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争与缓和:小学劳动教育中三类关系的重构

2023-04-25王小红杨崇艺张俊玲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同伴劳动家长

王小红 杨崇艺 张俊玲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把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1]的指导思想,为学校的劳动教育提供了未来指引。由此,各学校对有关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掀起了热潮。近年来,笔者通过对劳动教育的现实状况审视后发现,在实施过程中滋生出教师“异化”劳动、学生不愿劳动、家长替代劳动等问题,这些存在的问题影响着劳动教育质量的提升。本文从师生、生生、亲子这三类关系矛盾冲突的视角出发,探析三类关系对劳动教育实施过程造成的影响,重构三类关系在提升劳动教育质量中的实施价值,以期从缓和关系入手为劳动教育提质赋能。

一、劳动教育中三类关系的对抗与博弈

教师、学生、家长是教育系统中的三类主体,也是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的参与者,由于三类主体之间对劳动教育的价值、内容、目标、功能等持有不同立场,三者主体间造成的冲突与博弈是难以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根源之一。如教师受观念偏差的影响,在形式上往往将劳动教育陷入“有劳无教”的“纯粹劳动”;同伴间造成冲突与矛盾的不良劳动情感影响着学生的劳动体验;家长基于成绩与劳动间关系的考量,干扰着孩子的劳动参与。由此造成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三类主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一)师生对抗:“异化”的劳动造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冲突

有研究表明,对学生个性和心理造成影响的不仅只有物质环境,心理环境依然会对学生造成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改变学生内向、不自信的心理,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2]54-56。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教师在安排、设计劳动任务的过程中出现偏颇,造成学生对劳动误解,从而产生在行为和心理上的排斥,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

1.把劳动视为规训学生的手段加深了师生间的隔阂

国家有关劳动教育的政策指南发布后,劳动教育的地位有所提升,大中小学校陆续将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并且在国家、地方、学校的文件指导下开展了相关教育活动。但在劳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劳动教育被“异化”的现象屡见不鲜,主要表现为当学生在接受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不良行为时,教师会将“打扫厕所”“罚做值日”等“异化”的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当学生将这种劳动视为接受惩罚的形式时,在心理上就会出现对抗情绪,认为这种劳动方式造成了在同辈人之间的“丢面子”,却又不得不去遵守教师所做的决定。因此,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劳动教育的价值受到了双方的曲解。这种外在的强制劳动,势必会引起学生对劳动任务的厌恶,与劳动教育的本质相悖离。同时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逐渐拉大,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师生关系,劳动教育的价值难以凸显。

2.将劳动作为既定经验的灌输造成服从式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往往持“沉默”态度。教师期望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发言并收获成长,但现实情况是学生在课堂中呈现一种服从式的学习态度,致使学生主动性逐渐丧失。在劳动教育中主要体现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既定经验的灌输。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往往会因为担心学生经验不足而限制学生自主性的发挥,通常情况下,教师将关注重心放在学生是否运用劳动知识、展示劳动技能等基础性的劳动结果上,很少真正关注到学生提升劳动情感、态度、价值观、精神等过程导向。教师注重的是学生在劳动教育实施中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与结果,即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偏航”时,教师也会以结果导向引导学生“纠正航线”。例如:学生完成手工劳动时,教师会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或教材规定的实施内容和步骤进行操作,而当学生想要对内容创新或更改操作步骤时,则会被教师判定为错误,这种“服从式”的劳动教育形式不仅固化了学生的思维,在无形之中也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

(二)同伴对抗:经济与性别差异下劳动中的“不平等”

同伴对抗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冲突,造成劳动教育过程中同伴之间对抗的原因主要是家庭的经济差异和男女性别差异之间存在的“不公平”影响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实施效果。

1.经济差异造成劳动观念的不平等

有学者指出,家庭背景中的经济差异会对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行为产生影响[3]80-86。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多数家庭的经济条件普遍提升。经济条件相对富裕的家庭相较于经济条件薄弱的家庭,劳动观念与劳动意识更为淡薄,在面对同一劳动任务时,经济条件相对富裕的学生的“逃避”意识更为强烈,主要表现为:对劳动任务的敷衍与拖拉、对小组任务的不配合等。当学生在面临劳动任务“分配不均”的情境下,被迫接受繁重劳动任务的学生自然会产生不公平的观念,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的目标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滞,影响劳动教育实施质量的提升。

2.性别差异造成的劳动任务分配不平等

性别之间的差异也是造成同伴对抗的一大因素。在劳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有时会面临“不对等”的情况,而男女的性别差异是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相比之下,就劳动形式而言,男性学生要承担起“体力活”,而女性学生的任务难度则会较轻,适合更为精细的劳动任务。例如:在生产劳动时,男性同学需要承担运送砂石、提水送水等稍重的体力活,女性学生则承担拔草除草、施肥浇水等较轻的体力活。就劳动次数而言,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调查发现,性别角色理论在青少年家务劳动参与中具有适用性[4]11-16,而女性学生的劳动次数普遍高于男性学生,因此,从学生参与劳动次数层面来说,女性学生也同样面临“不公平”的任务分配。在男女学生面临同一劳动情景时,受到劳动任务性质、数量和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往往会造成承担劳动任务较重一方的内心矛盾,造成同伴之间的冲突,使得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时无法“心甘情愿”。

(三)亲子对抗:家庭中的亲子关系的博弈

家、校、社的协同共育是劳动教育场域的三种形式,家庭亦是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场域,而良好的亲子关系能推动子女参与到劳动中并体验劳动的快乐[5]11-18。但现实情况是,在如今重智轻劳的现实背景下,家庭里以孩子的学业为重,有的家长习惯于为孩子“包办”一切,溺爱的教养方式淡化了学生家务劳动的参与意识,“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已然成为常态。虽然国家有关劳动教育的政策文件陆续颁布后,以学校为主导的劳动教育陆续开展,鼓励在家庭中开展相关的劳动活动也是学校推进劳动教育实施的一大举措,但受过往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已然将家长“代劳”观念深入日常生活中,劳动教育出现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断裂”,劳动教育没有达到应然效果。当家长意识到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是孩子成长的必然条件时,劳动教育则变成了一项对孩子的“指令”,即家长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劳动作业或急于让孩子摆脱“躺平”现状时,让孩子劳动就变成了一项任务。如果家长过于管控或者忽视孩子在劳动过程中的主体性,亦或是家长强迫孩子进行家务劳动与孩子的劳动意愿相违背,孩子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的积极性就会降低,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就必然发生。简言之,家庭层面溺爱的教养方式和矛盾冲突的亲子关系或许是影响学生劳动参与的潜在因素[6]5-10,63。

二、劳动教育中三类关系的常态需求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义是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全面发展[7]82-84,教师、同伴和家长是其中的三类实施主体,对学生劳动观念、劳动品质与劳动精神、劳动习惯有着重要的影响,充分认识三个主体在实施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能更好发挥三类主体在提升劳动教育质量中的支持作用。

(一)教师是学生正确劳动观念的塑造者

教师与学生的冲突是学校教育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冲突。对学生而言,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帮助学生保持对学校、对学习的正向态度,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对于教师而言,有利于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增加教师、学生之间的幸福感。在劳动教育中,教师能帮助学生提升其劳动素养,而“异化”的劳动往往会曲解学生的劳动观念,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非对抗性的矛盾,影响着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异化”的劳动往往被界定为教师行使教育惩戒的手段,是对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予以否定性评价,通过使学生感到痛苦或羞耻来激发其悔改之意[8]7-11。而教育惩戒的两大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是体现两个主体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9]14-19。在劳动教育的交流互动中,“异化”的劳动教育是教师和学生“情绪化”的产物。当教师想要惩戒学生时,劳动往往成为教师的首要措施,教师认为劳动惩罚能达到使学生感到痛苦和羞耻的目的,迫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言行之过。若双方均在情绪的驱使下开展劳动活动,由于受到双方情绪上的影响,再通过异化的表现形式,就会使得劳动观念被曲解。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和价值观的引导者,要正确认识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避免将劳动视为惩戒学生的手段,应用正确的劳动观念代替将劳动视为最低贱、最可耻的的错误思想,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二)同伴是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合作者

当小学生逐渐迈入高年级阶段,学业、课业负担逐渐变得更为繁重,人际关系也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学生在繁忙的学业环境下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会缓解课业、学业带来的压力。劳动教育是除了学业课业之外的课程,可利用劳动教育调和学生之间的同伴关系,用积极、正向的劳动体验增进同伴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课业和学业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同时和谐的劳动氛围能减轻、缓解学生对劳动过程中枯燥、乏味的活动体验。

劳动课程相较于学科课程强调的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学者指出,强化同伴关系有助于提升学生在共同劳动中的劳动素养和关键能力,通过同伴互学、合作协助以摆脱个人“单打独斗”的无趣体验[10]69-73。一方面,良好的同伴关系影响学生劳动思维的发展,能帮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从不同角度认知事物的属性、概括事物的特点、寻找事物的联系、感知事物的规律,进而在同伴的影响下积累劳动经验,开阔解决问题的思路;另一方面,良好的同伴关系影响学生劳动能力的获得,良好的同伴关系不仅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设计制作能力、劳动知技学习能力,而且通过和同伴分享劳动的情感体验,培养其移情能力、共感能力、观点采择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等。总之,劳动教育的开展使得小学生能够增加和同伴交流沟通的机会,而这些和谐的同伴关系又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学生劳动技能的掌握。

(三)家长是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推动者

审视家庭里的劳动教育现状,已然出现了“放任不管”和“大包大揽”两种极端现象。一则是家庭中家长的劳动职能缺位,老一辈全权代替父母在教育中的责任,成为辅导孩子学习、照顾孩子生活的“主力军”;二则即使父母能够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和生活中,辅导孩子完成作业是最常见的家庭活动,其余的活动基本为“代劳”。总体来说,家长在家庭场域中呈现出参与家庭活动少且亲子间缺乏沟通交流的现状[11]90-96。事实上,家长作为孩子身边的“劳动者”,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培养其自主生活的能力和自觉劳动的习惯,帮助孩子树立勤俭节约、砥砺奋进的劳动精神,养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珍惜尊重劳动成果的习惯和品质。良好的亲子关系则起着调节作用,为孩子营造一个愉快的劳动氛围,是培养孩子劳动素养的助推剂。事实证明,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孩子更懂得父母的辛苦,对家长的理解度更高,对劳动则有更为正向的认知。

三、劳动教育中三种关系的维持路径

从上述研究来看,师生、同伴和亲子关系是影响劳动教育实施效果的三种最为常见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谐的同伴关系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而好的亲子关系则能帮助孩子提升劳动素养。正确处理三类关系,充分认识三个主体在小学劳动教育中的价值,能够推动劳动教育向高质量发展。

(一)师生关系:逃避走向主动

良好、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构建不仅让教师乐于从教,更能促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积极主动承担劳动任务,化被迫劳动为主动劳动。

1.转变观念,发挥劳动教育的正向功能

教师过于强调劳动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该种价值取向的结果即是劳动教育功能被异化,只注重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的培育功能,即注重追求劳动教育的“外在化”功能为目标,弱化了劳动教育对学生“内在化”功能的培育,劳动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实则切割了其综合性育人价值,使其被异化为劳动技能训练,陷入了“有劳无育”的困境[12]48-57。由此,教师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劳动教育在发挥综合育人方面的作用,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等外在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观念的形成、品质的培养、精神的提升等方面获得成长,认识到劳动教育是非强制和非异化的。倘若教师的观念得不到合理的纠正和干预,只能驱使劳动教育朝更加“异化”的方向发展。

2.改变方式,创新劳动教育实践形式

教师作为劳动教育的主导者需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本质。首先,教师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担当支持者的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其主观能动性的引导和激发,将主动权还给学生,释放学生的参与权和话语权,打破服从式的师生关系。其次,提升教师的专业性,为受教育者提供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劳动教育,包括系统的学习与革新劳动教育知识,优化劳动教育的方式,掌握先进的实施形式,并积极参加有关劳动教育的专业化学习[13]9-12。此外,相应的道德法制课教师、劳动课教师以及其他专任教师等,应强化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宣教,帮助学生形成性别平等的观念和提升参加家务劳动的意识。

(二)生生关系:漠视走向合作

合作型的生生关系能够为学生营造热爱劳动、崇尚劳动、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劳动氛围,和谐的生生关系是赋予劳动教育过程趣味性的关键。

1.树立平等的劳动观

受家庭经济状况、性别差异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会因为“不公平”的劳动任务和任务分配产生矛盾冲突。使得劳动成为生生冲突的“导火索”。解决由生生关系的冲突而产生影响劳动教育质量的问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平等的劳动观,正如马克思强调,人们在他们所拥有的共同点所及的范围内都是平等的[14]496。人拥有同等的劳动特质而不应该有所差别。因此,每个人在劳动权利上都是平等的。这也就需要通过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劳动教育活动、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崇高”的理念,帮助学生消除轻视劳动、贬低劳动的错误观念,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乐趣,鼓励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劳动任务中。

2.合理安排劳动任务,提升合作意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塑造价值观念的关键期,因此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引导尤为重要。在劳动任务安排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一方面,要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安排不同劳动任务,尊重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差异性,合理安排劳动任务。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应以简单的日常生活劳动为主,中、高年级阶段可在此基础上增加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另一方面,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倡以生生合作、同伴合作的方式完成劳动任务,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并挖掘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创生力、领导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优势,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劳动。

(三)亲子关系:反抗走向理解

家庭里的劳动教育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内容上具有生活性。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帮助孩子更好理解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1.重塑家长的劳动教育观念和行为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积极承担起劳动教育的职责。许多父母秉持“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念,节衣缩食,大包大揽,却导致部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理能力越来越差。“妈宝男”和“啃老族”等现象警醒家长要尽早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15]150-156,重视劳动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家长需要重塑劳动教育的观念,转变自身的劳动教育行为,归还孩子劳动的机会,不以爱的名义包办孩子一切该做的事情,引导孩子享受劳动的果实,感受劳动过程的快乐,区分孩子每一次犯错误的行为性质,激发孩子参与劳动的热情。此外,家长本身就担任着各种各样的职业角色,家长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孩子明确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尊重每一位劳动者,以此种方式增强学生对家长的理解,将矛盾化的亲子冲突转化为和谐的亲子关系。

2.提升家长在孩子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性

从目前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来看,需强化家长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性价值,对当前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十分必要。家长需认识到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避免“大包大揽”或“甩手不干”两种极端现象的出现,充分发挥家长和家庭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依托和支持作用。一是可以通过开展有关劳动教育的家长会、讲座等,让家长接受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纠正家长重智轻劳的思想观念,让家长确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促使家长积极承担劳动教育的实施责任,在劳动教育开展中自觉与学校发挥合力作用。二是通过布置劳动教育家庭作业,以亲子的双方参与为导向,增加家长在孩子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的频次和时间,提升家长的实质参与度。通过亲子间共同完成家庭作业,促进亲子间的相互理解,通过劳动教育拉近亲子关系,使家长认识到自身参与到孩子的教育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自觉与学校教育形成良性配合与互动[16]15-20,以此减缓亲子矛盾对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影响。

猜你喜欢

同伴劳动家长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热爱劳动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