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区域性历史实践
——以全国人才援桂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视角

2023-04-20杨须爱

关键词:对口广西民族

杨须爱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北京 100081)

全国人才援助广西(简称“全国人才援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生动实践与当代中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局部,见微知著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区域性历史实践。对这一集体性社会行动的缘起、要素、演进以及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促进作用进行考察,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1]的内涵,也有助于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认同与自信。

一、全国人才援桂的缘起

在源头上看,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是全国人才援桂的发起者,民族区域自治则是其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颁行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2]。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8月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规定:“上级人民政府应根据需要派遣适当干部参加各民族自治区的工作”,“应帮助各自治区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生产事业”,“应利用各种适当的方式,向各民族自治区人民介绍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情况”[3]。1954年9月15日,刘少奇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就宪法草案涉及的民族区域自治问题作说明时进一步指出:“汉族在我国人口中占有极大的多数,由于历史条件的关系,汉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在国内各民族中也发展得较高,……各少数民族虽然已经获得了民族平等的权利,但是如果仅仅依靠他们自己的条件和力量,就还不能迅速地克服原来经济上和文化上的落后状况。因此,汉族的帮助对他们是很重要的。汉族人民必须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给各兄弟民族以真心诚意的帮助,特别是派到各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更必须时时刻刻为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设想,全心全意为少数民族服务,帮助各少数民族内部的团结。”[4]这些论述概括性地体现在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七十二条中:“各上级国家机关应当充分保障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并且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建设事业。”[5]可见,动员和组织全国力量,尤其是汉族的力量帮助少数民族、各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从而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就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重要目的。

1957年3月25日,针对如何建设新广西和帮助广西各民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周恩来在第二届全国政协关于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问题座谈会上指出,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利于汉族和包括壮族、苗族、瑶族、侗族等在内的广西各少数民族亲密合作,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为了合,就要采取一些必要的照顾少数民族的办法”,“为了合得好,汉族应该帮助少数民族”,“帮助少数民族和汉族一起发展”;“如果汉族不去帮助,就合不好,少数民族受帝国主义挑拨,提出要分,那就很不利”[6]。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重要论述和国家宪法、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无疑成为国家层面动员、组织各类人才支援新广西建设的思想和法理依据。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成立,则成为全国人才援桂正式发起的历史起点。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之前输入的“南下干部”,是新中国事实上最早的援桂人才。1949年12月,广西全境解放,参与解放广西的部分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就地充实到了广西各级党政干部队伍之中,广西当地人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南下干部”。由于“南下干部”的最初使命并非民族工作,为便于论述,本文未将他们纳入全国援桂人才的范畴。

二、全国人才援桂的组织实施主体与援桂人才基本情况

全国人才援桂作为一项集体性社会行动,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已实现体系化、常态化和制度化。要全面认识这些行动,需从行动诸要素即全国人才援桂组织实施主体与援桂人才的类别、赴桂动因、迁居地域和方式等维度着眼。

(一)组织实施全国人才援桂行动的主体

追溯历史可见,具体组织、实施这项行动的主体包括两个层级的三类机构。第一层级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所属部门。这是这项行动的最高领导机构,也是最早具体组织实施这项行动的主体。第二层级包括两类机构:(1)对口支援、东西扶贫协作省份(后文统称为“对口支援省份”)。这一主体在1979年4月的全国边防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出现,当时国家决定由江苏省对口支援广西、新疆两个自治区[7]。在1996年国家出台东西协作扶贫政策之前,这一主体始终是江苏省,之后成为广东省并延续至今。(2)广西壮族自治区。之所以说广西壮族自治区也是这一行动的主体,是因为改革开放后,广西各级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始主动走出去,积极从全国范围招录选调生和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二)援桂人才的类别

上述三类主体组织输入广西的各类人才,依据其任务或使命,可分为八类:(1)支援广西各地建设现代工业人才。(2)支援广西各族群众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人才。(3)支援广西各地建立农村医疗卫生体系人才。这三类人才的输入,起步于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之后,在1960年前后形成第一个高峰。(4)赴桂对口支援、协作扶贫挂职干部。这类人才从1979年开始输入,起初主要来自江苏省,1996年之后主要来自广东省。(5)赴桂博士服务团、博士后挂职干部和博士后科技服务团。这类人才从2001年开始输入。(6)赴桂选调生。这类人才从1982年开始输入,延续至1986年,之后中断15年,从2000年开始重新输入。(7)赴桂企事业单位就业的外来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赴桂高等教育、医疗、科技等行业就业的外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赴桂工、商企业就业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这类人才主要在21世纪后输入。(8)中央和国家直属单位驻桂分支机构外来工作人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驻桂部队(简称“驻桂部队”)外来官兵等。这类人才大部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后输入,少部分在新中国成立前后输入。

(三)援桂人才赴桂的动因

不同主体组织实施全国人才援桂的根本目的虽然是一致的,但各类援桂人才均由众多个体组成,他们选择入桂工作生活的具体动因并不相同。具体来看,主要有三种情况:(1)响应国家号召,或受所在部门、单位派遣而赴桂。支援广西建设现代工业人才、支援广西各族群众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人才、支援广西建立农村医疗卫生体系人才、赴桂博士挂职干部、赴桂博士后挂职干部和博士后科技服务团人才、对口支援和协作扶贫省份赴桂挂职干部等,基本属于这种情况。(2)受广西方面人才引进政策、发展环境等吸引,自愿赴桂。赴桂选调生、赴桂企事业单位就业的大学生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基本属于这种情况。(3)赴桂履职。中央和国家直属单位驻桂机构中的外地工作人员、驻桂部队中的外地官兵等基本属于这种情况。

(四)援桂人才的迁居方式和主要分布地域

援桂人才的迁居方式,总体上看有两种:一是完全迁移,落户扎根广西;二是流而不迁。相比较而言,赴桂对口支援和协作扶贫挂职干部,赴桂博士挂职干部、博士后挂职干部和博士后科技服务团成员中“流而不迁”占比较高,其它类别人才完全迁移者占比较高。据调查,援桂人才迁入广西后,主要留居在大中城市、县城,极少部分留居于乡镇。其中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等区内经济较发达城市是援桂现代工业建设人才、赴桂就业的外地大学生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主要迁居地;防城港、来宾、百色、河池等区内经济欠发达地市及所属县(区)是赴桂对口支援、协作扶贫挂职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迁居地。其余类别援桂人才的留居地域特征不明显。

三、全国人才援桂的历史演进

全国人才援桂发端后,诸要素不断调整与优化,在其合力推动下,这项行动的规模与影响逐步扩大,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这一阶段的援桂人才主要包括支援广西建设现代工业人才、支援广西各族群众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人才、支援广西建立农村医疗卫生体系人才、驻桂部队外来官兵等类别。

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的当月,广西区委在柳州召开的地、市委书记会议上提出将在全国第二个五年规划时期“大办工业”的目标,计划率先建成“柳州、鹿寨、桂林、南宁等4个钢铁厂”,同时在南宁、柳州、桂林等地建设几十个机械厂、电站、化工厂。同年5月,广西区政府出台第一个大中型工业项目建设规划,安排45个大中型建设项目[8]69。广西全面建设现代工业的序幕由此拉开。当时的广西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一五”期间,国家共在全国布局重点建设工业项目156项,广西却无1项[8]68。这表明当时的广西没有直接可用的建设现代工业所需的大量专业技术人才。这促成了第一批全国援桂人才的输入,他们主要是来自上海、东北等当时全国主要工业基地的现代工业建设人才,绝大多数举家迁入,在广西安家落户。

1.4 脑电图检测 FS组患儿在入院第1天采用意大利ENG_GNT2SW脑电图机行常规脑电图描记。结果按照黄远贵编制的《临床脑电图学》分为正常、异常,异常包括非特异性异常(广泛性慢波)及发作性异常[棘波、尖波、棘(尖)-慢复合波]。

与此同时,支援广西各族群众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支援广西建立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第一批人才也在这一时期开始输入。其中前一类人才主要来自于广东潮汕地区,主要任务是帮助广西少数民族群众改进水稻种植技术;后一类人才主要来自于天津,入桂后分散于区内各地县乡,成为当时农村医疗人才队伍中的骨干。

这一时期的驻桂部队官兵一部分源自解放广西的人民解放军,一部分为全国范围调任、应召入伍的新生力量。1949年12月广西全境解放,当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广西军区在南宁成立,当时的建制为兵团级,隶属华中军区(其后又隶属于中南军区、广州军区等),下辖第四十五、四十九军和一五一、一五二、一五四师,以及第十三兵团补训三师、两广部队干部工作队等[9],并于其后建立各地、市军分区。这些部队的官兵绝大多数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其中不少干部转业后充实到广西党政干部队伍之中,在广西安家落户,成为新广西人。

(二)改革开放至新时代前

相比之前,这一阶段输入的援桂人才在数量上快速增加,规模化特征更加明显,在类型上主要包括前述八类人才中的后五类。动员、组织或引进这几类人才的主体新增两个,分别是对口支援省份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对口支援省份输入援桂人才始于1979年4月的全国边防工作会议之后,当时会议决定由江苏对口支援广西、新疆两个自治区[7]。来自江苏省的对口支援挂职干部由此开始输入广西,一直持续至1996年。1994年,国务院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提出,全国9个沿海经济发达省、市“要对口帮助西部的一两个贫困省、区发展经济”,帮助的方式主要是动员大中型企业开展经济合作、技术服务、吸收劳务、销售产品以及交流干部,“发展与贫困地区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的合作”[10]。国家层面与之对应的具体政策出台后,江苏对广西的对口援助力度加大,来自江苏省的更多对口支援挂职干部输入。1996年7月,国务院决定组织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协作扶贫工作,并建立东西协作扶贫工作机制,确定广东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立结对协作扶贫关系[11]。由此,江苏对口支援广西的工作在当年终止,来自广东省的协作扶贫挂职干部、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开始输入广西各地,持续至今。

广西从这一时期开始动员、组织援桂人才输入,主要包括两种途径。一是党政机关从全国范围招录选调生。这项工作始于1982年,1986年后一度停止,2000年恢复并持续至今。广西因此成为最早面向全国高校和区外生源招录选调生的自治区。据统计,截至2020年,广西仅从全国“985工程高校”“国家双一流高校”就招录优秀本科生、研究生三千多名(1)以上数据来源于中共广西区委组织部2021年8月提供的有关统计资料。。二是各级企事业单位从全国引进大学毕业生、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这也是同时期援桂人才中规模最大的一类。据统计,广西在改革开放后至1998年间接收的三十多万全国大中专院校计划内毕业生中,相当一部分为区外生源[12];从2004年开始,从区外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并提出了建设人才小高地的目标。截至2008年,就已建立“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21个,引进了包括37名‘两院’院士、347名博士生导师等学术带头人、309名博士在内的1169名高层次人才到广西工作或为广西服务”[13]。同时,广西区委、区政府还动员各地市党政部门及有关单位,采取灵活措施赴区外招募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紧缺专业大学生、研究生。

从1999年开始,中组部、团中央等部门为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地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开始从中央和国家机关及所属部门、发达省市选派优秀博士到西部地区挂职。2001年,第一批(全国第二批)中央博士服务团挂职干部输入广西,其后每年输入的人数大约在20至50人之间,延续至今。

(三)新时代以来

这一阶段动员组织全国人才援桂的主体、援桂人才的类型与前一个阶段总体一致,不同之处主要有如下三点。

其一,从广东省输入的协作扶贫挂职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和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规模相比之前明显增加,且两地更加注重人才交流。例如,仅“十三五”期间,深圳市就选派55名优秀干部到广西百色市挂职,选派1101名百色市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开展对口帮扶工作;百色市也选派市、县级党政干部163人次到深圳挂职学习,选派3244名专业技术人才到深圳市跟班学习;双方在干部教育、人才培训工作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共同举办各类党政干部培训班172期、培训15071人次,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586期、培训40889人次(2)以上数据来源于百色市对口扶贫协作局《“十三五”深圳对口百色扶贫协作工作情况汇报》(2020-12-30)。。

其二,全国博士后挂职干部、博士后科技服务团开始输入。2012年,国家正式启动“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计划,在国家人社部和全国博管办的组织下,来自全国各地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的首批博士后服务团输入广西。截至2021年7月,已有95批博士后科技服务团成员在广西各地开展科技服务,还有20批全国博士后挂职干部充实到了广西各级干部队伍之中。

其三,广西加大了区外人才引进力度。突出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加大力度支持各级地方和企事业单位赴全国各地引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紧缺专业人才,并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其中在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时,打破过去主要依赖的“直接引进”方式,新增“柔性引进”政策措施[14];二是各级党政部门更加注重从全国“985工程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定向招录选调生,并逐步扩展定向招录范围、扩大选调规模,目前广西选调生的定向招录范围已经覆盖全国所有“双一流高校”。经过多年努力,区外生源的选调生已成为广西党政干部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这同样在全国具有代表性。正因为此,“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选调生工作座谈会上,广西作为全国唯一的一个省份代表作了经验介绍”;2020年,“在中组部召开的选调生工作调研座谈会上,广西又作了经验分享”(3)以上信息来源于中共广西区委组织部2021年8月提供的资料。。

四、全国人才援桂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促进

援桂人才的来源地、民族构成是全国性的,他们所属行业、就业领域也是多样化的,因此,这项行动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促进作用也是多方面的,其中作用较直接的有如下几方面。

(一)助推各民族经济发展融通

这是全国人才援桂行动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挥作用最突出的地方。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不久,来自广东潮汕地区的首批农业生产技术人员就输入广西各地,任务是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改进水稻种植技术,由此带来的先进育种选种、精耕细作、田间管理等技术惠及广西各族农民至今。改革开放后,广西主动从区外引进的农学专业人才、对口支援省份派出的农业技术人员、国家派出的部分博士后服务团成员等,在帮助广西各族群众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代工业建设方面,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后,在南宁、柳州、桂林等地建设重点工业基地的主力军就来自首批援桂人才。改革开放后,来自江苏、广东两省的对口支援人才,和前文述及的其他类别的援桂人才中的相当一部分也加入到了广西现代工业的建设大军之中。在帮助广西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方面,作为对口支援省份的江苏、广东两省派出的各类人才发挥的作用最为突出。尤其是1996年国务院将广东-广西确定为协作扶贫关系后,拉开了广东省长期帮助广西经济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序幕。二十多年间,广东省向广西各地派出了数量庞大的对口帮扶挂职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家,同时也组织了广西方面数量庞大的挂职干部、专业技术人才赴粤学习与培训,组织了数以十万计的各族群众赴粤就业。在协作扶贫双方人员交流的背后,一方面是来自广东省的大量扶贫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输入广西,另一方面是广西经济贫困地区的大量“扶贫农畜牧产品”销往广东、大量各族群众前往广东就业。

(二)助推当地形成众多新的多民族互嵌社区

援桂人才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各行业,输入广西后同样分散、嵌入于广西各地、各行业之中。这个过程伴随着广西各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及其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在此过程中,援桂人才在广西各地与各族人民共同工作,干事创业,其中相当一部分已在广西安家落户,成为新广西人,并与当地人形成了大量新的多民族互嵌社区。譬如,在以柳钢、柳工等为代表的大企业、大工厂建立与发展的背后,便是一个个多民族互嵌社区在柳州的形成,以及不同民族成员在同一单位、部门、行业工作与共同发展,在同一社区、街道、城市共同生活,子女在同一学校学习成长的祥和景象。

(三)助推各族人民拓展新的社会关系网络

各类援桂人才中既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而他们的身后都有基于亲缘、业缘、地缘等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迁居广西意味着他们会把自身原来的社会关系网络延伸到迁入地,与当地人建立和发展新的社会关系网络。他们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沟通、联结广西各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的桥梁。

从一定意义上讲,全国人才援桂行动是国家行为,因此,全国援桂人才的集体身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全国人民的化身,他们持续输入广西和帮助当地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也便是不断巩固、强化全国与广西各族人民的一体性关系,以及在广西场域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过程。

(四)助推现代社会思想观念传播

来自全国的援桂人才属于各民族中的知识阶层。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广西各少数民族而言,援桂人才无疑是现代社会思想观念的携带者、传播者。众所周知,在新中国成立前,广西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基本上均处于前现代阶段,其中一些地方十分落后。援桂人才的大量、持续输入,则直接地把现代社会思想观念、科学文化知识、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等输入与传播给了当地各民族,这对当地少数民族社会向现代转型以及少数民族群众实现“人的现代化”[15],无疑是一种直接推动力。

(五)助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互鉴融通

来自全国各地的援桂人才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必然会把本民族、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给广西各族人民。同时,他们在融入广西的过程中,也会接受当地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把这些文化及其特色产品带到全国各地,传播给全国各族人民,从而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换言之,全国援桂人才的输入,既为全国各族人民亲身接触、全面认知和认同广西当地、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客观条件,也为这些文化、特色产品、文旅活动更有效地走向全国搭建了桥梁。

五、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区域性实践的基本经验

当然,全国人才援桂行动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促进作用不限于以上几方面。譬如,全国援桂人才的持续输入充实与优化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余个少数民族自治县自治机关的干部队伍也是其中的内容。这个议题值得学界同行进一步研究。

通过输入援助人才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和少数民族发展,是当代中国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和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途径,在全国具有普遍性。全国人才援桂行动的持续推进,巩固了广西和全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显著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了各民族的共同性,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和能深切感受到的精神力量,显著提升了广西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度。这从笔者的调研及访谈、学界同行的研究中可以得到充分印证。全国人才援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广西场域成功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伟大实践,而这无疑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区”的重要依据。因此可以说,以输入援助人才的方式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和少数民族发展,也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题中之义。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很有必要结合实地调研与文献资料,对成功组织实施全国援桂人才行动之各主体积累的基本经验进行总结,并结合新的历史条件继承与发扬。

1.国家层面基本经验。从国家层面看,坚持把动员、组织全国人才输入广西作为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在广西场域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并与时俱进地调整、更新人才援桂的政策措施等,当为主要经验。

2.对口支援省份层面基本经验。从对口支援省份层面看,坚持把输入各类援桂人才作为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服务国家战略与帮助广西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和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并坚持根据广西各族人民的需要和本省发展优势,积极培训广西当地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吸纳广西各族群众到本省就业等,当为主要经验。

3.广西壮族自治区层面基本经验。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层面看,广西各级干部、各族群众始终把全国援桂人才视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广西各地各部门坚持积极营造吸引外来人才入桂工作生活、尊重爱护援桂人才的社会氛围,不断优化吸引援桂人才、用好援桂人才的制度与政策,尽力为援桂人才干事创业创造良好环境等,当为主要经验。

猜你喜欢

对口广西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对口帮扶这一年
多元民族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从对口帮扶到合作共建
对口支援的6篇“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