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实践进路
2023-04-20杨玉兰
杨玉兰 段 超
(1.长江师范学院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重庆 408100;2.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心和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1]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2]。社会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近年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研究多以微观视角为主,侧重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纪念馆、文化馆等文化教育机关的个案分析,从整体上关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研究很少。鉴于此,通过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内涵进行解读,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意义与现状,并为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提供对策建议。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含义、形式与意义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含义
1835年,德国教育学家狄斯特威格(Dies terweg)在《德国教师陶冶的引路者》一书中最早使用“社会教育”一词[3]。社会教育这一概念在我国是从近代才出现,是相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提出的。社会教育是指由社会文化机构对社会全体成员进行的独立的教育活动[4],“社会性”是社会教育的根本属性。从“社会性”这一特性出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含义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是影响社会成员身心发展的社会教育活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5]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形态,其教育对象主要针对“社会成员”,在教育观念、方式方法、教育目的等方面与其他教育形式存在明显的区别,具有更广阔的内涵和外延。从教育价值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是社会文化机构及有关社会团体对人民群众和青少年开展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教育活动。社会文化机构及有关社会团体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重要实施主体,它包含一切从事文化艺术、科学知识、宣传娱乐等教育活动的各种形式的社会组织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内容侧重于对人民群众和青少年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行为规范、中华文明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其类型包括社会智育教育、德育教育、体育教育、美育教育、生态教育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对提高社会民众素质和民心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是通过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宫、少年宫等文化教育机关,对人民群众和少年儿童进行的教育活动。从实施场域来看,文化教育机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重要保障和主要载体,也是人民群众和少年儿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主要依托文化教育机关及其教育资源从事相关宣传教育活动,具有开放性、公益性、公共性等特征。从教育内容来看,主要涉及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各民族互鉴交融的历史、多元共生的中华文化等;从教育目标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就是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其教育内容和目标都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主要形式
1.场馆与公园宣传教育。场馆、公园教育是指利用各类场馆、文化主题公园等特定场所进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这种教育类型的场域,不仅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宫、展览会、俱乐部、少年宫等传统教育机关,也包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和文化主题公园等创新性教育场所。场馆、公园宣传教育的形式多样、类型丰富,具有鲜明的主题性、情境性、专业性等特点。
2.宣传牌与宣传栏教育。宣传牌、宣传栏教育主要是指利用街道、社区、广场、公园、景区、车站、机场等人群聚集区或户外公共场所,采用宣传牌、宣传栏、电子屏等形式开展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是社会民众获取资讯、科普知识等信息的重要渠道,具有开放性、群众性、潜移默化等特点。
3.报刊与图书宣传教育。报刊、图书宣传教育是指利用报纸、杂志、书籍、画册等纸质媒介所进行的宣传教育。它是传统宣传教育的重要形式,是知识、信息的重要传播手段。报刊、图书宣传教育具有多元性、灵活性、覆盖面广、不受地域限制等特点,可根据不同受众,采取不同形式媒介,针对性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式宣传教育。
其中,B6、B7分别为MODIS 数据的第 6、7 波段反射率,这种归一化比值公式增加了结果的可比性,同时B6,B7能够很好地削弱大气所带的影响。笔者在对比后发现上述针对MODIS数据的模型波段中心波长与Sentinel-2的波段中心波长近似,均对水汽与土壤水分变化较为敏感(表2)。
4.网络宣传教育。网络宣传教育是指利用互联网开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其载体主要为各级宣传部门、统战部门、民委等官网,以及“学习强国”“道中华”公众号等网络平台。网络媒介已成为各族人民交往交流的重要工具,对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意义
1.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对象具有全员性,其教育体系的构建离不开社会教育、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和国民教育。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对象为“社会成员”,即社会大众,具有社会性、普遍性、广泛性等特点,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有助于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顶层设计和系统化发展,不断铸牢各民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是各族人民增强“五个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文化根基的有力抓手。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要求贯彻落实到全区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旅游景观陈列等相关方面”[6]。不难看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对各民族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明、传播中国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社会宣传教育方式,让各族人民在美的享受中感悟各民族互鉴交融、美美与共的历史文化,有助于各族人民增强“五个认同”,坚定“四个自信”。通过不同形式及载体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让各族人民在耳濡目染中学习民族团结先进事例,传播正能量,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从而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文化基础。
3.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途径。2019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要求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7]。民族团结教育与社会教育全过程的进一步熔铸,利用社会教育的舆论导向功能,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创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感情,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美好愿望根植于各族人民心中。通过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对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做法与成效
1.建设体验场馆、主题公园。2023年3月28日,全国首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在北京西单建成开放,依托蒙藏学校旧址,推出了“中华一脉 同心筑梦——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主题展”“蒙藏学校旧址专题展”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验项目,形成主题展、专题展、体验区三位一体、动静结合的旧址文物空间利用格局[8]。甘肃、新疆、贵州、云南等省份也积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验馆的建设,以教育体验馆为抓手,利用馆藏文物资源,采用实物、文字、视频、图片等形式,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讲述了各民族互鉴交融的生动故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同时,部分省市采用对原有公园进行改造升级或新建等方式,建成了多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验公园,通过公园载体,把建党精神、民族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精神等元素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目前,已建成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山东、内蒙古等省(自治区);在建的还有广西德保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验公园、湖北武汉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公园等。
2.打造社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是全国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重要举措。全国各地积极依托当地文物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特色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大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北京从现有204家博物馆中,综合评审出以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的31家博物馆,打造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根据不同受众,开展“套餐”模式进行社会宣传教育[9]。云南省以突出红色革命文化特点的博物馆、纪念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馆等载体,首批建设20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基地载体,开展党史教育、赓续红色血脉研学实践、文物展陈等常态化宣传教育活动。广西崇左市积极探索以学校为载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首批12家中有7家以小学、中学、高等院校作为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大力开展“八个一”宣传教育活动,利用陀螺、珍珠球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深入、持久、广泛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并取得积极成效[10]。
3.设立宣传牌与宣传栏。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十分重视宣传牌与宣传栏教育。一是积极推动各单位、街道、社区在走廊、楼道、休闲区等公共区域设立宣传栏,积极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事迹等内容;二是在城市商圈、广场、公园、车站、机场等人流聚集区,增设宣传牌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标语,如“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各民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维护民族团结,捍卫祖国统一”等;三是在公路、铁路交通主干道沿线设立户外宣传牌,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通过网格化的宣传方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族人民心灵深处。
5.实施网络宣传教育。网络已成为各族人民交往交流、获取信息的有力工具,加强网络宣传教育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重要手段。目前,全国各地已大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宣传教育实践。一是各级宣传部门、统战部门、民委等单位通过部门网站发布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民族团结故事、爱国主义典型事迹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加强对党政机关、民族地区干部等工作人员的主题教育。二是国家民委创立了“道中华”公众号,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播中华文明,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故事。三是通过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各地单位也积极参与挖掘和提炼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如中南民族大学制作的习近平总书记讲述过的10个民族团结故事,在“学习强国”网络平台上发表,并获得了良好反响和广泛好评。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不足之处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理论研究不够。从学科发展看,当前我国社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还未形成独立的学科和专业,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不够。这一局面严重影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理论研究,主要表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理论研究根基不牢,缺乏系统性理论支撑。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目前还没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相关理论文献,学术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关注度不够,理论性研究有待加强。
2.一些地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未形成合力。一是缺乏战略性思考和整体性布局,社会教育机构存在定位不准、功能不清、任务不明等情况。二是没有建立统一的协同工作机制。一些地方政府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教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没有统一行政管理,工作开展较为分散、协同性不高,资源整合不够充分。三是缺乏科学的工作目标和具体推进计划,地方政府出台相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实施方案较少,缺乏社会教育行动指南。
3.现有文化馆、博物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一是馆场工作人员对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不够。有些馆藏民族文化没有形成完整的发展序列,存在断章取义、歪曲史实的情况,如展馆工作人员调查研究不深,把多个民族文化交融发展成果视为某一个少数民族的成果;把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保疆卫国的历史功绩归于某个民族或某个历史人物。二是对现有展陈内容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阐释不深。有些展馆工作人员对馆藏文物典籍、文史档案、民族文化艺术、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缺乏系统深入研究,没有真正搞清搞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意蕴,不能很好地把少数民族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生动故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熔铸,存在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等情况。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不够丰富。部分展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挖掘不够;有些展馆本身就存在馆藏资源不足的情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缺乏系统性、存续性和生动性,导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效果不佳。四是馆场宣传教育科技赋能有限。一些地方文化馆、博物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主要以文物展示、线下主题教育活动为主,展陈内容以简单文字描述和工作人员解说为主,5G+AR/VR技术应用不足,受众群体互动性不强。
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场馆数量不足。目前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场馆建设总体数量不多。已建成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场馆有位于北京西单蒙藏学校旧址内的体验馆、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主题教育馆、宁夏银川市主题教育馆、吉林辽源市主题教育馆、宁夏石嘴山教育馆、贵州三穗县体验馆、云南西双版纳主题教育馆、湖南桃源县教育体验馆等,数量不足20家;正在建的地区有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湖北武汉市和荆州市等,数量也非常有限。另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场馆分布不均衡,许多省份还未开始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场馆,不利于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5.一些地方在科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方面存在问题。一是场域融合深度不够。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以线下实体场域为主,如文化宫、博物馆、少年宫、图书馆等文化教育机关,这类教育主体通过线上平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工作较少,一些线下载体还未搭建线上宣传平台,没有形成线上线下宣传教育的工作联动;有些线下载体虽开发有小程序、公众号,但缺乏专业人员管理和运营,发布内容较少,内容质量不高,宣传教育效果欠佳。同时,线上平台主要以各级单位官网、公众号和“学习强国”平台为主,新媒体平台应用较少。二是宣传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有待优化。一些地方虽然在社区、广场、公园、汽车站、火车站、机场等人流量集中的公共场所设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牌和宣传栏,但宣传教育形式单一,内容表现过于理论化,不通俗易懂,受众群体针对性不强。
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与国民教育、干部教育联动不够。一是没有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一些地方干部工作站位不高,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系统性分析和全局性把握不够,缺少顶层谋划和工作协调。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与国民教育、干部教育没有建立有效的工作联动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个体系,但在工作开展上,不同教育类型间的互动较少,未形成整体联动、合力推进。三是国民教育和干部教育的资源对外开放不够,功能发挥不足。当前国民教育与干部教育体系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资源对社会民众开放有限,服务社会的功能有待加强。如一些学校、机关单位并未完全对外开放,普通社会民众要获取相关教育资源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措施
(一)提高对社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工作,是新时代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是打牢民族团结根基与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抓手。一是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民族地区的干部必须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大现实意义,做实抓牢此项工作。发挥思想对行动的先导作用,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增强各级政府和广大民族地区干部主动作为和担当意识。二是加强理论研究。各级统战、宣传、民委、文化等部门要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工作加强研究,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搞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深学习、促研究、抓落实结合起来。三是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相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发展规划(方案),包括科学的目标、合理的任务、有效的措施、完善的保障等。
(二)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首先,各级部门要进一步全面准确认识和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社会教育进一步熔铸,其内容要充分体现“四个共同”“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的精神内核。其次,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将蕴含中华民族多元共生的生动故事融入社会教育内容中,开展“历史照进现实”为主题的纪念性或节日性报道、文艺汇演等教育活动。再次,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从思想政治高度把握好共同性这一方向和根本,把增进各族人民共同性和融合性作为社会教育的第一价值基点。最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通过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增进社会民众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三)确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目标
社会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要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开展深入研究,确立正确的工作目标。其目标是树立正确的“五观”,即祖国观、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宗教观;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植根于人民群众心灵深处;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中华文化,增强“五个认同”。所有工作都要向此目标聚焦,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各项具体工作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结合,与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相结合,与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相结合。
(四)充分发挥现有文化馆、博物馆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功能
当前现有文化馆、博物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其重要性也愈发受到关注。由此,各地要加强对已有文化馆、博物馆的全面梳理,整改提升。一是要调整现有展陈内容和设计。对一些不实、不完善的展陈内容加以调整完善;针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异化内容和形式设计,增强受众体验感。二是要对馆藏文物、典籍开展深入研究。挖掘阐释现有展陈内容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三交”故事,树立和推广一批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人物典型。三是增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展陈内容。根据各场馆现状,结合当地民族文化特色,不断丰富其内容。四是调整解说词,增强解说感染力。要加强展馆工作人员解说能力培训,提升解说词内容的准确性和解说的生动性,在解说过程中要把互动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五是要加强科技赋能。利用5G+VR/AR技术还原事件真实场景,打造“云上展馆”平台,增强受众的身临其境感。
(五)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验馆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验馆是“四个共同”历史演进的“活化石”。一是做好场馆布局设计。展陈空间做到布局科学,内容结构完整、主题鲜明,特色突出。二是把现代科技融入到场馆建设。运用现代先进的5G、VR技术,打造“3D展映厅”“情境体验厅”,在展陈和体验上下足功夫,让文物“活”起来。三是加强沉浸式体验。要加强场馆体验区建设,增设民族歌曲、舞蹈、手工艺制作等民族文化体验。同时,文物展示要与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结合,增强民族文化感染力。四是充分考虑受众特点。根据不同受众群体,提供不同的语言服务,开展不同的体验方式。五是利用地方资源讲好各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事。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红色资源及时代楷模、革命英雄等先进人物与事迹,讲好典型故事。六是要加强体验馆营运能力建设。首先,要加强人员培训和工作考核,提高管理人员工作能力。其次,要加强制度化建设,建立标准化工作流程,工作开展要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再次,建立与第三方运营机构长效合作机制,提高活动策划、宣传推广水平。最后,要建立问题反馈机制,积极开展客户满意度调查,以问题为导向,提高运营水平。
(六)强化网络宣传教育
网络空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载体,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新业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首先,要进一步建设好国家民委“道中华”公众号,鼓励各级单位或社会团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生动展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提高“道中华”公众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方面的影响力。其次,要利用好新媒体平台的舆论主阵地作用,加强社交网络、短视频直播、音频等平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拓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受众外延。再次,要加强线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活动与线上媒介宣传深度融合、协同联动。积极利用科技赋能,形成“地、网、端、微”四位一体宣传新格局,加强多媒介融合推广,提高活动影响力、渗透力。最后,要充分利用好线下文化教育机关载体的丰富资源,搭建线上“云平台”,做好线上平台运营推广工作。
(七)充分发挥传统宣传教育载体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功能
传统宣传教育载体主要包括报纸、期刊、图书、电视、宣传牌和宣传栏等。首先,加强对宣传载体特征与传播规律的研究,根据不同载体,要创新宣传教育形式和内容,要做到内容故事化、通俗化和形象化。其次,要加强多元载体协同与融通,建立横向联动、上下贯通、内外结合的大宣传教育融合工作机制,强化传统宣传教育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最后,加强数字网络技术、新媒体对传统宣传教育媒介的赋能。充分发挥互联网互联互通、共享便捷的特点,推动传统宣传教育载体转型升级,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发挥更大功效。
(八)加强不同社会教育主体力量的整合与统筹协调
各级政府、文化教育机关、社会文化机构、社会团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主体力量,各方需找准定位,明确职责目标。构建以政府为主导、文化教育机关和社会文化机构为主体、社会团体通力合作的工作机制。首先,各级政府要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指导,会同其他职能部门统筹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工作,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制度设计和管理指导,协调解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工作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纳入各级政府社会治理体制中,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其次,文化教育机关和社会文化机构应积极承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功能,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积极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主体作用。再次,要发挥社会团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宗教、科技、文化、艺术、慈善事业等社会群众团体要积极主动参与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中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提供人力、物力等支持。最后,要维护落实好各教育主体的利益,增强协同内生动力。政府要制定政策鼓励各教育主体的主动作为,大力调动其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统筹整合,形成合力。
(九)加强社会教育与国民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联动
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党员教育、社会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四驾马车”。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强统一领导,坚持系统观,树立全局意识,统筹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级各类宣传教育工作。二是建立多元主体的工作协同机制,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三是构建完善的监督保障机制,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监督服务热线”,从各单位抽调相关人员组建“协同工作专项小组”,加强各教育主体间的沟通配合,定期检查工作开展情况,不断完善协同工作流程。四是各教育主体要开展融合发展新实践。国民教育、党员教育和干部教育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把社会教育载体作为其“试验田”,加强“课堂知识”拓展和延伸。同时,机关单位、学校等公共部门也要加大对社会的开放力度,举办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让社会民众走进机关、政府和事业单位参观、学习,充分发挥相关教育资源服务社会的功能,促进全社会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