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尕西运用毫火针“通督调筋”法治疗颈椎病经验*
2023-04-25倪江涛冶尕西颜蕊仝珺刘梦嘉
倪江涛,冶尕西,颜蕊,仝珺,刘梦嘉
1 甘肃中医药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00
2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 宁夏 银川 750021
颈椎病是指以颈椎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致使血管、神经、脊髓等损伤从而表现出一系列症状与体征[1]。临床多表现为颈肩部或上肢的酸痛、麻木,可伴有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会出现四肢发软,萎缩无力等症状[2-3]。流行病调查[4-5]发现,颈椎病发病率逐年递增,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西医在治疗上常选用非甾体抗炎药物或者手术[6],但临床疗效往往欠佳,且不良反应较大。而针灸疗法在治疗颈椎病有着独特的优势,其具有创伤性小,经济实惠,疗效显著等特点,更易被患者所接受。
冶尕西,宁夏名中医,从事针灸临床及教研工作30 年,擅长针药结合治疗颈椎腰腿痛等筋伤病及疑难病。冶主任在颈椎病的诊疗中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他认为颈椎病的核心病机为督阳虚损,筋骨失荣,多与督脉及手三阳经筋相关。督为阳纲,行于后背正中,为阳脉之海。寒湿侵袭,一则耗伤督阳,督阳被伤则御邪无力;二则困遏督阳,督阳被遏则温煦无源,神失所养,筋失柔合;其次寒湿、劳累等因素也会引起颈项部的经筋受损,受损处局部会形成筋结病灶,阻碍气血运行,经筋失荣,致使颈项部疼痛伴活动受限。冶主任认为颈椎病病理基础是气血运行障碍,而毫火针是集针刺与温热效应于一体,通过刺激相应穴位,能振奋人体阳气,激发经气,从而使经络畅通,气血调达。遂针对颈椎病提出了采用毫火针“通督调筋”的治法,在治疗上用毫火针内通督脉,通督扶阳调神以治本,外刺筋结,解筋散结消灶以治标,标本兼治,气血通调,结去病除,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病因病机
颈椎病在中医学中被称为“项痹”“骨痹”等[7-8],古籍中对此病有着详细的论述,如《济生方·痹》:“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素问·缪刺论篇》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冯氏锦囊秘录》:“有闪挫及失枕而项强痛者,皆由肾虚,不能荣筋也。”《素问》:“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外科证治全书》曰:“颈项强急,转移不便……或闪促亦令项强”。综上所述,颈椎病的发病或因劳逸失调,耗伤正气,腠理空疏,卫外不固,风寒湿邪乘虚外袭,致使经络受阻,气血不畅,不通则痛;或因年老体弱,肝肾不足,肾藏精,精化血,气血化生无源,则筋骨失养,不荣而痛;或因跌打损伤致使气血瘀滞局部而为病。
督 脉
1 督脉循行
《难经》云:“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输,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表明了督脉沿脊柱正中上行经颈部上入脑。《素问》云:“与太阳起于目内眦, 上额交巅上, 入络脑, 还出别下项, 循肩膊内, 侠脊抵腰中, 入循络肾。”阐明了督脉之别络并足太阳上头下项,自上向下循行,夹脊抵腰,络肾的循行特点。因督脉循行夹脊,过腰、胸、颈、上入脑,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此为针刺督脉诸穴来治疗颈椎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2 通督调神
从古至今中医的治疗体系都在强调整体观念[9],而整体观念在指导疾病治疗上,主要突出的是“形神合一”[10]。神乃形之主,如嵇康曰:“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这就强调了神能御形,即神能主宰形体,从而得以统率人体生命活动;形为神之基,“无形则神无以生”,《素问·八正神明论篇》中有云:“血气者,人之神也。”表明形体气血能濡养神明。二者在病理上也存在密切联系,气血不通,经脉痹阻,神失所养,形病及神;反之神失其室则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化生不足,运行失司,瘀滞局部,从而导致疼痛加重,神病及形。《灵枢·官针》云:“凡刺之法,必本于神”,现代医家东贵荣教授[11]也曾提出“百病首调神”,都在强调针灸治病调神为先。而督脉于尾骶上行,通髓贯脊入脑络肾,而肾藏精化髓,“诸髓者,皆属于脑”,脑得髓养,脑力充沛,且脑为元神之府,元神之力旺盛,则气血津液得以环循周身,内至脏腑,外达四肢。筋骨得养,骨正筋柔,荣则不痛。
3 通督扶阳
督帅阳脉,与手足三阳经交会,为阳脉之海。故通督扶阳作用有三,其一,养神柔筋,即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在内阳盛则神旺,精力充沛,肢体活动自如,筋脉得阳之温养则弛张有度。其二,扶阳卫外,《内经》云:“风寒湿三者杂至,合而为痹也”。风寒湿邪侵犯机体,致使营卫失调,经脉闭阻,气血不行,则发为痹证。而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全身阳气,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功能都赖于阳气的温煦。故督脉经气盛则卫阳旺,腠理致密,御邪于外。其三,温通经络,调畅气血。冶主任认为颈椎病的病理基础为气血运行障碍,气血喜温而恶寒,阳气具有推动温煦功能,气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正如《内经》云:“气血失和,百病生”。故针刺督脉以扶阳,阳气盛则气血和,百痹除。
经 筋
1 颈椎病与经筋的关系
颈椎病与督脉及手三阳经筋密切相关,手阳明之筋:“从肩髃上颈。”手太阳之筋:“上绕肩胛,循颈。”手少阳之筋:“上肩,走颈。”督脉经筋:“……结于胸6棘上,上行至项韧带,结于颈2 棘突上及枕外隆突脑户……”现代研究发现,当督脉及手三阳经筋受损时,打破颈椎的生物力线平衡,颈椎的稳定性下降,加快颈椎的退行性病变,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12]。
2 经筋病理特点
经筋是对现代解剖学中肌肉、韧带、滑膜等软组织生理特性的高度概括[13],生理功能为联络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其病理特点[14]为出现横络,即肢体经筋反复劳损、局部所形成的条索、粘连及聚筋等病变,最终形成“筋结”病灶卡压神经、血管或阻塞脉道,影响气血运行,不通则痛。
3 外消筋结治疗操作
《素问》云:“病在筋,调之筋”,故冶主任在治疗颈椎病时提出“循筋探察,以结为腧”的施治准则。“循筋探察”,先观察病变部位及周边有无异常(如是否存在浅表血络,局部皮疹,肌筋的厚薄等)从而推断病变可能牵涉到的经筋;之后进行触诊探察,将行检部位分浅、中、深3 层,由浅而深,由轻至重以“触、按、压、揉、拨”等手法进行逐层探察,通过术者指下的感觉(如感受肌张力,触及条索、结节等)以及患者受检时给术者的反馈,从而来确定筋结病灶的位置。“以结为腧”,明确针刺部位,靶向治疗,直达病所,结去病除,疼痛立减,速快效强。在临床诊疗中应根据筋结病灶的位置、大小及范围的不同选用不同的针刺方法:如触及颗粒状或结节状筋结病灶时,可选用一针多向刺法,先直刺筋结病灶处,得气后将针退至浅层,以针刺点为中心,分别沿着其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斜刺,以针感向四周扩散为宜;当触及条索状筋结病灶时,可选用透刺法,针刺时针尖穿过条索为宜;当有多个筋结病灶且范围较大时,可选用多针排刺法,在筋结病灶处针刺3 排,每排3 ~5 针,间距0.5 ~1cm,得气后施以相应补泻手法。
毫火针温通
1 毫火针功效
《针灸甲乙经》:“焠刺者,燔针取痹气也。”《针灸聚英》:“若风寒湿三者在于经络不出者,宜用火针,以外发其邪。”表明风寒湿痹都是火针的适应症。《素问》:“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直接指出了气血乃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与动力。而颈椎病的病理基础是气血运行不畅。气血者,寒则凝,温则行,故在治疗颈椎病时借用毫火针之火力,于外治标,驱寒散邪,温通经络,推动气血运行,通则不痛;于内固本,扶阳补虚,补益脏腑,补虚祛邪并重,内外兼治。
冶主任认为,颈椎病多是由于劳逸失调,耗伤气血或者寒湿侵袭,气血瘀滞,致使颈项部肌肉等软组织缺血失养,局部形成无菌性病灶,病灶产生的炎性物质可持续刺激末梢神经引发疼痛[15]。现代研究发现真皮层下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与淋巴管[16],故选用毫火针刺激病灶处真皮层下组织,改善局部的微循环,促进体液循环代谢炎性物质,从而达到消炎镇痛的目的。
2 毫火针操作
常规火针针刺时强调红、准、快,其镇痛机理是通过高温破坏病变组织的神经感受器,阻断神经传导来实现的。但是刺激量过大,且会造成针刺后局部组织与针身粘连致使留针期间无法行针。毫火针乃火针疗法的延伸,不仅兼备毫针调气与火针的温通的优势,并且针体细小,对患者来说疼痛小,易耐受。但是因毫针细而柔软,不耐烧灼,故冶主任大胆创新,提出在确保毫火针温通作用的前提下,毫针无需烧至通红。在临床操作中,左手持点火棒,右手持毫针,将针尖快速触火后迅速浅刺,待得气后行补泻手法,留针30min。
选穴处方
百会、天柱、颈胸夹脊穴(C2,4,6、T1,3,5,7)、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肩井、天宗、曲池、外关、阿是穴(筋结点)。
百会、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隶属于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且督脉经筋与手三阳经筋之间存在密切联系[17],与手阳明经筋交于C7-T7 附近,与手太阳、手少阳经筋交于C7 及肩胛骨内上角附近。故用毫火针浅刺督脉诸穴及颈胸夹脊穴,通过以火助阳,振奋全身阳气,既能固密肌表,御邪于外,又能温通经络,调畅气血运行,舒筋缓急以镇痛。督脉又入脑,其分支络于心,脑为元神之府,清阳所居,针之又能健脑强心,调神定志。天柱,足太阳膀胱经经穴,太阳主一身之表,用毫火针浅刺能解表驱寒。现代研究[18]发现腧穴是由筋膜结缔组织构成,内含丰富神经末梢及感受器,故浅刺天柱穴就是通过刺激颈项部的浅筋膜,影响脊髓反射,阻断痛觉信号传导,从而达到局部镇痛解痉之效。外关为三焦经络穴,通阳维脉,阳维为病苦寒热而主表证,且三焦经循行经颈肩部,故刺之能起到疏风解表,疏通经络作用。曲池[19]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阳明多气多血,并且合穴乃气血汇聚之处,其通调经络气血效果最佳。天宗,古代治疗颈肩痛要穴,刺之能舒筋活络,理气消肿,孙景涵[20]发现在颈椎病患者天宗穴附近触诊时能触摸到筋结、条索样的阳性反应点,针刺后能缓解神经卡压所引起的症状。浅刺肩井、阿是穴(筋结点)来调畅颈肩部气血,体现了腧穴的近治作用。
病案举偶
患者,男,65 岁,农民,自诉于3d 前因外出务农受凉后出现颈肩部酸痛,伴左上肢外侧放射性疼痛,无活动受限,遇风后症状加重,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当时自行购买膏药贴敷(具体不详)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现为求进一步系统治疗,遂就诊于我院针灸科门诊,刻下症见:患者神志清,精神欠佳,颈肩部酸痛,伴左上肢外侧放射性疼痛,无活动受限,遇风后症状加重,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纳食可,夜寐欠佳。二便正常,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辅助检查:颈椎CT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椎轻度骨质增生;颈5-6 椎间盘膨出。专科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5-6、颈6-7 椎旁压痛,颈椎活动度正常,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左侧(+)右侧(-),椎间孔挤压试验左侧(-)右侧(-),扣顶试验(-),循筋探察:发现左侧上斜方肌肌张力明显升高,天宗穴附近可触及多个颗粒状病灶,且压痛明显。中医诊断:颈椎病(风寒痹阻)西医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具体操作及选穴如下:嘱患者俯卧位,先用压手探循筋结病灶点并标记,然后用碘酒消毒针刺部位,将0.25×40mm 华佗牌针灸针快速过火后迅速针刺筋结病灶点,待针刺得气后将针退至浅层,向上、下、左、右针刺,以针感向四周传导为宜,之后再用毫火针浅刺百会、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得气后行捻转补法,针刺天柱、颈胸夹脊穴、肩井、天宗、曲池、外关,阿是穴(筋结点)待得气后行泻法,留针30min,治疗4 次后患者自诉症状较前明显缓解,继续沿用前法治疗3 次后回归正常生活,后随访,未复发。
按:患者年老体弱,肝肾亏虚,气血渐衰,筋骨失养,不荣则痛;又因长期务农,劳累过度,耗伤正气,风寒外袭,卫外失司,风寒稽留颈肩部,寒性收引凝滞,致使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表现出颈肩部酸痛,伴左上肢外侧放射性疼痛,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辨证为颈椎病(风寒痹阻),以“通督调筋”为法治疗。首先督脉通于脑,脑主神明,故针刺督脉诸穴以调神,神清则气血运行有序,通则不痛。其次督为阳纲,布阳气于周身,故用毫火针内通督脉,既能借火扶阳以补虚培元,又能畅通督脉经气以调神;外刺筋结病灶,既能驱寒温通以散在表邪,又能通经散结以消灶,调神扶阳驱邪三者并重,内外兼调,标本并治。
小 结
冶主任认为,颈椎病属于中医“项痹”范畴,核心病机为督阳虚损,筋骨失荣,而毫火针兼具温通及疏通双重作用,借火之性以温经助阳,集针之力以畅通经气,针火并用,则经脉通,气血行,痹症除。遂针对颈椎病提出了采用毫火针“通督调筋”的治法,通督旨在畅达督脉经气,扶阳调神;调筋旨在疏通经络气血,散结消灶。二法合用,标本兼治,形神同调,既通督扶阳调神以治本,又舒筋散结消灶以治标,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始终贯彻中医形神一体的观念,为颈椎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