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科学场域对青年科研人员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机制

2023-04-25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81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北京100044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声誉场域科研人员

(1.北京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81;2.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政治学教研部,北京 100044)

于文娟1 钱周伟2

开放科学强调透明、共享和协作,它可以提高科学研究的可重复性、可验证性和可信度,提高科研人员的声誉和信誉,还可以加强学科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知识的跨界整合和创新,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信任,因而可以有力地推动科学进步。青年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学术界的未来,也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支柱。他们是当前学术活动的行动者,是未来学术机构的决策者、编辑、审稿人,将作为导师培养新的研究人员,为学术机构招聘新的研究人员[1]1-20。他们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推动科技创新、新研究范式发展的中坚力量。但目前学术场域的特殊主义与分层结构,对青年科研人员职业生涯发展具有不利影响。

科学界客观存在的分层结构、马太效应和优势累积导致科学规范的普遍主义立场不稳,特殊主义遍及学术场域的各个层面。使科研人员的地位、声望、工资等并不完全建基于工作成果,还深受年龄、种族、出身等社会属性的影响。职业早期科研工作者由于位置边缘、话语权较低、权力较低,获得的资源也较少,学术权威不够,处于学术发展的不利地位。职位、奖励、权力和荣誉几乎都被一小部分权威学者所垄断,进而凸显为学术场域中的马太效应。学术场域中占据较高位置的学者,可以通过拥有的学术权力占有更多的学术资源与更高的学术声誉。而学术声誉与学术权力的获得又能占据学术场域中更高的地位,获取更多的学术资源。学术场域的特殊主义不仅导致青年科研人员的学术资源不足,还导致其科研身份认同危机。

一、青年科研人员身份认同危机

“认同”译自英语的“identity”,其本身有两种含义,一是本体身份的认知,二是对与自己一致性群体和非一致性群体的认知。在社会学研究领域中,五条理论脉络影响了身份认同研究的发展,分别为: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理论、G.H.米德和符号互动论、舒尔茨和知识社会学、涂尔干和结构功能主义、马克思和批判理论[2]153。并在几十年的发展研究中,从一个心理分析的技术术语发展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综合概念[3]50-53。认同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心理过程,与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密切相关。埃里克森最早将身份一词引入到社会心理学,并进一步研究了认同扩散、族群认同、生命过程认同等一系列相关概念。他认为人格是不断发展的,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是由认同危机来定义的,一个稳定的自我认同源自对这些认同危机的解决,它与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是由其早期经历所决定的观点截然不同[4]151。

学术场域的分层使青年科研人员处在学术界的边缘位置,又因其边缘地位在学术场域中权力较低,获得的资源也较少,不仅对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不利影响,也影响到青年科研人员对身份的认同。身份认同在保证青年科研人员本体性安全、维系组织健康发展以及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个人层面看,身份认同对青年科研人员拥有职业与人生方向感和确定性,避免本体性焦虑重要非常。意义感、身份感与归属感的拥有是身份认同在个人发展中承担的重要责任。青年科研人员对青年科研工作者身份认同的缺失会影响其情绪体验,导致严重的无意义感和无方向感,进而导致焦虑与压力。只有身份认同的确认,才能确定自我价值和自我意义,通过身份感和角色观进而建立归属感。归属感不仅与个体价值、身份确认互为前提,也是个体发展的动力。因此,身份认同的缺失还会导致自我价值、自我身份、自我归属感的迷失,影响到青年科研工作者的自我肯定、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从群体角度看,身份认同是确定青年科研工作者群体的符号边界,是实现群体向心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前提。

现在,开放科学场域为打破学术界的分层、青年学者的边缘地位,减轻优势累积效应带来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利影响提供了可能。开放科学场域可以最大可能地使科研人员平等实践科学研究而不论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提高科学成果的可重复性和可信度,促进科学共享和合作,促进青年科研人员的研究与职业发展,使他们的研究更有影响力和可持续性;打破累计优势对青年科研人员带来的不良影响,更广泛地传播科学研究,增加其知名度。因而可以在开放科学场域内重塑青年科研人员的身份认同,使他们在开放科学场域中获得肯定、信任,掌握场域环境中各种规范,获得相应的物质条件保障,进而顺利发展。

二、开放科学场域对青年科研工作者身份认同的作用机制

(一)开放科学场域的运行方式

开放科学场域是研究者、学术机构、出版商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的一种使研究过程透明公开、研究结果公开可用的,以科学研究、开放共享、广泛传播与参与为基础,以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为宗旨的客观关系网络。研究者、学术机构、出版商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因位置不同、占有资源不同而形成了客观关系网络。

开放科学场域以促进科学、信息交流传播为重要特征。通过科学传播,共享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构,并对公众进行科学普及,是使知识变得公开可用的最有效方法。同时,开放科学场域因其开放传播的特性促进了科学、信息的广泛交流与传播。其科学传播方式——数字和技术在科学传播研究中的应用,也使得知识和信息的交流方式和共享方式得到极大范围的改善。

开放科学场域可以实现默顿科学规范理论的普遍主义、共享主义、无私利和有组织的怀疑四条基本原则。此外,开放科学场域还具有向所有人开放、开放一切公共资助研究成果以及研究过程的开放三个方面的开放主义,和研究主体、研究方法与研究知识的多元化的多元主义两条原则。进而更广泛地传播研究成果,促进研究成果的验证、研究质量和研究影响力的提高,鼓励多元学科和国家的研究人员进行合作,不仅加快了科学进展,也促进了研究的多样性。

(二)重构身份认同

当前对青年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要么浮于宏大叙事,要么停留在具体的微观层面,缺乏对青年科研人员群体的中观层次的考察。从青年科研人员群体中观层面考察其身份认同与建构,对其本体性安全以及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开放科学场域下,青年科研人员的身份认同主要由物质条件保障、声誉系统和组织运行规则三个方面支撑。

1.物质条件保障

物质条件保障包括工资以及学术系统内各种行会基金的获取。高校教师工资基本由中央和省级承担,同时,行业内各种基金的获取,由行业学会承担。工资以及各种物质资源的获取,是青年科研工作者能够在学术体系中生存的合法性根基,直接影响着青年科研人员日常生活和抗风险的能力。因此,物质条件的保障对于青年科研人员身份认同的支撑作用是不言自明的。物质资料的获取是建立、发展和完善个体化的重要过程,一定程度上使青年科研工作者有能力追求个人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学者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因为物质资源的获得增强了学术人对共同体的信任和依赖,为他们提供了本体性安全的载体。

2.声誉系统

声誉系统亦即共同体的学术成果认同。在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范式中,意义/文化/价值系统具有“潜在的模式维持功能”。青年科研工作者对声誉系统的把握,会根据其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如知识积淀、社会经历与需求将之转化为某种可以操作或者触摸的形象化指标。通过形象化指标将声誉系统的运作以及声誉的获得与否进行理解与接受。青年科研工作者会用这些形象化的指标来衡量、评价声誉系统为他们提供的实际的物质条件和学术资源学术权力等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开放科学场域的构建,为青年科研工作者的科学研究创造了一个民主的环境,为科学研究活动实现默顿科学社会学所提出的科学规范价值提供了机会。通过预注册,将研究假设和方法提交到一个免费的公众注册平台,青年科研人员可以得到更多、更广范围内的反馈,对研究假设与方法进行修正,进而提高严谨性,减少发表的偏见。开放获取出版可以更快、更广泛地传播研究成果,扩大文章的阅读范围,不仅增加了青年科研工者的知名度,也可以拓宽青年科研人员的合作网络。开放数据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更容易重复实验、验证结果和发现新的科学成果。开放源代码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更快地共享工具和技术。预出版系统可以实现学术优先权的占先。开放同行评议不仅促进了文章评审的公平性与公开性,还提高青年科研人员的研究写作水平与评审技能。因此,在开放科学场域,原有学术场域权威学者的光环地位、学术出身的垄断、基金申请的运作方式、以及学术系统内期刊、地位、声誉的三级系统形成的打破,为青年科研人员学术声誉的获得提供了与较高等级、年长学者同样的机会。

3.组织运行规则

“支配”与“被支配”乃是行动者在学术场域内行动的根本结构。开放科学场域的组织运行规则能够打破原有支配机构,学术场域中不同位置的学者因占有的学术资源不同,拥有的学术声誉与学术权力不同。学术权力、学术资源与学术资源之间以隐性方式互相依存与转化。与年长学者相比,青年科研人员处于学术场域的边缘,属于非权威团体。他们经验较少,影响力较小,获得的资源有限、学术权力有限。此外,年轻学者话语权较小,对开放获取的态度与行为不仅受合作网络中年长学者的影响与限制,也深受支配结构、学术职业评价体系的影响。研究机构职业的获得、晋升和终身教职的获取以在高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被引用的数量为依据。开放获取出版与公民科学在内的开放科学实践得不到评价体系的认可,是阻碍科研人员实践开放科学的重要原因。那些处于支配地位的学者,能够通过自己地位,利用拥有的权力获得更多的学术资源与声誉。开放科学场域以开放、共享的方式实现了场域内行动者资源的重新洗牌,减轻了现有科研环境中马太效应形成的累计优势对青年科研人员职业生涯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为青年科研人员科研实践建构了良好的、民主的科学环境,实现科学研究的普遍主义。

任何一种组织运行规则都蕴含着某种理论前提和价值观念。青年科研人员在接受组织运行规则的同时,也将组织的运行规则纳入到价值观体系中,成为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价值观念和推动力量。同时,组织运行规则建基于现实基础上,直接关系到到组织内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利益,因而也建基于身份认同基础上,被接受于现实条件之上。规则的认同是规则在组织内运行的前提,青年科研人员从自身利益出发对组织运行规则进行理解、评价,进而对组织运行规则认同或反对。组织运行规则之所以被视为青年科研人员身份认同的支撑体系之一,有赖于组织运行规则在上述功能上的互相协调与强化。

物质条件保障、声誉系统和组织运行规则三者既是青年科研人员身份认同建构的基础,又互相作用。组织运行规则一方面以声誉为目标,另一方面又以物质资源的获得为具体体现。声誉系统的建构离不开组织规则的运行,是物质条件保障在实践层面的具体运作效果。组织规则的良好运作又促进了物质条件和声誉系统的再生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声誉系统建立在权威思想和组织规则基础上,是权威思想与组织规则的某种映射。因此,物质条件保障、声誉系统和组织运行规则是互相协调、相互构建的关系。

三、开放科学场域下的身份认同建构路径

(一)提高成员物质条件

相比其他行业,尤其是相比明星天价收入,目前科研人员薪资普遍较低。职业是个人自我价值的获得、自我人格发展与保持较高社会整合度不可或缺的内在需要。职业不仅能够加强群体内的认同与向心力,也是物质资源的获取的必要条件。因此,要提高青年科研人员的工资水平,提高组织内成员对物质资源获得的满意度。具体而言可以制定提升青年科研人员取值保障的公平性政策,缩小不同层级科研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此外,还应完善青年科研人员物质资源保障制度,保障青年科研人员的权力。

(二)改革评价体系

声誉系统的建立与评价体系密不可分,有什么样的评价体系,就有什么样的声誉追求价值观。目前学术评价体系只看文章数量和期刊影响因子的“数数”的评价体系,从根源上破坏了学术系统内的民主环境,有选择地淘汰了那些无私利追求科学发展的科研人员,选择了那些更倾向于不正当学术激励的学者。民主环境的构建离不开良好的评价生态体系以及客观、全面的教育评估体系的建立。“符号暴力”学说揭示了场域中语言交流与权力支配的共谋关系。学术评价指标体系的失衡,唯论文、唯奖项”等“五唯”的简单评价思维和浮躁功利的学术风气以及“非升即走(up-or-out)”“不发表就出局(publish-or-perish)”等“游戏规则”正是学术场域内外支配与被支配运行的表现。教育评估的偏倚、职业考核的过度量化,让青年科研工作者学业获得感不强、自身青年学者身份认同不完整,产生主体性焦虑与危机。因此,要完善各种评估机制与方案,真正落实“清五唯”政策。在对青年科研人员的考核中,应全面、开放性地进行评价,将道德素质、提出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科研落地情况、开放科学影响力、学术影响力评价纳入到评价体系中,而不仅是简单的“数数”。开放性的评价体系将提高青年科研人员职业晋升和声誉奖励的机会,促进身份认同构建。因此,对学者职业考核与晋升的评价方式必须革新,替代计量学等开放性评价体系亟待建立与运行。此外,可以通过提供一些奖励和鼓励机制,如开放科学的奖项和荣誉称号,使青年科研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开放科学。

(三)构建开放的科学人才培养体系

开放科学人才培养体系主体对象包括对学生和青年教师,内容包括数字素养和相关能力体系培养,环节包括开放科学培训、教育与科研诚信教育。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支持,帮助青年科研人员了解开放科学的概念、内涵、工具和实践,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通过培训向青年科研人员介绍开放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提供实例解释这些原则对科学发展的作用以及对青年科研人员个人的优势,并提供反馈和建议,帮助青年科研人员不断改进开放科学实践。开放科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还应包括开放科学相关学位的建立。通过学位制度对研究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开放科学教育。通过相关学位的设立,对开放科学进行学科性理论构建,提高开放科学的学科地位,进而进一步扩大开放科学影响及其实践。开放科学环境下的科研诚信教育,也是开放科学人才培养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目前学术界的不良学术行为影响着科研的健康发展,而开放科学也使科研诚信问题更加复杂化,科研产出质量参差不齐,掠夺性期刊将青年科研人员作为主要的掠夺对象。因此,还需对青年科研人员进行开放科学场域下的诚信教育。

四、结语

青年科研人员是提升国家科技实力、推动国际学术交流的有生力量。开放科学场域可以打破科学界客观存在的社会分层、马太效应和优势累积对青年科研人员的身份认同危机。开放科学场域下,青年科研人员的身份认同主要由物质条件保障、声誉系统和组织运行规则三个方面支撑。物质条件保障、声誉系统和组织运行规则三者是互相协调相互构建的关系。通过提高科研人员对物质资源的满意度,改革评价体系,建立全面、开放性评价体系,对青年科研人员进行包括开放科学培训、教育与科研诚信教育在内的开放科学教育体系,重构开放科学场域下的青年科研人员身份认同。在开放科学场域的构建与运作中,需要处理学术组织与期刊、行政组织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处理场域内各行动者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的处理促成多利益相关主体之间权力与关系的重新安排进而再次达到场域内的平衡。学术组织、期刊、行政组织的力量在能动地参与到开放科学场域的构建与运作时,各自所关注的重点或目标是不一样的。因而,如果不能以新的方式开放和调整自己,就会因其本身的运行机制和权力资源限制,缺乏对开放科学环境的适应。

场域具有自主性特征,即开放科学场域不仅涉及到场域内行动者之间的位置关系,也涉及到与场域外权力的博弈。因此,我们要继续讨论的问题是,在行政权力、期刊以及学术组织对基础性认同和目标不一致时,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能构建开放科学场域。

如何在新的开放科学场域中调整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重新构建开放科学场域的新秩序。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也影响到青年科研工作者对身份认同构建的三个基础。因为,物质基础的更加公平性政策,虽然能够得到青年科研工作者的认同,但不一定能得到处于学术场域内具有较高地位和权力的年长学者支持。因此,相关政策不仅需要建立,还需要加强对不同学者的引导。如果物质资源、声誉系统以及组织运行规则能够围绕科研规范和不同等级学者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的重建,回归到一个相对匹配的结构中,那么,身份认同的建构是稳固的。同理,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以及期刊在内的利益相关者,能够在一种新的运作机制下实现结构的互动性,那么开放科学场域的构建也可以实现平衡。如前所述,规则的运行与支持与否,需要每一个行动者对其变化逻辑的有效领悟。目前开放科学场域的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因为以往的经验已不足以反映当前现实需求,因此还需要一步步探索。

猜你喜欢

声誉场域科研人员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Top 5 World
治疗艾滋病,中国科研人员有了新发现
广东公安科研人员风采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声誉树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