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媒体融合趋势的民族器乐传播新生态的构建路径分析

2023-04-22石硕

枣庄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器乐受众民族

石硕

(枣庄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山东枣庄 277160)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器乐种类繁多、精彩纷呈。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器乐文化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国家独有的文化资源,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然而,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下,全球化浪潮使得文化交流和冲击不断加深,各民族器乐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加强对器乐文化的传承,以及促进其创新发展,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我们应该强化民族器乐的传承保护意识,加强各民族之间器乐文化的交流学习,推动器乐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合,进一步提高民族器乐的艺术地位和水平,为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2]近年来,我国信息科技发展成就卓著,新兴传播工具渐趋多元化,媒体融合建设得以大力推进,新兴媒体随之不断涌现,传播机制、手段更新迅速,为民族器乐传播提供了有利契机。基于媒体融合趋势,对民族器乐传播新生态予以构建,是运用现代化手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的重要体现。[3]本文以此为主题,就相关构建路径予以探讨。

一、民族器乐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播意义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着独特的魅力,而民族器乐则因其类型多样、风格独特、情感深厚而在历史长河中广受青睐。从古至今,民族器乐一直是各族人民思想智慧及日常生活的外在体现。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器乐这一艺术形式也在不断地演进和创新,并用特定的角度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予以传承,而民族器乐的传播效果则又会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民族器乐属于人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它通过多元化的器乐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各族人民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持续追寻在民族器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以有必要深入解读民族器乐。民族器乐,如琵琶、二胡、古琴、唢呐等,关涉多个生活领域,可以全面体现我国极具特色的文化,以及音乐家对人生所展开的哲理性探索。例如,我国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先生创作的著名琵琶独奏曲《秦俑》,整曲蕴含着粗犷的豪迈情怀和诗意的情感关怀,是对那个英雄主义时代的最形象呈现。此曲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势头正猛的历史重要转折时期。刘德海先生巧妙地通过大写意的手法及轮指技法演奏形式,使历史情结、人文情怀于当代人心中沉淀,在用音乐实现了古代、当下和未来不同时段的对话的同时,又将其转化为向未来迈进的勇气。华彦钧先生创作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在海内外均有较广泛的传播,极具代表性。华彦钧先生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仍然执着地创作音乐,这正是人类在遭受磨难时所表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的典型体现。《二泉映月》在华彦钧先生逝去后仍然广受欢迎,曾被不同器乐主体进行改编,如弦乐合奏版本、电子合成器演奏版本等。虽然这些版本都有不同的表述方式,但在人性化方面,二胡独奏版本的表现力最强,更能反映出作者如泣如诉的命运。总之,民族器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日益深入人心,表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不断发展,对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会起到重要作用。[4]

民族器乐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为我国传统文化增添了优秀的元素,对其进行继承和发展,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伟大思想品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也对社会和谐发挥着重要的调节和推动作用。因此,构建与时代发展相符合民族器乐传播路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民族器乐传统传播方式所面临的困境

改革开放至今,受“西风东渐”现象的影响,民族器乐的处境较为严峻,加之对传统曲目进行演奏时形式相对较为单一陈旧,以及宣传普及力小,故受众渐趋减少,使其传播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表现力不足,引发受众范围缩小

为了有效传播民族器乐,需要不断提高受众对民族器乐曲目的认知和热情,帮助他们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真谛,并引发广泛共鸣。这就要求传播者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表演经验,对民族器乐有深刻的了解,能够深入领悟作品的精神和内涵,并通过自身独特的表现方式,将音乐的精神和内涵传递给受众,帮助他们获得美的体验和感受。换句话说,传播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厚理解,才能更好地传达民族器乐的独特魅力,让更多人爱上民族器乐。[5]

随着媒体融合的发展,受众在日常生活中接收的信息内容愈发丰富、方式愈加多元化,呈现出各种引人入胜的展现方式。受众的审美标准也随之不断提高,并对信息表达形式的表现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民族器乐传播一般以单向传播为主,最初通过乐谱等介质进行传播,后来则转变为声音这种传播形式,如无线广播和唱片等。然而,这些传播形式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未能与新媒体、网络传播媒介和移动终端等最新的传播形式同步发展。许多娱乐节目以广播电视为主要方式,而民族器乐节目却较为少见。传播者选择要分享的内容,而受众则缺乏选择的权力,只能被动地接收或不接收,所以容易出现传播者忽略受众的需求和反馈的现象,这使得传播形式不断滞后于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迅猛步伐,同时也使得受众范围不断缩小、传播力度越来越弱。因此,必须加强民族器乐传播形式的更新和改进,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人们不断增长的心理需求。

(二)覆盖面有限,动摇了其主流地位

民族器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传承至今,可谓源远流长。民族器乐和各地广泛流传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深刻地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灵和精神中。像《百鸟朝凤》这样的乐曲,最初属于管乐合奏曲,后来因为运用唢呐演奏时加入了主旋律而经常作为独奏乐曲演奏。乐曲中的“凤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图腾动物,寓意着圆满和吉祥,代表着美好理想和人文情怀,曾经在我国北方广泛传播。然而,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公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文化娱乐时间日益受到挤压,没有时间深入体验民族器乐文化,愈加希望所接受的信息更加浅显、直接、快速。此外,大量的信息源源不断地渗入生活中,也对民族器乐的地位形成了冲击。例如,西方流行音乐文化等,如爵士、摇滚、布鲁斯等,因其具有多种适合大众化的音乐风格,现代感较强,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使得民族器乐在群众中的传播受到限制。因此,我们需要创新传播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民族器乐文化,将其融入到现代的文化艺术中,使其得以更加广泛的传播和传承。

(三)缺乏规范引导,影响受众审美情趣

在传播民族器乐时,我们需要展现相关乐曲的核心精髓和要义,这很重要。民族器乐种类繁多,内容也很丰富,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但是,对于广大音乐爱好者来说,特别是青少年,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还有提升的空间。流行音乐因其语言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加上明星效应和商业包装等,往往更受欢迎,但是部分流行歌曲只是一时的快餐文化,像一些抖音神曲等,流行与沉寂之间只有一步之遥。与此相比,民族器乐渊远流长,包含的文化价值也十分重要,应受到更多的重视。当下,除了专业音乐学校和戏曲院校外,大多数普通学校都较少涉及民族器乐教育,所以我们应该在校内课程中给予普及。由于大部分青少年对乐器和简谱知识了解较少,更喜欢流行音乐,甚至对高雅音乐和民族器乐存在鄙夷,所以我们应该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引导他们学习、欣赏、传承民族器乐文化。

三、媒体融合对民族器乐传播的推进作用

(一)媒体融合使民族器乐更为立体化和具象化

在新媒体背景下,资源共享更为便捷,依托数字化媒介,在传播以及保存方面所产生的信息量均较为巨大。互联网普及度加强,信息传递不再受地域、国界所限。传播者也不再仅限于专业人员,身份更具多样化。传播的形式也不断更新,如类型多样的自媒体等都是对民族器乐进行传播的有效载体。新媒体的上述诸多优势,为民族器乐的传播指明了新的方向。加之,经新媒体传播,可无限下载、无限重复欣赏、无限传递,制作和发行成本为之有所降低,人际间的互动性显著提高。因此,将新媒体与传统民族器乐有效结合,可使后者更为立体化和具象化,对其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二)媒体融合使民族器乐更富有生活性、娱乐性

就新媒体而言,其具有大众媒体的特点,使用范围广泛而没有阶层的局限。在传播民族器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提高大众意识给予足够的重视,拉近民族器乐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民族器乐不再独属于某个特定群体或阶层,而是全民共享的艺术形式。因此,在音乐创作中,应更注重生活性和娱乐性。长期以来,民族器乐在构思、创作以及表演等方面所面对的群体是比较固定的,这无疑为突破创新增加了难度。而且,民族器乐的表现内容和演奏曲目相对较为单一,则又限制了其受众的范围,使得传统媒体难以加以推广。但是,借助媒体融合,民族器乐可以更加深入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不断提升人们的感官体验和心灵体验。与此同时,民族器乐的创作者也可以不断更新他们的创作理念,与大众密切合作,促进新的民族器乐展示平台的出现。例如,电影《笙声不息》顺应时代的需求,对民族器乐进行了经典的演绎,通过新的传播平台,使其内涵和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并展现了更为旺盛的生命力。

(三)媒体融合使民族器乐更为个性化、多元化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于民族器乐爱好者来说,创作环境变得更加优越,他们可以随意挥洒自己的创意,探索多样化的风格和主题。此外,新媒体还为演奏表演提供了更加便利和高效的途径。比如,演奏者可以借助直播平台,将自己的器乐曲目和演奏技艺展示给更广泛的爱好者,从而为民族器乐的传播和流行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互联网来寻找自己喜欢的民族音乐作品并加以欣赏,新媒体对于器乐内容和类型多元化的包容性更加突显,各种形式和类型的民族器乐也得以广泛传播和发展。例如,新民乐琵琶曲《新编十面埋伏》就因为融合了现代音乐元素,使得更多年轻的爱好者对于这个传统乐器展现出更多的兴趣,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因此,新媒体为潜心推广民族器乐的人们提供了更广泛的舞台和机遇,同时也促进了民族音乐的发展壮大并使其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四、媒体融合下民族器乐传播新生态的构建路径

(一)传统与新兴媒体有机结合,增强传播表现力

目前,传承民族器乐的方式多种多样。特别是在当今新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利用智能化平台有效而深入地传承民族器乐文化,并使其互动更方便、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有助于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实现有效交流。在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审美需求和发展需要建立新的传播平台。例如,“风华国乐”节目采用民族器乐演奏外国名曲的方式,不仅展现出新的音乐形式,而且也体现了民族器乐本身的独特魅力。这样的传播方式为民族器乐文化在国际化、社会化方面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其表现力不断增强。

(二)完善民族器乐在新媒体背景下的传承机制

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民族器乐传承的支持。通过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帮扶,积极参与民族器乐的推广活动。保护和支持地方性民族器乐团队或组织,帮助他们通过新的传播平台进行传承。建立研究机构,通过政府公共平台的文化版块来宣传和传播中原地区丰富的传统器乐,给公众提供正确的引导。

其次,建立民族器乐版权的保护机制。与流行音乐具有商品化的特征不同,民族器乐具有流传和留存的特点,需要构建适用于保护民族音乐版权的机制。根据《著作权法》,对网络传播环境进行监管,采取数字技术,加强民族器乐内容的传播,提高传播效率。

最后,需要营造新的表演舞台。在任何社会环境下,传承民族器乐都需要注重演奏技术,而演奏者需要具备扎实的素养、足够的耐心和对艺术灵魂的把握等。在新媒体时代,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实时演出、远程表演等,让更多地域的人们可以同步欣赏表演。学校也可以组织相关教学和比赛活动,让学生共同学习民族器乐文化,提高其鉴赏能力。

(三)重视开展商业化合作,创新发展模式

分析部分传统民族器乐文化消亡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其自身创作能力丧失、无法推出新作品、艺术表现力显著降低等导致了相关领域的发展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应该对民族器乐所具有的融合性、时代性、民族性特征进行更加充分地传承和发展,充分展现民族器乐所拥有的独特的气质、品格和内涵,适度考虑创作的时代性,使其内容具备普适性,从而能够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在创新发展模式中,视觉化的优势较为显著。若将民族器乐产业化,开发出与流行音乐类似的模式,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扭转现有惨淡的发展窘境,从而让民族器乐更加接近人民的生活,激发更多人的参与热情,使受众群体能够逐渐发展壮大。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其商业价值。例如,“女子十二乐坊”就因其与传统器乐演奏形式存在差异而备受人们喜爱,它不仅可以让人们欣赏到传统器乐的魅力,也可以使人们从视觉上赏析器乐的美感。因此,我们应该挖掘出更具有创新性和极具民族特色的新发展模式,真正让民族音乐融入人民生活,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

结 语

在中国的音乐文化中,民族器乐被视作其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器乐在勇于推出新形式和开拓新领域的同时,也传承并表达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对于如今正处于媒体融合大趋势下的社会而言,我们需要充分挖掘民族器乐所蕴藏的民族精神,同时又不失其音乐生命力和文化内涵;需要通过现代化科技和技巧的不断创新与整合,涵盖各种新媒介,生成出与时俱进的表演形式,并用以促进新生态传播体系的建设。

猜你喜欢

器乐受众民族
我们的民族
民族器乐的传统与当代演释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多元民族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