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都的秋》虚词运用之妙

2023-04-23方小凤宋玉霜

语文教学之友 2023年4期
关键词:故都的秋妙用虚词

方小凤 宋玉霜

摘要:《故都的秋》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巧妙运用动态助词传达闲适的情思,凭借结构动词舒缓了文本节奏,运用联结词呈现情感递进,使文章顺畅,脉络分明,恰到好处的语气词运用营造了北京情调。引导学生体会虚词运用之妙,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涵的把握。

关键词:虚词;妙用;《故都的秋》

虚词泛指没有完整词汇意义、但具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虚词是重要的语法手段,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虚词在语言使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凡书文发语、语助等字,皆属口吻。口吻者,神情声气也。当其言事言理,事理实处,自有本字写之;其随本字而运以长短、疾徐、死活、轻重之声,此无从以实字见也,则有虚字托之,而其声如闻,其意自见。故虚字者,所以传其声,声传而情见焉。”刘淇明确指出虚词有传声见情的效果。假使没有虚词,“语言就会缺乏简洁性、明白性,及种种细微的情绪表现。”虚词在散文中除了能够影响文章的句式、节奏外,还能传递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内心的情绪起伏,传达丰富的情感,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一文中,巧妙运用虚词,传达闲适的情思,舒缓文本节奏,营造北京情调,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效果。

一、动态助词传达情思

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称赞盛唐人善于用虚词,“其开合呼唤,悠扬委曲,皆在于此”。虚词的恰当使用能使作品语言通畅,产生活跃情韵、悠扬委曲的效果。

《故都的秋》一文中动态助词“着”的运用传达出作者在北平租房居住时悠然闲适的生活之态。《故都的秋》第三段展示了一幅“小院秋晨”图:“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的牵牛花的蓝朵”。“着”是一个动态助词,可以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也可以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状态的持续。通过分析与“着”搭配的三个词的语理逻辑可以发现,“住着”表示状态的持续,作者在北平居住了较长的时间,“细数着”“静对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细数阳光和静对牵牛花只是作者较短时间段内的两个活动。我们进入《故都的秋》的文学语境,来梳理“着”蕴含的情感逻辑,便能体会到“着”传达给我们的审美趣味。作者在“皇城人海”中,闹中取静,租“一椽破屋来住着”,并选取了浓茶、院子、青天、驯鸽的飞声、槐树间落下的日光和牵牛花等普遍寻常与不为人在意的事物作为对象,构建了一个休闲、静谧的生活空间。“住着”表明作者非常享受在北平破屋里悠闲生活的状态,能够暂时舒缓因战乱而奔波的疲惫之感。假设变换一下句式为“租住在人家的一椽破屋里”,则显得生硬,甚至带有一丝对屋“破”的埋怨,难以表达作者享受闲静的心情。

描写都市闲人雨后话凉之场景时,作者也运用了动态助词“着”。都市闲人的状态跟雨后的空气一样,干净清闲:“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咬着烟管”“微叹着互答着”。四个“着”字呈现了都市闲人在桥头树底下闲谈秋雨天凉的生活画面,仿佛慢镜头一般,显示了都市闲人雅致追求的格调。作者也完全沉醉在都市闲人那份缓慢、悠闲、宁静的心情。

动态助词“了”的运用表现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入微观察与细致体验。“了”作为动态助词时,用在动词后,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与实现;作为语气助词时,用在句尾,可以表示事态的变化。作者描写北方下秋雨、雨过天晴的过程,除了选取凉风、秋雨、云和太阳等动态景物作为意象之外,还采用了“动词/形容词+了”的结构辅助描写下秋雨这个动态的过程:下起雨来了、卷向了、又青了、露出脸来了。在这里,整体连续地看“下起雨了”“卷向了”“又晴了”“露出脸来了”这几个短句,符合动态助词“了”表示动作完成和实现的用法,单独分析其中的一个短句,又能感受到“了”作为语气助词表示事物变化的过程。从整体语境来看,“了”都有一个变化和完成的意义,四个“了”结构的接续使用,形象生动地将雨落到天晴的变化过程描绘出来。只有作者当时的情思与心绪处于安闲自在的状态之中,才能有此细致观察与描写,凸显了作者的细腻与敏锐。

二、结构助词调整节奏

结构助词“得”的运用使文本的语言节奏更舒缓,富有节奏之美。结构助词“得”的作用之一是能够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连接表示程度或状态的补语。在《故都的秋》前两个自然段,作者在描述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的特点时,都用了“名词+动词+结构助词‘得+形容词”这样句式的短句,“得”在动词与形容词之间,打破了两者结合朗读起来的紧凑感,舒缓了节奏。作者在动词“来”加结构助词“得”的后面,接三个形容词“清”“静”“悲凉”来形容北国之秋呈现出来的特点。描述江南之秋的特点时,作者同样采用了“动词+得”的结构,不同的是主语具体到了江南的“草木”“空气”“天空的颜色”等。“慢”“润”“淡”要说明的是草木凋落的快慢程度,空气的湿润程度以及天空颜色的浓淡程度。但无论是写北国之秋还是江南之秋,用“得”字构句,都表现了秋天来临的状态过程,不是某个静态的画面,它呈现秋天步伐的节奏与韵律,这正如全文所显示的情调一般,作者是在体验故都的秋,感受故都的“清”“静”“悲凉”,并沉醉在这悲凉之美的浓雾之中。试将“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清、静、悲涼”和“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零慢,空气润,天的颜色淡”与原句比较,显然缺少一种节奏韵味,虚词“得”使文本呈现出一种舒缓的节奏与状态,让人回味无穷。

除了语言的节奏之美外,“得”字还营造出一种画面呈现的节奏美。“得”作为结构助词的另一个用法是放在动词之后,表示可能。“看得到”和“听得到”都是“得”表示可能用法的肯定形式,一个视觉,一个听觉,“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说明了北平秋“清”的特点,“驯鸽的飞声”是以声衬静,衬托北平的秋“静”的特点,反复咀嚼“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句话,无论作者是先“看得到”再“听得到”,还是“看得到”和“听得到”同时发生,我们都能想象到作者手指碧绿的天、侧耳倾听驯鸽飞声的画面,感受到作者所言不虚的自信和骄傲。

三、联结词弥缝文体

“虚词之中,联结词好比脉络。”联结词连接照应,能使语言脉络分明,情感层递清晰,文气通畅。作者在描写“秋槐落蕊”图时,先从视、听、触、嗅等方面的感觉来描写秋槐落蕊的特点,“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柔软的触觉”,突出北国之秋的“清”和“静”,然后看着“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产生了“细腻”“清闲”“落寞”之感。这些情感不是同时产生的,“既……又……并且还……”这一组关联词连接了三种情感,产生的顺序上有先后之分,呈现出细微的递进关系。“既……又……”表示并列关系,“并且”则表示意思更进一層,能够连接并列的形容词、动词和副词等,也能连接分句,连接分句时,后面常跟副词“还、也、又、更”,文中此处便属于“并且”带“还”的情况,“并且、还”属双重递进,使得该句的递进意味更加明显。“细腻”形容的是“扫帚的丝纹”在肉眼上带给人的感觉;“清闲”指向的是作者的心情,他悠然自在地欣赏着满地落蕊,观察扫街的劳动者在槐花落蕊之中工作,显得清闲自在;而“落寞”是作者内心更深处的情感,“梧桐一叶而天下之秋”,“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落蕊、落叶,预示着秋天的到来,也见证着秋天的流逝。作者在细微的情感递进之中,表达出对“秋槐落蕊”由浅入深的品味与欣赏。

四、语气词营造北京情调

“语气词好比颜色。”不同语气词的运用就会有不同的颜色,不同地方的韵味。文中第六到十自然段展示的是“秋雨闲人”图,以一种轻快自在的语气叙说着北方下秋雨的过程以及都市闲人雨后话凉的情景。“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还有秋雨哩”,语气词“哩”有其俏皮积极的一面,“秋风秋雨愁煞人”,秋雨绵绵,令人惆怅,但在“秋雨”之后加语气词“哩”,既表示一种既定的事实,又平添了一种北方语气的情调。因此,读来显得十分肯定,让人体会“秋雨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的北方风味。

“唉,天可真凉了——”“了”读做“liao”,口语化明显,拖音长,发音响亮,主观化很明显,具有典型的北京语味儿,说话者向对方明确表达秋天来临天气变凉的客观事实,又带有强烈的主观判断意味。

总之,引导学生体会《故都的秋》虚词运用之妙,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把握。

参考文献:

[1]袁仁林.虚字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3]李晓琪. 现代汉语虚词讲义[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2022年广西师范大学第五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一、中学语文)》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2022kcsz25;2022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育和建设项目《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wkcsz202204】

作者简介:方小凤(1979— ),女,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高级教师,博士,主研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故都的秋妙用虚词
余数的妙用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二”的妙用
让人痴迷的瑰丽世界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从《故都的秋》教学中看六步点拨教学法
即兴写作的妙用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