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与实践

2023-04-19董凤桂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危机辅导员案例

董凤桂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天津 300250)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叠加新冠疫情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新时代大学生面临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网络环境的变化日趋复杂。同时,在学业、情感、职业发展和生活中的压力逐渐增大。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情感困惑、交际困难、网络成瘾、就业压力、家庭冲突等问题逐年增多。学生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幻听等心理危机事件发生频次增多。为此,作为高职院校管理者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努力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从时代发展来看,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发展对培养全面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它对于增强大学生积极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行,促进心理素质、文化修养、专业技能和身体健康的协调发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二)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来看,后疫情时代学生管理亟需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当代大学生经历了长时间的疫情防控,生活和学习等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出现的种类、频率及危害性都远远超过往年,出现的悲剧也是触目惊心。伍新春教授认为心理干预是短时急性的心理处理目标,是从心理层面上解决危机。那么创伤后如何成长,学生是否获得了成长以及应对危机的能力是否提高,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的问题。

(三)从学校层面来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学校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心理危机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心理健康,也直接影响学院的安全稳定和持续发展。因此,要深入研究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处置及后续发展,建立有效危机干预模式,探索危机干预的科学方法,从而实现及时缓解甚至永久消除危机症状,使学生的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水平状态;对未来危机可能发生进行有效防御,实现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目标。

(四)从研究历程来看,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研究发展和深化的需要

心理危机干预理论最早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等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于90年代传入我国。1994年肖诚发表的《警惕心理危机的蔓延》,是最早出现关于心理危机研究的高质量文献。在2003年非典事件后,心理危机的研究由理论探索深入到实践运用。2008年汶川地震后,对心理危机事件干预的研究与实践发展到了高峰。在2020年到2023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使得大学生群体成为急需关注的对象。他们面临着集体住宿、线上线下切换上课等挑战,心理体验和情绪情感异常复杂。因此,将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主要对象,建构和完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探究科学的干预方法,对教育管理者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应成为研究工作的重要课题。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探析

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面临危机事件,不能以平时的生活状态去面对,也不能逃避,进而不能维持当下心理平衡,产生巨大精神痛苦,严重时出现暴力、自残甚至自杀等行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危机表现在:如因家庭遭遇天灾人祸、个人恋爱失败情感受到重大打击时,学习目标和兴趣丧失而极端消沉,因经济生活贫困而极度自卑等严重心理疾病。

(一)高职生心理危机的分类

高职院校主要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主要问题表现为:文化水平基础较差,自律性不高,学习缺乏主动性,职业规划不明确。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和导致心理危机的原因,可将心理危机分为五类。

1.环境适应型心理危机

环境适应型心理危机主要体现在高职一年级学生中。高职一年级学生面临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巨大转变,需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要求,这会给他们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易产生一系列心理危机。首先,生活环境的转变对高职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很多学生上大学前常年生活在县城或乡村,上大学之后,需要对与家乡生活环境存在较大差异的城市进行适应,包括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社交圈子等方面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因无法快速适应感到孤独和无助。其次,学习环境的转变也对高职一年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时期,学校教学管理模式严格,有教师、家长全方位督促学习。进入大学后,学校教学管理自由,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这对学习习惯较差、自律性不强的高职生来说,可能会让他们感到茫然和无助,产生落寞、苦闷的心理感受,进而出现旷课、逃课、吸烟、酗酒、沉迷游戏、厌学等心理危机。同时,在没有形成新的社交群体之前,网络成为他们寻找同伴和归属感的平台。然而,这也使得一部分学生成为网络犯罪的受害者。

2.情感困惑型心理危机

高职学生是集体住宿、集体生活的,但是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性格、交往方式和生活习惯。一些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导致宿舍成员之间无法建立良好的友情,反而可能产生人际交往困难,使得他们在交往过程中出现不适感,产生孤独、压抑甚至仇视的心理,长此以往心理危机就会产生。

另外,高职学生生理发育已经成熟,但在恋爱与性的问题上缺乏健康科学的认识和态度,认识问题往往简单片面,情感易冲动。由于认知心理和承受能力的不足,他们可能无法应对恋爱中的挫折与困难,从而产生情感焦虑和困惑,由此引发诸多的心理问题和过激行为。

3.就业压力型心理危机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就业压力型的心理危机从大二开始就逐渐增多。随着学生对学校环境的熟悉,对专业开始有较清醒的认识和定位,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预期,但是还没有达到与职业岗位相匹配的能力,开始感受到未来就业的压力,体现出一种消极或茫然的心理状态。其特点是做事急躁,急功近利。有的学生为了寻求暂时的安全感,盲目追求各种证书,却忽略了本专业的课程学习,导致本末倒置。有的学生则过早开始寻找工作,做兼职,无心上课,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业,还可能因过早面临超出自身应对能力的复杂环境而引发更多的心理问题。还有的学生没有正确的择业观,一心只想进大企业,追求高工资,甚至为了赚钱以身试法,参与刷单、洗钱等违法行为,心理扭曲,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4.原生家庭型心理危机

据资料显示,高职院校中来自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再组家庭的学生比例较高。这些学生经历了家庭环境的复杂变化,性格养成、思维方式、敏感心理等方面也受到了原生家庭的较大影响。其父母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当孩子成绩不好或者犯了错误时常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去解决,没有深入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和想法。这种缺乏理解和沟通的方式会导致孩子不愿意跟父母进行交流,亲子关系紧张,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特质。

5.突发性心理危机

突发性心理危机是指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事件、事故等引起的心理危机。例如父母离异、亲人亡故、重大疾病、重要考试失败、突发自然灾害等。当出现无法预测的事件时,容易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突发性心理危机往往要比其他类型的心理危机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更深。

根据危机发生的快慢,将心理危机分为急性危机和慢性危机两种。急性危机指突然发生的危机,对学生心理快速产生影响,导致生理、心理和行为紊乱,例如自残、自杀行为。若不及时干预,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慢性危机是由长期的生活事件导致的危机,例如生活在不幸福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长期打压,学生在学习中持续受挫等都可能使孩子形成慢性危机。

(二)高职生心理危机的表现

当个体面对危机时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一般危机反应会维持6-8周。危机反应主要表现在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上。生理表现:肠胃不适、食欲下降、头痛、失眠、做噩梦、呼吸困难、哽塞感、肌肉紧张、疲劳等。情绪表现:常出现焦虑、紧张、怀疑、沮丧、恐惧、悲伤、易怒、绝望、麻木、孤独、烦躁、过分敏感、兴趣减退等。认知方面: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自责、无法做决定,自我否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行为方面:反复洗手消毒、社交退缩、逃避,暴饮暴食、不易信任他人,严重时可出现自伤、自杀、酗酒或非法成瘾物质滥用等。

个人心理危机发生时,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美国心理学家凯普兰(Gerald Caplan)将心理危机演变过程分为四个时期,在他1964出版的Principlesofpreventivepsychiatry中进行了描述。

警觉期:最初,个体面临危机事件,心理遭受冲击,表现为警觉性提高,感觉到震惊、紧张,不愿意接受,但必须面对。这时,会通过自己的方式试着调节,以恢复心理平衡的状态。功能恶化期:由于自己无法协调处理危机事件,紧张与焦虑程度加重,个体产生无力感。为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路径,开始尝试采用试误法解决问题。求助期:随着个体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断失败,当事者心理失衡状态加重,情绪低迷,甚至通过一些不良方式宣泄内心的紧张、难过情绪,如吸烟、饮酒。此时个体最易受到他人影响,是进行干预的好时机。危机期:如果危机事件仍然得不到解决,则紧张情绪会进一步升高,其心理状态严重失衡,社交能力崩溃,产生习惯性无助感,从而丧失希望,甚至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产生自残自杀行为。

如若在求助期进行良好的干预,学生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良状态,在自我调适和他人帮助下逐渐寻求心理平衡,减轻焦虑,增加自信,走出危机。

三、心理危机干预和干预方法

心理危机干预指当个体产生心理危机时,采用心理干预治疗的手段,帮助个体处理非常紧急的问题,使其恢复心理平衡,安全度过危机。心理干预的介入,目的就是减轻危机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创伤,降低造成长期心理危机的可能性,恢复其社会功能,加强其自我防御能力,提高应对危机的技巧。心理干预的方法有:

(一)预防性干预

1.加强心理健康测评

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在每年的开学时间至少开展一次全覆盖心理健康测试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科学合理分析测评结果,对严重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和潜在心理问题者进行分层跟进,分类管理。

2.建立健全心理危机事件预防体系

入学前,随入学通知邮寄“学院安全须知”和“学院心理健康中心热线”;入学初,各班建立瞭望哨,确定“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格,宿舍长、班干部、辅导员、系主任加强汇报、反馈机制。班级成立朋辈互助小组,心理委员、宿舍长和班干部是最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人,要及时了解同学生活、学习动态,遇到危机事件及时向辅导员汇报。辅导员要定期走访宿舍,经常跟学生谈心谈话,亲近学生,让学生把辅导员当作能够信赖的人。实习中,建立实习岗位观察点,对情况有观察有反馈。

另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首先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能力、指导能力,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做到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其次,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日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扎实形成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四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即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

(二)治疗性干预

1.线上干预

学校通过专门的心理咨询热线或其他线上通道与心理危机学生进行线上沟通。线上干预具有保护学生隐私,维护学生自尊等优势,有些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初期不愿接受心理咨询的方式,可以通过线上进行干预。

2.线下晤谈

学校通过心理驿站对学生进行个别交谈或集体交谈来进行危机干预。个别交谈具有深入性、针对性的特点,能更直接地解决学生的特殊性问题。集体交谈侧重于团体成员的心理认知训练,通过干预,能够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锻炼情绪和意志。

3.松弛训练

对心理危机学生进行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想象放松的心理放松训练。

4.心理医生治疗干预

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如严重抑郁症、精神分裂、双向情感障碍等情况,应及时与家长沟通,送医治疗。

四、高职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探索

纵观高职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面对心理危机事件的频出,逐渐探索出“案例+分析+研究+包保”心理危机事件干预方法。“案例+分析+研究+包保”是指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后,辅导员对危机事件进行详细的梳理和陈述,形成一个典型案例。学院辅导员工作室牵头组织辅导员从多角度分析案例发生的原因,为制定干预方案奠定基础。随后老师们对可能出现的险情进行充分预估、推测、分析、研判,形成“警、校、企、社”,含辅导员工作室特聘专家在内的多方联动模式,全力协调各方力量以给予合力关注,参与施救,化解学生心理危机。在学生管理中,将心理干预对象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实施在校全程包保帮扶的联合工作机制。

“案例+分析+研究+包保”方法的实施步骤:

(一)案例发生

校园内出现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后,第一时间启动“学院危机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发现危机问题的第一人,第一时间联系辅导员,辅导员及时与危机事件发生者家人取得联系,告知相关情况,了解更多信息,并第一时间将相关情况上报学院,学院根据事件等级上报相关部门并立即启动危机事件处理流程。案例具有及时性和典型性。

(二)案例分析

辅导员及相关目击人员将案例进行陈述再现,辅导员工作室的骨干和专家根据情况,多方研究,精准分析,从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剖析案例发生的根源,寻求解决路径,为进一步制定解决方案奠定基础,寻找危机事件的归因,案例的分析要突出客观性和准确性。

(三)案例研究

在分析案例根源和案例类型的基础上,采用“1+2+3”的工作模式:1是指由院领导和辅导员工作室特聘专家构成一个指挥中心。事发后,指挥中心第一时间掌握危机事件的实际情况和适时进展,对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最终做出决策。2是指由辅导员和心理教师构成的两名实施主力。辅导员和心理老师现场工作,也将学生情况报给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根据实际变化调整应对策略。心理教师为学生进行疏导,缓解学生的负面情绪,为其提供共情陪伴。3是指由家庭、社会和朋辈构成的协同人员,多方位共同关注学生。案例研究的过程,也是心理危机事件干预的过程,突出共情和有效性。

(四)对象包保

所谓包保即包联帮扶,在案例干预后,及时建立学生案例档案,制定包保方案。第一,家校协同包联帮扶。辅导员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从根本上进行预防、干预。第二,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包保。辅导员与任课老师加强沟通交流,时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任课老师结合学科教学实际,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机渗透到教学中,发现异常及时与辅导员联系,做好疏导工作。第三,朋辈包联帮扶。朋辈是“朋友”“同辈”,朋辈之间,年龄相当,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关注问题的角度相似。当学生生活中遇到挫折、烦恼等各种问题时,他们往往会求助于自己的朋友以寻求解决方案。故朋辈包保是本工作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包保中突出互动性和稳定性。

学院“危机事件预防及处置研究”辅导员工作室成立一年有余,主要定期开展辅导员工作坊研讨,对“案例+分析+研究+包保”方法落地实践,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聚焦案例、案例分析研判和解决后的复盘,以此提高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置能力。在日常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积极落实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下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工作目标,即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这一新的心理健康工作格局不仅加强了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更有效调动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辅导员工作室提倡辅导员将典型的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置写成生动的育人案例。这样的育人故事,不仅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借鉴性的特点,而且可以通过定期的辅导员工作坊研讨,对事件进行深入的复盘和反思。同时,这些真实的育人案例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它们不仅突显了辅导员在处理心理危机事件中的重要作用,也强调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信任的重要性。总的来说,这种案例+分析+研究+包保的方法不仅有助于及时梳理和准确分析研究相关案例,还可以持续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从而提升辅导员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高职生健康向上发展。

猜你喜欢

危机辅导员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停电“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