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解析

2023-04-24杨非非任晓伟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新形态现代文明建构

杨非非,任晓伟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文化作为文明的最深层意蕴,是文明成型的重要依托和精神标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前提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习近平总书记将新时代文化使命提高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高度,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的理论认识和判断,同时也为我们立足文化视角深度解析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理论契机。立足文化视角对人类文明新形态进行深度解析,不仅是洞见人类文明新形态内涵逻辑与现实意义的重要学术致思路向,同时也是深刻理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使命的题中之义。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蕴涵

从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规律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以社会主义社会为形态规定的合历史性的“文明一般”,又是以一种新文化形态为内在依托的“文明特殊”,在中国道路实践中形成了具有社会主义“定向”和中华民族风格的文化主张,从多个维度显现出独特的文化蕴涵。

1.历史溯求:代表中国文化转型发展方向的现代文明转向

作为文化的高级状态与自觉状态,文明的转向蕴含深刻的文化转型发展历程。在近代中国遭遇“国家蒙羞、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历史境遇中,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两级相逢”的文化危机,新文化运动开始摆脱对西方“器物”和“制度”的外在效仿,将文化改造作为中国文明重建的现实路径,跨出了近代中国文化转型发展的重要一步。但是由于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殖民压迫和文化奴役,这便决定了近代中国文化转型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革命需要集科学性与革命性为一体的现代思想文化引领。在对中国文明重建问题的不懈探索中,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坚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在马克思主义所指示的文明理想中逐渐形成了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为基本框架的中国文化转型发展路向,形成确立了“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P16)的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发展目标,并创造了代表这种文化转型发展方向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我国文化奋进的历史”[3](P1-2)。在推动中国文化转型发展的文明重建道路上,中国共产党践行了“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4](P663)的庄严承诺,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本质上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与创造,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文化发展历史逻辑相统一的伟大实践,在彰显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代中国呈现的自觉状态。从文化意义上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中国历史发展文化逻辑的现实展开,又是代表中国文化转型发展方向的现代文明转向。

2.价值追求:指示人类文明进路的文化价值体系

稳定性的文化价值体系构成文明形态的狭义内涵。为现代资本主义文明提供内在牵引力的是以“理性崇拜”为轴心的文化价值体系。但是这种“理性崇拜”的实质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资本理性和工具理性,它一方面强调原子式个人的主体权利和抽象的民主自由,另一方面又导致现实的人的异化和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以致“随着文明而产生的社会为自己所建立的一切机构,都转变为它们原来的目的的反面”[5](P147)。马克思、恩格斯以人类劳动幸福和自由解放为出发点,对资本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的欺骗性和伪善性给予了根本性的批判,指出由这种文化价值体系所造就的文明体系“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6](P571)。这种内存于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体系内的反文明悖论,预示着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文化价值限度,也昭示着蕴涵新的文化价值的新型文明的出场。

新的文明形态对旧的文明形态的超越往往是以文化价值体系的转换为内在根据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是扬弃了资本主义文化价值基础上的先进文化价值,是列宁所称的“建立在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7](P252),克服了资本主义文化价值的悖论。从内容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文化价值,是以“以人民为中心为‘一体’,以对内追求共同富裕、对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两翼’”的文化价值体系,并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和共同创造美好世界为文明价值驱动,根本超越了资本主义“见物不见人”“利己不利他”的文化价值弊病;从形式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价值坐标体系是在扬弃中自主发展生成的,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种自主发展的文化价值理念,使自身发展不再建立在对他者的经济控制与殖民掠夺之上,指明了走出“中心—边缘”依附体系的现实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世界文明历史进步性中体现了一种正义性的文化价值创造,极大地拓展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和当代影响力,为人类文明的文化进路标注了新的价值坐标体系。

3.实践诉求:观照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使命

文化认同是文明建构的重要基础。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意味着一种新的世界文化符号的形成,同时又表明这种新文化符号亟待形成国际共识。在“东升西降”国际大势下,人类文明新形态应着力塑造与当代中国国际地位、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相匹配的文化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大幅提高了中国文化软实力。国际社会希望解码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成功秘诀”[3](P13)。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的出场,在文明意义上生成并统摄了一系列属于中国而又观照世界的文化理念,从而对国际社会提出了一种文化认同的期待,赋予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认同使命。积极打造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人类文化新形态”,使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成为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主流文化,形成文化意义上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从自我认同到他者认同、从民族认同到国际认同的跨越,使人类文明新形态转化为国际社会认识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范式。

在“中国走向世界”的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获得文化认同提供了契机和实践场域。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一种新型“文明观”,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理念能否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是人类文明新形态走向世界的关键。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发展成为国际广泛共识,进而为争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国际认同打下了坚实的价值基础。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传播、文化交流和文化发展,恰恰是获取人类文明新形态文化认同的重要路径。这种认同一旦广泛达成,将“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8](P63-64)更趋深刻,也将昭示着人类文明新形态将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建构

文化的建构不仅是文明跃迁的重要体现,而且也是文明定型的重要标志。面对近代以来中国文明重建与文化重构的双重任务,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革新精神,在中华文明的文化发展中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建构。

1.内在张力:传统文化结构与现代化进程的双向运动

传统与现代化的矛盾,是一个民族在现代文明重建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冲突,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传统结构与传统文化深厚的国家。由于中国现代文明建设的特殊文化特性与紧张历史语境,使得我们既不能以强力的现代化进程摧毁文化传统,又没有充裕的时空致力于传统与现代化矛盾的渐次调和,而应将改造传统纳入现代化进程,审慎地对待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必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9](P896)这一现实问题。中国现代化理论化研究开创者罗荣渠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现代化过程中生生不断的‘连续体’……成功的现代化运动不但在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革新的阻力,而尤其在善于利用传统因素作为革新的助力。”[10](P400)在中国现代文明的建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不割裂历史的态度,在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延续民族精神命脉、发掘文明创造动力,使得传统文化结构与现代化进程的双向运动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文化建构的内在张力。

传统文化结构与现代化进程双向运动的内在张力实质决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建构所遵循的绝不是“外源性输入”的路向,而是“内生性演化”的路线。在此过程中,要致力于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结构的现代化,同时发挥文化传统对现代化进程的价值导向作用,确保中国现代文明建构的文化传承与价值本位,进而寻找与中国文化传统精神相契合的现代化道路。事实表明,现代文明建设绝非只有资本主义这一条道路,追求大同理想的中国文化精神天然拒斥资本主义的文化现代化道路,但是却与社会主义精神在理想社会建构上表现出天然的同构性。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找到了中国传统社会转型发展的文化路径,使人类文明新形态文化建构的内在张力得到有效释放。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结构现代化转型的进程中,人类文明新形态既克服了传统文化结构的“历史惰性”,又将文化传统中的优秀基因转化为催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动力。这种传统文化结构与现代化进程的互动,不仅超越了单线性文明变迁模式,也预示着一种新文明形态的文化建构模式的产生。

2.实践机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从文化建构与文化创新的视角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自创造之日起,就内蕴着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在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作为中国文化理想主义代表的儒家大同思想成为与社会主义学说沟通联系的文化基础,俄国十月革命又促使中国先进分子在各式社会主义学说中最终坚定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是“文明是实践的事情”[6](P97),如何将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于改造中国社会的实践,成为中国重建现代文明的重要问题。“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又以客观现实限制了主观愿望。这个矛盾,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1](P379)。实现中国现代文明重建,必须构造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

构造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革命实践意义上的,而且也是历史文化意义上的。早在1943 年,中国共产党就提出“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12](P318-319),并因此创造了新民主主义文化这一“世界的新文化”[4](P706)。历经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立足新的时空场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3](P10)的“两个结合”,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命题提出,深刻回答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文化建构的实践机理。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理论特质规避了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的文化陷阱,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力,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文明的生长点;另一方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马克思主义被赋予了民族形式,使得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在中国大地孕育了新的实践样态和文明形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二个结合”,“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1],提供了继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念引领,必将在实践中不断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建构。

3.形态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主创生

人类文化新形态的塑造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生成前提。在世界文化激荡交锋的国际场域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依靠文化力量站稳脚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规定必然要通过与此相匹配的文化形态才能得以澄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国家要独立,不仅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14](P2152),并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时代任务。但是由于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相对滞后性,以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文化价值的异质性,西方文化的挑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殊文化背景。这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是一种具有双重意蕴的“自主创生”。一方面,这种文化必须彻底走出西方文化的“他者阴影”而拥有“主体性格”;另一方面,这种文化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从单纯“文化主体”到“文化自主”的跃升。“主体性格”与“文化自主”的文化建构要求,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主创生的本质内涵,预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文化形态塑造的基本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主创生,不是一种封闭性的“拮抗”,而是一种开放性的“扬弃”,从而使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建构保持一种高度自觉,并呈现多路径的创生进程。一是继承性创生,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采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科学继承态度,“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15](P83),牢牢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筑牢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增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动力与文化自信。二是创造性创生,即中国共产党坚持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团结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不断创造出内涵丰富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时代精神标识。三是借鉴性创生,即以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性,在文明互鉴中积极借鉴吸纳世界文明的文化营养,使具有积极意义的外源因素转化为文明建设的内生因素,不断积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力量。四是批判性创生,即在突破资本主义文化的现代化文化样本、资本与市场逻辑、文化霸权主义三者围困中,实现了对西方文化弊端的超越[16],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主创生路径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集中表现为处理好“继承”与“创新”“本来”与“外来”“批判”与“超越”的关系,充分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文化建构的辩证法。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意义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始终基于“不迷信西方已有的资产阶级文化已达到人类文化之顶点”[17](P603),而是认为“在文化方面,各国人民应该根据本民族的特点,对人类有所贡献”[18](P226),从而不仅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具有人类文明延续性的文化实体,而且为人类文明贡献了具有批判性与开创性、现实性与未来性的文化选择。

1.历时性意义:延续中国传统文明体系的文化复兴

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和文明复兴的先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15](P3)。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出场,具有中华文化复兴的特殊意蕴,表示“中国人被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19](P345)的预言已经实现,当代中国已经在延续中国传统文明体系中实现了文化复兴。“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1],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中国传统文明体系的有机延续,必然基于对中国传统文明体系的价值认同与文化传承,从而在深层次上“实现了对自身存在经验的自我理解”[20],实现了文明的再造与新生。也正是在此意义上,人类文明新形态所代表的文化复兴不是文化复古,也不是文化改易,而是在历经文化兴盛、文化危机之后的文化重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文化建构整体意义上的文化重构,是在创造人类文化新形态实践意义上的文化重塑。

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延续中国传统文明体系的文化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复兴人类的文化”[21](P430)宏愿的现实基础,其意义不仅是民族的,而且也是世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可以被冠以“人类”的前置性限定,一个重要条件就在于这种文明新形态的创造者既是能够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民族,又同时具有积极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强大历史使命和厚重人类情怀。按照雅思贝尔斯“轴心时代”的理论范式,“轴心民族”是真正创造人类文明的民族,他们“在延续自己的过去中完成了飞跃,这次飞跃对他们来说,仿佛是第二次重生,通过这次飞跃,奠定了人的精神本质及其真正的人类历史的基础”[22](P62-63)。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以“新轴心民族”的世界历史担当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对中国古代轴心文明的接续性跃升[23],形成了当代中华文明确证自身的全新范畴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

2.共时性意义:超越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文化理念的交往新路

交往是人类文明与文化建构的基础性范畴。文化在人类社会形态演进历程中表现为人类交往和组织的方式,具有较高效率的交往和组织方式的文化构成文明的主要内涵[24]。在现代世界文明体系中,国际政治关系成为文明交往形式的集中体现,并由此形成特定的文化理念。形成于300 多年前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作为现代国际关系的传统架构,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相对合理的世界秩序,但是由于民族国家本位主义的固有立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面对当前全球公共问题治理却陷入了难以突破的困境,国际交往形式的重塑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文化课题。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温特在对国际政治进行文化理论建构的基础上指出,以“竞争”为共有观念的洛克文化在现代威斯特伐利亚国家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以非暴力和团队行动的“友谊”为新观念的康德文化已经在西方兴起[25](P288-290)。康德文化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代表了西方世界对突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文化理念的一种积极尝试,也反映出国际社会对国际交往新路的期待。

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文化理念具有根本性不同。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和谐、和平、和睦”的文化品质和秩序精神,遵循“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追求“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世界,为国际交往提供了新的文化理念。伴随中华文明的当代复兴,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和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强调“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26](P524),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率先突破西方文明所主导的零和博弈交往范式,追求开放式的共同实践交往范式,为世界文明秩序提供了新的文化选择。“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大国关系”等作为新型世界秩序的建设性方案,所呈现的是以集体主义取代个体主义、以国际主义取代民族国家本位主义的文明跃迁逻辑,“是以超越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前提的,是以一种新文明类型为根据的”[27]。在对国际交往方式的重新定义中,人类文明新形态从根本上超越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文化理念,确立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推动国际交往文明回归的世界意义。

3.即时性意义:克服人类现代社会文化危机的文明图式

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意义领域,构筑着人类生存的信仰基础和精神家园。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使现代资本文明降临人间,传统价值伴随“科学理性”发展和“世界历史”进程遭遇解体,现代人在与自身关系中陷入了“文化虚无主义”的危机。同时,由于文化在资本主义现代社会中成为具有工业化倾向的可复制的大众文化,作为人的意义寄托、精神家园的主体文化沦为物的可计量的客体文化,作为意义领域的文化降格为物质领域的文化,进而导致人的文化意义的丧失。人类现代社会文化危机的“现代性之殇”作为资本主义文明的结构性弊病,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逾越的“精神痛苦”,不能在资本主义文明体系之内得到合理解决,必须求诸一种超越性的新文明类型的生成。

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在批判中超越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文明创造,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推进完善了现代性这一项“未完成的设计”[28](P1),通过“不必自杀就能获得新的生命”[29](P479)的方式减轻了现代性的痛楚,蕴含着克服人类现代社会文化危机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从文明底蕴来看,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基础的传统中华文明是一种生存合理性文明,始终在关涉人本身的哲学主题基础上阐发其“伦理—政治”思想[30],曾经在农业文明时代建成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足的完美国家体系,这种始终基于对人的整体性理解的生存合理性文明的文化特质和历史底蕴,内蕴着解除现代性语境下文化危机的文化密钥,潜藏着重建当代世道人心的文化智慧。从文明指向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定向”的文明形态,将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诉求,摒弃了资本主义文明对人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单一规定,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对物的高度依赖和物化状态,为突破现代社会文化危机提供了道义支撑和实践路向。“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31](P150),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所以能够成为克服人类现代社会文化危机的文明图式,就在于这种文明在文化意义上观照现实人的存在与发展,在发展中强调人在价值维度上“类本质”的回归,避免了文化和社会的断裂,彰显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伦理尺度与历史尺度相统一的鲜明特征。

四、余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32](P24)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32](P42-43)。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立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新使命,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厚文化蕴涵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脉络、文化主张和文化使命,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建构彰显着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自我价值塑造的精神活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远文化意义昭示着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集超越性与普遍性为一体的文化跃迁逻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解析充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在顺应人类文明秩序变动中“从坚定文化自信迈向文明自信,为人类文明的跃升做积极的文化探索和文化价值奠基”[33],进而必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新使命中展现出更具人类意义的文化图景。

猜你喜欢

新形态现代文明建构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摩擦力催生现代文明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当原始人遭遇现代文明
新形态西装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激活时装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