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旅游发展路径
2023-04-25莫代山黄大勇吴冬梅
摘要:旅游不仅是经济活动,也是社会交往活动和文化活动,这种属性是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旅游缩小经济差距、推动共同富裕,增强游客的中华民族自豪感,让游客领略中华文化精髓,推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些功能是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因。在旅游中,要让各民族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民族群众有获得感,要在旅游中形成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能量、好声音,要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和建构互嵌式社会结构,以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
关键词:旅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优秀中华文化
中图分类号:K248.3;K2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652(2023)03-0100-08
DOI:10.19933/j.cnki.ISSN1674-3652.2023.03.0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改土归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19ZDA18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改土归流后湘鄂川黔边区的分类施治与社会整合研究”(20BMZ019);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科学社会研究项目“数字化背景下乌江流域非遗档案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研究”(22SKJD12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民族工作能涵盖,更不是民族工作部门一家的事,需要整个国家、社会共同努力,各个领域、各项工作都应围绕这一点,而不能与此相背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既要说,也要做”,需遵循“有形、有感、有效”的原则,这就要求把铸牢工作与经济、文化、社会等工作结合起来。中华大地疆域辽阔,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刻出了数不胜数的瑰丽自然景观;历史悠久,五千年的文明积淀成就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民族人口众多,每个民族都形成了丰富独特的文化体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一种刚性需求,2019年末,全国纳入统计范围的各类文化和旅游单位有35.05万个,从业人员516.14万人,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 1 ]。旅游影响面广,在人民生活中地位越来越高的现实决定了必须把旅游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结合起来。而从社会学、民族学视角看,旅游不仅是一项经济活动,也是一项文化活动,更是一项交往活动,这种属性决定了可以把旅游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起来。
一、旅游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然表现在人的行动上来,而人的行动本身就具有社会属性。旅游是一项放松身心、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增进交流、增进友谊的复杂社会活动,也具有复杂的社会属性。相同的社会属性是旅游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一)旅游是一项社会经济活动
旅游是一项社会经济活动,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是一项消费行为,而对于旅游地和旅游从业者来说,旅游需要提供服务和旅游产品。旅游中,游客通过观赏美景、领略文化获得身心愉悦感和满足感,旅游地政府和旅游企业为游客提供相应的吃、住、行、游、购、娱乐等服务,获得经济收益。通过这种经济形式,游客与旅游地、旅游企业甚至旅游地民众实现了资源交换,而旅游地政府、旅游企业、旅游地民众在开展旅游活动中内部蕴含着一系列生产、分配活动,以经济为基础缔结着合作、竞争等关系。对于游客来说,旅游是一个体验差异性的消费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旅游会对旅游地经济形成强大的拉动效应。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旅游地的就业、工农业生产、服务设施等都围绕旅游而建构。如重庆市武隆区,2019年接待游客3 600万人,旅游综合收入为170亿元,该区当年国民生产总值刚突破200亿元[ 2]。足见旅游对当地经济举足轻重的影响。
游客在旅游活动中消费旅游地各类产品,这些产品包括自然风景、环境生态、物产、工农业产品、文化服务等。在这个过程中,游客对旅游地的自然、人文、生态、社会等会形成相对固定的印象和判断。特别是在文化旅游和民族地区旅游中,游客对文化、地理、生态等方面的差异性感悟更深刻。同时,在旅游过程中,游客能够发现存在的商机,把不同地区的商品、服务带入旅游区,带动旅游地商品贸易的发展。据调查,2006年云南丽江古城外来经营者约为总商户的70%,到2016年,外来经营者所占比例已经高达90%以上,“大量外来经营者的入驻使得丽江古城日益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多样文化的展示空间”[ 3 ]。
(二)旅游是一项社会交往活动
人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活动具有异地性、暂时性、流动性、目的性特点,这就决定了旅游必然会产生社会交往。从形式和内容来看,旅游社会交往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从人的视角来看,旅游涉及人的迁徙。人在地理空间上的流动是旅游的基本前提,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生境孕育不同的文化,发现差异性、体验差异性意味着游客需要从一种生境到达另一种生境。人流动同时必然会有社会互动,也就是旅游者与旅游区、不同客源地游客、游客与旅游经营者、游客与导游、游客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信息、文化、资源、人口、市场、技术等方面的交往、交流、竞争、合作、适应等。其次,从游客角度来看,旅游更多的是一种群体活动。虽然不排除个人旅游探险的行为,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旅游是一种群体行为。来自不同地区的人集中于同一旅游地,共游、共乐、共享的经历拉近游客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信息、文化等方面交流的渠道,也为进一步交往奠定了基础。在旅游活动中,游客对旅游地人口素质、社会环境、文化产生认同,进而建立联系、结下深厚友谊的情况也不在少数。再者,从旅游地视角来看,旅游是一种外来人口不断汇聚的过程。来自不同地区、传承不同文化游客的到来,让旅游地民众、旅游从业者对不同地区民族的文化、惯习、爱好、特产等产生新的认知。有的甚至会对不同地区民族游客文化进行比较,总结与不同文化主体增进交往的经验和办法。最后,从旅游管理视角来看,旅游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游客的旅游行为涉及旅游公司的组织,旅游地、旅游市场也需要地方政府和旅游市场主体的组织、管理和维护。在旅游组织、管理中,组织管理者与游客必然发生交往,组织管理的水平和效果影响游客对旅游地的认知。
(三)旅游是一项社会文化活动
人是文化的主体,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历史传统、文化环境和政策环境,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生产力水平人群的文化具有较大差异,从而形成文化多样性。旅游是人在不同地区的流动,在人口流动的同时,不同的文化之间也会产生交流:一方面,游客到旅游地,会接触、了解、学习到旅游地传统文化。特别是在以欣赏、参与、感悟异地文化为主的文化旅游中,游客所受影响可能更大;另一方面,旅游地民众在接待外来游客的过程中,也能学习、了解到不同地区游客所操持的文化。如在张家界,由于韩国游客数量较大,多数商户、导游甚至普通民众都能较明确地说出韩国人在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特点,部分人甚至能习用一些简单的韩语与游客进行交流;另一方面,在共同旅游过程中,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相互了解对方的优秀传统文化,也会成为下一次旅游的新起点。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会带来文化变迁,特别是在旅游区,为不断满足游客的需求,新的饮食、娱乐、语言、商品等内容源源不断地聚集,增加新的文化因素,并逐渐影响和改变旅游区的生活方式。
二、旅游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可以发挥旅游在缩小发展差距、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体会中华文化精髓、推动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特有的功能。
(一)缩小发展差距,推动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只有各地区各民族共同享有改革发展成果,共同享有对美好生活向往,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公平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4 ]。因资源禀赋的差异,旅游类型在空间分布上有自己的特点。一般来说,城市以文化型、体验型、知识型、历史型旅游为主,乡村以康乐型、体验型、游览鉴赏型旅游为主,广大的边疆民族地区与乡村相似,多以民族风情、健康养生、自然观光为兴趣点。旅游业属服务业,是一种绿色产业,对能源、矿产资源等要求低,但就业灵活、带动能力强、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旅游具有强大的经济辐射带动功能,有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共同富裕。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多样、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分布多元的特点决定了各地都可以依据自身资源禀赋发展不同类型的旅游。新时期我国提出了全域旅游、文旅融合的旅游发展新理念,全国各地都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发展和丰富了多种旅游类型,各地都在旅游业中获得了不菲的经济利益,这对促进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缩小地区民族之间的经济差距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旅游业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意义更为明显。出于历史、自然地理、资源、政策、文化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中西部尚存在大量欠发达地区。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资源禀赋、工业产业、政策投资等因素的影响,欠发达地区难以获得持续有效的发展动力。但同时,这些地方往往地域辽阔,自然生态相对优良,优秀传统文化保存较完整,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对这些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重庆市彭水县围绕苗族文化为核心建构旅游体系,自2019年来已连续4年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最高时旅游综合收入达150多亿元,旅游对全县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10%[ 5 ]。在旅游中,游客得以放松身心、增长见识、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旅游地则实现经济繁荣。旅游不仅直接推动旅游地经济发展,还带动旅游地公共服务提档升级。旅游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进行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这些建设不仅包括旅游景点、旅游接待、交通运输等硬件设施,也包括水、电、气、交通、通信等基础公共服务,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还包括职业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安全保障等在内的公共社会服务,甚至包括社会风气、群众意识等社会文化环境的打造。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受益最大的还是生于斯、长于斯、业于斯的旅游地群众。
(二)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
旅游不仅能直接带动经济发展,还可以让游客放松身心,并进而影响游客的认知和感情。具体来说,旅游能激发游客的历史自豪感和文明自豪感。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6 ],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大地广泛分布着从旧石器时代至今的人类文明遗迹。不同民族地区均遗留有丰富的文明遗迹,远如三星堆、殷墟、秦始皇陵、长城、故宫、都江堰、丝绸之路,近如三峡大坝、天眼FAST,港珠澳大桥;中原地区随处可见的古城址、陵墓、寺庙、水利工程、文化景点,民族地区如新疆古楼兰、克孜尔千佛洞,坎儿井,西藏古象雄遗址、布达拉宫、江孜宗堡,云南茶马古道、大理古城,贵州“古苗疆走廊”、海龙囤等文明遗迹。这些遍布全国、见证中华民族演进的文明遗产,都已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历史现场观摩和专业知识的了解,游客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辉煌的文明有更直观的感受,从而产生对民族历史、文明的自豪感。
旅游让游客充分感受中华大地地域辽阔、地大物博。旅游是一个寻找、体验、感悟差异性的过程,这种差异性不仅包含历史、文化等意识层面方面的内容,也包括社会组织、禁忌规约等制度层面的内容,还包括自然风景、物产资源等物质层面的内容。中国960多万平方千米国土面积,地域辽阔,有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多种地貌,气候从北向南划有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作用下,形成了不可胜数的瑰丽自然景观,孕育了无数物产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地不同的特色产品。游客既可以短期内在同一线路体验到春、夏、秋、冬四季风景的轮替,也可以在同一线路领略高原、盆地、山地、平原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景象的变幻,还可以在短期内体验不同地区民族特色美食、用品、工艺等。包括土地、森林、水、空气、物产等在内的资源禀赋是人赖以生存、发展和享受的物质与空间,在旅游中形成的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感受,能激发出游客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旅游能让游客感受到中华民族形成伟大历程的过程。中华民族形成有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华各民族都发挥过不可或缺的作用,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作用和贡献充分体现在各地区民族遗存的历史文化遗产中。甘肃省敦煌莫高窟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始建于前秦,后历经隋、唐、五代十国、西夏、元等朝代的兴建,先后有羌、月氏、匈奴、鲜卑、回纥、蒙古等众多民族先后在此生产生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莫高窟藏经中发现的古代文献中,有汉、吐蕃、龟兹、焉耆、回鹘、于阗、粟特等多种文字[ 7 ]。土家族地区的唐崖土司城,其空间布局符合儒家“天人合一”的意境,功能布局同时兼顾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生产生活需要,代表性建筑“荆南雄镇”上既刻有少数民族文化符号“土王夜巡”“土王上朝”,也刻有体现国家教化的文化符号“舜耕南山”“麒麟奔天”等,充分体现了对国家的认同和对汉地建筑形制与艺术的仿象[ 8 ]。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多是生活于其中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如乌江流域广泛分布并在旅游文化展演中经常出现的地戏、傩戏、阳戏,广泛为汉、苗、土家、彝、仡佬等民族群众所喜爱,又根据各民族喜好有所变通,从而成为具有多形态的地方戏种等。这些互鉴融通特征明显的文化遗产充分表现和证明了各民族在共同开拓疆域、书写历史、创造文化、培养精神中所发挥的作用。在旅游中,游客通过耳濡目染,直观地了解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历史,从而确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历史观,这些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直接作用。
(三)领略民族文化多样性,体会中华文化精髓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体系,这些文化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适应自然、文化、政治环境的产物,也是各民族的重要特征。多民族国家的实际情况决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仅生活在青藏高原、内蒙古草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新疆盆地的民族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且同样生活在武陵山区的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等也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体现在具体的文化内容上,就是各民族在服饰、信仰、节日、民间艺术、饮食、禁忌等各个层面都有自己的特色。特色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也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重要的资源。但各民族文化不仅具有多样性,也具有一体性。中国有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在这个漫长的文明进程中,由于自然、政治、社会、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存在着普遍的民族人口交往现象。特别是秦汉以来,随着国家的统一,各民族人口交往更加频繁,既有中央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屯兵戍边,也有少数自愿内迁,更有少数民族之间基于婚姻、生产、信仰等因素的族际交往。与人口交往同时发生的是多民族文化之间交往交流,在长期的互动交流中,每个民族文化中都或多或少吸纳了其他民族文化的内容,新吸纳的文化内容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从而成为推动各民族文化持续发展、保持活力的原因。由于儒家文化代表先进生产力,所蕴含的价值理念能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历朝历代所尊崇,因此广泛在各民族中传播和接受,儒家文化也逐渐成为各民族文化共同的精神内核。各民族文化形式的多样性和文化精神的一体性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一体多元”格局。在旅游过程中,游客通过多元文化比较,在体验各民族文化差异性的同时,也能真切体会到不同文化背后蕴含的统一文化精神,由此产生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认同感,进而升华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促进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为表里、相互促进。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有利于各民族更进一步的交往交流交融。作为推动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旅游对于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意义极为明显。一方面,来自不同地区民族的游客汇聚于同一个旅游地,可以集中展示不同民族的文化、性格、信息,以增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发现不同民族文化的长处,减少文化误解;另一方面,作为商品集散地,来自不同地区民族的特产、旅游商品汇聚于旅游区,也有利于游客了解更多的文化信息;此外,作为无污染、高附加值的绿色产业,旅游能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吸引各地从业者进入从事导游、商业、餐饮等服务活动,也有利于不同地区民族人口交往交流交融。笔者调查,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20世纪80年代是大庸县(后改为张家界市)的一个镇,1989年人口为3.86万人,主要为土家族。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武陵源常住人口增长迅速,2020年增至6.08万余人,少数民族数量也达到40多个,由于韩国游客较多,在武陵源区从事导游、餐饮、特色产品销售及其他旅游服务的朝鲜族就有近200人;最后,由于优越的地理、气候、空气、水等自然条件以及成熟的公共服务条件,很大一部分旅游区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外来人口常住地。随着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健康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近年来避暑游、康养游形成的季节性人口流动大增。广西北海、巴马,海南全域,重庆石柱黄水,贵州六盘水、贵阳等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候鸟”城市。据统计,2010年海南省三亚市常住人口为68.54万,2020年常住人口超过100万,增长率为50.47%,新增人口中近7成为东北籍[ 9 ]。正是看到旅游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巨大潜力,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强调“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10 ]。
三、在旅游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旅游可以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但并不意味着旅游必然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有真正发挥旅游业在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各族人民旅游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等方面作用,才会实现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功能。
(一)让各民族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民族群众感受到获得感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脱离不了这一基本规律。要发挥旅游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就必须让各民族从旅游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新时期,中国实施对口支援、兴边富民、精准扶贫、东西部协作等系列政策和措施,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步伐,各族群众实现了脱贫奔小康的千年夙愿,物质层面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对党和国家认同感进一步提升。但地区、民族间发展的差距仍然较大,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影响居民的经济收入,经济收入上存在的差距又直接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生活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势必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稳固。旅游具有强大的经济辐射带动功能,在脱贫攻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等系列工作中,旅游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缩小地区民族间发展差距、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旅游依然需要发挥其积极作用。第一,支持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旅游。通过科学的旅游规划、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挖掘更多旅游资源、培养专业旅游管理服务人才、媒体宣传等方式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地方支柱性产业之一;第二,加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协作。实现经济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和双赢,让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第三,延长旅游链条。加强旅游辐射,带动与旅游有关的餐饮、民宿、工艺品、会展、休闲等行业的蓬勃发展;第四,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旅游服务中,让利于民。在旅游企业、旅游景点、旅游文化展演、旅游商品等服务项目中,加大旅游地群众参与力度,鼓励并引导旅游地群众通过股份制、众筹等形式直接参与旅游服务和管理,形成旅游发展共同体[ 11 ];第五,改善民生。旅游发展起来后,所产生的经济收益应该主要用于改善群众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保障完善等方面。只有各族人民群众在旅游中有了获得感,才会形成幸福感,最终升华为认同感。
(二)在旅游中形成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能量、好声音
要达到在旅游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需要在旅游设计中时时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抵制狭隘民族意识和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各民族社会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度空前高涨。但同时在旅游中,为了突出本地区民族的特色和优势,旅游景点设计也存在着猎奇、虚构、夸大、文化片面解读等现象,这些都是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巩固。要在旅游中形成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正能量、好声音,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旅游既要表现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又要强调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性,强调各民族优秀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文化讲解、民族文化表演、旅游商品展示等环节中,不能为了博取游客的眼球一味地夸大、扭曲本民族文化,要把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体性表现出来。二是宣扬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在展示民族历史时,要多强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本史实,展示历史上各民族团结互助、为地区稳定和国家发展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展示历史上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交相辉映的真实状态,避免带着猎奇心理突出历史上曾经出现的落后、不和谐的内容。三是要在旅游中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旅游中通过美术、标识、表演、影视等形式,把全国人民广泛接受的标识符号巧妙地展示出来,不断增强游客和旅游区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优秀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从旅游产品设计、旅游产品宣传、旅游从业者培训、游客引导、旅游区群众宣传等全方位着手,当旅游全过程都形成铸牢的正能量、好声音时,旅游铸牢的功能也就自然而然地强大起来。
(三)通过旅游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和建构互嵌式社会结构
多民族人口的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等深入推进,我国进入了跨区域流动的活跃期,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生活各层面交往交流交融更为频繁。但总体上来看,这些流动都呈现出由农村向城镇、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人口以劳动青壮年为主等特征。这种单向的人口流动实际上是不利于更高层次的人口交往交流交融的。由于自然风貌的分布和保存现状,我国现有旅游景区很大一部分远离城市,有的集中位于西部边疆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这样的实际情况推动游客远离城市走入自然、乡村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为更高层次的人口交往交流交融打下了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推动人口的流动融居和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形成,要达到这个目标,从旅游途径来看,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旅游地社会公共服务的完善。包括文化活动、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这样才能保证在领略优美自然风光、体验舒适自然环境、体悟健康自然生态的同时享受必需的社会服务,从而实现愿意来、留得下。二是旅游地就业环境和政策的调整。出台政策鼓励外来人口在本地从事与旅游有关的贸易、企业、饮食、娱乐、文化展演等工作,给予外来就业者本地居民待遇,解决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社保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三是推动旅游地居民与外来人口的互融。引导各民族群众互嵌式居住生活,搭建生活在一起的各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平台,鼓励各族群众通过传统节庆等开展互动交流,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0-06-22)[2022-11-18]. https://www. mct. gov. cn/whzx/ggtz/202006/t20200620_872735. htm.
[2]武隆区人民政府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20-01-18)[2022-11-18]. http://cqwl. gov. cn/zwgk_ 170/zfgzbg/202004/t20200407_7009704. html.
[3]徐雪.外来经营者地方依恋与文化遗产保护关系探究——以丽江古城为例[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6.
[4]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112.
[5]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EB/OL].(2020-06-08)[2022-11-18]. http://www. psx. gov. cn/sy_174/qxdt/202006/t20200608_7552326. html.
[6]习近平.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J].奋斗,2020(23):4-9.
[7]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1:84.
[8]雷宇.交流与仿象:唐崖土司城址艺术探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6):83-87.
[9]三亚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EB/OL].(2021-05-20)[2022-11-18]. http://www. sanya. gov. cn/san? yasite/tjgb/202105/01681d7550e343c69c2b892709e504dd. shtml.
[10]三部门联合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EB/OL].(2022-06-27)[2022-11-18]. https://www. neac. gov. cn/seac/xwzx/202206/1157735. shtml.
[11]范春.古镇旅游空间生产及矛盾调适——以重庆市合川区涞滩古镇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1-21.
作者贡献声明:莫代山负责论文撰写;黄大勇负责指导,吴冬梅负责资料整理。
On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Mo Dai-Shan1, Huang Da-Yong1, Wu Dong-Mei2
(1.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Academy of the Zhonghuaminzu Community, Fuling 408000, Chongqing, China; 2.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Department, Fuling 408000, Chongqing, China)
Abstract: Tourism is not only an economic activity, but also a social and cultural activity. These attributes are the foundation for tourism to forge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Tourism narrows the economic gap, promotes prosperity for all, enhances tourists’sense of pride of being a Chinese, helps tourists get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facilitates cultural assimilation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These functions make it possible to forge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hrough tourism. Tourism is supposed to mak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especially those from underdeveloped areas, to feel a sense of gain, to promote and spread positive philosophy and good people’s ideas, and to advance migration of people of ethnic groups and build of inter-embedded social structure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tourism;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nationality; Chinese culture
(责任编辑:赵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