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芯片”推动体系化学理化研究
2023-04-24韩庆祥
韩庆祥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思想芯片”是经过科学化、体系化、学理化、精细化提炼出来的思想结晶,包含了重大标识性概念、科学体系化范畴。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芯片”既要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又要有科学的体系结构。目前,理论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大致经历了学习宣传、文本解读、提炼概括、体系建构四个阶段。建构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芯片”,对于提升当前理论界的研究水平,具有纲举目张的重大意义。
一、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是“思想芯片”的基础支撑
“思想芯片”的集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基础到应用一步步打造。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解读阐释、学理分析、体系建构是打造“思想芯片”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随着实践进程的深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会越来越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要不断深化理论研究阐释,重点研究阐释我们党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中原理性理论成果,把握相互的内在联系,教育引导全党全国更好学习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1]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始终紧跟党的理论创新要求不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工作,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学习宣传、文本解读、提炼概括、体系建构等四个阶段,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表述和阐释经历了道理、学理和哲理等三个阶段。最初关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创新成果的表述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表达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道理。其后的表述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括为“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括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和“十三个方面成就”。这几种表述的共同特征是表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学理,实现由道理到学理的转换。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第二个部分集中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基本路径和精髓要义,路径是“两个坚持”,精髓要义为“六个必须坚持”,涵盖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实际上表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理,实现了由学理到哲理的转换。
2015 年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发展“21 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的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对理论界提出了新的研究要求,即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学术的通俗化表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这意味着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必须立足实践、走向社会、走向大众,而非躲在象牙塔里著书立说,要从广阔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汲取研究的养分,同时要善于运用通俗化的表达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二是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不能停留在一般性个别表达和碎片化的阐释,而是要从整体上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阐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本身就是内在相互关联的理论体系。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是党的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化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系统挖掘和梳理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实现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述、凝练化概括、逻辑化建构,最终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 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 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和体系化建构的要求。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强调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呢?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十九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三大板块具有严密逻辑的理论体系。二十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如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本身也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按照这一规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本身也应当走向体系化学理化。其次,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来看,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再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的领导人,他们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最开始也是以文本、讲话的形式出现的,最终是从这一系列文本、讲话中提炼概括出了科学的理论体系。再次,从理论武装来看,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意味着党的理论创新到哪里,理论武装就走到哪里。理论武装既要以及时性的理论学习宣传来推进,同时也要用科学的理论体系来推进。最后,从理论研究来看,必须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推动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为具有“思想芯片”的创新理论提供基础支撑。
二、打造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芯片”的基本路径
任何大道理、方法、规律、学说都可以归结为简明的概念、范畴、判断、格言。科学体系的存在形态是概念体系,而核心概念在概念体系中起四梁八柱作用。提炼党的创新理论“思想芯片”,必须基于构成科学体系的七重要素,即历史方位、哲学根基、体系主干、体系枝干、全面保障、领导主体、原创贡献七重要素。一是由理论创新的时间、空间、条件等要素构成理论得以产生的基本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二是理论的哲学根基或者称之为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是建构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哲学基础之上的。三是理论的主干,唯有概括提炼理论的主干,理论才能根深叶茂。四是由理论主干派生出来的枝干。五是理论得以形成的基本保障性因素。六是建构理论体系的主体和领导力量。七是理论的原创贡献。从总体上看,现有研究成果对党的创新理论体系的枝干,如保障性因素、领导力量、原创性贡献研究的比较多,总结得也比较到位。理论的科学体系不等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国防、党建等各方面,这些只是理论体系的枝干,不能称之为理论体系。
目前,关于理论体系的历史方位、哲学根基、体系主干部分的研究难以跟得上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的需要,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必须深入推进理论体系的历史方位、哲学根据和体系主干的研究。
1.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必须深入研究党所处的历史方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历史方位的判断主要有四个文本依据:一个文本是十九大报告第一个部分所讲的三个意味着以及五个方面的时代特征;二是二十大报告阐述的中国式现代化;三是二十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新的表述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四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所讲的胸怀两个大局,做好自己的事。从这些文本当中可以提炼概括出理解历史方位的四大要素。第一个要素中国已经发展起来了。1993 年9 月16 日,邓小平与弟弟邓垦在谈话中提出一个极具前瞻性的论断:“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这句话包含了两个核心概念:一个是不发展,另一个是发展起来以后。从1978 年改革开放到2012 年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党在这段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欠发展的问题。邓小平同志讲的“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同志讲的“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锦涛同志讲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目的都是要解决欠发展的问题。从2012 年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到本世纪中叶的这段历史时期则是要解决中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党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必须坚持“五条必由之路”,并且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动员令,都是基于党对历史方位的正确判断。第二个要素是发展起来以后如何解决大而不强、富而不强的问题,也就是由大国成为强国的历史方位,党的文件表述为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历史阶段。第三个要素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四个要素就是胸怀两个大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关于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在两个大局的背景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而使大国成为强国的理论,主要是解决大而不强的问题。
2.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必须深入研究党的创新理论的哲学根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根基是以系统观念为基础的战略定位。党的理论是对党和人民领导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概括提炼总结,其哲学根基必然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实现了从重点突破到全面发展、系统谋划,由点到面、由面到体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典型的系统性、整体性、战略性的特点。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遇到的大多是系统性、整体性、战略性问题,这就决定了研究问题的方法论必然是系统的、整体的、战略性的。同时,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总体国家安全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新理念、新观念、新战略都体现了系统性的要求。从表述方式来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都是系统性组团式出现的:如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加强顶层设计;全面从严治党,既要靠治标,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也要靠治本,正心修身,涵养文化,守住为政之本;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既要着眼长远、打好基础、建好制度,又要立足当前、突出重点、扎实工作等等,新思想、新理念和新观点的组团式出现必然要求理论研究的系统化学理化。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2]。思想方法用来分析问题、认识世界;工作方法用来解决问题、改造世界。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要站在系统观念的基础之上。党的二十大在总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时候,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几大思维方式,如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这几大思维的顺序经常发生变化,但是战略思维始终处于首要位置,战略思维本身就是系统观念的体系。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从政执政实践来看,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谋划始终遵循着系统观念中的战略辩证关系,如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局部和全局的关系、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中国和世界的关系,等等。由此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可以概括为战略辩证法。
战略辩证法是新时代辩证法的最新形态。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发展史来看,马克思当年遇到的唯物主义上半截是唯物主义,下半截也就是社会历史领域则是唯心主义,马克思要把唯物主义从上半截贯彻到下半截的历史领域。要确立历史领域中的唯物主义的权威,最关键是要找到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要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对此,恩格斯提出只有借助辩证法才有可能达到这一目的,因而辩证法是通达历史领域揭示历史规律的。到了列宁的时候,辩证法的形态有所变化。列宁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列宁面临的俄国国情相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所面临的欧洲情况而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俄国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关系,如前进和后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达和落后等,针对这一系列矛盾关系必须用辩证法来处理。到了毛泽东时期,毛泽东同志关注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即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蕴含了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是一般,中国化是特殊。同时,毛泽东还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这里又包含的理论与实践、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等一系列辩证关系。理论和实践是实践论解决的问题,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实践辩证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由大国成为强国是个大战略,而强国战略是个系统,不是某一个方面,必然会面临一系列战略性的辩证关系,自然要用战略辩证法来解决问题。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主干可以提炼为“五为五谋”
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中国共产党谋强大,为马克思主义谋发展。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初心;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使命;为世界谋大同是历史性要求,为共产党谋强大是关键;为马克思主义谋发展是理论课题。2012 年11 月15 日,习近平总书记率领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提出了“三个担当”的根本性要求:为人民担当,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民族担当,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党担当,为中国共产党谋强大。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党的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国民族谋复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提出了党面临的三大时代课题、四个重要历史时期和五个方面的重大成就,内在地包含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世界、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这五大主题。这五大主题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干,围绕主干生长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枝干,包括“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的成就”等,构成了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