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闻东刺血疗法联合董氏奇穴治疗偏头痛经验*

2023-04-25石梦张闻东沈思杨梦雪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3年11期
关键词:董氏奇偏头痛头痛

石梦,张闻东,沈思,杨梦雪

1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00

2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安徽 合肥 230000

偏头痛是常见原发性头痛之一,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中重度头痛,多发生于偏侧头部,常见发作性搏动样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1],中青年女性多见。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在2019 年神经系统疾病负担排名中仅偏头痛单病种的疾病负担就位列第二[2]。偏头痛具有迁延难愈,易于反复的特点,有研究指出[3]偏头痛会增加缺血性及出血性脑卒中风险,危及人体健康。其发病机制尚不能完全明确,目前常见的病因学说认为该病与三叉神经血管学说相关[4]。西医对于偏头痛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缓解疼痛,然而病人长期用药存在不良反应大、易耐受的问题。现中医针灸特色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偏头痛的治疗中,效应快捷,作用安全。

张闻东教授是安徽省名中医,在运用针灸疗法治疗神经系统类疾病方面有自己独特见解和临证经验,尤其在治疗偏头痛方面,张教授擅长使用刺血疗法联合董氏奇穴,临床效果显著。笔者有幸师承张教授,得师多年教诲,受益匪浅,现将张教授临床治疗偏头痛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病因病机

偏头痛属中医“头痛”“头风”范畴,头痛病名在《内经》时期就已出现。《证治准绳·头痛》[5]有言:“浅而近者名头痛……深而远者为头风”,以深浅远近论头痛、头风区别。历代医家对偏头痛的病因病机有诸多论述,《丹溪心法·头痛》云:“头痛多主于痰”,朱震亨在头痛中尤强调痰邪致病。明代孙文胤《医学入门·丹台玉案》中言:“风邪一入,头即痛焉”,认为风邪为偏头痛发作主要病因。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气血合脉说》中所言:“治痛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指出气血失和与痛证的关联。张教授总结历代名医精华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提出偏头痛病因以内伤为主,尤以肝、风最为密切,肝风上扰,血瘀痰阻,脉络不通,拘挛作痛为基本病机。

1 风邪为患,责之于肝

偏头痛又有“首风”“脑风”之称,张教授从历代医家所著及临床经验中总结出风邪是偏头痛发生发展的首要因素,对偏头痛的转归及预后也极具影响。风为阳邪,轻扬开泄,“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头乃至高之处,又乃诸阳之会,易伤于风邪。风善行数变,偏头痛病骤起而痛。风气主胀甚则痛,“风为百病之长”,又易兼挟寒、热、湿等邪引起脉络绌急或失养而发作。肝为风木之脏,内伤头痛多与肝有关,《证治汇补》云:“肝木不平而内风易作”,《血证论》言:“内风由肝煽动血分”。张教授指出肝乃五脏中司疏泄者,主疏泄一身气机,肝体阴而用阳,易动风化火,肝失条达而气机运行失畅,内风自起,易挟瘀挟痰,阻滞清窍,而偏头痛自起。肝经属肝,络胆,二者相表里,肝经上巅络脑,胆经行经头侧部,两经协同调控肝胆经气。王叔和在《脉经·头痛》曰:“足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目痛”,肝胆两经相表里,肝风可循肝胆经脉上窜至头部,致枢机不利而偏头痛发作,《圣济总录·偏头痛》[6]记载:“偏头痛之状,由风邪客于阳经……邪气凑于一边,痛连额角,故谓之偏头痛也。”偏头痛因风邪循肝胆经上扰清窍,进而引起一侧疼痛连及额角。

2 血瘀痰阻,拘挛作痛

张闻东教授认为肝气郁滞易于动风化火,挟瘀、挟痰上逆导致偏头痛。内伤头痛反复发作,日久则邪气入络,风可滞血,重则瘀,气血滞涩则内生瘀血,脑络瘀滞不通,不通则痛,即所谓“久病成瘀”。临床患者常见头部刺痛,疼痛剧烈,且固定不移。再者,风痰上逆头窍可致偏头痛的发生,《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中记载:“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肝失疏泄,致枢机不利,肝木克制脾土,脾失健运,故化生痰浊,上扰清窍,痰蒙清阳,最终偏头痛缠绵发作,临床可见头重痛,兼有食欲不振、呕恶乏力等症状,且痰湿多黏腻,病程多缠绵难愈。《临证指南医案》言:“外邪留着,气血皆伤,其化为败瘀凝痰”,可见痰浊、瘀血痹阻经络,脑窍不通,则偏头痛而起,缠绵难愈。

治则治法

张闻东教授针对偏头痛的病因病机分析,提出以祛风平肝、祛瘀化痰,通络止痛为基本治疗大法,结合自身多年临床经验,使用刺血疗法联合董氏奇穴治疗偏头痛。作为颇具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刺血疗法与董氏奇穴各自本身具有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两者联合使用,形成协同叠加作用,比普通针刺更具治疗优势,且止痛效果快、不良反应少。

1 刺血疗法

刺血疗法最早于新石器时期就有相关记载,古称“砭石法”,具有消肿、止痛、泄热等作用。刺血疗法又称“启脉”“刺络”,是以浮于皮下血络及穴位为作用基础,应用三棱针、梅花针等针具放出少量血液,以起到通调全身气血作用的一种针法,使经脉通、气血调,从而“通则不痛”,正如《灵枢·小针解》中道:“菀陈则除之”,《素问·血气形志》曰:“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即恶血得去,气血得调,阴阳而和。张闻东教授指出偏头痛常反复发作,日久邪气入络,气血滞涩而内生瘀血,脑络瘀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宜采用刺血疗法以祛邪外出、祛瘀通络,使清窍得养、通则不痛,故偏头痛得除,刺血时宜根据病人的状态,脉络虚实的情况,血色的深浅,血质的粘稀以及出血的难易,灵活掌握。基于现代文献的刺血疗法疾病谱研究发现偏头痛是放血疗法治疗疾病的前10 种优势病种[7],临床取得显著疗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8]刺血疗法可良性调整血液指标、使血管供血改善。在疾病治疗系统评价中,针刺联合刺络放血治疗偏头痛是一种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案[9]。

2 董氏奇穴特色针法

董氏奇穴是基于传统针灸学演变发展而来的特色针法,因其在临床上取穴少,用穴精,见效快,且治疗范围广而特色鲜明。穴位组合是董氏奇穴的穴法特色之一,取穴针刺时常两穴或三穴组合应用,即倒马针法,其临床效应较传统经穴更加快速有效[10]。研究发现[11]董氏奇穴广泛应用于临床偏头痛的治疗,不良反应少,见效快。张闻东教授基于多年临床经验,运用三重穴行倒马针法、耳三穴刺血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以特效穴位联合特殊针法,通而调之,气至病所,除病象,解病痛,其所谓的病象就是身体生病呈现于体表的表象,如痛点、筋结、皮肤青筋淤络等,有筋结则解结,有淤络则刺血,有痛点在痛点上针或灸,使病人偏头痛在短时间内得以缓解,减轻病痛。

临床治验特色

1 选穴处方

张闻东教授指出临床针刺偏头痛取穴以少阳厥阴经为主,常选取风池、阳陵泉、中渚、太冲穴,止偏头痛有奇效。《兰室秘藏》提到:“足少阳胆之脉……病则头角额痛”,《针灸大成·十二经脉歌》中所言:“手经少阳三焦脉……耳后痛兼目锐”,手足少阳经循行于头侧部,且两经会于头部,因而少阳经气机不畅与偏头痛的发作密切相关。此外,《灵枢》中记载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与督脉会于巅,一侧或双侧额颞部为偏头痛好发部位,与肝胆经循行范围相一致。肝疏泄不利,气机不畅,肝气瘀滞,胆火上炎,则沿经上扰头目而引发偏头痛。《类经图翼》记载风池穴:“主治中风偏正头痛……颈项如拔痛不得回”,风池穴为手足少阳经交会穴,是风邪聚集之处,无论内风外风均可取穴,且肝胆经互为表里,既能驱散外风,又能使肝阳得平。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可选取风池穴通达少阳经气而行气活血,通络止痛。胆经阳陵泉为筋会,可使筋舒络通,亦为下合穴,是足少阳经气血充盛,经气深入的地方,临床上治疗偏头痛常用三棱针点刺放血疗法,以活血通络,通则不痛。手少阳三焦经输穴中渚穴符合“输主体重节痛”之意,有研究显示[12]从红外角度可反映中渚穴存在特异性,临床可有效用于偏头痛的治疗。太冲穴乃肝经原穴,是肝经脉气充盛之处,亦为输穴,同符合“输主体重节痛”之意,可有效缓解偏头痛,又因肝胆相表里,故临床上常通过针刺太冲穴以疏利肝胆之气,致气血调和,使通则不痛,偏头痛得缓。

董氏奇穴三重穴、耳三穴治疗偏头痛有其独特疗效。三重穴是三穴合称(一重穴在外踝骨尖直上3 寸,向前横开1 寸;二重穴在一重穴上2 寸,三重穴在二重穴上2 寸),临床上三穴同时下针,即行大倒马针法,活血化瘀之效强劲,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止痛快速有效。三重穴位于少阳阳明经循行线上,属阳经上远端配穴,有“上病下治”之意。董氏奇穴擅取偏头痛健侧穴位,有“左病治右,右病治左”之意,不在头局部取穴,采用全息、对应取穴,临床止痛见效快。《灵枢·经别》篇记载手足三阳经循行路线皆上达于耳部,且耳与人体脏腑有着紧密联系,故耳尖刺血能够疏通经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灵枢·厥病》言:“头痛甚,耳前后动脉涌有热,泻出其血”,这是最早关于耳部刺络放血治疗偏头痛的记载。耳三穴是董氏奇穴的组合穴位,位于耳轮外缘,即耳上穴、耳中穴、耳下穴(分别于耳轮外缘上端、中央、下端各一穴),对耳三穴点刺放血能够泄肝胆之风火、除瘀通窍止痛。

2 配伍特色

《医学入门》有言:“偏正头痛取阿是穴针之即愈”,阿是穴是邪气聚集、瘀血阻滞的部位,临床治疗偏头痛多取头局部穴,以少阳经循行与头面部穴位为主,配合头局部经外奇穴及阿是穴,临床止偏头痛效果显著。太阳穴乃经外奇穴,位于面部,据《奇效良方》中记载:“太阳二穴……治眼红及头痛,宜用三棱针出血”,故在此穴行刺血疗法可祛风平肝,活血止痛。针刺偏头痛临床多取头局部腧穴,张闻东教授认为应重视远端配穴的重要性,这和《灵枢·终始》所记载的“病在上者下取之”治疗原则相一致,故治疗偏头痛多取远端阳陵泉、中渚、三重穴。头局部穴联合远端配穴强调了循经远端取穴的配伍应用,既能够增强穴位间的相互协调作用,又能够增强临床治疗偏头痛疗效,经络得通则头痛得消。

3 操作方法

采用毫针进行针刺,针刺风池穴,针尖对准目内眦方向刺入0.5 ~1.0 寸;三重穴行大倒马针法紧贴腓骨进针;余穴常规针刺进针。先以泻法为主,行捻转手法,患者头痛剧烈症状减轻后再行平补平泻手法,共留针30min,期间行针2 次。针刺治疗结束后行刺血疗法,对太阳(患侧)、阳陵泉(患侧)、耳三穴(患侧)持三棱针对准针刺部位快速点刺4 ~5 次,进针深度为1 ~2mm,使其流出少量血液。隔天治疗一次,5 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 个疗程。

病案举隅

患者,女,35 岁,2021 年12 月13 日初诊。主诉:反复头痛发作4 年,再发加重1 天。现病史:患者4年前因吹风淋雨后出现右侧头痛,头痛发作前有一过性黑蒙,随即出现剧烈搏动样疼痛,疼痛难以忍受,并有呕吐痰涎、畏光症状,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约为4 天,体力劳动后症状加重,休息后头痛症状稍缓解,发作时常口服布洛芬,服药后头痛减轻。每月可发作1 ~2次,且伴有情绪暴躁,失眠多梦,痛经,经量偏多,色紫暗。患者体型较胖,平素饮食偏肉食类居多。1 天前患者与人剧烈争吵后暴饮暴食,后外出骑车受寒,右侧头部呈搏动样疼痛,疼痛剧烈,自诉畏光,并呕吐2次,呕吐物为未消化食物残渣,纳食一般,夜寐差,二便调。急查颅脑CT 及MRI 均未见明显异常。刻下症:右侧额颞部剧烈搏动样头痛,畏光,伴有呕吐,夜寐差,舌质暗红,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涩。西医诊断:偏头痛;中医诊断:头痛(风痰瘀阻证);治法:祛风平肝、祛瘀化痰,通络止痛。针刺方法:选穴:阿是穴、太阳(右侧)、风池(右侧)、阳陵泉(双侧)、中渚(双侧)、太冲(双侧)、三重穴(左侧)、耳三穴(右侧)、丰隆(双侧)、血海(双侧)。操作:采用毫针进行针刺,针刺风池穴,针尖对准目内眦方向刺入0.5 ~1.0 寸;三重穴行大倒马针法紧贴腓骨进针;余穴常规针刺进针。先以泻法为主,行捻转手法,患者头痛剧烈症状减轻后再行平补平泻手法,共留针30min,期间行针2 次。针刺治疗结束后行刺血疗法,对太阳(右侧)、阳陵泉(右侧)、耳三穴(右侧)持三棱针对准针刺部位快速点刺4 ~5次,进针深度为1 ~2mm,使其流出少量血液。隔天治疗一次,5 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 个疗程。

2021 年12 月23 日二诊:患者自述头痛较前改善,舌质暗红,苔微腻,脉弦涩,呕吐症状减轻,但患者自诉入睡困难。针刺加用神门、百会,行平补平泻法。

2022 年1 月2 日三诊:头痛未再发作,情绪趋于稳定,纳食可,夜寐安,二便调。停用针刺。嘱患者学习自我情绪调控,注意饮食平衡。

按:本案患者为中青年女性,病程较长,平素易于动怒致情志不畅,肝气郁滞,外风侵入人体,加之肝气郁滞易于动风化火,挟瘀、挟痰上逆导致偏头痛。肝风内动,多感于春季风邪而诱发;肥人多痰,多因食饮不节,加之肝疏泄失职,肝木克制脾土,脾失健运,化生痰浊,则见呕吐痰涎。患者舌质暗红,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涩,提示患者兼有挟痰、挟瘀之象。治宜祛风平肝、祛瘀化痰,通络止痛。张教授运用刺血疗法联合董氏奇穴治疗偏头痛发作,一诊取效明显,患者右侧额颞部头痛止痛快速。二诊患者头痛症状改善,舌质暗红、苔微腻,但患者诉入睡困难,故针刺加用神门、百会,行平补平泻法。三诊患者偏头痛未见发作。临床刺血疗法联合董氏奇穴治疗急性偏头痛发作有奇效。

结 语

偏头痛属中医“头痛”“首风”等范畴,近年来,偏头痛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西医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缓解偏头痛症状,而不良反应及耐受性问题突出,张闻东教授基于偏头痛病因尤以肝、风最为密切,肝风上扰,血瘀痰阻,脉络不通,拘挛作痛,根据临床经验提出祛风平肝、祛瘀化痰,通络止痛为其基本治疗大法,在此基础上运用刺血疗法联合董氏奇穴治疗偏头痛,止痛快速,方法简便,具备良好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猜你喜欢

董氏奇偏头痛头痛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董氏奇穴联合透灸法治疗感冒后咳嗽验案
在切脉针灸理论指导下联合董氏奇穴治疗耳鼻咽喉难治性疾病经验举隅
头痛应该灸哪里?
头痛与口疾
远离头痛的困扰
偏头痛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董氏奇穴临床应用概况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
活血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