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提升小学生思维品质
2023-04-22周雪梦江苏省常州市龙锦小学213000
周雪梦(江苏省常州市龙锦小学 2130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构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这是思辨性阅读第一次出现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意味着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思辨性阅读内涵和特质
思辨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反思性的阅读方式,其目的在于获取知识或解决问题,重点关注学生思维方式,培养和形成思辨能力,以及准确、多方面思考辨析问题,具备通过现有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从而得出新结论的能力。学生怀有兴趣、自信、公正、谨慎的理性精神与态度,凭借自我认知进行阅读,促进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辨性阅读区别于一般阅读活动的鲜明特征是强化了思辨性质的阅读目的和阅读技能的运用。思辨性阅读的目的是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及其承载的价值意义,形成独立的思考和评判。要达成这一目的,发现、实证、分析、综合、辩证等理性思维技能的应用必不可少。因此,思辨性阅读具有以下三个特质。
1.批判性
思辨性阅读是一种理性思辨和感悟人生的统一。它以批判思维为核心,旨在培养反思能力和批判能力,形成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保持独立理性的态度,对文本进行独立解读和评价,理性审视文本信息、观点和论证,不轻信、不盲从。注重事实依据,讲求有理有据的分析。通过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判断和评价的能力,提高思维水平和判断力,获得独特认知与审美体验。
2.独特性
思辨性阅读强调学生的个体认知和独特感悟,通过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形成独特的观点和见解。思辨性阅读注重学生个体体验和认知。学生需要结合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和情感体验等,对文本进行理解和解读,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和感悟。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教学《丁香结》时,每个学生结合自身经历都可以有自己的丁香结,对丁香结产生独特的理解并赋予它独特的内涵。
3.新颖性
思辨性阅读的新颖性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得出新的见解。这种新颖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文本理解的创新
思辨性阅读要求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深入挖掘文本的内在含义和价值。通过独特的思考和感悟,形成新的观点和见解,创新地对文本进行解读和理解。
(2)思考方式的独特
思辨性阅读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技能,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判断。这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更加敏锐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个人经验的融合
思辨性阅读强调将学生个人经验和知识融入文本理解,从而形成独特的认知和感悟。这种融合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发现文本中的深层含义,形成新的见解和感悟。思辨性阅读的新颖性特质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独特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二、思辨性阅读是小学生理性思维发展不平衡的应对措施
思辨性阅读主要是针对小学生理性思维发展不平衡现象提出的。在传统教育体系中,阅读教学十分重视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培养,尤其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后,阅读教学借助视听媒介,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感性思维发展,学生往往被灌输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而缺乏对知识的深入思考和批判性分析能力。这导致学生在面对复杂现实问题时,难以运用理性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因此,思辨性阅读作为一种应对措施,旨在帮助学生提高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更好地应对现实问题。
三、定位思辨性阅读目标是提升小学生思维品质的前提
目标是行动的指向,要提升小学生思维品质,必须在思辨性阅读课堂制定恰当的以理性思维为主的核心教学目标。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项大的变革。过去的文本阅读目标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为核心,侧重学生知识上的收获、情感态度上的体验感悟。思辨性阅读文本核心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理性精神和态度、获取思辨性认知技能。其中理性精神和态度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勤思考,勤发问;拥有探索心和求知欲;实事求是,崇尚真知。思辨性认知技能分为四个维度:分析、比较、归纳、推理、判断;质疑、讨论;梳理事件材料及其关系;辩证思考,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根据文本内容设置恰当的理性思维发展目标,在赏析文本过程中,把思维核心目标贯穿于课堂之中,以此为线,串联起知识目标、情感目标等。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目的。因此,定位思辨性阅读目标是提升小学生思维品质的前提。
四、思辨性阅读提升小学生思维品质策略
小学阶段,通过思辨性阅读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能为学生未来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1.找出思辨语言,提升小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思维是语言的内脏。抓好语言文字,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思辨能力,是提升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主要方法。在思辨性阅读中,教师要抓住文本思辨点,找出具有思辨性的词语引导学生分析。如教学《乡下人家》一课中“房前瓜架图”一段时,部分教师会引导学生抓住“可爱”一词展开分析,而在思辨性阅读中,应该抓住“搭”“攀”“爬”“结”“挂”“衬”等关键动词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然后总结出这幅图画的特点是“可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感性材料基础上,深入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2.创设思辨情境,提升小学生思维品质的敏捷性
创设思辨情境就是教师运用语言表述或者其他方式,营造具体的思辨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理解文本及与情景相吻合的问题。比如,组织小组讨论或全班辩论,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探讨。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并快速做出反应。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能够随着情况变化灵活地思考,快速思索应对策略并及时予以回复。如教学四年级下册《黄继光》一课时,可以结合前面学过的《小英雄雨来》召开“何为英雄”的讨论。学生在迅速进行理性思考后,积极表达自己观点。他们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活动的速度、智力的敏锐程度得到了锻炼。
3.设置思辨问题,提升小学生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思辨问题是指需要学生通过分析、推理、评价等思维过程来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的问题。它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究,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让学生不再盲目相信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可以设置思辨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可以提出两难问题:让学生面临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如教学《精卫填海》时设置两难问题:精卫能不能把大海填满呢? 引导学生运用理性思维深入思考,引导他们辩证认识神话及隐含在故事中的深层含义。还可以多角度创设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评估各种观点的优缺点。例如,《狐假虎威》一课可以设置思辨问题: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既可以从旁观者角度回答问题,也可以从老虎、狐狸角度回答问题,从而用批判的眼光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故事寄寓的道理。通过这些思辨问题的提出,学生学会思考、分析、评价和推理,从而提升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4.搭建思辨平台,提升小学生思维品质的独创性
独创性即思维活动的创造性。在思辨性阅读教学实践中,除了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外,更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搭建思辨平台。通过平台,小学生可以积极思考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教室设立讨论区,并紧紧围绕教材文本提出讨论话题,学生把自己的见解写好放在讨论区,经过一段时间后,教师进行整理点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鼓励他们用事实和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可以举办辩论赛,根据文本内容确定辩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学生可以学习如何提出有说服力的观点,并学会倾听和接受不同的观点。
5.构建迁移板块,提升小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知识迁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它不但能够引导学生实现知识能力的“举一反三”,而且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迁移,通过对相似和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学生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异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如对相似的字、词、句子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和特点。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启发联想迁移,通过联想,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对同一主题的不同文章进行联想,让学生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可以进行创造性思维迁移,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知识和想法。比如,让学生根据一个主题或一个故事,创作自己的文章或故事等。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应用迁移,把知识学得更加实用和具体。例如,将学到的字、词、句子应用到日常交流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生能够灵活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方向、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得到全面而灵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