这一过程中团队还结合特定时间进行主题推送,如国际妇女节当日,推送的文章内容是晓庄师范女英雄姚爱兰的革命故事[ 20 ]。在这次活动中,师生的调研地点涉足方山烈士公墓、南京第一个党组织诞生地、南京市第一个党小组、中共南京地委联络点、晓庄革命烈士纪念碑等各类遗址旧址和纪念展馆,最终获得了一百多万次的阅读量。

五、结论与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1 ]。通过对红色故事内涵的界定以及教育价值的论述,指出其作为教育资源的育人优势和转化途径。红色故事这一资源,既可以在课程教学中转化为主题课程与课程素材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又可以在实践活动中纳入特色活动和常规活动中推动学生的躬亲力行,还可以在育人环境中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并融入网络空间协同施加积极影响,全方位地强化思政育人效果。聚焦红色故事这一红色资源的专门研究,能够帮助学校教育工作者更准确地认识各类红色教育资源的价值特性,在利用资源实施教学时更具有针对性与有效性。红色故事也是党史概括性话语的生动展现,在转化红色故事实施育人时,既需要注重其作为党史细节内容对于宏观党史说明作用的发挥,关注汇聚成宏伟党史的红色故事蕴含的个体意义,也需要明白每一个红色故事背后所传达的共性精神和追求。如果将红色故事比作一根线,在教育过程中要发挥这根线在高校的思政育人价值、关注这根线对个体发展的正向牵引作用,利用这根线推动中国青年学子的正确认识,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21 ]。将红色故事转化为适切的学校教育资源之后,更关键在于以生为本,因地制宜地利用好红色故事独特的育人力量,围绕立德树人目标,传承红色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忘根本,继往开来。

参考文献:

[1]红色资源,习近平高度重视[EB/OL].(2021-03-30)[2022-10-26]. http://www. xinhuanet. com/politics/ xxjxs/2021-03/30/c_1127274972. htm.

[2]朱小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方式及路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1.

[3]王岩,赵爱霞.讲好“红色故事”应遵循的五重逻辑[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6):179-185.

[4]王炳林,房正.关于深化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3):4-15,155.

[5]檀传宝.教育是人类价值生命的中介——论价值与教育中的价值问题[J].教育研究,2000(3):14-20.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4.

[7]陈世润,李根寿.论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15-17.

[8]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J].教学与研究,2001(8):48-52.

[9]李万斌,陈岗,何志明.川东北红色资源类别梳理及其源流追溯——兼论红色文化价值提升途径[J].中华文化论坛,2012(4):138-144.

[10]韩玲,李正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讲好“红色故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2):110-114.

[11]陈运普,贾楠,戴阳.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守正与创新[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24-29.

[12]张亮,周静.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全国71所高校的实证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63-169.

[13]崔占龙,孟超.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合作构建“大思政课”的长效运行机制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3(1):100-107.

[14]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24-30.

[15]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5.

[16]陈清.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13-16.

[17]张青兰,林开蕾.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解读、生成逻辑及时代价值[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1-19.

[18]抗战中的湖南大学——唯一见证侵华日军投降仪式的中国大学[EB/OL].(2015-08-12)[2022-05-19]. http://edu. people. com. cn/n/2015/0812/c1006-27451707. html.

[19]冯刚.新形势下推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5(8):3-5,29.

[20]李川.南京晓庄学院学子:在100处红色印迹中完整感悟红色信仰[N].中国青年报,2021-07-29(6).

[2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22-10-17(3).

作者贡献声明:庄佳琪负责论文撰写;张晓报负责论文指导。

Value, Advantages and Ways of Transforming Red Stories into Educational Resources

ZHUANG Jia-Qi, ZHANG Xiao-Bao

( School of Educ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 Hunan, China)

Abstract: The prerequisite for red stories to be fully effective in educating people lies in clarifying the value, advantages and transformation ways of red stories as an educational resources. As a red resource, red stories have educational values of promot? 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leading individuals in the right direction of socialization, and cultivating positive feelings of love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and country. As an educational resource, the advantages of red stories lie in the fact that the main objective is to educate people; the subject of teaching is diversified; the content is derived from life; the form is enjoyable. In school education, the ways in which red stories can be used to implement education includes classroom teaching with red stories to promote awareness, practical activities with red stories to promote practice, and an envi? ronment with red stories to nurture people implicitly.

Key words: the red stories of the CPC; educational resources; educational value; educational pathway

(责任编辑:孟超)

猜你喜欢

教育途径教育价值教育资源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论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从教育价值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幼儿安全问题与教育策略分析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
探讨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
“儿童读经热”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影响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